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是西冷寒食路,桃花得气美人中。
“好清丽别致的诗句,谁写的?”
“柳姑娘。”
“是名满苏杭的柳姑娘柳隐么?”
“正是。”
“真个名不虚传啊!”钱谦益本是诗词大家,一边读,一边叹,不由得诗兴大发,立马步原韵和诗一首,即柳如是刚才见面时所吟的诗,不赘。
第二天,经草衣道人引见,钱谦益、柳如是泛舟西湖,煮酒论诗,以文会友,格外尽兴。钱谦益对此一直念念不忘,想不到今天,这位风华绝代的才女竟女扮男装,乘一叶小舟翩若惊鸿地出现在自己的“半野堂”上。
柳如是本是有备而来,当即赠钱谦益七律一首,名曰《庚辰仲冬访牧翁于半野堂奉赠长句》:
声名真似汉扶风,妙理玄规更不同。
一室茶香开澹黯,千行墨妙破冥濛。
竺西瓶拂因缘在,江左风流物论雄。
今日沾沾诚御李,东山葱岭莫辞从。
诗中把钱谦益比做东汉大儒马融,而风流儒雅更在马融之上,直把钱谦益夸得眉开眼笑。钱谦益早就知道柳如是择婿标准颇高,但今得美人亲访,不妨大胆一试芳心。钱谦益也题了一首诗《柳如是过访山堂枉诗见赠语特庄雅辄次来韵奉答》:
文君放诞想流风,脸际眉间讶许同。
枉自梦刀思燕婉,还将抟土问鸿蒙。
沾花丈室何曾染,折柳章台也自雄。
但似王昌消息好,履箱擎了便相从。
钱谦益把柳如是比做私奔的文君,又用了章台、王昌等事关风流的典故,聪明的柳如是岂有不明之理。她敬钱谦益学识渊博,钱谦益怜爱她出淤泥而不染,一敬一爱,一段有声有色的忘年之恋揭开了序幕。
钮琇《觚剩?河东君》有一段记载:“(柳)昌言于人曰,‘天下唯虞山钱学士始可言才,我非如学士者不嫁。’适宗伯丧偶,闻之大喜,曰:‘天下有怜才如此女子者耶?我亦非才如柳者不娶。’”正所谓惺惺相惜,至此已是水到渠成。
从此,寂静的“半野堂”中时时荡漾起一老一少忘年之交的笑声。他们踏雪赏梅,寒舟垂钓,湖中荡舟,山上看月,诗酒做伴,日子过得快乐、和谐。
第二年,也就是1641年,钱谦益摆脱家庭干扰及世人非议,与青楼女子柳如是在杭州西湖芙蓉舫中结为伉俪,并花费巨资为她建造了一座精美典雅的小楼,命名为“绛云楼”,楼中藏书为江南之冠。又根据《金刚经》中“如是我闻”之句,将柳氏起居之室命名为“我闻室”,以暗合柳如是的名字。
其时钱已五十九岁,而柳则年方二十三岁,虽是老夫少妻,却是情投意合,恩爱无比。顾公燮《消夏闲记》载:有一天,柳如是问丈夫爱她什么,钱谦益说道:“我爱你白的面、黑的发啊!”言外之意是无一处不爱;接着,钱谦益又反问娇妻,柳如是偏着头想了想,娇嗔地说:“我爱你白的发、黑的面啊!”
闺中戏语,没想到竟不胫而走,一时传为美谈。
国破之后
1644年,崇祯帝自缢于煤山,江南旧臣谋划拥立新君。钱谦益本来是拥戴潞王朱常淓的,但马士英带着军队武装推福王朱由崧上台,做了弘光皇帝。钱谦益摇身一变,赶忙巴结当权的马士英,竟也当了个礼部尚书。
不久,清军攻破南都,弘光朝廷土崩瓦解,高踞朝堂的弘光重臣们纷纷迎降,投效新主人,成为当时的一道奇异的风景线。钱谦益作为旧朝遗臣,又是一方名士,不奉新朝,便忠旧主,他面临着命运的选择。
柳如是目睹了清兵破城、扫荡江南的种种惨象,内心悲愤不已。她亲自备办一席酒,举杯向钱谦益说:“此时应当取义全节,以副盛名。”钱谦益思索再三,也点头同意。
第二天,两人泛舟湖上,约定双双投水自尽。没想到钱谦益在船上四顾茫然,伸手探水再三,抬头对柳如是说:“今夜水太凉,我们不如改日再来吧!”“水冷有何妨!”“老夫体弱,不堪寒凉。”柳如是想不到他所敬重的夫君竟然说出这样毫无气节的话来,深感绝望,二话没说,转身就扑向水中。钱谦益仓皇失措,幸亏船上用人及时救起,柳如是没有死成。
柳如是见事已如此,又说:“隐居世外,不事清廷,也算对得起故朝了。”但钱谦益表面唯唯,实际上却已剃发留辫,投降清朝了。柳如是也无可奈何。
当年秋季,清廷颁旨令众降官赴北京授职,大家都携妻妾同行,唯独柳如是坚决不肯随钱北上。动身那天,柳如是竟身着象征朱明王朝的大红衣衫站在道边为丈夫送行。同路的降官见柳氏此举不仅又羞又愧,同时也为她的大胆捏了一把汗。然而柳如是此时已是心如止水,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了。
钱谦益北上入京,半是迫不得已,半是对功名富贵还存有一丝眷恋之情,没想到清廷只给他授了一个编修《明史》副总裁的闲职。钱谦益变节降清本来就于心有愧,现在官也做得窝囊,不到半年便称病辞职回家了。
顺治五年(1648),三十岁的柳如是生下了一个女儿,钱谦益喜不自胜。在柳如是的劝说和推动下,钱谦益表面上隐居在家,醉心于平淡而欢乐的小家庭生活,暗地里却与西南及东南海上的反清复明势力,如郑成功、张煌言、瞿式耜、魏耕等人联系,柳氏更是全力资助,表现出她强烈的爱国民族气节。尽管没有成功,但人们对钱谦益的看法却有了一些改变。
1650年,绛云楼突遭失火,藏于楼中的数万卷藏书、名瓷奇石均付之一炬,损失巨大。
1664年,钱谦益八十三岁,病殁于杭州。丈夫死后五十三天,四十六岁的柳如是用三尺白绫,结束了自己风风雨雨的一生。
一代奇女,香消玉殒。
是殉情,还是被逼自杀?
柳氏为什么自杀而死?人们对此议论纷纷。
其一,为钱徇情说。
钱柳结合时,钱的嫡妻陈夫人尚在,钱谦益却公然对柳“礼同正嫡”,并且忍痛卖掉珍藏多年的宋版《汉书》,“挥霍万金”专为柳如是建绛云楼。这种违礼之举,招致当地缙绅哗然攻讨。结婚那天,“琴川绅士沸焉腾议,至有掷砖彩缢,投砾香车者。牧翁吮毫濡墨,笑对镜台,赋催妆诗自若”。这对有过侧室小妇经历、曾经任人蹂躏的柳如是来说,当然是感激万分的。
婚后,柳如是狂放不羁,不改风尘本色,常和钱谦益的一班朋友比酒作乐,酩酊大醉,颇有太白遗风,实无闺阁风范。钱谦益竟毫不介意,反称她“佳人那得兼才子,艺苑蓬山第一流”。对于钱谦益的娇宠和宽容,柳如是也是铭刻在心的。
所以,当顺治五年钱谦益因黄毓琪一案被捕问罪时,曾经拒绝以新婚宠妇身份入京的柳如是,这次却甘做犯人家属“抱病蹶然起,冒死从”,经多方打点,竟使钱得以无罪生还。为此,钱感激涕零,竟不顾嫡妻尚在,写下了“从行赴难有贤妻”的诗句。钱谦益曾为“东林党”领袖,在社会上声誉极高。钱死后,柳如是为其殉情是可以理解的,也在情理之中。
其二,被逼自尽说。
柳如是在嫁到钱家后的二十多年中,一直掌握着钱家的经济大权,这让钱氏家族中的人不可容忍。钱谦益一死,抢夺家产的斗争爆发了。钱家的族人钱朝鼎指使钱曾等人趁家主新丧,大吵大闹,逼迫柳如是交出房产钱财,当即夺田六百亩,僮仆十数人。六月二十八日,又向柳如是逼索钱财三千两,“有则生,无则死。毋短毫厘,毋迟瞬息”。登堂入室,摩拳擦掌,秽语恶声,扬言要把柳如是唯一的女儿及入赘的女婿打出家门。但绛云楼失火后,钱家财力大减,钱谦益重病时服药都是向药铺赊账。即使有钱,以柳氏之傲骨,又怎容得这伙无耻刁徒如此强横?但她毕竟是一个失去靠山的弱女子,既无力抗争,也不甘妥协,最后只有走上绝路。
死前,她在给女儿留下的遗书中说:“我来汝家二十五年,从不曾受人之气,今日竟当面凌辱。我不得不死,但我死之后,汝事兄嫂,如事父母。我之冤仇,汝当同哥哥出头露面,拜求汝父相知。”因此,《中国历代才女小传》等书认为:柳如是是被族人追逼而自杀的。
其三,绝望自杀说。
柳如是豪侠一世,我行我素,无论在国事和家事上,都充满了壮美的幻想和追求,但现实给她的回答却是严酷的。
她曾接受过宋辕文的爱,但宋母的威压、宋辕文的暧昧,使得柳如是挥刀断弦,情义两绝。后来宋辕文发迹,位列新朝之卿相,其才情,其人品,看来早就被柳如是看透。
她主动追求过陈子龙,陈子龙是明诗三大家之一,气节人品为当时之冠。尽管陈氏正妻棒打鸳鸯,但柳如是对此无怨无悔。后来她不只同陈子龙保持着诗文交往,而且大力支持陈子龙的抗清活动,直到陈子龙失败被俘,以身殉国。
后来,她又主动投靠钱谦益,看重的是他的学识和东林党领袖的名气。但是,清人渡江,钱谦益迎降,柳如是激愤异常,留下了“你殉国,我殉夫”的名言。钱谦益归隐后,她又利用钱氏影响,积极参与全国各地的反清复明活动,自崇祯十七年(1644)郑成功来常熟师事钱谦益后,柳如是更是以师母身份与他切磋时政,评品得失,为郑氏的抗清复明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但是,顺治二年(1645),弘光政权被剿灭,三年(1646),隆武政权、鲁王、绍武政权先后被摧毁;十八年(1661),永历帝被俘,并于次年被吴三桂缢杀。随着南明最后一个政权的垮台,复明的希望也彻底破灭,而今丈夫一死,正所谓国事家事两凄然。她绝望了,早就有“殉国、殉夫”之志的柳如是,怎么可能偷生呢?
她在遗书中写道:“死后棺木不能入土,因国土被人占去了,要在土室中悬空置铁索,再放棺木于铁索上……”其爱国之情,溢于言表。绝望之后,她的自杀是必然的,族人们的逼索钱财,只是加速了这个进程而已。
柳如是后话
柳如是文才诗艺高居“秦淮八艳”之首,有《戊寅草》、《湖上草》、《东山酬和集》、《红豆村杂录》、《河东君诗文集》、《尺牍》、《我闻室鸳鸯楼词》等作品传世。其数量之多,文辞之美,足以令人咋舌。其《尺牍》,清人认为“艳过六朝,情深班蔡”。她的书画也极负盛名,后人赞其为“铁腕怀银钩,曾将妙踪收”,历来为收藏珍品。
当代国学大师陈寅恪不仅赞誉柳如是为“女侠名姝”,并在八十高龄双目失明的情况下,为她写了八十余万字的专著《柳如是别传》。他在《柳如是别传?缘起》中说:“搜寻钱柳之篇什于残缺毁禁之余,往往窥见其孤怀遗恨,有可以令人感泣不能自已者焉。”使陈先生“不能自已”的不只是她绝代的才华,更重要的是她难能可贵的气节。陈先生诗云:
高楼冥想独徘徊,歌哭无端纸一堆。
天壤久销奇女气,江关谁省暮年哀。
残编点滴残山泪,绝命从容绝代才。
留得秋潭仙侣曲,人间遗恨终难裁。
柳如是如地下有知,真应为此三百年后的痴情叟回眸一笑!
柳如是死后,未能与钱谦益合葬,反而被逐出钱家坟地。
柳如是的墓在虞山脚下,那是一座孤坟,墓前石碑只一米多一点,上面刻着:河东君(柳如是号)之墓。
百步之外,钱谦益与原配夫人合葬在一起。
哀哉!
五、社会六大悬案
1.沈万三:富甲天下之谜
万历年间刊行的《金瓶梅词话》第三十三回里,潘金莲顺口说了句当日流行的歇后语:“南京沈万三,北京枯柳树;人的名儿,树的影儿。”意思是,此事尽人皆知,想瞒也瞒不住。
万历距沈万三时代已两百多年,沈万三仍是名满天下,妇孺皆知,可见,沈万三确乎是一个具有轰动效应的人物。
沈万三财富传奇
沈万三,名富,字仲荣,历史上称他为沈万三秀,并以沈万三之名风行天下,原名反而很少有人提及。
为什么大家叫他这样一个古怪的名字呢?据董谷《碧里杂存》等资料解释,明朝初年称巨富为“万户”,姓后加“万”,是当时对富人表示敬意的一种习惯称法。又,当时人分五等,曰:“奇、畸、郎、官、秀。”奇最低,秀最高。称“秀”的人家产须在万贯以上,沈氏排行第三,家有亿万资产,故称以沈万三秀或沈万三。可见,他的名字是尊称、排行与户等的合称。
根据有关史料记载,沈万三的祖籍在浙江湖州,祖上迁居长洲(今江苏苏州)东蔡村,到他父亲沈佑时迁至湖州南浔沈家漾。元至正二年(1342)南浔一带大水,贫民纷纷逃往他乡,沈佑也在此时迁往周庄。
传说中的江南首富沈万三,富得让朱元璋都垂涎,以至于招来杀身之祸,家破人亡。他到底富到什么程度,历史上留下了许多有趣的传说。
据《留青日札》记载,当朱元璋打下江浙后,沈万三与其弟万四(沈贵)在两浙豪富中首先输粮万担,献白金五千两,以佐用度,“太祖军食,多取资焉”。但是贪得无厌的朱元璋却要“务罄其所有金”,想方设法来消耗他的家财。
据董谷《碧里杂存?沈万三秀》记,有一次,朱元璋在月朔(即初一)日召见他,给他一文钱要他生利,从初二开始,一文取两文,初三日取四文,初四日取八文,每天翻一倍,亦即按等比级数增长,以一月为期。沈万三不知就里,欣然接受。哪知回家一算,一月之后,该付给朱元璋利息为五亿三千六百八十七万九百十二文。按,洪武钱每一百六十文重一斤,则共计三千三百五十五万四千四百三十二斤。沈氏虽富,但哪里经得起这样的盘剥?
除了巧取,还有豪夺。有一次,朱元璋召见沈万三,要他每年“献白金千铤,黄金百斤”,还命他造六百五十间廊房,养数十“披甲马军”,并对他的田产每亩征九斗十三升的重税。
沈万三大概也明白树大招风的道理,所以想主动报效以保平安。明洪武六年(1373)前后,当他得知京城(今南京)要筑城墙时,就主动承担了修筑洪武门至水西门城墙的任务。当时的南京城墙全长三万七千一百四十米,合七十四华里多,朱元璋的筑城计划,仅造砖一项,便涉及一部(工部)、三卫(驻军,相当于军区)、五省、二十八府、一百一十八县,另有三个镇。而沈万三一人负责的城墙,占整个工程量的三分之一,他以一家之力,是怎样如期完成的?没有人知道。
今南京水西门外,有座赛虹桥,相传为沈万三儿媳所建。明人记载,沈万三建造数桥之后,很是得意,便在家中炫耀。谁知儿媳很不以为然,便用私房钱悄悄建了一座桥。该桥“工巧宏丽”,比公公所造之桥有过之而无不及,人们把它叫做“赛公桥”——儿媳尚且如此,可见沈家确实实力不凡。
王行是一位学者,曾受聘于沈家坐馆,教沈家子弟读书。据英宗正统年间苏州人杜琼作《王半轩传》记:“长洲周庄沈达卿,其父号万三秀者赀雄当世,为礼聘于家塾,每成章,辄偿白金以镒。”白金即白银,一“镒”就是二十两,学生写一篇作文,老师竟有如此之高的报酬,沈氏的家底可见一斑。
沈万三处于事业巅峰时,他的弟弟沈贵(万四)已看到危机,曾写诗劝他说:“锦衣玉食非为福,檀板金樽亦可休。何事百年长久计,瓦罐载酒木绵花。”要他低调做人,从事耕织,但沈万三没有听从他弟弟的话,终于招来了灭顶之灾。
据明人田艺蘅《留青日札》记载:有一次,朱元璋准备犒赏三军,沈万三主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