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血的皇冠--光武皇帝之刘秀的秀》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嗜血的皇冠--光武皇帝之刘秀的秀- 第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乎已开始忧郁,南阳的水,似乎已开始低泣。

自从甄阜、梁丘赐二人坐镇南阳以来,将刘縯列为重点打击对象,必欲铲除而后快。刘縯不得不时刻保持低调,行动拘束,难得开心。当流民暴动的消息接连传来,刘縯终于舒展眉头,为之躁动不安,兴奋过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太监上青楼。刘縯已顾不上悲悯那些无辜横死的芸芸众生,他素以王莽为敌,敌之病,我之幸也。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他才不在乎那些路途的白骨、早逝的冤魂,那些破碎的心、无望的泪。他只知道,王莽的新朝已是日薄西山,刘氏出头的日子终于到了。养士千日,用士一时,莫非就是现在?

邓晨同样也感觉到了,天下将有一场大浩劫,在这场浩劫之中,权力将重新洗牌,财富将重新分配,而以刘縯的才智和势力,必将在这场浩劫中大有作为。因此,邓晨和刘縯走得越发紧密,这让邓氏家族极为不满。邓氏乃是南阳豪门,有财有势,身为既得利益者,他们并无改变现状的动力。刘縯这人胆大妄为,早晚要造反惹祸,诛灭九族。邓晨成天跟刘縯混在一起,一定会连累整个邓氏家族。邓晨虽然性格强硬,但来自家族的强大压力,却也搅得他心神不宁、难以自辩。

总之,关于未来,关于造反,刘縯和邓晨都倍感迷惘。他们迫切需要先吃一颗定心丸,于是相约至南阳的首府宛城,找著名的蔡少公算命。刘秀与二人亲爱,自然一路随行。

宛城,和洛阳、邯郸、临淄、成都一起并列为当时的五都,地位仿佛今日的直辖市,其经济和文化上的重要性可见一斑。不久之后,宛城更变为一座军事重镇,左右着天下局势。刘縯和邓晨一到宛城,呼朋唤友,纠集了一大群人,备足帛礼,兴冲冲地前往拜访蔡少公。到了地方,却见大门紧闭。擂门良久,方有一小童应门,道,“先生病,不见客,请回。”

蔡少公年迈体衰,而前来算命之人不断,老先生不胜其烦,索性闭门谢客。然而,刘縯等人岂是如此轻易打发,说不见就不见?于是报上姓名,强行要见,倘若不见,便要放火烧屋。

小童顿时就吓哭了,一边哭,一边跑回通报。蔡少公一听名字,都是南阳有数的豪杰,“宁负二千石,无负豪大家。”二千石的官,最多只能拆迁,而且多少还能补点拆迁费。至于刘縯等人,却百无禁忌,说要烧屋,那就真个片瓦无存。蔡少公掂量片刻,不敢驳面,只能命小童引入。

众人入内问命,蔡少公恍如未闻,闭目不语。奇人总是要摆谱的,这大家都能理解,于是献上礼物,又软语相求。蔡少公无可奈何,叹道,“人命有三,一为正命,二为随命,三为遭命。诸君可知其中分别?”

刘縯道,“愿闻其详。”

蔡少公道,“正命者,天性所禀,与生俱来,在父母施气之时,日后贫贱祸福早定,是为正命。随命者,努力操行而吉福至,纵情施欲而凶祸到,所谓善则善报,恶则恶报,是为随命。遭命者,行善得恶,非所冀望,遭逢于外而得凶祸,非人力所能抗,是为遭命。诸君欲问哪一命?”

刘縯道,“请问正命。”蔡少公摇头道,“非所当问矣。”刘縯道,“请问随命。”蔡少公再摇头道,“也非所当问矣。”刘縯连遭两次戏耍,强按怒火,道,“然则请问遭命。”

蔡少公颔首道,“是为当问也。”停顿片刻之后,这才又道:“自古乱世,正命不如随命,随命不如遭命。春秋之时,败绩之军,死者蔽草,尸且万数;饥馑之岁,饿者满道,温气疫疬,千户灭门;秦将白起坑赵降卒於长平之下,四十万众,同日皆死。此数十万人,必多有正命不当死者,也必多有随命应获福者,然而一时俱死,何哉?遭命为大也。如今天下即将大乱,惟遭命堪问而已。”

刘縯道,“敢问先生,我等遭命且当如何?”

蔡少公道,“正命在父母,随命在人,遭命在天。天不可与期,诸君又何必多此一问?”

刘縯道,“先生姑妄言之。”

蔡少公怒道,“诸君自以为何许人也?天可知乎?天可问乎?天可抗乎?”

见老先生傲骨嶙峋,刘縯等人也不敢相强,但是总不能白来一趟吧,于是恳请蔡少公无论如何多说点什么。

蔡少公老眼微睁,扫视堂下诸人,及见到刘秀,面色略变,瞬即回复正常。蔡少公扫视完毕,重又闭目,道,“刘秀当为天子。此天命也,见于图谶。”

刘秀心中猛地咯噔一下。没想到今日今地,这个谶又被提起,邪乎。

有人忍不住问道:“是国师公刘秀(即刘歆)乎?”蔡少公不答。

刘秀一时冲动,脱口说道,“你怎么知道不是我呢?”说完就开始后悔,想掌自己的嘴,然而,却又抱着隐约的希望,希望在蔡少公这里得到确认,于是用力去看蔡少公的表情。蔡少公面沉如水,莫测高深,让刘秀大为惆怅。

众人却已经哄堂大笑起来。刘秀多年来一直掩盖在刘縯的光芒之下,几乎没有人重视过他,突然间他冒出这么一句,说他就是将要成为天子的刘秀,这也太荒唐了。刘秀知道大家是在嘲笑他,他并不介意,也跟着笑,仿佛他从未说过这话。

刘縯拿出长兄的威严,斥责刘秀道,“不得胡闹。”又问蔡少公道,“先生所指,可是国师公刘秀?”

蔡少公道:“天下名刘秀者,何止千万。究竟是谁,只有天知道。”说完起身,置众人于不顾,径入内室,边走边自言自语道,“虽云有命,当须索之。如信命不求,谓当自至,可不为而自得,不作而自成,不行而自至,殆矣。”

众人面面相觑,刘秀却心中暗喜,他知道,老先生这一番话,分明是说给他听的——命中虽注定,人也当索求。天予不取,反受其咎!

另有一人也是心中暗喜,那就是邓晨。他是头回听到“刘秀当为天子”这句谶,虽然别人都在忙着嘲笑刘秀,但他却有如醍醐灌顶,心中突然透亮。

邓晨作为姐夫,对刘縯和刘秀这两个小舅子再了解不过,他对两人的评价,和大家公认的评价不尽相同,听到这句谶之后,他更加坚信自己评价的正确:虽然刘縯每以高祖刘邦自比,但他却更像是霸王项羽,刚勇有余,隐忍不足,开创固然无敌,守成终将无力。真正可以比作刘邦的,则是一直不为人注意的刘秀。刘秀这小子,貌似一叶扁舟,随波逐流,但谁又能知道,究竟是波在推舟,还是舟在弄波?

 第28节

日期:2008…11…271:08:04

光武皇帝卷一“努力”NO。34:

勿生帝王家

稗官作史,大抵我与我周旋。逢盛世之时,人简事稀,嬉笑怒骂之间,已是弹指百年。及至乱世,人物纷至沓来,争涌笔端,事件齐头并进,渐迷人眼。好似东边榔头才落,西边锤子又起,令得稗官且喜且惧。喜则喜笔酣墨畅,快意处胸襟开张;惧则惧千形万状,弄不好手乱脚忙。

王莽末年之事,线索繁多,关系纠结,姑且取法影视之平行剪辑,小心切换,强硬穿插,庶几可免于作者已昏昏、读者复蒙蒙。

回述王莽。自流民四起以来,王莽内外交困,可谓是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不顺。本节且单表王莽之家事。

王莽之妻共为王莽生育四子——王宇、王获、王安、王临。四个儿子,怎么着都应该够用了吧,但对王莽则不然,他亲手杀了三个,剩下最后一个,还没来得及杀便自觉病死。

先是王获之死。王莽在封国新都时,次子王获杀奴婢,王莽大怒,强迫王获自杀以谢罪。

或有议者曰:儒家本有“父为子隐”之义,何况奴婢身份低贱,杀奴婢在那时几乎不能算是犯罪,王莽完全有能力包庇下去。王莽所以为此举,无非是要收买人心、沽名钓誉。问题是,谁会作秀把自己的儿子给搭进去?如此作秀,古来又有几人?白居易有诗:“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恭谦下士时;向使当时身便死,一生真伪有谁知?”此为事后诸葛亮,恨王莽不得早死。然而,我们可以另行假设,如果王莽的新朝并非昙花一现,而是能够撑上一两百年乃至更久,那王莽是不是又要作为开国明君,如周文周武那样被后世人膜拜景仰?倘如此,则王莽又死得太早是也。

次为王宇之死。王宇反对王莽篡位,在王莽篡位前夕,派人深夜持血洒王莽府第门上,企图令王莽迷途知返。王莽自然不干,查出是长子王宇暗中捣鬼,于是将王宇投入监狱,下药毒死。王莽之妻劝王莽饶子一命,王莽不听。王莽之妻日夜涕泣,至于失明,王莽之意终不能改。王宇之妻有孕在身,王莽待其产下王家骨肉之后,随即也杀之。又借此案追查牵连,乘机铲除异己,最终为篡位成功铺平了道路。

及王莽称帝,四子已去其二。剩下的两个儿子,老三王安见老爹先后残杀两位兄长,惊吓过度,成了神经,形同废人。王莽于是立老四王临为太子,预备百年之后由王临接班。地皇二年(公元21年)正月,流民气势日盛,王莽忙于应对之时,家中却又接连遭遇不幸。

首先是王莽之妻病死。虽说到了王莽这样的级别,早就已经是“工资基本不动,老婆基本不用。”但这女人毕竟曾和他一起经历了数十年的风风雨雨,始终荣辱与共,一朝而永诀,其心中惨痛,自非外人所能得知。

接着是少子王临之死,其过程较为曲折,兹简述如下:

王莽之妻有侍女原碧,人间绝色,王莽私幸之。王临借奉养母亲之机,也与原碧私通。王临恐奸情败露,遭王莽责罚,于是和原碧共谋,计划暗杀王莽。王临之妻刘愔,乃国师公刘歆之女,习占星之术,某日告诉王临,她夜观星相,宫中将有白衣之会。白衣会者,谓帝室有丧,公卿素服而朝也。王临大喜,以为所谋必成,此兆将应验于王莽身上。阴谋未发,遇狂风摧毁王路堂。王莽以为,王临有兄王安,而立为太子,是为名不正,故尔天公发怒,于是贬王临为统义阳王,出在外第,不得入宫。

王临大为忧恐。不得入宫,则不能暗杀王莽;出在外第,则无法窃玉偷香。原碧既与王临两情相悦,再来和王莽交欢之时,不免有些敷衍了帐。王莽见原碧呻吟勉强,高潮伪装,心知禁脔有人偷尝,皇冠已染绿光。而能亲近原碧者,非王临莫属。王莽因老妻之故,隐而不发,待老妻一死,这才和王临算账。

欢情浓兮,百般怜爱无尽期;奸情败兮,弃如敝履不足惜。王莽不再怜香惜玉,收系原碧下狱,严刑拷问,不成人形。原碧不堪其辱,但求速死,将和王临通奸共谋之状悉数招供。王莽挥泪杀原碧,寡人曾经那么疼你。为防家丑外扬,又将参与此案的所有官吏杀来灭口,埋于狱中。

王莽再赐王临毒药,令其自尽。王临不肯服毒,他仍抱有幻想,以为自己是王莽仅存的健全儿子,必不至于死,帝国的江山,日后还要靠他来继承,于是要求面见王莽。王莽至,王临抱王莽之腿,流涕求饶。王莽冷冷地道,“早知如此,何必当初?”

王莽冰冷残酷的目光,让王临一阵绝望,他不愿放弃,动情道,“两位长兄,已伏诛于陛下天威。今陛下之子,惟临一人幸存。临自知罪大,还望陛下开恩。陛下春秋已高,膝下不可无子。倘临一死,则陷陛下于不慈无后也。陛下百年之后,江山谁继?”

王莽的语气越发冰冷,道,“尚有王安在。”

王临辩道,“王安荒忽久病,岂堪为天下之主?”

王莽道,“王安虽病,也比你这弑父贼子强。无需多言,一死而已。”

王临再无幻想,狂笑道,“虎毒不食子,陛下何忍!既如此,敢不从陛下所愿!临也何幸,得死于陛下眼前。”说完拔剑自刎,血喷如箭,溅王莽之衣,拂之不去,化为更大的血迹。王临浴血而笑,道,“陛下之子,今日尽矣!”须臾气绝,犹怒视王莽,屹立不倒。王莽看着王临的眼睛,在那里面,有仇恨、憎恶,有诅咒、伤心,直看得王莽背脊一阵发冷。

王莽仅存的儿子王安,在听到四弟也被老爹杀害的消息之后,脆弱的神经彻底崩溃,惊悸而死。三天之后,又有两个孙子接连病死。旬月之间,王莽一家先后五丧,白衣之会成真,莫非果有天相?

 第29节

日期:2008…11…2723:55:30

光武皇帝卷一“努力”NO。35:

老友记

王莽四子尽死,一时传言甚嚣尘上,说王莽“始作俑者,其无后乎?”王莽本已是白发人送黑发人,闻此落井下石之言,心中愈怒。他知道全天下都在看他的笑话,都在说他活该。而这也让他心理逆反,越发要拗着干,越发相信真理只掌握在他一个人手里,天命我归,无坚不摧。

关于王临之事,王莽还有些尾帐未收,于是驾临国师刘歆的府邸。刘歆大惊,赶紧迎入。

想当年,王莽共有三位铁杆心腹——刘歆、甄丰、王舜。王莽篡位成功,数三人立下的功劳最大。如今三大功臣之中,甄丰被逼自杀,王舜忧惧而死,只剩刘歆还幸存人世。刘歆深知王莽忌惮大臣,故而一直韬光养晦,虽然如此,仍是时常战战兢兢,唯恐不免。

两人坐定,刘歆百感交集。他和王莽曾经是无话不说的朋友,如今却日益冷漠生分,王莽幽居深宫,面也难得一见。王莽旬月五丧,刘歆作为一个老朋友、老部下,却也只能对王莽说些陛下节哀的套话。

面对刘歆的安慰,王莽犹自嘴硬,道,“予尝无子,无子之时不哀。今子尽死,乃与无子时同,予何哀之有?”

刘歆知道,王莽历来是死不认错的。他是如此睿智,怎么可能犯错?在他心中,当世之贤;皆不如己。譬如后世隋炀帝自负才学,每骄天下之士,曾谓侍臣曰:“设令朕与士大夫高选;亦当为天子矣。”王莽大体也是如此,自诩才高当世,智越古今。刘歆乃是当时儒林之宗、学问之魁,然而王莽并不服气,放话说,如果他没当皇帝,而是研究学问,那便没刘歆什么事。

韩非子曰:“下君尽己之能,中君尽人之力,上君尽人之智。”诚哉斯言,堪为千古帝王指南。王莽自矜其才,以尽己之能为乐事,谋事而当,群臣不及;退朝则有喜色。《书》云:“谓人莫己若者亡。”王莽的固执和膨胀,注定了新朝的国祚难以久长。

刘歆谙熟这些道理,然而他不敢说,更不敢劝谏王莽。一旦劝谏犯上,他和王莽的友谊就算完了。他珍惜他和王莽的友谊,他也不得不珍惜,这是他保命的唯一武器。

见刘歆沉默无语,王莽挑起话头,道,“知予今日因何而来?”

王临出事之后,其妻刘愔便躲回父亲刘歆的府中。王莽突然登门,来意不问可知,定是为刘愔而来。刘歆对此早有思想准备,然而既然王莽问起,他便一定不能答对,而是要装作根本猜不出王莽心思的样子,于是答道,“溥天之下,莫非王土。陛下想来就来,何须理由。”

王莽难得地一笑,他所以不杀刘歆,只因这人软骨头,识时务,而且说话动听。王莽收敛笑容,果然提到刘愔,道,“临本不知星,事从愔起。”

刘歆面容平静,道,“陛下宽坐,容臣暂且告退。”

刘歆去而复返,身后已是哭声一片。刘歆从容对王莽道,“愔已伏罪自杀,以谢陛下。”

王莽打量着刘歆,故意挑衅道,“女死,国师不悲?”

刘歆笑道,“死得好,死得好。”刘歆清楚自己的处境,他眼下便是待宰的羔羊,只要王莽愿意,揪住他女儿的事不放,足以把他们全家连坐杀光。他逼爱女自尽,也是舍小就大,迫不得已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