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封建官员所必需的灵活,一味的高标准高追求反而成为了他们的负担,在仕途上过于耿直、主观成了他们失败的最大原因。而袁崇焕恰恰也是如此。
第63节:奈何江山唱晚(63)
在他镇守辽东的过程中,战略上虽然没有失误,甚至取得了宁远、宁锦两次胜利,但在官场上却始终没什么长进,其间甚至还被魏忠贤罢官一次。而官复原职后,又是因为性格上的问题,他再一次被人抓住了把柄,而这一次抓他把柄的正是以猜忌、刻薄著称的崇祯皇帝朱由检,只不过这一次他的结局不是罢官,是凌迟!
(一)漂亮的宁锦攻防
后金天命汗努尔哈赤的去世让辽东局势有了较大的变化,实力较弱的第四大贝勒皇太极登基之后,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了对蒙古和朝鲜的边境问题上。对于明朝他采取了一种以议和换时间的态度,而对于当时的明政府而言,这也是求之不得的事情。
要知道,无论在什么时候,两个国家之间动用数十万兵丁作战都不是简单的事情,需要以强大的经济和稳定的内政作为后盾。以当时明朝的情形来论,内部政治腐败,陕西、河南、安徽到处有农民起义,大量的兵力被用于剿灭农民军。除此之外,国家大量资金都囤积于少数人之手,国库空虚。以此而言,想要在边境有大的动作,或者说主动攻击后金都是非常不现实的,议和虽然有伤面子,但却是一个无奈的选择,更何况,边关连年征战,百姓民不聊生,休养生息一段也是理所应当的事情。因此在仔细地分析了敌我实力之后,辽东巡抚袁崇焕选择议和实际上是无可厚非的,并且在一开始也得到了朝廷的支持。然而局势的变化总是来得太快,天启七年,后金对朝鲜的战争,不光使明朝对属国的保护承诺变成了废话,也让镇守皮岛的毛文龙部受到了一定的损失,在这种情况下,朝野之间对议和的反对声也日益高涨起来。
天启七年四月,面对朝野间反对议和的声音,袁崇焕上疏辩解:“关外四城虽延袤二百里,北负山,南阻海,广四十里尔。今屯兵六万,商民数十万,地隘人稠,安所得食?锦州、中左、大凌三城,修筑必不可已。业移商民,广开屯种。倘城不完而敌至,势必撤还,是弃垂成功也。故乘敌有事江东,姑以和之说缓之。敌知,则三城已完,战守又在关门四百里外,金汤益固矣。”在奏疏里,袁崇焕很清楚地说明了议和的重要性,然而有一点却被他忽略了,那就是自宋朝以来,汉族人对少数民族,尤其是女真人始终抱有极大的敌意。议和在一定程度上就代表着投降,这是秦桧的选择,那些所谓的忠臣自然嗤之以鼻,这些人也并不会分析宋、明两朝所面对的局势有什么不同,他们偏好的就是虚假的名声和真起哄。在这种情况之下,袁的奏疏自然很难获得统治阶层的支持,而更为可怕的是在几年之后,有关议和一事更变成了袁崇焕走上刑场的一个沉重砝码。
明政府对于议和一事的反复,很快就被缓过神来的后金天聪汗皇太极当成了把柄,此时在他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女真人的努力拼杀,边境安全问题基本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国内的经济形势也有所好转。天启七年五月初六,后金天聪汗皇太极,以“明人于锦州、大凌河、小凌河筑城屯田”,没有议和诚意为借口,亲率数万军队,从都城盛京出发,举兵向西,进攻宁远、锦州。
得到后金部队再次来袭的消息之后,袁崇焕立即部署所属部队,命令满桂移驻前屯,孙祖寿移驻山海关,黑云龙移驻一片石。而锦州方面则以副总兵左辅统金国奇为左翼,以副总兵朱梅为右翼,平辽总兵赵率教居中调度,贾胜领奇兵东西策应,负责监军的镇守太监纪用驻扎锦州。
五月初九,皇太极下达第一批作战命令,命德格类、济尔哈朗、阿济格、岳讬、萨哈廉、豪格六名贝勒各帅精骑一队为前锋部队,负责攻城的部队则率领精锐步兵携带云梯、战车等器械跟在后面。而他自己则亲自同大贝勒代善、二大贝勒阿敏、三大贝勒莽古尔泰率领大军居中指挥。
五月初十,皇太极的部队抵达广宁,接着轻取左屯卫城。十一日,后金部队调整部署,由之前纵向的前、中、后三队改为横向的左、中、右三路——皇太极自率四旗兵马居中路,直取大凌河城;大贝勒代善、二大贝勒阿敏等人则率正红、镶红和镶蓝旗兵马为右翼,直奔锦州城;三大贝勒莽古尔泰则率正蓝旗兵马为左翼,攻打右屯卫。
第64节:奈何江山唱晚(64)
面对皇太极部队的凶猛来势,尚未形成防守态势的大凌河城和右屯卫守军只好放弃城池,退守到中屯卫、锦州城。皇太极和莽古尔泰的部队攻下大凌河城和右屯卫之后立刻挥师锦州与大贝勒、二贝勒的部队汇成一路,将锦州城团团围住。此时在锦州城内负责指挥的是总兵赵率教和监军的太监纪用,这中间赵率教有勇有谋,是难得的良将,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太监纪用,虽然是太监,但却不负曾经的男儿之身,与赵率教配合有度。二人一边用议和的手段拖延时间,一边着力抵抗后金部队的围攻。这中间几次皇太极劝降,都被这二人断然拒绝,并且凭借坚固的城池和火炮给后金部队造成了大量伤亡。
五月十三日凌晨,皇太极第三次派遣使者到城下说降。总兵赵率教站立城上,对城下的后金使者说:“城可攻,不可说也!”皇太极得报后,立刻传令攻城,这次攻城和前几次一样,除了徒增伤亡之外,毫无意义。
五月十五日,皇太极遣使到太监纪用处,要求议和。太监纪用随后派遣使臣提出要后金派人进城面议,无奈之下皇太极只好派人前往,但到城下却发现,锦州城闭门不纳。
五月十六日,纪用又派出使臣到皇太极帐下,继续忽悠说:“昨天晚上是因为天太黑了所以才没放后金使臣入城,今天就没问题了。”皇太极见状,虽然心中狐疑,但求和心切,于是再遣二人,跟着明军的使臣一道返回锦州,结果明军仍闭城不纳。不光如此,总兵赵率教还站在城楼上高喊:“你们要是退兵离开,我国一定会给你们封赏。”接着又命令使臣赴皇太极大营继续议和。
皇太极见议和始终不成,于是有心激怒赵率教和纪用出来决战,便让明使者带回书曰:“若尔果勇猛,何不出城决战,乃如野獾入穴,藏匿首尾,狂嗥自得,以为莫能谁何!不知猎人锹镢一加,如探囊中物耳。想尔闻有援兵之信,故出此矜夸之言。夫援兵之来,岂唯尔等知之,我亦闻之矣。我今驻军于此,岂仅为围此一城?正欲俟尔国救援兵众齐集,我可聚而歼之,不烦再举耳!今与尔约,尔出千人,我以十人敌之,我与尔凭轼而观,孰胜孰负,须臾可决。尔若自审力不能支,则当弃城而去,城内人民,我悉纵还,不戮一人;不然,则悉出所有金币、牲畜,饷我军士,我即敛兵以退。”然而可惜的是,皇太极的计谋并没有起到任何作用,纪用和赵率教压根就不理这套。
此时面对锦州方面的危机局势,驻扎在宁远的辽东巡抚袁崇焕立即上疏要求分兵救援。然而同锦州一样,宁远也是不能有失的军事重镇,为了确保宁远城的安全,袁崇焕的请求并未得到批准,兵部尚书阎鸣泰题奏:“今天下以榆关为安危,榆关以宁远为安危,宁远又依抚臣为安危,抚臣必不可离宁远一步。而解围之役,宜专责成大帅。”随后木匠皇帝朱由校派满桂、尤世禄、祖大寿三将等从山海关出兵,驰援锦州。
五月十六日,明山海总兵满桂率援兵在笊篱山与后金大股部队打了一场大规模的遭遇战。这一战,双方损失均较为惨重,满桂的部队力战之后已然无力再援锦州,只好转投宁远袁崇焕处,而对方的后金部队也退到塔山一带重新休整。
由于援军中途受阻,虽然暂时缓解了锦州的压力,但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无奈之下,袁崇焕只好智取,派人假装给赵率教和纪用送信,并故意让皇太极截获。袁崇焕在信中说已经调集了水师援兵六七万,将至山海关,除此之外,蓟州、宣府兵也抵达了前屯,而沙河等地的兵将则到了宁远,更可喜的是,各处的蒙古兵,都已经到达了不远处的台楼山一带。
此时皇太极已经在锦州城下折腾了六七天,本来就一直担心明朝援兵将至,现在一看来信,心中不由得大惊,也不去考虑这些部队集结起来要花费多少时间,急忙下令收缩对锦州城的包围,并分出一批部队在城西二里处结营,以防明朝来援的军兵。
五月十八日,皇太极再次劝降。锦州城中的纪太监和赵总兵依然稳坐钓鱼台,毫不理睬。
第65节:奈何江山唱晚(65)
五月二十七日,皇太极围攻锦州已经足足半个多月,但是却什么便宜也没占着,而且还被赵率教和纪用软磨硬泡耍得像猴子一样上蹿下跳。心急之下,皇太极愤懑不已,只好将部队分成两部,一部继续在锦州城外伺机而动,期待赵率教和纪用出昏招;另一部分军队则由自己亲自率领转攻宁远。
从满桂率军撤入宁远开始,袁崇焕就对宁远的布防进行了新的规划,命令总兵孙祖寿、副将许定国率军守在西面,满桂则命令副将祖大寿、尤世威等率军守在东面,其余的部队凭借有利地形守在其他的要隘,部队整备火器,准备迎战。
除此之外,袁崇焕布兵列阵在城外,同后金骑兵争锋。他先派遣车营都司李春华,率领车营步兵一千二百人,掘濠以车为营,列火器为守御。
五月二十八日黎明,皇太极的后金部队在宁远北岗出现,并于灰山、窟窿山、首山、连山、南海,分为九营,形成对宁远的包围态势。此时对于皇太极来说,锦州的失利让他很没面子,宁远自然势在必得,因此在部署上也算是下了一番工夫,并希望能够以谋略取胜。他对带兵的诸位贝勒说:“其地逼近城垣,难以尽力纵击,欲稍后退,以观明兵动静。”希望能以此引诱明兵趁机冲锋,而后金部队则痛痛快快地杀一个回马枪,以骑兵的优势来冲垮明军的城外军队,借此夺取战役主动权。可惜的是,皇太极的这个小把戏并没有得逞,城外的明朝军队就像没看到一般,自是岿然不动,害得后金部队白白折腾了一通。
眼见施计不成,皇太极更觉得没了面子,于是恼羞成怒,要亲自领兵攻城,随军的大贝勒代善、二大贝勒阿敏、三大贝勒莽古尔泰“皆以距城近不可攻,劝上勿进,甚力”。但皇太极却并不领情,怒道:“昔皇考太祖攻宁远,不克;今我攻锦州,又未克。似此野战之兵,尚不能胜,其何以张我国威耶!”其实这话说白了意思就是:咱们的老子打宁远打不下来,我打锦州又打不下来,现在对手都敢出城迎敌了,我要是再打不下来,那岂不是一点面子都没有了。发完牢骚之后,皇太极披挂上阵,率领贝勒阿济格与诸将、侍卫、护军等,向明军驰疾进击,冲车阵,攻步卒。
此阵明军正面迎战的是辽东总兵满桂和副将尤世威,两人俱是猛将,此时面对皇太极的部队早就憋足了劲,这一仗打得天昏地暗,矢镞纷飞,马颈相交。满桂身中数箭,坐骑被砍伤,尤世威的坐骑也被射伤,但二人都竭力死战,奋勇杀敌,不言后退。主将的勇猛极大地鼓舞了明军的普通士兵,虽然在野战上并不占据优势,但却丝毫没让皇太极的部队占到一点便宜。
满桂在城下奋勇杀敌,守在城头上的明军则以炮火作为支援。袁崇焕亲临城楼指挥作战,以此激励将士,并命令士兵从城上以“红夷大炮”、“木龙虎炮”、“灭虏炮”等火器,齐力攻打。猛烈的炮火很快就收到了成效,不光有效地支援了满桂的部队,还将东山坡上后金部队的一座大营帐轰了一个稀烂。激战到当日中午时分,皇太极的部队伤亡惨重,贝勒济尔哈朗、大贝勒代善第三子萨哈廉和第四子瓦克达俱受重伤,游击觉罗拜山、备御巴希等被射死,蒙古正白旗牛录额真博博图等也战死。无奈之下皇太极只好鸣金收兵,退至双树堡扎营喘息。
五月二十九日,后金天聪汗皇太极率军撤离宁远,退向锦州,宁远之战结束。
重新回到锦州战场后,皇太极下定决心,一定要在这里找回面子,于是从五月三十日开始到六月二日,一面命令部队骚扰锦州城外,一面继续劝降。然而已经获悉宁远取胜消息的赵率教和纪用精神更胜从前,对皇太极的花言巧语毫不在意,连拖延的话也不愿再说。六月初三,皇太极见劝降无效,准备向锦州城发起进攻,后金军列八旗梯牌,摆好火器和攻城的器械,做好了战斗准备。六月初四凌晨,皇太极设大营于城东南二里的教场,命数万官兵攻打锦州城南隅。其他三面,则派部队佯攻,借以牵制明军。
第66节:奈何江山唱晚(66)
面对后金部队的疯狂进攻,明军从城上用火炮、火罐与矢石下击,后金军死伤众多。尔后金兵在皇太极的决死命令之下,只好以命相搏,运车梯、强渡城濠。后金军的这种做法,对于火器充足、占据武器优势的明军来说,无异于送死。明军大炮齐发,火枪齐鸣,后金军成排倒下,尸体压着尸体,锦州城下血流成河。
这场攻城之战从早晨一直打到午后,后金部队伤亡越来越大。明军凭借坚城深壕,从城上发射火器,后金部队根本就无法靠近,更谈不上能攻破城池。到了傍晚时分,丧失理智的皇太极也慢慢恢复了冷静,眼见部队伤亡惨重,士兵一个个垂头丧气,知道这一仗自己是绝对打不赢了,于是只好下令撤军回营。
六月初五日凌晨,后金天聪汗皇太极下令开始从锦州撤军。途经小凌河城,拆毁明军工事。初六到大凌河城时又毁坏城墙以泄愤,然后向东扬长而去。就在同一天,在得知皇太极撤退的消息之后,辽东巡抚袁崇焕立即向北京报捷,上《锦州报捷疏》曰:
“仰仗天威,退敌解围,恭纾圣虑事:准总兵官赵率教飞报前事,切照五月十一日,锦州四面被围,大战三次三捷;小战二十五日,无日不战,且克。初四日,敌复益兵攻城,内用西洋巨石炮、火炮、火弹与矢石,损伤城外士卒无算。随至是夜五鼓,撤兵东行。尚在小凌河扎营,留精兵收后。太府纪与职等,发精兵防哨外。是役也,若非仗皇上天威,司礼监庙谟,令内镇纪与职,率同前锋总兵左辅、副总兵朱梅等,扼守锦州要地,安可以出奇制胜!今果解围挫锋,实内镇纪苦心鏖战,阁部秘筹,督、抚、部、道数年鼓舞将士,安能保守六年弃遗之瑕城,一月乌合之兵众,获此奇捷也。为此理合飞报等因到臣。臣看得敌来此一番,乘东江方胜之威,已机上视我宁与锦。孰知皇上中兴之伟烈,师出以律,厂臣帷幄嘉谟,诸臣人人敢死。大小数十战,解围而去。诚数十年未有之武功也!”
宁锦大捷,赵率教、纪用在锦州,满桂在宁远,英勇作战,按说都立有大功。但袁崇焕本人指挥有度,计谋有加却也是不争的事实,袁崇焕在奏章中,丝毫不为自己请功,反而把功劳推给别人,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名帅之风。
宁锦之战,对于明朝的边防局势来说,有着很大的鼓舞作用。此战的战果较之上一次宁远大捷有过之而无不及,作为守城战的典范战例,宁锦之战在中国的军事史上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然而袁崇焕虽然打了胜仗,却并没有什么好果子吃,由于在此之前,袁崇焕对于官场之中风行的崇拜魏忠贤之风毫不在意,因此在魏大太监的心里早就挂了号。此次宁锦大捷,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