《自由在高处》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自由在高处- 第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前,我们不妨了解一下它的“原理”。显然,这里的“3Q”就是英文“三克油”(thank you)的合音,理解这点并不难。“orz”是什么呢?但凡像我这样脑瓜还算灵便的人应该能够猜到它不过是借用了汉字六意中的象形。看哪,“orz”多像是一个人跪伏在地上!
由此看来,“火星文”倒也并非完全没有章法或不能为人所理解。一个追求思维的乐趣的人,看到孩子们的这种奇思妙想,大概只有赞叹的份。如果这点小创造都要去封杀,我们的语言生活还有何趣味?
语言不过是人类发明的一个交流工具。如何使用工具,甚至自己亲手DIY出一套语言工具,既关乎创造,也关乎自由。而人们聚集在一起,形成自己特定的语言,不过是文明发生的常态。经常组团出门旅游的人一定有体会,出行若干天,便会在团体内部演绎出一些大家心领神会的“新词”。只不过在旅游结束时,随着队员作鸟兽散,这些“新词”也便立即枯萎了。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说,语言本身就是一种密码,所谓对话也是不断编码与解码的过程。对于信息发送者来说,编码自由从本质上说是一种言论自由,是一种权利。至于受众如何解码,既取决于编码者的设定,同样取决于解码者的解读。
事实上,对于“火星文写作者”来说,他们取道火星文进行交流时本来就圈定了对象。火星文写作同时是一种“密码写作”与“加密交流”,其最朴素的目的莫过于避开一些眼睛。调查亦表明,许多孩子之所以热衷于用火星文写作就在于保护自己的隐私。由于老师和家长对孩子们之间的交流干涉过多,学生之间的交流就好像搞“地下工作”,于是火星文作为一种加密的文字在同学间迅速流传。难怪有学生这样传授经验:“用了火星文,就算被老师抓到也不怕。她没有时间和心思去研究我们在纸条上的‘鬼画符’。”
任何借助语言的表达都是有局限的,都是不完整的。政治哲学家列奥?斯特劳斯曾经注意到,在希腊哲人那里有两种特殊的写作方式,一种是所谓“俗白写作”(exoteric writing),另一种则是“隐晦写作”(esoteric writing),后者只有那些训练有素的人经过反复琢磨才能领会。所谓“隐晦写作”,有点像中国人通常说的“微言大义”或“春秋笔法”。不过,这与其说是一种技法不如说是一种无奈。一方面,表面上人类“掌握”了语言,然而事实上任何一种“俗白表达”都不可能完整地表达我们的所思所想;另一方面,特定的政治环境与社会环境也决定“隐晦写作”是不可避免的。
上世纪九十年代流行一本《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的畅销书,讲的是男人和女人来自不同的星球,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情感需要,两性只有互相理解才可能和平相处。其实,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不同观念,即使是用相同的词语也会表达出不同的含义。我们虽然生活在同一个世界,在心底里却又像是来自不同的星球。面对环境的限制与语言的贫乏,其实谁又不是在“用火星文写作”?区别或许只在于形式,只在于你抛出的文字究竟有多少人能听见,并且心领神会。
这种默契,用二十一世纪的中文表达起来就是??“你懂的”。


 

 背着国家去旅行 '本章字数:1445 最新更新时间:2011…01…21 14:29:52。0'
 
 就在中国的“泡沫股”还在探底的时候,中国的“口水股”仍旧日日暴涨。2007年底,几个中国人在华尔街的骑牛照,更是引来了口水无数。有人由此得出结论,断定中国人素质差,然后又强调自己是中国人。如此推衍,颇有点“垃圾分类,从我做起”的荒诞。
跑到华尔街骑牛着实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人类将其他的动物拉来当牛做马骑一骑也不是一两天的事了。更何况,对于还没有完全走出农业社会的中国人来说,牛还是很有亲和力的。当你三五成群,走在言语不通、金发碧眼的美利坚,在大街上突然看到一头说哑语的牛,难免会产生一种“水牛无国界,他乡遇故知”的错觉。一时冲动,骑了上去,似乎也在情理之中了。
有人说,华尔街是投资者的圣地,在此意义上这牛基本上就算是“圣物”了。这一点我并不赞同。即便你说这头牛是“圣物”,充其量也只是拜物教的圣物,与神圣无关。你可以要求别人爱护公物,但不能让别人都去崇拜这头牛。
相反,我倒是觉得那些人,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在骑上华尔街牛的时候特别可爱。他们不只是爬上了牛背,而且在那一刻还让那头牛复活了。我甚至看到他们骑着牛从拜物教的金街走到熙熙攘攘的生活里去了。只可惜那些游客觉悟不高,没捎上一根笛子,否则便是一幅“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的国画了。
在我看来,如此一情一景、突发奇想的举动并不能反映人的素质。在生活中,有人过得严谨一些,有人过得活泼一些。仅此而已。
然而,透过一系列的讨论,我却发现两个典型的逻辑问题:其一是“言必称国家”,其二“言必称国际”。
第一点大家看见了。当那几张华尔街骑牛照被发布到网上后,立即引起了一场“全国性”的讨论,其热烈程度令人匪夷所思。仿佛每个中国人在出国时都变成了蜗牛,走到哪里都要背上一个脆弱的“中国壳”,都要对这个壳负责,任何过错都是对这个壳的不敬不爱。顺着这种逻辑,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会有人大骂骑牛者“有辱国格”了。仿佛这些人骑的不是牛,而是自己的国家。这种拖家带口式的价值观显然是过于夸张了。
至于“言必称国际”,这种说辞常见于人们做坏事时“与国际接轨”、“以外国为师”。在具体的争论过程中,有人拿出相关照片,以“外国人也是爬牛的”来举证中国人爬牛的合理性。言下之意,国际友人都骑了,我们为什么不能?悲愤者甚至会想到,难道我们就低人一等么?
有些中国人时常被另一些人批评为“无耻”,然而,每当我分析他们的言辞,很多时候并不是真的无耻,而是“无逻辑”。当然,无耻的人通常都是不讲逻辑的。
记得有一年,有位中国官员在记者招待会上被美国记者问到人权问题时,他的回答让我一时惊诧不已,至今不能忘。其大意是:你们美国人不要总是批评中国人权有问题,你们自己也不怎么样,你们总是这样指责我们,用中国一句古话来讲,就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好一句“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有点中国文化底子却又没有完全吃透的人一定会认为这个回答很妙。然而,它是经不起推理的,也是不合时宜的。道理其实很浅显,点灯是百姓该有的一项人权,而违法人权却不是一项人权,更不应被政府推崇。中国可以强调本国人权问题正在妥善解决,但并不能将美国人权有问题作为中国人权有问题的合法性条件。
没有不合逻辑的自由。类似不合逻辑的事,时常会让我想起鲁迅笔下的阿Q。阿Q当年想摸小尼姑,小尼姑不让,于是阿Q就为自己打抱不平,“和尚动得,我动不得?”中国人跑到华尔街骑牛,理由纵有千种,但是如果坚持认为外国人能干的事,我们也能干,那就有问题了。总不见得你去罗马游览,看到满地都是小偷,你也入乡随俗了吧?

 

 国破山河在 '本章字数:1555 最新更新时间:2011…01…21 14:30:09。0'
 
 若干年前的一个冬天,我路过巴黎。当我顺着圣?米歇尔大道,鬼使神差走进了巴黎大学,天空中突然飘起雪来。一个月后,在一封申请就读巴黎大学的信件中,我对未来的导师有了这样一段表白:那个雪天,我走进索邦,站在楼内的小广场上,望着纷纷扬扬、从天而落的雪花,激动不已。我想俯下身去,亲吻地上每一块石头。因为这所有着七八百年历史的大学,古老得让我心碎;因为它承载了现在以及它最初的文明,未曾断绝。
这样的措辞,对于许多中国人来说,也许是过于浪漫了。不过,到过巴黎的人,多半是会惊叹这座城市的古老的。东张西望、停停走走,那些古旧的道路、屋舍、桥梁甚至包括城中墓园,都会给你一种穿越千年的时间感。这座城市,虽然也发生过法国大革命,虽然也拆掉了巴士底狱,但是从整体上说,任凭国王、总统走马灯似地更换,你方唱罢我登场,其本土的历史文化依旧保存完好。
社会比国家古老,也更令人敬畏。国家破碎了,政府倒台了,但是社会还在。甚至在希特勒入侵法国的时候,为了使巴黎这“文明的现场”免于战火,巴黎人选择了妥协,使之成为一座“不设防的城市”。这种不与敌人同归于尽的做法多少有些政治不正确了,然而你又无法将之简单归类于“投降主义”。时至今日,也很少有人会苛责当年“弃城”的巴黎人。其背后的逻辑是,在国家与社会之间,即使国家破碎,只要社会还在,历史还在,终有起死回生之日。
杜甫曾经感慨唐朝的衰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如果这“山河”是社会,事情恐怕还不至于让人彻底绝望,毕竟任何国家也都是建立于“山河”(社会)之上的。相较而言,最可怕的情形恐怕还是“国破山河破”和“国在山河破”。
前者主要体现在异族入侵之时。这方面,中国的历史茶几上已经摆放了足够多的“杯具”。最惨烈者莫过于两军交战时的屠城之祸;而在宋朝末年,更有十余万人随末代皇帝在广东投海,仓皇之间上演了一场“社会为国家殉葬”的历史大悲剧。在前现代国家,由于国家与社会捆在一起,纠缠不清,又无合法更换政府的途径,社会像一窝鸟蛋一样装在一个鸟巢里。所谓“覆巢无完卵”,当国家分崩离析,社会难免随之彻底破碎。
至于后者,则主要发生在大革命年代。在革命政权初立之时,乌托邦理想还在,为了开辟新生活,革命者往往会重新计算时间,笼统地将此前的社会定义为“旧社会”并加以彻底否定。也就是说,革命者不但要建立一个新国家,而且要建立一个与传统割裂的“新社会”,以此表明革命的必要并展现革命的成果。这种激进主义在法国大革命时期已经表露无遗。激进的革命党人肆无忌惮地否定自己的传统,以至于像爱德蒙?柏克这样的思想者忍不住奋笔疾书,在英伦写出《法国革命论》这样的长篇大论,责备同时代的法国人是在“做没有本钱的生意”??既然你否定历史上的一切,你这个民族就只好从此白手起家了。
回想新中国六十年沉浮、两个三十年的消长,其成败得失莫不在于国家与社会有着怎样的关系。基于对权利的普遍信仰,今日中国社会一点一滴收复本当属于自己的领地,重新确立国家与社会以及社会与个人的边界,也是中国当下最真实、最有希望的革命。文明的累积、历史的加法、秩序的演化与拓展……恰恰是这场“新革命”,在告别过去的“不断革命论”,使几乎陷于绝地的新中国在社会自由自我的生长中开始脱胎换骨,一个满眼生机的“新新中国”将由此应运而生。
唐德刚说,中国需要两百年穿越“历史三峡”,直下宽阔太平洋。在国家与社会之间,我的脑海里常常浮现出另外一幅图景:中国就像一艘夜航船,过去是在黑暗的海洋上航行,周围是黑的,船上也是黑的。而现在呢,船上开始有了照明,船舱里还有人开party、上网、恋爱、大声歌唱,普通人的日子似乎过得亮堂舒展了,但周围还是一片黑暗的海洋。
至此时,人们更关心的问题是:社会虽已灯火通明,中国向何处去?而正在崛起的社会,能否把握这艘中国航船的方向?



 
        第二部分:自救与自由


 1 '本章字数:156 最新更新时间:2011…01…21 14:30:39。0'
 
 有的时候我真觉得全世界都像海上撞沉了船,最要紧的还是救出自己。??易卜生

现在有人对你们说:“牺牲你们个人的自由,去求国家的自由!”我对你们说:“争你们个人的自由,便是为国家争自由!争你们自己的人格,便是为国家争人格!自由平等的国家不是一群奴才建造得起来的!”??胡适

每个圣人都有过去,每个罪人都有未来。??王尔德
 

 集中营是用来干什么的? '本章字数:5233 最新更新时间:2011…01…21 14:31:08。0'
 
 缘?起
我曾在思想国网站上设计了一个问答,“集中营是用来干什么的?”这是一个微乎其微的测试,但是我希望从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分析。
相关留言林林总总。比如,集中营是“用来关押革命党人的”,“用来上政治课的”,“关押被视为死人的人的地方”,“集中关押人的思想,扼杀每个人的幻想”,“集中营不过是把人生按了一个快进键而已”,“用思想体系杀人”,“孕育仇恨与敌意”,“让活人变成僵尸的场所”,等等。
当说,上述回答各有精彩。不过,如果大家细心一点,就会发现多数回答都不约而同地“站到了施虐者的一边”。我是说,答问者没有从被囚者的角度来思考“集中营是用来干什么的”。而这一缺失,正是本文之关键所在。
逆境中积极生活或抵抗
或许有朋友会辩解说,“我们并没有被关在集中营里。”显然,这一解释并不成其为理由。毕竟,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们也没有参与集中营的建设。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说,如果我们将施虐者比作信息发送者,将集中营比作媒介,将囚徒比作信息接收者,那么,只考虑施虐者“拿集中营做什么”无疑是不全面的。就像我们被问及“报纸是用来干什么的”时,有人会站在发行商的角度说“报纸是来卖广告的”,也有人会站在读者的角度说“报纸是用来获取信息的”。正因为此,我强调在回答“集中营是用来做什么的”时,不能忽略被囚禁者的立场。
当然,有人会说,买报纸的人是主动的,进集中营的人却是被动的。这种反驳无疑是有力的。然而,谁又能说我们不是在有限的选择中最后被动地买了报纸呢?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生便是一种逆境,谁不是被扔到这个世界中来的?所谓“积极生活”,亦不过是超越了被动与困境,在别无选择中积极选择罢了。如果我们只是将集中营当作人生的一种境遇或人的条件,我们便更应该考虑在此环境中囚徒要做些什么,而不是环境在做些什么。
进一步说,面对“集中营是用来干什么的”这一问题时,如果我们局限于复述集中营的某种罪恶,以为这是它的全部,而忽略了囚徒的生活(信息反馈),那么这种回答就是一种消极回答,至少它是不全面的回答。而这种被人们不经意间忽略了的“信息反馈”,我认为是最重要的,我把它理解为“在逆境中(积极)生活或抵抗”。
众所周知,没有反馈的传播是不完整的,反馈使信息接收者变成了信息发送者,使受动者变成施动者。当这种反馈是积极的时候,我们可以将此解释为人在接到源于逆境的改造信息后,开始以自己为信息源,试图改造逆境。换句话说,在集中营里,囚徒变成了信息发送者,纳粹军警变成了信息接受者,此时,集中营变成了一种为囚徒所用的媒介。对于囚徒来说,从解码到反馈(编码),他至少有两次积极生活的机会。
如前所述,从自由或人生的角度来说,无论生活在怎样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