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水军的作用主要为两种:
一为运输:水运的便利使得军队能够快速的从一地机动到另一地,这对于军事上是相当有利的,毕竟大部分情况下陆战占据着主要地位,而陆战中军队的集中和快速机动最为重要,就拿古代战争中极其重要的骑兵来说,在最早的时刻,马匹很多情况下是用于军队的转移,一旦作战时士兵依旧是要下马作战的。而由于水运的便利,能更多的运输大量军队和物质到达前线,这使得在陆战中便占有优势,北方入侵南方时很多时刻往往便是因为水军的不足,使得在兵力集结上比不过水军强大的南方而退却的。但是这也有明显的缺陷,水运固然便利,但是很大程度上依赖着河流,一旦没有河流的地区,水运则无法前进,则也是南方北伐时后继不振的一大原因。
水运对战争的影响有很多例子,如东晋时期桓温的枋头之败,很大程度便是因为豫州刺史袁真未能开通石门的水运,粮食补给不上,仓促退兵的关系。刘裕之后第一次北伐南燕也遇到这样的情况,在南燕朝廷举措失当和百姓支持下才得以继续,而第二次北伐后秦也是得益于能自黄河而上的关系。
在经济重心日渐向南方倾斜,而大多数政权建立在北方的情况下,水运的重要性更加重要了,京杭大运河和海道漕运,使得南方的物质能够便利的到达北方,尤其在北方遭遇重大战乱如安史之乱时,南方的漕运更加突出。
后勤补给运输说完,那便是作战了,谁都知道后勤补给的重要性,那便很容易任凭一方都会想到击溃击沉这些运输船只,而另一方则要保护这些船只,如此一来,水战便无可避免,尤其是在相比海洋狭小得多的江河之上,船只几乎无处遁形。而且,只是用于运输的的船只也不能称之为水军了,否则最早的中国水军便不是春秋时期,而是商周时代了。
中外水战几乎都没什么区别,基本上以投射,冲撞,接舷,拍竿,还有并非是常规的火攻几种。
冲撞或许可说是除了投射外最早出现的水战武器了,不同于古代陆战战斗单位多为以人构成的个体,水战的战斗单位是以船的形式出现,一旦船被击毁,无论船上有再多的人,也就没有战斗力了,而击毁体积庞大的船撞击则是一个很好用的武器。尤其在处于上流的船只,动能要远远高于下流的船只,所以在早期的船只中,舰艏冲角是最主要的武器,而也有专门为了冲撞而制作的船只如“蒙冲”等。而为了船只的安全,船也日益向大型化发展,在汉朝便出现了三层的楼船,到了三国时期东吴更是拥有了五层高的楼船,可载士兵三千余人。唐朝还发明了水密隔舱,使部分漏水的舱室不会影响整个船只。
而随着发展,另一种攻击方式出现了,便是接舷,靠近的船只然后冲上武装士兵作战,这样有时甚至可以俘虏整艘船,而对应着接舷便是钩拒与乌鸦式战船的出现,钩拒相传是公输班所造,主要用于将要逃走的船只钩住,楚军据说用此物战胜了越军。而乌鸦式战船则是古罗马的发明,是为了弥补他们水军的不足,而用船头乌鸦嘴一般的小桥联结上敌船,再接舷作战,据说在用了乌鸦式战船后,罗马一跃成为海上强国。这两种武器都是建立在接舷战的基础之上,这就意味着自己的船上拥有大量善于在摇晃的船上作战的武装士兵。
拍竿其实也是两者的进化品,拍竿是一种巨型大锤般的武器,利用杠杆原理砸击靠近想进行撞击或接舷战的船只,威力巨大,自然这样的武器只能装在楼船之类的巨型船只之上。
实际上以上这些战斗方式都渐渐的退出了历史舞台,只有投射武器依然在水战中发挥着作用。投射武器,顾名思义,便是以弓箭,投石,火炮为主的武器,这是水战中最早出现的武器。在草船借箭中诸葛亮答周瑜话中称大江之上,弓箭为先,便是说在水战中弓箭是最主要的武器,用于射杀对方的士兵和水手,陈友谅便是在与朱元璋水战中被箭射杀。而楼船之所以成为战斗主力,便是因为楼船高,所谓“站的高,也射的远”嘛,而且弓箭也可带火箭以燃烧对方的船只。到了东晋,更是装备了能把船只击碎的巨弩,日后又将投石机装备在船只上,如此一来威力便更大了。到了火器时代,随着火炮威力的加强,水战便渐渐成为了火炮互射的舞台,所谓的巨舰大炮时代。
除了以上几种,火攻也是水战中的一种手段,不过火战船只是战斗中的一种辅助方式,毕竟这是一种自杀性站船,不过到是常出现于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中,比如三国中赤壁大战,再比如鄱阳湖之战朱元璋七艘火船火烧陈友谅几百艘巨舰。都是如此,但是毕竟只是辅助方式,不能常用。
水战之中速度因素极为重要,三国时期的“蒙冲”,“走舸”,“赤马”无不是讲究速度的船只。顺流而下的船只往往在速度上占优,但是只依赖水流也会受到限制,所以船浆和风帆相继出现,尤其是前者,使得水军可以逆流而上展开攻击,而南北朝祖冲之发明的车船,可说是轮船的前驱,日后在宋朝水战中发挥了不少的作用。
水战和陆战截然不同,北方屡次对南方用兵不利,往往便是在水战上吃了亏,战船技术不如人,(如刘裕攻后秦时,因为晋军进攻的艨艟包裹,看不到里面的人,秦军便以为神仙下凡,而到了隋朝攻陈时,隋朝的造船技术已经不亚于陈朝。)水军素养不如人,(古代水战中且不说其他,便说和陆战最接近的接舷战,若是没有长期的练习,在船上只怕都战不稳,何况交战。)
不过,水军并非机密。长江天险也并非难以逾越,只要给几年的时间,锻炼出一支水军并非难事,尤其赤壁之战曹操虽然初期失利,但是依然拥有了相当大量的船只,还保有着荆州水军的部分,假若曹操耐下心来,缓战练兵,则刘孙联军绝对不是曹军的对手,所以对周瑜来说,击败曹操水军,速战速决,这是绝对必要的。
第四十六章 用间
三国随章侃第四十六章用间
(演义第四十六回用奇谋孔明借箭献密计黄盖受刑)
上一章说演义的赤壁大战曹操中周瑜反间计是杜撰的产物,这章又要说了,那句俗语“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也有问题,黄盖诈降历史上确有其事,但是却没有说他挨了几十大棒才降的,不过,虽然没有挨打,黄盖这类诈降也是苦肉计的一种,也是因为黄盖的间计使得火攻战术得以成功,赤壁大胜,而奠定了日后的三国格局,从某种程度来说,是一场苦肉计决定了之后几十年的中国政局。
苦肉计,和演义上一章的反间计一样,都是属于用间的一种,孙子兵法将间分为五间:“因间,内间,反间,死间,生间。”而若按现代的分法,间可分两种,一种是单纯获取收集情报的间谍,在和平时期存在着大量这样的间谍;而另一种则是如反间这一般,并非是单纯的获取情报,而是以直接削弱对方力量为目的,而战时以这类间谍居多。这类间谍,若能施用的好,一人可抵千军。(当然,还是那句话,用间也要建立在自己有实力的基础之上,若是实力差距太大,再用间也是枉然。)
古人有云:“间者,使敌人相疑也;反间者,因敌人之疑,而实其疑也;苦肉计者,盖假作自间以间人也。凡遣与己有隙者以诱敌人,约为响应,或约为共力者皆苦肉计之类也。”
反间计与苦肉计一般,都是以获取敌人的信任为主要目的,一旦敌人信任,则计策便成功了,只是反间计是使用假情报让敌人相信自己的内部有问题从而自相残杀,以起到削弱敌人的作用,而苦肉计是假意制造自身的矛盾再引诱敌人信任己方,布下圈套让敌人遭遇损失。
苦肉计在用间中算得上相当杰出的一计,但是此计则不容易实施,苦肉计顾名思义便是要挑起已方矛盾,残害自身,让对方知道,从而获取对方的信任,可这并不容易,这其中的一点便是残害自身的程度,如何让对方相信自己和已方有深仇大恨以至于到了要叛离的地步,假若是小打小闹,敌人断不会相信,甚至要自侮其身,真做叛离的样子,其二,苦肉计很大程度上是要在敌人阵营中潜伏,而且往往就可能一去不复返了,其危险性极大,在自家表演有人帮忙,而在敌人那处表演,无人帮衬,一不小心便有被识破的危险。其三,因为危险性如此之大,实施苦肉计的人选便相当难选,要对已方绝对忠诚,不然实施苦肉计那人真的叛离,那就赔了夫人又赔兵了,无名小卒那不行,没什么价值,而有了官阶富贵的人何必去犯那风险冒那损失施行那苦肉计,而这机密之事,也不可能寻了一人又寻一人。我们看现在常说的苦肉计多是成功的例子,但是其后不知有多少失败的事迹了。所以这苦肉计一向是难上加难,不是万不得已,或处于劣势之下,苦肉计不用为好。
黄盖的苦肉计虽然出名,但是其苦肉计并不属于很出色的苦肉计,若说苦肉计,还是要离刺庆忌所施用的苦肉计最为典型。要离为获取庆忌的信任,假意获罪于吴王阖闾,并付出妻子的代价,这才获得庆忌的信任,又在庆忌处潜伏多日,被庆忌引为心腹,最终才在出征之时刺杀庆忌成功,所以说真正的苦肉计要吃的苦可多了,假若是演义中那般挨了几十大棒就算苦肉计的话,苦肉计那也太轻松了。
应该说,黄盖的这个并不高明的苦肉计能够成功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曹操的心理,曹操为孙子兵法作注,是汉末一等一的兵法大家,征战多年,手下也无数投降而来的将领,应该也没少领受苦肉计,这次没看出黄盖的苦肉计,很可能是以下三种因素:1。之前南征荆州投降,而江东一片降声,曹操自然也知晓这些事,所以对黄盖的这次投降有些麻痹;2。曹操一心想从速夺取江东,而之前初期受挫,使这种焦急心态加剧,他便想通过黄盖这次的投降为契机,制造声势,以获取江东军队的瓦解,曹操征战多年的胜利,很大程度便是善于用间,利用对方的投降以扩大战果,假若黄盖是真的投降,对曹操是很有利的,可以动摇江东军心,他的心态导致了即便黄盖是假投降也想试试。3。曹操或许真的不熟悉水战,本来想黄盖即便假降也可以控制局势,没想到黄盖会使用火攻的战术,导致如此的大败。
这里说到曹操,虽然曹操此番中计,但是曹操本人也是用间的高手,所谓用间,除了苦肉计和反间计之外,便主要是利用间谍引诱敌人内部发生问题,不同于苦肉计和反间计主要目标是对方主帅,一般的用间主要是针对敌人的各部,使其分崩离析甚或投降了,曹操能屡战屡胜,除用兵独到之外,便是善于用间,每每能利用敌人内部的弱点不战而胜,其中以战袁家时最为突出,利用袁家内部的矛盾,或使其人投降来归,或使内部自相残杀。
所谓用间,也是此类的用间居多,我们常在历史上看到一方中的某部倒戈或者按兵不动,那往往并不是因为那部将领心血来潮,而是用间的结果,一支军队的态度变化,其下有无数的间谍在为之活动。
自然,我们想到间计,还是会以苦肉计和反间计居多吧,其实上文说的苦肉计还有一种实施方式,一般的苦肉计是派出真正的间谍,还有利用真苦肉假间谍的情况,演义中张飞便用过此招,鞭打小兵使其带着假消息投奔敌营,因为带着假消息的人并非是间谍,所以也就称不上表演,反而容易获取信任。
用间,其实就是真做假来假作真,真真假假,很难说清,就比如说南北朝檀道济“唱筹量沙”一事,便是因为自身宋军逃亡人太多而演出的一幕,这使北魏军因为叛逃而来的人乃是施行苦肉计来的。可说是一出反用苦肉计。
其实相比苦肉计,还是反间计施行的更多,虽然同样是利用对方主帅的信任,毕竟苦肉计一旦失败,损失未免太大,而反间计则不会冒太大的风险,却可以达到削弱对方的目的,尤其在双方实力相当的对峙时刻,反间计就屡屡上演。
苦肉计的目的是让敌人进入自己的陷阱,再聚而歼之,还是要动用自己的兵力,而反间计则是不动自己的一兵一卒,让敌人自相残杀。这说难也难,说易也易,说其易,是因为官场之上为了权力相互倾辄本就是常事,可说无一人没有仇怨,本就有基础,再挑动之就方便多了。说其难,是使那反间计的对象必然都是位高权重,根基深厚,受到重用之辈,(假如不是受到重要,还去实施反间计,岂不是多此一举。)这类人深得信任,又是倚为长城,要想夺去他的信任,又谈何容易,用得不妙,反而弄巧成拙。
自然,反间计一般都自有妙招,不过顾名思义,反间反间,就要想让对方主上相信属下做了背叛自己的事,这其中的关键就看反间计是否巧妙,是否能将主上的信任击碎了。
战国时,田单用反间,引新任燕王调回乐毅,那是因为新燕王本就不信任乐毅,再加以流言蛊惑之。此类反间乃是常用的反间。
南北朝时也有一例,北周的韦叔裕,深忌北齐的名将斛律光,其善于用间,便用民谣做“百升飞上天,明月照长安。”“高山不推自,槲木不扶自立。”,此类民谣暗指斛律光要自立,与斛律光有仇怨的祖孝正得到,更是添油加醋,使高纬不再信任斛律光,杀之。
这是用流言民谣反间,比较常见,倒也是屡试不爽,主要是诬陷对方要自立,这样自己并不介入,而假如是叛变的话,则要自己参与了,而且要做得若有若无,造成一种欲盖弥彰的感觉。
宋太祖赵匡胤对南唐大将林仁肇便是如此,他偷偷做了林仁肇的画像,放在宫中,故意让南唐后主李煜的使者看到,待使者惊讶之下询问时,先是支支吾吾,再假称林仁肇来投宋,等使者回去报告李煜如此天大消息后,李煜大惊之下,便毒杀了林仁肇。这类用使者等对方自己的人员来传假冒消息的事明末皇太极对袁崇焕也做过。
此外还有人主亲自来作戏的,这又要说到曹操了,谁叫他是兵法大家呢,他征关一役,便是假与韩遂说笑,又作与韩遂的书信改窜,使马超与韩遂相疑,从而得定关中。
所谓真是假来假是真,用间之道,真真假假,假假真真,那些得到的情报,我们当他是反间计,说不定便真有串通之事,那时便要身首异处,我们当他真,说不定却是反间计了,那又要害了忠臣良将的性命。做的巧妙的反间计可以以假乱真,惑人心目,不是一般人便是看得出来的,即便如曹操这般的人物,也有中计的时刻,可见要识破这些计策又谈何容易,我们现在回头看去,谁忠谁奸,谁中计,那是一清二楚,可是对于身在其中的人,做一个决断就并非容易之事了。
第四十七章 赤壁之疾
三国随章侃第四十七章赤壁之疾
(演义第四十七回阚泽密献诈降书庞统巧授连环计)
本回演义是连环三计的最后一出连环计,庞统献计将船只连为一体,便为的就是将那曹军一网打尽,然而曹操之所以接纳此计,则确实有他的缘故。
史实上赤壁虽如庞统献上连环计,但是正如演义中所言的一般,曹操率领的北军不习水战,在船只上受颠簸之苦,曹操还是将大小船只连为一体,最终被周瑜烧了精光。不过演义本回因那连环计而提及的一事对曹军的影响只怕比周瑜火烧曹船也不虞多让。便是:
“时操军因不服水土,俱生呕吐之疾,多有死者。”
也正是因为如此,演义中曹操才接纳庞统的连环计,而在史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