娴囊蝗恕
蜀汉军的变动,他正好看在眼中,六月酷暑,将蜀汉军折磨的不轻,蜀汉已显疲态,正因为如此,他才敢于对孙权说,克敌就在眼前,但是为了安全起见,他还要做一番试探,试试这刘备是准备再一次的诱敌还是真正的兵疲撤兵。这也就是先攻一营的试探,在试探之后,其他诸将对这连营战术头疼的时候,他却坚定了自己的信心,开始了全面的进攻。
蜀汉本就兵疲,又准备撤兵状态,在这样的情况下被陆逊的全面进攻打乱了手脚,原本扼守要害的屯兵却被吴军火攻阻隔起来,各个击破。(随便说说火攻,演义中将火攻说的那么神话,但是实际上火攻的作用有限,尤其是在陆上,火攻的作用更是多混乱和阻隔作用。)从而导致了彝陵之战蜀汉军惨败的结局。
彝陵之战中,蜀汉军是否有太大的错误呢?确实,有错误,比如分兵等等,但是细究起来,当时的种种举措也并非没有一点道理,其实同样的是,如赤壁中的连环战船,也不是一点道理也没,若是在另一种情况下,说不定就成为了胜利的保障之一,但是关键是失败了。战争其实没有一定的错与对,只有胜利者和失败者,失败者的种种都会被提出来仔细端详一番,而胜利者往往会忽略。
有一句话,犯错最少的才会胜利,其实也可以这样说,只有没有最强,只有更强,刘备在彝陵之战中便是败给了更高一筹的陆逊,而胜负在陆逊选择与刘备僵持的那一刻就决定了。
第八十五章 艰难时方见英雄本色
三国随章侃 第八十五章 艰难时方见英雄本色
(演义第八十五回 刘先主遗诏托孤儿 诸葛亮安居平五路)
“命世英才”
“英雄之器”
“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
这三句评语,第一句或许有些朋友不太熟悉,至于第二句读过三国志几位主要领袖人物传记的想必应该有些印象,至于第三句,这只要喜欢三国的无论是演义的三国还是历史的三国肯定都知道在说谁了。毕竟,青梅煮酒论英雄这个故事太出名了。
既然第三句知道说的是谁,那前两句的评价对象也不用说了,这三句都说的是同一个人,刘备刘玄德,第一句是钟会在发布对蜀汉的檄文中所提及的,而第二句是陈寿在《蜀书先主传》最后对刘备的评价,第三句是曹操对刘备所说的话。
评价刘备的自然不止这三句,其他如称刘备雄才,枭雄,雄人,有王霸之略,宽仁等评语有无数,其中不乏如程昱贾诩周瑜陆逊这样的谋臣良将。其众人的立场角度不同,时代不同,看法也都不是完全一样,但是基本上都肯定了一点,即刘备乃是当时数一数二的英雄。
说刘备是英雄,大家都可能会想到三国演义中那动不动便哭鼻子,凡事就要依仗诸葛亮,没了诸葛亮就一无是处的刘备,大家都会产生这样的疑问,便就是这样的人,也能称之为英雄?
正如我之前所说的,三国演义等历史小说在普及历史上做了一定的贡献,但是也很大程度上歪曲了历史人物的形象。诸葛亮关羽被高高抬起,而刘备则成了其中的一大牺牲品,当然这和当时一般老百姓和士人对君王的理想模式有着很大的关系,比如隋唐等故事中李世民等人也被塑造成如此的形象,而只要稍微了解一下历史的人便可以知道这并不是真正的李世民。而三国演义则比隋唐的影响大得多,这使得刘备的演义形象深入人心,一些号称的学术著作也开始将演义的刘备当成真实的刘备,饶有其事的研究起来。
错误的资料必然会导致错误的结论,将三国演义当做真实历史,无法解释虚构的小说人物,干脆便凭空制造一些古怪的理论,于是乎,领袖什么都不用会,不需要才能,不需要实力,不需要根基,只要会懂得用人,或者只要厚黑,便可以无往而不胜的奇谈怪论便诞生了。可怕的是,却真有人相信这些厚黑至上或者用人至上的话,却不知这些所谓的真理也只有在小说中才会成真,真要想凭借什么厚黑学用人学就想爬上顶峰,还不如渴望天上下金子把你砸死先。
其实一切的一切,都脱不了一个字,实力!实力是基础,有了实力,便需要等待机会,没有实力,机会来了也抓不住。这个实力包括许多,其中和成为英雄最相关的两点:地盘,个人能力。
地盘,或者可以说是起家的本钱,真的是非常重要,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英雄也一样,再有才干的英雄,没有地盘就一无是处,一文钱逼死英雄汉,这不是说说而已的。现在的那些商业领袖,说一句话便可以令世界震动,但是一旦剥夺他们的名气财产,一分钱也没有,放到大街上,大喊大叫,那也和常人没什么两样,这从无数破产的案例中我们已经看得很清楚了。不是他们的才能失去了,而是没有了实力,才能便没有用了。再回到三国看,吕布也算是个人物,征战上确实很有一手,但是没有了地盘后,尽管依然拥有一群良将和军事力量,依然要到处沦落,曹操,若不是得到了兖州这一基地,便是自己再有才能,手下有荀彧这样的不世能臣,也依然只能看着袁绍席卷天下,曹操比袁绍才能高出多矣,但是在官渡依然被逼得萌生退意,不是别的,实力不济。再说刘备,要是他一直在老家呆下去,那再有才能,也不能在史书上留下自己的名字,只有做了平原相,获得徐州,他才一步步被人认可,成为世人所认识的英雄人物。
个人能力:没有地盘不行,有了地盘没有个人能力也不行,这些个人能力不是什么厚黑,厚黑只是把别人当傻子,可是往往把别人当傻子的人自己被当成傻子耍,曹操刘备孙权,所有的英雄都不是靠那种所谓的厚黑。当然,也不是什么只需要会用人,当年刘邦评价汉初三杰,确实也没说什么假话,但是一下把用人当成包治百病的良方也太可笑了。实际上用人也是要有能力的,假如什么都不懂,人才对你说的话你听不明白,结果只能是把人才当庸才,庸才当人才,就好象赵孝成王用赵括为将,为什么?就是因为赵孝成王其实不懂军事,才会被赵括这个半内行搞的信之然了,天下没有相面之术,要认识人才,只有自己有才。
在那种乱世起家的人更是如此,只有比属下强,才能站在顶峰,否则不单属下忧心,自己也害怕,若是有参与过公司创业的人便可以想想,假如手下比老板强,会有怎么样的结局。曹操刘备都是独立起家的,也长期以来喜欢自己领大军出征,为何?因为他们自身的能力本就比下面的将领高出一截。曹操如此,刘备亦然。
这两个条件是英雄的基本,只有具备了这两个条件,才能看出这个人是否有成为英雄的潜质,但是也只是潜质而已,多年历史中,具备了以上条件的不少,但是成为英雄的人不多,这还是因为英雄要具备其他的一些东西。
魅力,这个词语已经被小资和言情类的小说赋予专门女性身上了,但是加上人格两字应该可以用在男性上了,在我看来,这种极强吸引力是一个领袖一个英雄很需要具备的气质,虽然我个人认为这比前两者稍微逊色,但是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这种人格魅力不是小家子气的小恩小惠,也不是无聊的厚黑,而是一个人的理念,这个理念在艰难时刻也不会变色,依然能吸引住人们的目光。尽管这个理念往往会相反,但是相反的理念却能同样酝酿出英雄来。
曹操,刘备,这两个人理念相当的不一致,但是为什么在煮酒时期,曹操说出那句“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呢?这不是客套,也不可能是试探,作为充满霸气的曹操来说,无须客套,也无须试探,因为他能感觉到这个与自己理念完全不同的刘备是一个英雄。
是的,充满霸气,主张严厉法治的曹操是英雄,但是他并不否认一个完全和他不同类型,以仁义为本的刘备是英雄,正如刘备也认为曹操是英雄一样。尽管这两个人是如此的不同。
宽厚仁义,这是当时对刘备的评价,在我们现在的人看来,这算不了什么,但是在乱世中能获得这样的评价,尤其作为一个政治家来说,能获得这样的评价,已经显得十分不易,不过在现代这样的物质超越古代的世界,人们对于古代施行仁义的要求已经觉得很单薄了吧,毕竟我们这个时代,有着远超古人的物质水准,没有可怕的劳役,没有严厉的等级制度,也没有残酷的劳役制度,没有严刑峻法在我们生下的那刻就徘徊在我们头上转悠,所以我们体会不到当一个终日劳作的百姓在看到突然出现一个有皇室血统贫寒出身宽厚亲民的人,那时的感觉,我们感觉不到古人对仁义的迫切需要。
不过,对于另一点,或许大家会有所感觉,甚至已经或者以后有所体验,便是屡战屡败,而又屡败屡战,在没有经受过失败没有经受过考验的人眼里,这些人或许是傻瓜。刘备便是这样的人,他自起兵起,不断成功,又不断失败,有时甚至落到只身逃跑的地步。
“为何不认命呢?”一些人或许会这样喊出来,这很正常,经受过失败的人便会感觉到失败的痛苦,成果丧失,亲人离散,最可怕的是对自己的不自信,在这样的情况下,放弃确实是一个选择,选择这个也是正常,并不丢脸。何况又有多少人在失败时还能收拢住部下对自己的怀疑,离散的心。
人,总是有着这样或者那样的弱点,谁都渴望胜利,讨厌失败,所以对于那些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英雄人往往崇拜甚至代入。但是那些英雄又有多少?我们又可知那些英雄胜利的背后,经历了多少的失败,就拿好象一帆风顺的曹操来说,初起兵时,连续战败,假若他那时放弃,怎么能成就霸业。在曹操成功的那刻,还有几人记得当年他惨败的情形。
同样的,刘备也是如此,失败很正常,失败后放弃也很正常,但是失败后不放弃,还能收拢人心,再度搏杀,那才是英雄气质。
英雄,需要拥有一个正常面对失败的心。
道德或许会变化,但是意志的坚强是人,或者说英雄们需要的。
艰难时方见英雄本色
附一章:刘备与诸葛亮刘备遗嘱之问。
曹刘两个理念不同的英雄在三国的对立,实在是三国的亮点,在曹操死后刘备的死去,标志着属于他们两个英雄的时代已经落幕,他们迎来的是一个后曹刘时代,在这个时代,代替着刘备的理念的是诸葛亮,从这个程度来说,演义实际上是将刘备和诸葛亮混在一起塑造成一个人物了。
刘备在死前的托孤,被一些人称之为他设局束缚诸葛亮,其实此话一想便不成立,刘备这样的人物,何须要做出这样的举动,假如是他不死,这话还会束缚诸葛亮,当然他不死,何须要用话来束缚诸葛亮。此时他临死在即,难道还能凭借一句话就收揽住日后诸葛亮的心不成。要是诸葛亮真想夺取天下,刘备说的这话不单不会成为什么束缚,反而成了诸葛亮夺位的证据,都要夺位了,还会在乎死去的人一句话,真是可笑至极。就好象日后魏明帝托孤司马懿,司马懿不照样夺曹家天下。
刘备这样说其实并不是设局,而是:
一来,这样的话有过前例,并不是什么希奇的事,孙策对张昭就说过类似的话,而此时的蜀汉和孙策死时的江东形势确实挺象,继承人年幼,外敌强大,而且孙权还有孙策对之的勉励,称其能举贤任能呢,刘禅可有刘备对之如此评语?假如平时的话,刘禅才能就无所谓了,但是危急时刻,还是诸葛亮的才能更为放心。
二来,诸葛亮和刘备多年君臣,实际上已经形成了一种继承关系,便是诸葛亮继承了刘备的理念。刘备其他一些的遗嘱:如著名的“勿以善小而不为 勿以恶小而为之”(其实这句话可以说最代表刘备一生在仁义方面的理念。)就是通过诸葛亮文集流传下来的。而刘备的仁义理念,复兴汉室的思想实际上在诸葛亮的身上体现的最为完整,(当然,诸葛亮还是保留了一些和刘备不同的施政想法)在其他重臣都死去的情况下,刘备不断的将诸葛亮的职位加重,可以说,刘备是把诸葛亮当成自己的政治接班人,对其十分信任的。
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刘备才会说出那样的话,这包括让几子事丞相如父,更象一种授权方式,和孙策对张昭的话一样,是在世局危机的时刻,对托孤老人的尊重和授权,以防继承人太过年轻而莽撞误事,毕竟此时的蜀汉经受不起折腾了。
第八十六章 名将终有隐退时
三国随章侃 第八十六章 名将终有隐退时
(演义第八十六回 难张温秦宓逞天辩 破曹丕徐盛用火攻)
在这一回演义中,张辽在曹丕征伐孙权的战役中中了一箭,回去之后伤重而死,不过这其中大有演义杜撰的成分,张辽在这次战役之后死去确实是事实,他的死也确实和这次战役大有关系,但是和演义中有些出入,在史书中,张辽并没有中箭的记录,这次出征时张辽已经染病,但是曹丕依旧带他出征,在这次出征后,张辽病死。说起来张辽当年大破孙权军,抵挡孙权多年不得北进,或许为了这关系,作者干脆便把他的死因为安排为丁奉射箭的关系,也算是为江东出口气吧。当然,这只是开个玩笑,不过演义中时常会安排把名将的死来个乾坤大挪移,而且十分偏好大将因为箭伤而死,太史慈,甘宁,黄忠,还有徐晃,张辽等人都被他安排为箭伤而死,假如算上如张郃这样真的是受箭伤而死的,那就更多了。这弓箭的威力,实在不一般。
无论怎么说,这张辽确实是在此时死的,假如仔细想来,此时三国鼎立局面已经基本形成,但是那些曾经驰骋风云的名将们大都已经老得老,死得死,依旧在战场上的已经越来越少。其实当上一回刘备逝世时,已经意味着东汉末年那一代诸侯已经全部成为了历史。
一个将领能成为名将,除了本身的素质,经历的战事规模次数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很难想象只经历一次战役的将领便可以称之为名将。汉末的战乱造成了大规模的战事,这给老百姓造成灾难的同时,也使得大批的名将得以涌现,而这些名将也是我们喜欢三国的一个原因。在此,我们便在此处寻觅那些早期的名将们,以供纪念。自然,在这里如曹操孙坚孙策刘备吕布等人都是一代名将,其中曹操更是东汉第一军事家,但是考虑到他们又是一方诸侯的关系,又被大家所熟知的关系,就不将这些人列入了。
关羽:关羽,刘备集团中自刘备而下的一代名将,一度曾投降曹操,在此期间立下斩杀袁绍大将颜良的大功,而后回归刘备,因此事而被世人尊其之义,之后在刘备帐下一直为排名第一的武将,更是在刘备入蜀后都督荆州,其荣宠无以复加,建安二十四年,以汉中王座下前将军身份北上攻打曹操,并水淹于禁七军,擒曹操手下大将于禁,杀庞德,威镇华夏,达到其事业顶峰,但是之后便被吕蒙偷袭成功,被擒杀。在三国演义中增加了他许多戏份,如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斩蔡阳。(准确的说,从战绩上来说,关老爷当不得这个第一的位置,不过这一来也不是分先后,二来名将这名气也挺重要,所以便把他放在第一个说明了,自然,这和实力无关,以后的次序也是一样。)
张辽:原为丁原手下战将,后属何进,董卓,吕布,在吕布死后率众投降曹操,之后在攻打袁氏战役中多以战功,尤其以斩单于蹋顿一战最为出名,日后多屯守各地,在合肥时以八百人大破孙权军,此战也是张辽人生中最出名的一战,曹丕称帝后任前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