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倒,这个除了官渡之外,最明显的便是朱元璋与陈友谅的鄱阳湖大战了。
说句题外话,《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是元末明初的人物,据说曾做过当年一雄张士诚的谋士,(正因如此,一直有说《三国演义》有影射当时元末战争的说法)假如如此的话,他必然知晓鄱阳湖一战,而号称中国古代最大规模的水战鄱阳湖一战也和赤壁有些许相似,如陈友谅也曾经联舟为阵,而朱元璋最终也是利用突然变向的火一把火把陈军的船烧了大半,最终奠定胜局,这与赤壁中最终东南风起烧尽敌船的一幕多么的相似。只是鄱阳湖大战这样的主力搏杀大决战从战略意义看更象官渡大战了。
虽然我认为赤壁大战的战略意义不如官渡大战,但是也并非说赤壁大战没有地位,毕竟这是一场以少胜多的精彩战役,也是因为这场战役,形成了日后的三国鼎立局面,从这点上来说,这或许比官渡还要重要,官渡曹操失败也就是换了袁绍统一北方,而假如赤壁大战结果改变那就没有之后的三国了,那就更没有日后的三国演义,也不会有我在这里码这个《三国随章侃》了。
好了,赤壁大战在真实历史上的地位说完了,那么,相对应的,下一章,就是说赤壁大战在演义中的地位了。
第四十九章 演义中的赤壁
三国随章侃第四十九章演义中的赤壁
(演义第四十九回七星坛诸葛祭风三江口周瑜纵火)
赤壁大战是三国演义中着力刻画的一段,赤壁大战虽然说是当时的一场大战役,但是陈寿作三国志以简略出名,所以赤壁大站在三国志中记载的并不算非常详尽,曹操刘备孙权程普黄盖吕蒙传中都是一句带过,内容大同小异,只有周瑜传中最为详细,有数百字的介绍,并谈及火攻一事。但是之后罗贯中便加入了许多虚构的情节,而赤壁一战也成了三国演义中的重头戏。
在上文已经提过,在三国演义中三次大战,以赤壁描写着墨最多,而就整个三国演义,赤壁也位列三大对台戏之一。
这里或许大家要问了,那三大对台戏,其实便就是赤壁大战曹周斗智,诸葛亮三气周瑜,诸葛亮六出祁山战司马;这三次双方都是一等一的谋略之士,这般斗起来才叫精彩,若是对手如孟获那般蠢笨,纵使七擒七纵,那也算不上精彩,一边倒的战势那只能说是欺负人罢了,要打对台,那就要实力相当,所谓的棋逢对手,将遇良才。就好象听那评书,张飞关羽杀那二流武将,纵使再多,我们也就随意听听,至多也就随便喊一声好,其间还可磕点瓜子泡壶茶,巴不得说书先生赶紧把这段跳了过去;而若是马超战张飞这样一流武将的,我们瓜子不磕茶也不喝,连叫好都忘记了,便是聚精会神竖着耳朵,假如听到自己钟爱武将处于劣势,那便是头冒冷汗,若反听到扳回几分,便喘了好大一口气,而若是反败为胜,那正可伸手一拍桌,连声大叫,比现代球迷球队获胜还要兴奋几分了。
所以说正因为赤壁乃是周瑜和诸葛亮对曹操,三气中周瑜对诸葛亮,出祁山诸葛亮对司马懿,这样才能称得上好戏。(自然,这所说的都是指演义而言,而且真要打起仗来,是巴不得对手越稀松越好,谁也不想真的棋逢对手,将遇良才的。)
这三国演义中的主角便是诸葛亮,所以这三大对台戏中便是诸葛亮是不可缺少的,且不说后面两戏,就说这赤壁一事吧,诸葛亮除了出使江东劝说孙权之外,并没有太多介入战争的细节,但是这就大大违背了作者的心愿,想三国中几大规模最大的战役,魏灭蜀,晋灭吴时诸葛亮早已死亡,自然没什么可写的,官渡之时诸葛亮还未出山,而彝陵之战史书中诸葛亮很明确的没有参与,只有赤壁之战,诸葛亮在出使江东后有一大段空白期,这自然成了发挥的好空间,而且赤壁大战也正是诸葛亮出山没多久之时,为树立诸葛亮的风采,赤壁自然成了最好的着墨点。(包括之后的三气周瑜也是,不过话也说回来,演义中虽然主要是为了诸葛亮,但是成为诸葛亮的对手也加重了不少戏份,象那司马懿,街亭本就没他什么功劳,那时甚至根本就不在关中,但是为了和诸葛亮的对手戏,便硬是将他千里迢迢挪移了过去。)
那演义是如何成就诸葛亮的呢,毕竟赤壁大战中主要还是曹操周瑜唱对台戏,要是加上刘备那还说得通,但是就以诸葛亮的身份,参与进去未免也太不可思议了,但是正所谓山人自有妙机,不能实写,便虚写。
这里插上几句,一般历史演义有“七分实,三分虚”的说法,而这三分虚便主要考验作者的能力,象三国演义中很多段落直接便是引自史书,那虽然精彩,但是我们也只能说三国志汉晋春秋等的作者写的精彩,而论不到日后的评书演义作者,但是那虚写的部分,则就看演义作者的功力了,尤其在诸葛亮出山之后,虚构情节大大增加的情况下。而这点三国演义应该说是相当的出色。
再说回来,赤壁中对台戏的不是周瑜和曹操嘛,那怎么才能让诸葛亮介入进去呢,作者自有妙机。
首先,他先把能出彩的地方都出了个遍,诸葛亮出使江东,本也不复杂,他却先舌战群儒,让诸葛亮出了一次风头,然后再游说孙权,你看他怎么游说孙权的,鲁肃对他千叮咛,万嘱咐,千万不可说曹军势大,先是在往江东的船上:“鲁肃谓孔明曰:“先生见孙将军,切不可实言曹操兵多将广。””再是前往见孙权的路上:“今见我主,切不可言曹操兵多。”再是马上就要见到孙权时,“适间所嘱,不可有误。”
这三次都答应了鲁肃,不说曹操兵多,可他一见到孙权便变卦了:“孔明曰:“刘豫州兵微将寡,更兼新野城小无粮,安能与曹操相持?”权曰:“曹兵共有多少?”孔明曰:“马步水军,约有一百余万。”而且鲁肃在旁示意也不理会:“鲁肃在旁,闻言失色,以目视孔明,孔明只做不见。”
这还不算,之后便干脆劝那孙权投降,激那孙权,最终游说成功,演义中游说孙权这段和史实上并无太大差异,但是妙就妙在鲁肃那三次叮嘱不可说曹军势大的惶恐,和孔明说曹军势大的成竹在胸对比之上;还有一点,鲁肃对孙权的进言和诸葛亮对孙权的游说在史书上并无先后之分,但是在演义中先鲁肃进言放在之前,诸葛亮的游说放在之后,而诸葛亮的游说之后孙权才定下心来:
“权大悦曰:“先生之言,顿开茅塞。吾意已决,更无他疑。即日商议起兵,共灭曹操!”遂令鲁肃将此意传谕文武官员,”
这样一来凸现了诸葛亮游说之功。(说起来为了诸葛亮,这鲁肃在演义中也吃了不少苦。)之后孙权反悔,要待周瑜回来,演义中又加了一段:周瑜虽已主战,但不表态,鲁肃又请那诸葛亮来游说,借那改“桥”为“乔”一事激那周瑜说出真话。
这一来是再显诸葛亮游说江东之功,二还是为后文的对台戏做那铺垫。
若是按史书上的记载,诸葛亮游说完孙权便就没事了,应该回去了才对,可演义为了让诸葛亮在赤壁之中大放光彩,刻意将之留在了江东。
我们前几章说赤壁有连环三计,乃是周瑜布下反间计,黄盖行那苦肉计,庞统献上连环计。其实这其中还有连环三斗。哪三斗?周瑜斗曹操,此乃明斗,周瑜斗诸葛亮,此乃暗斗,还有一斗乃是诸葛亮斗曹操,我称之为隐斗。
周瑜斗曹操最好说明,曹周两军的对峙尤其是水军的战斗,这是摆在桌面上的,周瑜连连获胜,而在计谋上的争斗中,曹操连中三计,也是落了下风,曹周之间的明斗,曹操是败下阵来。
那周瑜和诸葛亮的暗斗呢?演义说那周瑜担忧诸葛亮智谋高,为日后江东之患,而想除去,所以连番设计,先是第四十五回要孔明劫曹操营,被诸葛亮识破,再是四十六回逼孔明立下军令状,却引出了诸葛亮草船借箭。而这回周瑜要杀诸葛亮,却被诸葛亮先设计安排逃了回去,至于周瑜定计总是每每被诸葛亮看破,这暗斗那诸葛亮总超周瑜一头。
至于曹操和诸葛亮则是隐斗,赤壁之中主要是曹操与周瑜对峙,曹操与诸葛亮两人除了草船借箭之外,并无冲突,所以曹操与诸葛亮之间的计谋斗是通过周瑜来显现,周瑜每定一计,瞒过了曹操,却欺不了孔明,这般对比之下,诸葛亮又比曹操高出一头了。
这演义中的三斗诸葛亮已经很出风头了,但是演义还要让他将赤壁大战的风光全纳了进去,为何?便是说的本回故事。
在此先说一说演义的风格,古代演义乃和现代小说不同,现代小说有时可以情节发展的比较缓,剧情发展可以允许大段平稳的铺垫陈述。而演义不行,演义前身乃是评书,是直接面对听众的,假如演义来个大段的铺垫陈述,那只怕要听得人昏昏欲睡,那时听众减少,自己的生计便成问题了,所以演义讲究的是故事情节,喜欢留包袱,抖包袱,往往是大包袱带着小包袱,而且这些包袱并不是一次使用便完了,下次还会用,那这包袱怎么抖呢,就是要出奇,就是要转折,什么是转折,往往是一惊一乍,就好象说书先生的那响木一拍,高潮来了,如那四十七回庞统行完那连环计,正要回去复命,眼见万事大捷,大家听得高兴,想这后面没事了吧,谁料:
“至江边正欲下船,忽见岸上一人,道袍竹冠,一把扯住统曰:“你好大胆!黄盖用苦肉计,阚泽下诈降书,你又来献连环计,只恐烧不尽绝!你们把出这等毒手来,只好瞒曹操,也须瞒我不得。”得庞统魂飞魄散。”
此时不单是庞统,那听众这一听之下也是冷汗直冒,难道那庞统被人识破,要被曹操捉去不成,好了,要听后事如何,拿钱来罢各位。
再比如上回演义故事,周瑜做完那连环三计,眼见这破曹在即,这听众也大以为然,正以为曹操上当时,便不料听得曹操道破无东风一事。
“凡用火攻,必藉风力。方今隆冬之际,但有西风北风,安有东风南风耶?吾居于西北之上,彼兵皆在南岸,彼若用火,是烧自己之兵也,吾何惧哉?若是十月小春之时,吾早已提备矣。”
这固然是使对手曹操不显得太过失败,若是太差,那就不是对手戏了,所以那反间计完曹操马上识破,苦肉计曹操也是疑虑再三,这次连环计也是曹操早想到东风一事。不过这样一写,对手曹操是这般了,听众可就疑惑起来了,莫非曹操要逃回一劫不成,只是想那曹操说的不算,没想上回结束,这周瑜:
“瑜猛然想起一事在心,大叫一声,往后便倒,口吐鲜血。诸将急救起时,却早不省人事。”
好嘛,这破曹之前,曹操道破东风不算,那周瑜大将也不省人事了,难道这火烧赤壁就要就此泡汤不成,大家疑虑焦急之时,说书先生一拍响木,要听后事如何,乖乖交钱吧。
当然啦,那说书先生总是要人交钱那可是封建陋习,在下可不敢学,也没那本事,所以还是继续说下去。
演义主角是谁,诸葛亮啊,所谓主角便是书中可扭转乾坤之人,上一回无诸葛亮的戏份,那是蓄势待发,就等着你周瑜想到东风倒下,再来治你病呢。
所以这“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十六字不单把周瑜的病治好了,就连赤壁的功劳也都抢来了。东风乃是火烧的定睛之笔,而诸葛亮则是赤壁的定睛之笔。
其实赤壁大战中诸葛亮并没有参与一次战斗,(其实就算按演义的写法也应该是周瑜打胜了此战才对,)但是演义却能将赤壁的光芒集中在诸葛亮身上,以至于说到赤壁之功便首先想到诸葛亮,可见行文之重要了。
第五十章 所谓快意恩仇
三国随章侃第五十章所谓快意恩仇
(演义第五十回诸葛亮智算华容关云长义释曹操)
本回便到了有名的华容道,经过近年来对三国真实历史的宣传,想必大家也应该知道了华容道关羽放曹操乃是子虚乌有的事。三国志的注引中确实提到曹操退兵乃是从华容道走的,老弱残兵填草死伤甚多也说到了,还说到刘备想放火来着。只是关张赵三人在半途又抢劫又放人的事就是演义胡扯了。其实想想也明白,哪有这么巧的,曹操不笑没人来,曹操一笑就钻出个大将,而且赵云张飞脑袋锈住了,就抢旗帜来着,把人都留给关羽。
不过也许演义写的太好的缘故,倒是有很多人对华容道深信不疑,更结合下一回演义诸葛亮的天象说得出了诸葛亮放曹操乃是为了防止孙权的说法,也难得诸葛亮受了一次冤枉。
不过本章到也不是为关羽诸葛亮喊冤来着,只是想说一下我自从小时候便产生的疑云,在前言中我说过很小时候便读了三国,自然一般人都先读演义再读三国志,那时便和诸多演义迷一般,对关羽放了曹操痛恨不已,认为要是曹操在华容道被擒,日后关羽也不会死,刘备和诸葛武侯也不至于壮志未酬身先死了。后来读了三国志才知道华容道是子虚乌有,但是心头疑云刚去一个,便又来一朵。便是,关羽在演义中放了曹操,还犯下大意失荆州的错误,为何众多受演义影响的人还尊其为义薄云天的关二哥呢?为何演义中的华容道却好象没有为关羽抹黑,而是更加增添了光彩呢。五年前我重读三国水浒,终于明白了。
我们之前一章曾经谈过关羽,那主要是说真实历史上的关羽,说其最重要的一点,便是忠义气两字,而对大部分平民百姓来说,“忠”字虽然重要,但是或许一辈子也没有机会可以表达,而“义”字则不同,在古代社会,“义”便是大多数人应该要尊重的行为规范,而华容道关羽放曹操则不单不违背“义”,反而显得关二哥更为有情有义。
古代中国的道德规范到底是怎么样的呢?我们都说古代中国和中国周边国家都属于儒家文化圈,不过儒家文化的范围很广,且不说儒家本身就有多个流派,就说道家佛家对传统儒家也有很大的渗透,所以说这个儒家文化,就算是资深学者,不花一辈子的工夫,只怕也难得全貌。古代虽然有大量学者毕生研究儒家,但是更多的平民百姓连字都不识,要让他们理解学者的那些只怕是太难了,只能选择最能理解的内容来教育百姓;这就好象我们现在虽然号称法治社会,但是烦琐的法律知识也只有专业人员如律师才能明白,一般人能知道基础的法律知识便已经足够了。
那古代平民百姓的道德规范是如何的呢,这只怕一本书也写不完,我们只说与本章有关的内容,便是“义”。什么是“义”,若是学者研究,只怕引经据典,没个几万字写不完,但是对老百姓来说,不需要那么复杂,八个字就可以说明:“有恩报恩,有仇报仇。”
简单吧,其实就这么简单,俗话说“侠以武犯禁”,侠并不受统治者的青睐,但是为何长期以来侠客故事却能常在市井流传,远比那四书五经还要深入人心呢,便是因为侠客的“快意恩仇”。
现在流行将三国水浒读成政治类小说,但是在我看来,确实颇多小说带有政治意味,但是假如将小说纯粹读成政治,就无趣了,如三国演义,虽有三国历史作为蓝本,但是也颇多杜撰,假若以三国志为依据探究政治那还罢了,以演义为依据探究所谓的政治厚黑等等,那岂不是笑话,水浒则更是如此。三国水浒等等演义传奇在说书先生嘴边精炼多年,我辈之中也大有喜爱说书者,难道听这说书是为那里面的阴谋诡计,尔虞我诈而激动万分,拍手叫好,三月而不知肉滋味。非也,我们只会为那武二郎报兄仇,关二哥走单骑击节叫好,无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