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外音:卓文君面对司马相如的欺瞒,她选择了一种宽恕和豁达的态度,屈身降贵放下千金小姐的架子,和司马相如共同在临邛开起了酒吧。卓文君的父亲卓王孙不愿看到女儿在临邛开酒吧让自己丢人掉份儿,所以拿钱打发卓文君和司马相如赶快离开临邛,眼不见心不烦,这使卓文君和司马相如的经济状况大为改观。可是两人的小日子才刚刚开始,一件事情的到来让卓文君犹豫了,那么这究竟是一件什么事呢?
当然他们两个人回到临邛以后的情况我们上一集讲过了,两个人夫妻联袂出演非常成功,到那儿就让卓王孙出血一百万,两个人就回来了。当然拿到百万巨资再回到成都的时候,文君和相如的生活可以说已经进入上流社会了,非常富有。但恰恰就在这个时候卓文君的家庭又出现了一个重大问题,就是汉武帝下诏书召见司马相如,这是怎么回事呢?因为这件事情,汉武帝的召见对司马相如来说是一个人生的机遇,但是对卓文君来说可能是婚姻的威胁。因为司马相如是一个才貌俱全的才子,你要放司马相如进了京,到了京城司马相如将来会给你折腾出来什么事儿,这是卓文君非常难以预料的。汉武帝是怎么发现司马相如呢?这里面有原来有一个插曲,司马相如写的《子虚赋》有一天很意外地被汉武帝读到了,汉武帝是一个非常爱好辞赋的人,而且汉武帝的文学才华很高,他不像刘邦,刘邦是斗大的字不认几个,开国皇帝大多如此。但是皇帝一旦继位以后他可以请天下最好的老师教他的儿子,所以他儿孙的文化水准一代比一代高。所以到了武帝时期,汉武帝的文化水准相当高,《子虚赋》我们今天读起来非常困难,但是汉武帝读《子虚赋》却读得津津有味,而且读完以后汉武帝是仰天长叹,叹什么呢,汉武帝觉得自己很没有运气,不能和这个大文豪生活在一个时代。我们从汉武帝的感慨中间可以看得出来汉武帝其实也是一个追星族,他对司马相如这样一个大文豪也是仰慕已久,很想得到司马相如提签名,恰恰就在这个时候汉武帝身边有一个狗官,这外狗官的名字叫狗监,就是专门给汉武帝养狗的官,这个狗官的名字取得很好叫杨得意。杨得意是蜀郡成都人,跟司马相如是同乡,一听说汉武帝说不能和这一个大文豪生活在同一个时代,杨得意就说那太容易了,这就是我老乡写的。这一说汉武帝很高兴,就立即传旨召见司马相如。当然武帝召见司马相如的时候司马相如很愿意去,对他来说是一个展示才华的机遇,但是卓文君这个时候就面临一个很重大的考验。卓文君放不放司马相如走?
画外音:司马相如是西汉时期有名的才子,他不但一表人才还非常擅长辞赋,他的辞赋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对于落魄在临邛的司马相如来说,汉武帝就像是一个伯乐终于发现了千里马,给了司马相如做官和展示才华的机会。但是对于卓文君来说这是一次考验,仪表堂堂的司马相如离开自己后会有什么事情发生这些都是未知数,卓文君到底该怎样选择呢?
卓文君当然很了解司马相如,爱辞赋,擅长写辞赋,也有志于写辞赋,你放他走,是给丈夫一个施展才华的机会,但他有可能会给家庭造成一种伤害,所以这个时候卓文君面临着一种抉择。在这个关键时刻,卓文君做了两条决定,非常重大的两条决定。第一,支持司马相如的志向。由于卓文君的支持,司马相如如期赶到京城见到汉武帝,汉武帝一见到这个大文豪赞叹不已。然后司马相如就给汉武帝讲,这个《子虚赋》太简单了,他就是写诸侯的事儿,我再给你写一篇天子的事叫《上林赋》一定比这个还好。结果没多久司马相如把《上林赋》写好了不起。《上林赋》献给汉武帝,汉武帝非常高兴,他高兴有一个标志,就是汉武帝下令让他的尚书,尚书就是皇帝的专用秘书,让他的尚书负责给司马相如提供今后写作的笔札,就是提供文具。本来这个尚书是皇帝的专用秘书,汉武帝让他的秘书给司马相如服务,可见汉武帝对司马相如是多么器重。这样一来,汉武帝就一举成名,而且汉武帝任命他做郎,就是他身边的文学侍从。这对司马相如来说是人生的一次飞跃,一个提升。这以后,司马相如就在汉武帝身边成为汉武帝时期最重要的文学家之一,我们读《史记》知道,《史记》的那么多人物中间,司马迁写了两篇文学家的传记,一篇叫《屈原贾生列传》,一篇叫《司马相如列传》,也就是在司马迁看来能够列为文学家的也只有屈原、贾谊和司马相如,而屈原和贾谊的传写得很简单,司马相如的传记是《史记》一百三十篇传记中最长的一篇,因为这里面收录了大量司马相如的原作,可见司马迁是绝对肯定司马相如的文学成就的。司马相如也就因此成为我们今天讲中国文学史汉赋四大家之首,但是司马相如的赋我们不客气地讲主要是迎合汉武帝,迎合汉武帝那种好大喜功的口味,所以扬雄就批评他“劝百讽一”,就是鼓励的多批评的少。但是不管怎么样他红了,他成名了,无论后人再怎么评价他,哪怕我们今天说这个人不是个东西,劫财劫色,但是他当时他就红了,他发了。所以由于卓文君的支持,司马相如在事业上获得很大的成功。这是卓文君为司马相如做的第一件大事。第二件大事,就是据史书记载司马相如这个人不慕功名,就是不慕官爵,他对官位不太看重,经常请病假不去做官,所以好多人包括司马迁在内都赞扬司马相如是一个不慕官爵的人。其实我觉得司马迁上了司马相如的当,司马相如怎么是一个不慕官爵的人?他要是不慕官爵他怎么可能一纸诏书就从成都跑到长安吗?当年那种状况下,他从成都跑长安是非常难走的,司马相如的不慕官爵其实是另外有原因,这个原因的第一点就是卓文君的经济对司马相如的支持。由于司马相如娶了卓文君,娶了全国首富的女儿,他有钱啊,他不用去官场里拼命去摸爬滚打了,所以他对功名看得就比较淡,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再一个原因,汉武帝欣赏司马相如是欣赏他的文才,而不欣赏他的文治,所以司马相如在汉武帝的眼中远没有公孙弘的地位重要。公孙弘是重臣,司马相如的地位还是弄臣,就是他还是一个文学侍从,这样也很伤司马相如的心。所以我们不要光看到司马相如不慕官爵,其实司马相如和官场保持一定距离根本的原因是他拥有的财富。所以作为我个人看来,经济的独立是人格独立的前提,我们之所以不能做到,做不到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是我们没有决绝的魄力,而是我们没有决绝的实力,以及拥有这种实力以后泰然处之的心态。而司马相如有卓文君的支持,他就可以把官场看得很淡,想去就去,不想去就回,所以卓文君的经济支持也极大地提高了司马相如在官场的官声,让他落得了一个好的名声,所以卓文君为司马相如付出了很多。
画外音:王立群先生前面讲到,面对司马相如家徒四壁的欺瞒,卓文君选择的不是揭穿而是豁达的姿态。面对司马相如得到的做官的机会,卓文君选择的不是阻拦而是支持和维护司马相如的官声。可以说,卓文君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司马相如的美名。那么卓文君的付出是不是得到了一个好的回报了呢?民间传说,在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分开以后司马相如的情感发生了变化,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历史的真相是什么?卓文君会怎样面对这个问题呢?
据《西京杂记》记载,司马相如后来想娶一个茂陵的女子为妾,就是说司马相如想包一个二奶,那么卓文君听到这个消息以后,卓文君怎么办呢?卓文君写了两首诗叫《白头吟》,《白头吟》这首诗在今天流传下来的南宋有一个人叫郭茂倩他写的《乐府诗集》里有记载,我下面给大家读一读这两首诗,非常有名。“皑如山上雪,皓如云间月。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今日斗酒会,明旦沟水头。躞蹀御沟上,沟水东西流。凄凄重凄凄,嫁娶不须啼。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竹竿何袅袅,鱼儿何。男儿重意气,何用钱刀为。”这两首诗南宋郭茂倩的《乐府诗集》有记载,后人就说这两首诗就是当年卓文君写的《白头吟》送给司马相如的,这件事情影响非常大,这里面有几个问题。第一,就是《西京杂记》里面记载的情变这个事可靠不可靠,因为《西京杂记》作为一部书来说它是一部笔记体的小说,或者叫笔记体的杂记,它记载的这个情变可能不可能?我个人的倾向可能性比较大。原因有这么几点,第一,司马相如当年跟卓文君的这个感情就不太纯粹,我们上集讲过它混杂有谋财的这个因素,所以最初的基础就不太牢;第二,他们之间的这个感情经过婚后几年的保鲜期以后,可能会出现某种变质。所以虽然是笔记体杂记、笔记体小说,《西京杂记》的记载我认为可靠性还是比较大的。但是我可以说一句负责任的话,这两首传说中的《白头吟》绝不是当年卓文君写的。为什么呢?这是两首非常好的五言诗,根据中国诗歌发展的历史来看,在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生活的西汉的中期不可能产生这么成熟的五言诗,就这一条就可以断定不可能是,这是无名氏之作。但是这两首诗对于表达卓文君当时的感情非常吻合,所以后人就说它是。但是情变这件事情我倾向于有,这两首诗我倾向于它不是,或者说它肯定不是。这个情变的结局最后是由于卓文君的坚决反对司马相如就收场了,然后司马相如就告别新欢,选择旧爱,达件事情上来说我们要讲的是卓文君,我们前面讲过司马相如有个“三不主义”,这里我们讲卓文君有个“二个主义”。卓文君也有两个不,第一,不放任;第二,不放弃。这是卓文君非常了不得的两点,卓文君对司马相如绝不放任,要钱可以,要做官也可以,要出点名也可以,但是你要夺走我们之间好不容易经营起来的家庭不允许,所以卓文君是个非常有原则性的女人。这是很值得人们尊重的,她的自尊,她的自重,她的原则性,在中国古代的女子来说是非常罕见的。当然这一场情变后来就流传非常广了,后人关于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情变出现了大量的作品,这些东西都不是历史上真有的,我们只能称为司马相如现象,它是一个历史现象,而不是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真有的事情。这个现象的发生后来出现流传了很多卓文君和司马相如相互写的诗,其中最有名的是这么一首诗,就是司马相如在京城在他那个温柔乡里头卿卿我我的时候,而卓文君作为一个留守女士是日日盼君归,后来就给司马相如写了一封信,这个信写给司马相如以后司马相如看到信不假思索就写了十三个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然后把这个信寄给了卓文君,卓文君收到信看到了十三个数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没有亿,就缺了一个亿,她就觉得“无亿”就是“无忆”,就是对我已经无意了。卓文君看到这个信以后当然肯定是非常伤感的,然后卓文君就立即回了一首很有名的数字诗,这个诗是这样写的,卓文君把司马相如这十三个数字正着写一遍,倒着写一遍,写了两首诗。我们先读正的,“一别之后,二地相思,只说是三四月,又谁知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可传,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百般思想,千般系念,万般无奈把郞怨。万言千语说不完,百无聊赖十依阑,九月重阳看孤雁,八月中秋月圆人不圆,七月半烧香秉烛问苍天,六月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五月榴花如火,偏遭冷雨浇花端,四月枇杷未黄,我欲对镜已心乱,急匆匆,三月桃花随水转,飘零零,二月风筝线儿断,噫,郞呀郞,恨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作男。”这首数字诗非常有名,但是我们一再声明绝不是卓文君所作,这个诗的情调是元曲风韵,它非常像元代的散曲,它出现得很晚,应当是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故事流传到元代以后出现的,但是它非常有名,屡屡被人们称作为数字诗。这首诗它的巧妙的地方在于它把司马相如写的十三个数字正着写一遍倒着写一遍,而且它独特的结构,婉转的情思,征服了无数读者,在司马相如、卓文君现象中间是个非常突出的现象。当然这件事情的结局是司马相如了断了,把这个纳妾的想法抛弃了,司马相如之所以最后决定抛弃新欢选择旧爱,两个很重要的原因,一个是情,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确实还是有情的。第二个是钱,司马相如打不起这个官司,我们不知道汉代的婚姻夫妻有没有婚前财产的协议,如果有一个婚前财产的协议,那可以说司马相如分得的财产就是四壁立那个家,全部财产都是卓文君的。而且他们俩个一旦要是打离婚,那你们想想第一个介入的是谁,是卓文君的父亲全国首富卓王孙要介入。卓王孙要是介入的话那么这个官司的胜败司马相如绝对是没有胜算,司马相如好不容易把财拿到手他愿意放弃吗?所以一个情一个钱决定司马相如肯定不会选择离婚。
画外音:根据王立群先生刚才的分析,司马相如情变的事情很可能是存在的,但是聪明的卓文君很理智地处理了这一棘手的问题,后世的诗作也对卓文君大加渲染,虽然有些诗作不是卓文君所作,但是至少说明了人们一个善良愿望,就是美化卓文君这位奇女子,因为在她身上让人们看到了女性美的光辉。那么通过这一情变的波折以后,司马相如和卓文君最后是一个什么样的结局呢?司马相如是如何死的?我们该如何看待司马相如这个大文豪呢?
司马相如之死《史记》、《汉书》都没有记载什么原因,但是一个流传很广的记载说司马相如有糖尿病,当然那个糖尿病当时叫消渴疾,就是不断地喝水还是渴。这个记载也出自《西京杂记》,司马相如死了以后卓文君写了一篇非常有名的诔,诔是纪念文字,这个诔当时流传很广,这是《西京杂记》的一段记载,这段记载倒是给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故事安了一个非常光明的尾巴,浪子回头,那么这个结尾到底可信不可信呢?我们现在无考,但是我要谈的,我们现在分析司马相如现象,作为一个现象来说我们怎么看待这件事情,我下面就谈谈对这个现象的看法。为什么会出现在么多关于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情变诗,我觉得正像我前面所讲的一样,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故事太具有传奇色彩了,所以后人演绎了许许多多关于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爱情诗,这是它产生的根本原因。我觉得司马相如是中国古代善良、多情、软弱的一个知识分子的典型,这个人一生都为情所困,我们举两点,司马相如临死的时候汉武帝派人到司马相如家里找司马相如的书,结果找来找去没找到最后找到了一篇什么书呢,《封禅书》。据说这个《封禅书》献给汉武帝以后史书的记载是四个字,“天子异之”。司马相如的《封禅书》递上去以后汉武帝非常惊讶,因为汉武帝一直就想搞封禅大典,可见司马相如一直到临死之前还要写书来迎合汉武帝,作为一个经济相当独立的臣子,你有必要鞠躬尽瘁死而后己地迎合皇帝吗?没有这个必要啊,我们只能有一个解释,就是他对皇恩的感念,所以他到临死也忘不了迎合汉武帝,这叫为皇恩所困。另外,再一个呢,我们谈到司马相如之死,在《西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