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其原因,当时王允的失策是一大主因,假如一开始接纳吕布的意见,将董卓财物分发有功公卿将士,鼓舞士气,彻底诛灭董卓部曲,这样虽然过于行险用强,但是假如行动迅速,加上吕布军的战力,或许也不失为一计,只是过于危险;或者赦免董卓部曲,一律不追究以往罪行,并派在军中有威望的皇甫嵩去统领董卓部曲,安定人心,这是比较安全稳妥的办法。但是他先是不同意吕布的意见,要赦免众人,又反悔之,要解散董卓军队,并对主动求降的李也予以拒绝,在再度起乱后也所用非人,派去解释的胡文才、杨整修反而劝军队快快攻击。一连串的政治失误导致了王允的失败。或许是因为过于刚直的他在重新得到权力后一时的放纵,或许是因为他本身的政治能力就有限,密谋的成功完全是偶然,或许他真的就狠透了那些捣毁洛阳,杀了众多公卿好友的董卓部曲,以至于不想控制自己对他们的恶感。
故事的结局是:士大夫的再一次努力失败,参与密谋的众臣或被杀或逃跑,其中并州人吕布带着自己的部曲离开,他会在关东诸侯中引起一场风暴,而他的同乡王允拒绝了吕布邀其同行的请求,被乱兵杀。
凉州军入,关中的朝廷还是掌握在凉州一族手中,而且比董卓时期更加可怕。而此时的关东诸侯都顾不上这个了,因为日后的霸主已经兴起,他在徐州所做的一切比关中还要可怕。
第十章 曹操和刘备的相同之处
第十章 兖州和徐州(一)曹操和刘备的相同之处
(演义第十回勤王室马腾举义报父仇曹操兴师)
让我们先把关中之乱放在一边,将注意力放到关东,在第七回中我们谈到在关东北方袁绍和公孙瓒对峙,南方袁术与刘表对峙,而兖州由刘岱主政,徐州由陶谦统领。相对于北方和南方的对峙,兖州和徐州还算是风平浪静,但是一时间暴风雨就要来临,而暴风雨是有青州的黄巾军引起的。
汉末黄巾起义,黄巾主力被歼灭,但是还是有大量的黄巾军在外,尤其是青州和徐州,朝廷与各路诸侯忙于征战,也给了他们喘息之机,初平三年,青州的黄巾进入兖州,兖州刺史刘岱出战身亡,这给了曹操主政兖州的好机会。
演义中此章对此的描述相当简单,给人的感觉好似曹操是奉旨主政兖州,原来的兖州官员就好象不存在一般。事实上却是相反,当时的关中朝廷威信丧尽,根本不能对下面的官员任命造成影响,曹操入主兖州的真实状况是在刘岱死后,鲍信等兖州官员邀请曹操来兖州主政,根本不是奉了什么皇命。相反,当时朝廷任命的兖州刺史金尚被曹操派兵赶走才是真实的情况。
在当时,原有的朝廷任命制度已经随着朝廷权威的丧失不复存在,而地方势力又未完全成气候,首脑的血缘世袭还没建立起来,尤其是那些在本地没有极大家族势力支持的地方长官,如刘岱还有之后的陶谦,他们死后自己的子嗣都无法继承原先的位置。而在本地势力原本势力均衡的各豪强中也无法迅速选出一个合适的长官,尤其是在危机局势下,如兖州面临青州黄巾,徐州面临曹操的进攻。最妥善的办法就是将本州的其他军事势力迎来主政。这也就是曹操和刘备能先后登上兖州徐州两州长官位置的主要原因。
所以说曹操和刘备登上历史舞台的方式基本是相同的,但是演义中将曹操这段历史掩过,而将刘备的这段历史大加渲染,这才导致刘备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或褒或贬,反而曹操却不被人重视了。
其实曹操和刘备在一开始的命运有极大的相同点,同样在这之前是别人的从属势力,曹操从属袁绍,刘备先后从属公孙瓒陶谦。同样是在危机关头被邀请主政,同样在主政后遭遇背后一刀,甚至连那砍背后一刀的凶手都一样是吕布,也难怪刘备投奔曹操时曹操对其另眼相看了,他在刘备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不过,刘备和曹操毕竟不一样,虽然他们登上历史舞台的方式和遭遇很相似,但是他们两人的政治理念不同,在兖州和徐州两地所用的政治手腕也不同,势力也不同,导致了两人的结局也不一样。这在后几章将做具体的叙述。
而引起之后一连串事件,使得徐兖两州大乱的,便是曹操父亲曹嵩被杀一事,此事也是被人争议的一大事件,历史上对此的说法便有陶谦派遣将领在曹嵩家中杀死曹嵩的说法,陶谦部将窥伺曹嵩家产在曹嵩前往兖州中途抢掠的说法,也有和演义完全一般,说陶谦派遣张辏筒茚允闭抨'谋财害命的说法。
但是,抛开曹嵩被杀这一偶然事件不提,曹操攻打徐州几乎是必然的。
一来,从同盟角度看,曹操是与袁绍为盟友,与袁术敌对,而陶谦却与袁术和公孙瓒结盟。
二来,曹操的思想并非只做一州之主,当时临近的几处势力,袁绍刘表为盟友且实力雄厚,而袁术所领的淮南,陶谦所领的徐州则就是最好的扩张对象。(附:曹操的屠杀
曹操在进攻徐州时屠杀几城的百姓,这是日后世人对曹操残暴最典型的例子,曹操进攻徐州是为了徐州的财富,所以徐州的大屠杀不单是曹操为了泄愤,更有削弱徐州的用意,掠走徐州的人口养不活,留着给徐州太危险,万一壮大起来对自己不利,不如杀了,还可以威慑对方。这也是战争中屠城的主要原因,尤其在游牧民族进攻时常见。)
三来,曹操平定数十万青州黄巾,固然是势力大张,但是如何支付这些人的粮草物质也是一大问题,据说曹操一度设立“发丘中郎将”发掘坟墓解决问题,而比发掘坟墓更容易来钱的自然就是抢掠,而徐州当时颇为富饶,成为曹操的目标也不足为奇了,即便没有曹嵩一事,曹操也会进攻徐州,而曹嵩的被杀给了曹操一个最好的进攻借口。
历史总是环环相扣,青州黄巾的作乱使得兖州刺史刘岱身亡,使得曹操获得了兖州,曹操拥有了成就伟业的基石,而曹操对徐州的进攻使得另一大主角刘备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
第十一章 刘备为何能得到徐州
第十一章兖州和徐州(二)刘备为何能得到徐州
(演义第十一回刘皇叔北海救孔融吕温侯濮阳破曹操)
刘备得到徐州是三国的一个日久不衰的话题了,后人对此或褒或贬,如此种种,全因演义的影响太大的缘故,而当时和其极其相似的曹操登上兖州刺史宝座一事,便因演义略去而少有人注意。不过,刘备作为当时依附于公孙瓒的平原相,自身也没有极大的家族背静,而且也非徐州本土人,却突然能成为徐州一州之主,这确实也是一个极其引人注意的事件。
如上一章所说,刘备登上历史舞台,是由曹操攻打徐州引出的,在演义中对这段历史作了极其精彩的描写,先是由徐州请救兵引出派遣糜竺出使孔融处,再由孔融被黄巾包围引出北海也要请救兵,这才引出刘备,而其中还介绍了太史慈,在刘备解围北海之后又有孔融请刘备共赴徐州一事,这转折之下才引出刘备救徐州,而且在救援徐州时还以孔融,田楷不敢与曹军作战显出刘备救援的果敢,再如此,引出了陶谦让徐州一事。单就故事而言,一波三折,确实是精彩异常。
但是,小说毕竟是小说,再精彩也不能与历史混为一谈,三国演义作为历史小说,有一个说法是七实三虚,就说这段章节,里面有许多史实,如孔融求救刘备,太史慈的突围求救兵,再如糜竺陈登孔融劝刘备接管徐州所说的那些话,刘备和太史慈的对答,都是史有明载的。假如我们割裂看,这些和正史无疑,但是,将整个情节连起来看,这些正史就全被挪移过了。
比如陶谦请救兵,演义中说请了孔融和田楷,但是历史上是直接请了刘备和田楷,而没有向孔融求救;再比如说北海太史慈突围向刘备求救那段确实是史实,刘备也确实派遣兵马救援孔融,但是此时并没有发生陶谦求援之事,刘备更不是孔融的要求才求援陶谦的,而糜竺陈登孔融的劝说也是在陶谦死后发生的。
虽然这段情节和史实有所出入,但是从小说角度看,演义要精彩的多,还要合理的多。尤其是孔融这段,史书上孔融求援刘备具体时间不知,只知在刘备任平原相期间,假如按史实来,那这段故事显得和主线脱节,而不说这段,又太过浪费,而用糜竺先去北海求救再引出刘备就合理的多,也精彩的多。再又如孔融劝说刘备这段,按史书上说,是陶谦死后孔融来劝说的,那未免太特意,尤其是届时还要介绍一番孔融本人和解释他为何来劝说刘备,但是用现在演义的方式,孔融前来支援,而且就在庆功宴会上趁着陶谦辞让徐州时说这番话,就显得合理的多,对于小说本身,自然更流畅,更利于阅读。(只是更让人误会演义是历史了。)
小说往往比真实的历史还要合理,但是,小说终归是小说,刘备入主徐州的真实情况是:徐州被曹操攻打,陶谦向田楷求援。刘备一同前来,这成了刘备登上历史舞台的重大时刻。
在之前,刘备虽然有所成就,由一介平民成为平原相,但是并不顺利,由他在三国志中前半生的历史是如此简略和坎坷就可知他在到徐州前历史并不辉煌,甚至不为人注意,与袁绍曹操甚至是刘表袁术公孙瓒他们比较,刘备还没有能力在诸侯争霸的舞台上有所表现,就如演义所说,他在当时只是作为十八路诸侯的手下而不是其中的一员,而且他的家世也不为当时的名士看好,这也难怪他在得知孔融向其求救时要动容曰“孔北海知世间有刘备邪!”。而陶谦是他的第一个伯乐,不单资助他的兵力,而且还表他为豫州刺史,这头衔虽然是空架子,(这个位置有无数人担任过,比如由袁术支持的孙坚,袁绍支持的周昂,曹操被吕布偷袭时还有一个豫州剌史郭贡也去凑过热闹,这豫州剌史实在是绝对的空头衔)但是也一下将他的地位拉高到与原先公孙瓒让其协助的青州刺史田楷同样的位置。尽管陶谦有可能是因为当时的局势才做出如此的举措,但是在众人之中他惟独选择了刘备,可见刘备确实有不凡之处。
由史书一些细节上的记载看,刘备这次增援徐州乃是竭尽全力的,演义中称其向公孙瓒借兵,而三国志中则无此记载,只称“先主自有兵千余人及幽州乌丸杂胡骑,又略得饥民数千人。”估计这幽州乌丸杂胡骑后来在演义中便成为公孙瓒的借兵了。从这句话来看,刘备的兵力严重不足,只有千余,还要拿流民作为补充,(这里也有疑点,三国志在说刘备就任平原相救援孔融时还有精兵三千,怎么此时只有千余?三国志等一些史书相互矛盾者甚多,同一本书前后矛盾也不少见,或者说当时的形势比较复杂,而史书记载过于简略的关系,尤其是传记体。)但是另一方面,刘备此次的支援是将其所有的家底都拿出来了,可见刘备对此次支援的重视程度,或许在此之前,刘备便得到过许诺,所以才有刘备到后陶谦便增兵四千给刘备的情况;或许是因为刘备在这次支援行动的胆识和对于军队的控制能力得到了陶谦的赏识而导致这一切,无论是哪种情况,刘备的能力得到陶谦认可是必然的,
而在刘备这方面,他本在公孙瓒处就是从属,而且地位还在从属于公孙瓒的田楷之下,而现在陶谦的赏识使得其地位与田楷平起平坐,实力也得到增强,何乐而不为。而在公孙瓒那边,对于盟友陶谦将他下属的下属挖走也没看到有特别的反对意见,所以刘备就准备安心做他的新工作了,而有时好运总是接二连三。
曹操在兖州内乱后退兵,陶谦不久后病死,徐州需要一个新的主人。
在上一章我们已经说到,在当时情况下,血缘继承的方式还未确定,陶谦即便想传自己的子嗣也不可能,所以他选择了刘备作为徐州的继承人,在死前称“非刘备不能安此州也。”但是,陶谦的遗嘱并不能作为刘备执掌徐州的依据,只有徐州的各大势力才能决定徐州之主人选,而当时徐州的各大势力代表陈登,糜竺,曹豹都无力获得其他势力的支持登上徐州之主的宝座,又或者说,他们就象当初兖州那些地方势力一样,不敢登上这个位置,因为徐州在经过曹操的大屠杀后,残破不堪。而且曹操袁绍对徐州又虎视眈眈,徐州的位置实在是个烫手山芋。
所以他们需要一个第三方的军事力量保护自己,袁绍是曹操的盟友,自然不可能,而原先的盟友袁术陈登却不看好,(这也是袁术在南阳一带折腾的太过分的关系,陈登这些地方豪强怎么会请这个冢中枯骨来)这样刘备就作为候选人浮出水面了,他有一定的军事力量,至少在徐州是最强的,又是外来户,在当地势力不强,不会影响陈登糜竺等本土势力的平衡,而且有仁义之风,颇得人心,至少看不出他象曹操那样会杀戮边让等名士。请其入主徐州只怕是最好的选择。
而对于刘备来说,徐州是个极大的诱饵,虽然徐州已经不是当初富饶的徐州,数郡残破,几万人被杀,而且四处势力环绕,袁术曹操袁绍各路势力都比徐州强大。但是毕竟是一州之地,而且登上了徐州之主的宝座,就正式成为诸侯,有了争霸的资本,就如同之前曹操得到兖州一样。对于有着争霸之心的刘备来说,接了徐州还有争霸的机会,不接就没有也没有了。
但是,作为一个外人突然被拥戴上一方之主的宝座,总是危机四伏,刘备如此,而之前的曹操也是如此,他正陷于兖州的苦战中。
第十二章 曹操的危机
第十二章兖州和徐州(三)曹操的危机
(演义第十二回陶恭祖三让徐州曹孟穗大战吕布)
曹操作为汉末战乱中最大的赢家,其能力自然不容置疑,但是即便如此杰出的他,也在初期遭遇了极大的挫折。譬如在与董卓交战中大败,募兵中途叛变,与青州黄巾作战初期也极为艰难。再如之后被张绣偷袭,子侄都战死,与袁绍决战官渡,几次坚持不住。但是这一切比较此次兖州大乱,都是小事而已。
要成就一番伟业,必要有立足之地,在来兖州前,曹操几番沉浮,虽然有东郡作为基地,但是一郡之地怎么能比得上一州之业,而且此时还要依附袁绍势力。但是得到兖州后,曹操便有自己的立身之地,能调动兖州一州的人力物力为自己的霸业服务。此时的诸侯如袁术袁绍刘表刘备无人不是在得到本州政权后才能称为独立势力,否则即便如孙坚这般勇猛,也只能依附袁术之下而已。假如曹操一旦失去兖州,轻则如日后刘备一般流离失所,依附于其他势力,几番转折复兴,但是那时已经失去最好的争霸时机,重则便一蹶不振,成为他人的臣属附庸。
而在争夺兖州时,也是颇为艰难的,吕布所率军战力极强,几度在正面作战中击败曹操,曹操一度身陷敌围,如演义本章所说的曹操掩面烧须,便在献帝春秋上有所记载,虽然不知真伪,也可见曹操当时的危险。而因交战艰难,曹操一度起了将家小送与袁绍处作为人质,也就是依附于袁绍的意思,被程昱劝说才没有实施。
那为何曹操会陷于如此地步,原本拥戴曹操为兖州之主的兖州地方势力为何对曹操反戈一击,支持吕布呢?尤其是其中张邈是其好友,陈宫是其旧部属。为曹操入主兖州立下汗马功劳。这些人为何如此反对曹操呢?
究其原因,还是要从曹操入主兖州后的举措来说。之前说过,曹操入主兖州,收服青州黄巾,声威大振,但是他的许多做法也直接触犯了兖州本土势力的利益,引起了当地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