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却不能撕破脸皮。如此曼妙的斗争,我们在其他哪个朝代还能见到?
在三国,不仅呼唤出了英雄,而且笑到最后的英雄都是骨灰级的,他们来不得半点虚假,也不能有一点水分。是英雄是狗熊,都在战火中得到检验,一切终将真相大白、水落石出。
那么刘备是不是这个意义上的终极英雄呢?当然!
刘备无疑是英雄。陈寿在《三国志》中给予了定评,他说:先主“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
不仅陈寿这样说,当时无论刘备的敌人还是朋友也莫不这样看。最为大家熟知的无疑是曹操说的那句话:“放眼天下,要说英雄就数咱哥俩啦!袁绍那些玩意算个俅!”(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当时刘备是败军之将,寄人篱下,身边除了关羽、张飞、赵云等几个高级马仔,既无尺寸之地,又无一兵半卒,但曹操不仅给他高官厚禄,还将如此之高的评价送给他,这当然不是敷衍与溢美,而是英雄惜英雄。
曹操手下的程昱、郭嘉、贾诩、刘晔等谋士、重臣,也曾与刘备短暂共过事,他们也都一致认为:“刘备有雄才”“刘备,人杰也”。后来与邓艾一起灭蜀的钟会也说:刘备乃“命世英才”。
陈登是三国时代的一位才智极高,眼皮子更是高过头顶的国士,却对刘备非常折服:“雄姿杰出,有王霸之略,吾敬刘玄德。”
而吴国的周瑜、鲁肃也极其推崇刘备:“刘备天下枭雄。一世所惮。”
刘巴是连诸葛亮都自叹不如的高人,虽然跟刘备玩了很多年的捉迷藏,不想为刘备所用,但其内心其实很佩服刘备:“备,雄人也。”
有趣的是,除了陈寿赞了一句“英雄之器”,曹操当着刘备的面说了一句“天下英雄”,其他的人都说刘备为“雄”,却再也不提那个“英”字。而孙权手下那些人也不提那个“英”字,还把它换成了“枭”字。在此,“英雄”与“枭雄”还是有着细微差别的。
TXT小说共享论坛 http://freetxt。5d6d。,欢迎您上传、下载、推荐、交流小说
《江山岂是哭来的——正说刘备》 第3节
从东汉到魏晋南朝,都是一个喜欢品头论足时代,为此刘劭甚至还写了一本品人的专著——《人物志》。他在书中给英雄下了一个严格的定义:“聪明秀出为之‘英’,胆力过人为之‘雄’。”也就是说英雄不仅胆大能干,还得聪明机智。而枭雄,似乎只单方面强调雄豪的气质。而且“枭”字还带有贬义,据说枭是一种非常强霸的恶鸟,生而食母。但无论英雄也好,枭雄也罢,二者终究统一于雄,在广义上都是能够干大事,而且能够干成大事的杰出人物(项羽自然也是大英雄,至少他一度把事情干得很不错。只是打仗他行,当皇帝算计人他不会而已)。
当然,英雄的定义似乎还应加上一个条件,也就是英雄所干的大事,应该是好事,对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应该是有益的。比如董卓也干了不少“大事”,但没有几件是好的,他怎么能算是英雄呢?但也许是我多虑了,英雄的定义里也许已经包含了道德判断。
既然刘备是英雄,那么他究竟具备哪些英雄的素质?或者说,从刘备身上我们可以品味到哪些作为英雄所必备的条件呢?
其实,做一个英雄并不复杂,就是要做一个有内在勇气和道义感、责任感的人,也就是在道义感或责任感的驱使下敢于承担一般人所不敢或不愿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在很多时候,英雄也许与常人无异,看不出有什么英雄气象,甚至还似乎低人一等,但在某些危难关头其英雄潜质会被突然唤醒并爆发出来。这一点,适用于任何时代,任何岗位。在清朝末年,山东出了一位行乞办学的武训,难道他不是响当当的英雄吗?只要为了一个正义的目标,而敢于挺身而出,在那一刻他就是一个超越常人的英雄。英雄与常人的根本区别也正在于此,就是在关键时刻敢于出头。陈寿夸刘备是“英雄之器”,就是夸他是有种的人,是做英雄的料。
不过至于什么叫有种,也得细分析。在历史上,刘邦和项羽就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英雄典型,不幸的是他们二人相遇了。项羽有种的表现,是勇于冲锋陷阵,虽万千人吾往矣,兵败垓下却不愿回江东重整旗鼓,他认为那是没种的表现。而刘邦在项羽的追击下,可以把老婆孩子都扔了,项羽要烹他的父亲,他也若无其事,这是没种的表现吗?当然不是,因为刘邦把取得最后的胜利当做有种,而其间的任何动摇和放弃才是没种,而项羽却固守着贵族的尊严与风度。
总的来说,敢于为自己的既定目标而为常人所不能的人,那就是英雄。但在本文,我们所谈论的英雄,不想涉及太多的类型,而只涉及那些自创基业的“主公”型人物,如曹操、袁绍、吕布、公孙瓒、、孙坚、刘备、孙策、孙权等曾经拥地自雄的一方诸侯。而诸葛亮即使被后人捧上天,曹操手下的荀彧、荀攸、程昱、郭嘉、贾诩等人也是神机妙算,但他们并未自创基业,因此不在讨论范围之内。倒是曾经独当一面的关羽、周瑜、陆逊在某些时候却略微接近这一讨论范围。
为什么要如此设定?因为只有主公型的英雄,才能完整涵盖立志、聚才、起兵和发展等“打天下”的全部课题,而作为一个幕僚或像诸葛亮那样半道入伙的人,不可能涉及全部课题。自然,我们最后必须将讨论归结到英雄们的品质,这是他们的内力以及胜败的最后依据。
公孙瓒、袁绍、吕布等人不能不说也是英雄,但他们是失败的英雄。这也不怪他们,这是因为三国历史过于残酷,将斗争推到了极致。公孙瓒拿下了不少地方,袁绍却要跟他争;袁绍平定了黄河以北,但前进的道路上却拦着曹操;曹操好不容易平定了北方,却在长江上翻了船。假如在别的时代,也许公孙瓒或袁绍就成事了,而曹操也许就能统一天下了,但在三国时代,强中还有强中手,即使英雄也要见个真章,也要分出三六九等,公孙瓒、袁绍只好早早出局,曹操也只能壮志未酬身先死。
在众多三国英雄中,最后从人堆里滚出来的是英雄中的英雄,是曹操、刘备与孙权。但孙权其实是曹、刘子侄辈的,开创孙家基业的不是他,而是孙坚和孙策。换句话讲,孙权的父亲才是曹、刘的同辈人和同一等级的人物。因此,南宋大词人辛弃疾说得好:“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在曹操眼里就是娃娃。
曹操与刘备是最后的英雄,同一等级的英雄,但他们不属于同一类型。在这里,我们先放过曹操,单说刘备,看看他这类英雄到底是什么材料以及是怎样炼成的。
对于刘备是什么样的英雄,陈寿在《先主传》里做了最为精到的概括:“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
“弘毅宽厚,知人待士”这八个字,把刘备的英雄本质说到家了,即刘备属于典型的草根型英雄。出身名门的袁绍不会这样,家底雄厚的曹操不会这样,家底不薄的公孙瓒不会这样,出身可疑的吕布也不会这样,而只有出身正经人家(汉室宗亲还不够正经吗?)但又贫苦无依的刘备才会这样。换句话讲,要想在三国时代成为英雄,对于刘备这个出身的人来说,“弘毅宽厚,知人待士”是唯一的方式。
弘毅出自《论语》“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一语,意谓抱负远大,坚强刚毅。作为一个普通人,只有胸怀远大,坚忍不拔,才能甘于从最底层做起,并忍受一个个挫折,等待下一个机会;也只有宽厚,才能吸引人才,聚拢人才。换句话讲,在任何一个阶层,都有成功并成为英雄的机会与可能,关键看你怎么去做。在草根阶层,要做一个“主公型”的人物,要开创一番大事业,就得按这条路走。因为你没有骄人的资本,没有大牌可拿,没有脾气可耍,而只有宽厚待人,才能聚才成势。
“弘毅宽厚”,其实是刘备这类英雄的本质特征。陈寿同时还强调刘备“知人待士”,这其实揭示了刘备这类英雄最重要的外在特征。那时的人不老是说刘备有“枭雄之姿”吗,“枭雄之姿”是个什么样子?其实也无非就是这个样子,看似平常,却又似乎深不可测。至于刘备的制胜法宝“仁义”,也仅仅是由宽厚这一品质派生而出的,只不过把对待身边兄弟们的做法扩大到老百姓罢了。
所谓弘毅也是志向与韧性的结合体,没有这两个字,刘备干脆就别打天下了。马拉松比赛开始时,他在起跑线上已经慢了一个小时。按理说,他还赛个什么劲?干脆回家歇着得了。但刘备没有,他坚持下来了,一往无前地迈开自己的脚步,并终于在四十公里的时候追上了曹操。所谓韧性对刘备而言也不是问题,一开始就是输,只要继续跑下去,是不是胜利,反正都是赚的!不赚白不赚!
刘备以其“英雄之器”走入残酷而曼妙的三国历史,最终千古留名。那么,刘备的“英雄之器”是怎么造就的?难道他从小就具有英雄的潜质吗?请看第三回:大树楼桑。
第三回:大树楼桑
刘备出生于东汉涿郡涿县楼桑村,历经近两千年风雨,这个小村庄依然屹立在冀中平原的土地上。楼桑村坐落于涿州西南十五里(今涿州市东南30里),至今村内村外桑林片片。
自古以来,中国的英雄似乎总是天生异种。按理说《三国志》的正朔在魏晋,但陈寿还是按捺不住对先主的推崇,对刘备的相貌进行了夸张的描述,说他双手过膝,耳朵大得自己都能看见。这样的相貌的确不凡,以至于刘备被时人骂做“大耳贼”。
人杰往往是由于地灵,但冀中平原自古就是一块朴实无华的土地,似乎没有灵异之象。在中国古代,普通农家都过着自耕自织、自给自足的生活,除了要在农田里劳作,还要种桑养蚕、纺纱织布,因此家家都有桑田,房前屋后也遍植桑树。要说老刘家的不凡之处,就是他家院角那棵桑树了,它有五丈多高,而且树冠宽大、枝繁叶茂,“遥望见童童如小车盖”,既像车驾上的华盖,又像半空中搭起的一座小楼,十里八乡的桑树都比不了它,以至于往来的人都说这户人家早晚得出贵人。这棵参天大树是看着刘备长大的,记录着刘备幼时的豪言壮语和少年时代的成长。后来刘备称帝,他的家乡被远近的乡邻叫做“大树楼桑”。
涿州在燕京正南一百二十里。从春秋战国时代开始,燕京就是燕赵之地经济文化中心,而涿州就是出京的第一站。这个地方文化传统源远流长,代不乏人,除了刘备和他的老师卢植以及猛将张飞,北魏还出过一个喜欢找麻烦而为《水经》做注的郦道元,唐代出了一个苦吟诗人贾岛。此外,唐朝苦人出身的禅宗六祖慧能以及喜欢说实话办实事的宋太祖赵匡胤,他们的祖籍也在这里。今天的河北人给人的印象大都是精明无比,而在明清以前他们却净出些吃苦耐劳的实诚人。
TXT小说共享论坛 http://freetxt。5d6d。,欢迎您上传、下载、推荐、交流小说
《江山岂是哭来的——正说刘备》 第4节
作为儒学的一代宗师,刘备的老师卢植老先生年轻时曾跟郑玄一起拜当时的大儒马融为师,并成为马门的佼佼者。这个马融是东汉名将马援的从孙,不仅是一位博古通今的大儒,更是一位特立独行的旷世高人。最令人瞠目结舌的是,他在给学生们上课时不忘耳目之娱,大帐前面学生们闷头读书,大帐后面却是鼓乐喧天,一帮家伎舞女载歌载舞,他老人家怀里还搂着一个也说不定,据说以破坏礼教为尚的魏晋“风骨”就是从他这开始的。跟这样的老师在一起,哪里是上课,简直是在经受折磨和考验。但卢植还真是一个坐怀不乱的柳下惠,跟风流成性的老师学习多年,眼睛从来没扫过那些舞女一眼,终于炼成“刚毅有大节,常怀济世志”的大儒。不过,这样的老师不会教得太仔细,于是卢植落了个“好钻研精义而不拘守章句”的评语。估计是他的老师没工夫给学生细解“章句”,只好自己去琢磨“精义”了。让卢植露脸的是,后来他带出两个著名的学生,一个是公孙瓒,三国第一霸;一个是刘备,三分天下。有了卢植的底子,卢氏后来成为中国北方的名门望族。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历史上涿州出的名人,似乎都可归为奇人和怪人一类,但究其本质却都是老实人,做的事都是实实在在的。刘备就是生长在这块土地上,在他身上似乎也并存着“老实”与“怪异”两种成分,由此走上了他的英雄之路。
英雄自有英雄之器,英雄都是天生的料。百炼成钢,但炼的首先得是钢;烈火真金,但炼的首先得是金,否则都是白忙活。因此作为一个英雄,肯定从小就与常人相异,刘备也不例外。但这种与众不同,倒不是像虞舜和项羽那样一个眼睛里长着两个瞳孔(重瞳),也不是一定要显露现出什么英雄气概,而是要具备一种过人的特殊的内在品质。
少年时代的刘备就具有这种特殊品质,那就是我们已经提到过的宽厚,而他日后为人称道的“仁义”,也无非是这种品质的延续和发展。人的秉性真的从小就不同吗?没错!三国时代的孔融三岁就懂得让梨,难道是谁教的?秉性使之然也。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善良是一种天性。即使一奶同胞,秉性也判然有别,命运更是天差地远。
在很多时候,具有善良根性的孩子,在童年的时候似乎总比别的孩子更加天真,乃至愚钝,但最终会走得更远。当刘备幼时站在那棵大楼桑树下,用手指着郁郁葱葱的树冠,对小伙伴说:“别看现在我家穷,将来我一定会坐上有这么大华盖的天子之车”(吾当乘此羽葆盖车)时,可以想见这个可怜孩子的孤独与无助。刘备幼年丧父,家道破败,但他的宗室身份,乡人知道,刘备自己也知道,乡人大概少不了逗他或嘲笑他,说你们家以前可不这样,还做过王爷呢。也许,从年幼的刘备嘴里说出的那番豪言壮语正是在一次次嘲笑的情况下被激发出来的。英雄不遇,古今同慨。
刘家的中兴昙花一现,家底还没攒厚就又一次败落了,沦落到孤儿寡母织席卖鞋的境地。这一波三折的家史,不能不对刘备的成长造成重大影响。在帮助母亲织席贩履的困苦阶段,刘备领略了人世间的世态炎凉和无比辛酸,“少语言,善下人,喜怒不形于色”(《先主传》)的性格大概正是在这一阶段炼就的。这段日子虽然辛酸,但对他绝对不是什么坏事。
其实,家遭变故并吃过苦,对于每一个官宦家子弟来说,都是一笔难得的财富,未尝不是他们摆脱纨绔子弟宿命的一个机会。大家族嫡出后继无人,而旁支庶出却人才辈出,这样的例子在中国历史上不胜枚举。当年西汉灭亡,正是靠汉景帝第七子长沙王刘发的后裔刘秀在乱世中剪灭群雄,才得以光复汉室江山。而今,又出了一位汉景帝的远支玄孙,他也要在东汉末年的乱世中为汉室挣回一点颜面。他,就是住在幽州涿郡涿县大树楼桑连谱系都难以稽考的汉室宗亲刘备刘玄德。
幼年的刘备也不是一天好日子都没享受过,要不稀罕个“美衣服”就得了,怎么还同时向往“狗马”、“音乐”那样的高消费呢?同时,有心的族人也越来越发现刘备的确不是一般材料了,于是给予他越来越多的资助。《先主传》里特地留下了这位族人的名字,刘元起,大概是刘备的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