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慰心灵的秘方
唯有心灵能使人高贵。所有那些自命高贵而没有高贵的心灵的人,都像块污泥。
——法国思想家 罗曼?罗兰
曾经有段时间,我很喜欢用心理学的角度去看古典名著,尝试用精神分析、人格分析等诸多理论,去从另一个角度把那些英雄奸雄身上的光环剥掉,露出他们最干脆的真实。并非哗众取宠,但也颇有几分“水煮”的意思。其实这也是现在的一种潮流:那些分析三国职场、水浒职场的书,不是都卖到畅销榜前位吗?
不过既然分析心理,自然就要选那些比较有心理特色的人。曾有一次,我把蒋干、宋江和阿Q放在一起比较,发现这样风马牛不相及的三个人身上却有不少共同点:这确实是件挺有意思的事。蒋干愚蠢,宋江义气,阿Q看来比较好玩,总是乐呵呵的。
我拿这三个人去问我的几个来访者:如果你选,你会愿意做谁?他们都说:阿Q。别看他是个小人物,可自始至终没什么烦恼。就算是最后掉了脑袋,也没什么大痛苦。现代社会做人不就是要这样吗?别管挣多挣少,自己高兴最重要。
但如果用人际关系的尺子来衡量,阿Q是最可悲的一个。
在心理学里,家族治疗理论对人际关系这样认为:生活里所有的问题,其实都出在人际关系上。关系搞好了,生活质量自然也就提高了。他们把一个人的人际沟通划分为三部分:自我、他人和环境。就像一张饼被切成三份,大家各占一份。
说实在的,我没见过圣人,但我知道其实只要开始做起来,成为一致型的人并不难。如果有兴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一下尝试:
◇ 了解自己
对指责型的人来讲,这个要求很简单,但对于蒋干式的人就非常困难。最简单的做法是,把自己能想到的情绪和感受,统统列在一张纸上,如果只有干巴巴的几个词,那就可以去向你觉得是指责型的人请教,他会很乐意帮忙的。
列出你觉得自己可能会产生的情绪列表后,随身携带,每隔一个小时,就拿出来问问自己:现在我的感受是什么?“还行”和“凑合”这样的回答是不过关的,一定要从其中找到一个最适合你现在心境的词。比如:高兴、悲伤、愤怒、无奈……每次时间不用太长,一两分钟即可。
这样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当你觉得自己已经可以快速地从列表中找到自己的情绪感受后,就可以把列表扔掉了。尝试着直接描述你的感觉,直到你可以随时随地对自己有觉察为止。
◇ 了解他人
我们其实并不了解别人,“人心隔肚皮”,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而训练这个能力的方法也不难。最开始的时候,找个自己能够信任的朋友,同他做“你讲我猜”的游戏。就是让他说一句话,然后你来猜他话里的含义,不要求听出弦外之音,但要求对方能够坦白地告诉你答案。
当你能够明白他话里的含义后,你可以同时开展两个工作:一是去找一个新的朋友,和他继续玩这个游戏;另一个就是继续和这个朋友玩游戏,但在游戏过程中要去尝试体察他的感觉。
同样,这个游戏对讨好型的人很容易,而对指责型的人就相对要困难许多。
◇ 了解环境
其实环境是最容易把握的一环。因为两个人进行沟通与交流的同时,就构成了一个小的环境,你所要做的,就是平时经常感受自己身边的环境,然后想想看,在什么样的环境下,你会改变自己刚刚做出的决定?
其实无论是何种沟通方式,都是我们成长经历的一个缩影。我们很容易受家庭的影响,成为家庭塑造出的人。因此,当你已经初步掌握上述那三种方法后,可以把你脑海里让你觉得最懊悔的事翻出来,用新方法重新解读一番。这样做的目的,不但能使你对新方法再多一点儿掌握,还能使你逐步清理自己的情绪和历史遗留问题。
一个一致型的人不是圣人,他是个平凡的人。他的平凡在于,他可以在想笑时笑,想哭时哭,想骂人时就骂人。
芦 淼 告 诉 你
在别人眼中始终快乐的阿Q,很符合现代人的休闲观。但实际上,阿Q的始终乐呵呵,是以他内心持续性的麻木为代价的。很可悲不是吗?最麻木的人,却被别人看作是最幸福的人。其实真正幸福的人,是能够考虑到其周围所有的事情,审时度势,想哭就哭想笑就笑,嬉笑怒骂发自于内心。
完美不等于100%
人真正的完美不在于他拥有什么,而在于他是什么。
——英国诗人 王尔德
朋友们常劝我:你工作应该更努力一些。如今这世界,赢家通吃!第一名制定规则,挣得盆满钵满。第二名什么都不是,只能跟在后面喝西北风。你知道珠穆朗玛峰是世界最高峰,可你知道世界第二高的山峰是哪座吗?好,就算你侥幸知道第二高峰是K2峰,那你知道第三、第四高峰又是哪些吗?
我知道他们说这些话都是好意,是用来鞭策和激励我奋发图强的。但听到这些,我也只能是笑笑而已,不然还能怎样呢?我就是这样一个人:走在路上常常会因为风里传来小鸟的歌声而莫名感动,然后放下手边的工作站在窗前看太阳;或者把音响的声音开得很大,在歌声中装老鹰飞翔,全然不顾桌上还摆着未完的工作。
直到有一天,一位来访者皱着眉头很严肃地对我说:你这样不行。
其实我并没有耽误与他的对谈。他只是在此之前听我另外一个朋友谈起过我,那个朋友很不地道地把我所有的隐私,包括我喜欢在房间里装小鸟飞都竹筒倒豆子般地讲了出来。我想,我给那个来访者的第一印象简直糟透了:一个不负责任的咨询师,还有什么比这种开场更糟的吗?
他对我说:如今这世界上,只有制定规则的人才能捞大头,所谓“把蛋糕做大”,其实都是糊弄外行的。双赢虽然可能,不过绝大多数情况下总是某人赢得多,对方赢得少。付出同等心力,却取得比较少的收获,无疑就意味着挫败。控制股市的永远是大户,散户只是跟在后面喝汤而已。运气好,汤里会有根骨头;运气不好,就血本无归。而大户则想什么时候赚就什么时候赚,想什么时候休息就什么时候休息。
在他试图说服我的时候,我就意识到,这次的咨询已经开始了。
实际上他的问题正是源自于他脑海中这些根深蒂固的思想。如果说到专业知识,他在投资和金融方面的知识比我懂得多,但困扰他的却是人际关系。他没什么知己,除了酒肉朋友之外,真正能说得上心里话的一个也没有。
他是个好人,所有的人都这样评价他,从进公司的那天起,他就是“勤勤恳恳”的代名词。虽然称不上每周工作7天,每天工作18小时,但也能算兢兢业业,他就是个工作上的推土机,可以铲平遇到的一切麻烦。
但他这种工作态度,却让他身边的人产生了压力。虽然他自愿不要加班费,但是经理却不得不苦笑着给他开薪水:他的义务工作,让其他人都产生了一种危机感,每天办公室里都充满着一种只争朝夕的压力,看起来平静的工作间内,涌动着不安的暗流。
我告诉他,如果真想让自己快乐一点,不妨把标准放低一些。我知道完美主义者追求完美的倾向近乎是天生的,但经过适当的心理调试,还是有可能把这种追求的不良影响减到最低。我对他说:
首先,他可以对自己进行心理暗示,把自己对人对事的标准降低,尤其是不要把自己的意图强加给别人。要学会肯定别人工作的重要性,也要学会在别人没达到自己的标准时有一分宽容。如果想对别人提出批评,那就让自己酝酿几分钟以后再说,如果到时候仍然想批评,再开口不迟。
其次,他要学会提高自己的办事效率。对那些可有可无的工作,不要大包大揽,要学会放手,交给别人去完成,这不单是对自己的一种减压,同时也是对其他工作伙伴的一种培养和支持。完美主义者常常给身边人压力,症结就在于他们会有意无意地包揽一些本属于同伴的工作,这在有些时候会让同伴觉得自己不被信任。
再次,他要学会如何看待自己的“不完美”。“不完美”不代表着“失败”,更不代表对自己的否定。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之所以与众不同,正是因为他有着种种缺点。
最后,要想纠正自己的完美主义倾向,还应该学会把生活“分解”。一个人关注于长远目标没有错,但是如果只把眼光放在远方,而忽略了自己身边细小的成功,也是一件很可悲的事。所以完美主义者的“完美”,应该是一种阶段性的“完美”。他要学习如何把自己愿意做的东西变成一个个的阶段性成果,然后逐一加以克服,否则很容易变成好高骛远。
凡事追求完美并没有错,完美主义者也不是个坏名词群体,只是在追求完美的过程中,很容易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不良的影响。所以对于喜欢追求完美的朋友,不要有过重的心理压力,只要进行适当的心理调试,就可以在工作、人际和生活等方面做到完美。
芦 淼 告 诉 你
没人愿意承认自己的不完美,因为“追求完美”始终是大家都认可的价值取向。尽管很多人都在表面上承认“悠闲的生活才是最好的”,但当他们真正面对生活时,还是忍不住要给自己层层加码。这并非什么坏事,因为意志坚定和自律性强永远都是好品质。然而“万事追求完美”,有时却并不能取得大的成就。要知道,“不完美”其实并不意味着“失败”,那只是我们从小就被灌输的一个谬论而已。
记忆最不可靠
记忆力好,不一定会让你成功,但记忆力不好,一定会让你糊涂,一定让你失败,而且失败的很难看!
——全球著名投资商 沃伦?巴菲特
上学时最讨厌的事就是记笔记。老夫子们每当看到我们如同骄傲的小公鸡般把笔记本甩开时,总是摇头叹息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啊。
我们都对这句话嗤之以鼻,直到有次看到一起冤案:
有个赶车的,被警察认为是通缉犯,因此被押上法庭。法庭上所有的人都指认,这个赶车的就是越狱的逃犯。此时,真正的逃犯已经在城市里隐藏起来,而且已经步入上流社会,成为一名受人尊敬的官员。但最终,逃犯不忍见他人无辜受过,主动挺身而出,投案自首。
这起案件熟悉吗?它发生在雨果笔下的名篇《悲惨世界》里。那些警察和证人,都一口咬定赶车的就是逃犯。他们与赶车人有仇吗?事实上,他们素昧平生。在这里,做伪证的不是他们,而是他们的记忆。
有人会说:记忆是最可靠的,怎么会撒谎?我记性好,从小到大所有事情都记得清清楚楚。从懂事开始的所有事我都记得,连喝奶用什么样的奶瓶我都有印象。
不妨让华盛顿的心理学家丹尼尔?瑞特博士的实验来说话。
博士找了40个学生,分别给他们看一本漫画。漫画里画了一起盗窃案。一个女子趁两个小伙子打台球的时候,把他们衣服口袋里的钱包偷走了。
当时的情形是:博士要每个学生单独看这本漫画。因此,没有人有机会与其他人交谈。
学生们看完漫画后,博士问了他们一些问题。里面有个细节问题:这个偷钱的女人有没有同伙?
40人里,有39个人都答对了问题。也就是说,正确率接近100%。
然后,博士允许他们两两一组讨论片刻。
但是注意了,陷阱就在这里:两人小组不是随便组合的!博士一共有两种版本的漫画,其中一种,偷钱的女人有同伙,另一种版本中则没有。在分组时,博士有意识地把看到不同版本漫画的人分到一组。
如果记忆不会骗人的话,那么他们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达成共识:两人看的版本完全就不同嘛。
只可惜,让我们这些不喜欢记笔记的懒人心碎的是:20组中,只有5组人没有达成共识。其他30个人,全都互相“商量”出来了一个在他们看来是合理的答案。
这叫什么呢?瑞特博士把它叫做“社会标准化倾向”。
其实人的大脑很有趣。它会记下那些我们认为重要的事,但这些事情都是以片段的形式存在脑海里。最终当我们回忆的时候,大脑会自动根据记忆,填补起其中的空白,提供给我们一个连贯的“假记忆”。这些被自动填补上的东西,并非是真实情况,而是大脑根据逻辑判断而形成的,因此也就最容易被篡改。
这种篡改可能来自自身,也可能来自外部,而且一旦形成,大脑就会拼命为它辩护,因此很难修正。其实我们现在所能想起来的童年趣事,有大约25%都是我们自己臆造出来的,有时可能是我们听到或看到的故事,也有可能是其他人不断对我们进行诱导的产物。很多成年人会臆想自己小时候曾在熙熙攘攘的百货大楼里走失,并对此深信不疑,甚至可以回想出当时的天气、周围人的穿着等诸多细节。但其实呢?这件事情可能完全是子虚乌有。
环境在变,人们的特别能力也在变。最简单的例子,同战争时期相比,我们承受亲人离去的能力大大减弱了。现在人们可能会因为宠物的离开而痛不欲生,但在战争年代,亲人的辞世却是司空见惯之事。
同样,我们在很多方面的特别能力也比以前要强,相比前人,我们更敏锐,更智慧,更懂得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我们开始关注自己的童年,关注自己的未来,关注自己身上有哪些傲人的品质。无论是对社会、对环境,还是对自己,我们的认识都比以前多出不知多少倍。
但人的心理就是这样奇妙。当你向前走得越远,就越能够发现自己的弱点。对自己了解越多,就越容易发现自己欠缺的不足。所以尽管我们的父辈无法提出他们对自身欠缺心理能力的理解,但这正说明了我们在关注自身心理上的进步。
只是社会环境在变。高速发展的社会,像一架马车那样拖着人们前进,在环境的剧烈变革中,人的一些心理能力被弱化了。英国有心理学家称,人类再进化1000年就会达到巅峰,那时候的人无论体力智力都将臻于完美,外貌、身高、体重都无懈可击,基因医学也将杜绝大部分绝症,心理发展那时也是最成熟的阶段。
然而巅峰过后必然是低谷。1万年后,人类会面临整个人种的退化,其中最明显的就是社会生存能力和社交能力的缺失。而这两点,都是人类心理能力的一种表现。
所以找出那些我们失去的,对人生和生活都有帮助与益处的心理能力,就成了目前面临的问题。这个结论并非基于英国人的推论,而是随着人认识自身能力的不断进步而必然要面对的。
对这个问题,我的意见是两点:爱与感受。
爱,是觉察、弥补心理缺点的一种基本状态,换句话说,是前提。
其实我们的祖辈,并不懂爱。在最容易迸发出爱的婚姻关系里,他们遵循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实际上是用温情代替了爱情。当然,爱并不仅仅指男女爱情,也包括了兄弟之爱、朋友之爱,乃至天下之爱。然而这种爱在过去,常常被温情、仁慈等等其他情感而取代。中国人内敛的民族习性,让人们羞于谈爱。
但在我看,如果要发掘自身遗失的能力,必须要用“爱”来做依托。这“爱”包括友善、信任、同情、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