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的成熟。没过多久,这个问题便成了达成停战协议的主要障碍了。
释放战俘,是交战双方各国人民普遍关心的一个人道主义问题。无论哪
个士兵的父母,如果得知他们的孩子被俘了,他们总是希望自己的亲人能早
日回来与家人团聚。收容在双方战俘营中的俘虏们的反应更为强烈。在中国
人民志愿军收容下的“美英战俘拥护和平委员会中央委员会”和“第十二战
俘营和平委员会”,发表的《告全世界爱好和平人民书》说:“我们希望回
家,对我们当中许多人来说,这是我们在朝鲜当战俘以后的第二个圣诞节。
虽然中国人民志愿军待我们好极了,让我们吃得很好,并且非常和善地照顾
我们,但是我们非常想念我们的家乡。”“我们希望回家的理由简单得很,
我们希望看到我们的妻子、儿女和我们的父母。”至于在美方收容下的朝中
战俘,要求回家的强烈程度就更不用说了,他们不仅用文字、语言表达他们
的迫切愿望,而且用生命和鲜血记载了他们的恳求。
1951 年12 月11 日,讨论战俘问题的小组会开始了。会议一开始,我方
即提出停战以后迅速遣返全部战俘的原则,并书面提出5 点建议:
第一,确定双方释放现在收容的全部战俘的原则。
第二,确定在停战协议签字后最短可能的期间内,双方分批释放及遣送
完毕其所收容的全部战俘,并确定重伤、病战俘应先在第一批内释放及遣送
的原则。
第三,建议双方交接战俘的地点,定在开城板门店。
第四,建议在停战委员会下,双方各派同等数目人员组成遣俘委员会,
遵照上述协议负责处理战俘的交接事宜。
第五,上述各项一经双方同意确定后,即行交换双方现有全部战俘名单。
然而,美方代表则坚持先交换战俘材料,并邀请红十字国际委员会访问
战俘营,否则拒绝讨论第四项议程,即遣返战俘问题。据负责战俘工作的杜
平将军分析,美方有自己的丑恶打算。他们想扣我们的人,但还不知道我们
到底收容了他们多少战俘,所以在第一大的发言中使用了一个模糊的概念,
双方战俘应在所谓“公平与平等”的基础上进行交换。如果说美方的发言还
只是向中朝方面发出了一个信号的话,那么,“联合国军”司令部发言人李
维中校在同一天对记者的谈话,则把美方在战停问题上怀的鬼胎和盘托出来
了。他公开招认:“联合国军不打算给共军以很大的人力,不愿把战俘释放
回去。”于是,双方僵持起来。
美方代表李比在发言中攻击中朝的建议是“没有准备好船,就想过河”。
李相朝代表立即反驳说:“我们已经准备好船只,只是你们不愿过河而已。”
表面上看起来,双方争论的只是个先后程序问题,事实上存在着本质的
差别。如按我方的建议,先确定全部遣俘的原则,那么战俘问题的讨论就将
变得简单、明了。而按美方的建议,先交换资料,还不知道狡诈的敌人又会
玩什么新名堂,把谈判拖到什么时候。会议僵持了1 周,没有进展。为了不
给敌方借口,逼其走下一步,在12 月18 日上午的小组会上,我方出乎美方
意料,宣布:下午双方即交换全部战俘材料。李比听后,愣了好一会。他大
概以为我方还会在这个问题上同其僵持下去。我方的让步,再次显示了谈判
的诚意。
当日下午,对方交来132474 人的战俘名单。其中,朝鲜人民军111754
人,中国人民志愿军20720 人。经核对,对方移交我方的战俘名单中列出的
姓名数,较对方所称战俘总数缺少1456 名;对方经过红十字国际委员会转交
我方的战俘名单中有44205 人未列入12 月18 日提交的战俘名单。我代表质
问对方:这些人到哪里去了?为什么不列入移交名单,搞得美方代表李比张
口结舌,狼狈不堪。
与美方提交的几乎是一堆废纸的资料相反,我方交给对方的战俘名单,
却是清清楚楚的,一目了然。中朝向敌方提供的战俘人数:南朝鲜军7142
人;美军3193 人;其他国家军队1216 人,共计11551 人。这个战俘名单包
括了朝中方面所收容的全部战俘。其中有美军第24 师师长迪安将军。迪安是
在1950 年7 月中旬的大田战斗中被朝鲜人民军俘获的。
敌方对我方提供战俘名单的准备、翔实十分惊奇,并害怕在此给美方代
表带来“沉重的负担”,“造成新的压力”,于是故意找岔子。他们以美方
在战场上的“失踪”人数为依据提出质问,说中朝提供的名单仅占失踪美军
的27%;南朝鲜军失踪88000 人,而说我方仅提供7000 多人,那8 万多人
哪里去了?十分有趣的是,美国国防部在此以前,只承认有169 名美军被俘,
表明美军是勇敢的,不会投降的。现在却又把它宣布为“失踪”的人员,统
统算成战俘。他们说,美方“失踪”的有12000 多人,而朝中方面提出的美
军战俘只有3000 多。
12 月21 日李奇微又节外生枝,致信金日成和彭德怀,再次在红十字会
访问战俘营问题上作文章。信文如下:
从朝鲜冲突的早期以来,红十字国际委员会曾几次请求你们以及你们政府当局许可
他们的代表进入北朝,单单去视察战俘营,以便给你们现在羁留的联合国军战俘和大韩
民国战俘以物质上和精神上的援助。
此外,联合国军停战代表团已一再向你方代表团提出建议,要求给予同样的许可,
并且指出,联合国军司令部从这场战争一开始时起,就允许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对它所拥
有的战俘有这种特权。迄今为止,这一切请求和建议都被拒绝。
现在我代表有关的成千上万的士兵并以被你们俘虏的每一个人的家庭的名义,我再
亲自请求你们重新考虑这种行动。我丝毫看不出你们有任何正当的理由不允许红十字国
际委员会执行这种基本的人道主义的工作——在以前的战争中各国都肯定允许该委员会
进行的工作。
我一心只想到这些人的福利和他们的家庭的哀痛。我诚恳要求你们,请求立即许可
持有适当证件的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代表入境——他们现在已准备好随时给你们援助。
朝鲜人民军最高司令官金日成元帅和中国人民志愿军彭德怀司令员,
12 月24 日复信李奇微,信文如下:
为了双方战俘和他们家属的利益,我们认为,当前最重要的事情,是迅速解决谈判
中的各项问题,使之早日达成停战协议,以便使停留在双方战俘营中的全部被俘人员,
得以在协定签字生效后,迅速回到他们的家乡去。和他们久别而悬念的亲人们团聚,恢
复他们的和平生活。现在停战谈判中的几个重要问题,业已接近解决,只是因为你方一
再节外生枝地坚持无理的要求来拖延谈判,以致停战协议尚未达成,双方战俘无从获释,
双方万千被俘人员家属的长期悬望的痛苦也因此继续下去。
我方对于战俘,无论在饮食、被服、居所和娱乐方面都本着宽待战俘的精神和政策,
给予他们以完全合乎人道的待遇。伤、病战俘都能够从为他们安排的医疗设备和医务人
员那里得到有效的治疗。我方所提出的关于战俘的精确名单,充分反映了我方对战俘的
人道的注意和关切。因此,我们认为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对战俘营的访问是不必要的。
但是,为了双方遣俘工作进行便利起见,我们建议,在停战协议签字生效之后,立
即由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红十字会的代表,会同红十字国际委
员会的代表组成联合访问团,分组出发,到双方战俘营去进行就地访问,并准备在双方
战俘交接的集中地点,协助遣俘工作。你如同意,请将我们这个建议转达给红十字国际
委员会。”
红十字会代表访问战俘营的问题暂时搁在一边了,而一场尖锐的名单斗
争开始了。我方提交的战俘资料中,按照战俘的国籍使用他们所各自通用的
文字,详细地列出他们的军号、级别、部队番号和战俘的所在地点;但美方
所提交的名单中,却除了英文拼写的姓名以外,根本没有列出任何必要的识
别材料。中朝代表要求对方尽快提出完整的战俘材料,而且对名单和总数不
符的问题也必须作出认真的交待。
面对我方的一再催促,美方显得十分尴尬。美方倒打一耙,又玩弄以战
场失踪数字来索要战俘的把戏,并以此为据,指控我方对战俘施加暴行。然
而这一图谋很快就破产了。
12 月26 日,美国《国民前卫周刊》曾揭示美国政府所发表的“失踪”
数字的虚妄。该刊说:
要知道其余大多数失踪的美国士兵到底是在什么地方,这个线索不应该从“暴行”
方面去找,而应该从过去一年中所发生的朝鲜战争的悲惨过程中去找。
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12 月19 日也对美国发表的“失踪”数字表
示怀疑,并列举以下事实加以说明:
当美军第二师的一个营在1950年11 月末被围歼时,估计损失为800 人以上,这批
人员的最大部分被列为“战斗中失踪”,但事实上在中共军对这被围的一营人作五次连
续的进攻时,若干官员相信,或许这一营的一半人员已经死亡。
该报又说:
联军司令部有点处于进退维谷之境。根据制度,联军曾被迫把损失人员列在战斗中
失踪,但是联军私下知道这些人员中大部分可能已经死掉了。
美方的这一阴谋在世界舆论面前,特别是在美国报纸面前被戳穿了。但
是他们又不死心,一计不成,又生一计。1952 年1 月2 日,对方终于拿出一
个他们解决战俘问题的所谓方案。他们公然违背日内瓦协议,提出的交换战
俘的基本原则是“一对一”地交换。如果一方交换完了,出现战俘名额不够
时,就用“平民”顶替,再不够就让这些无人交换的战俘宣誓“我以后不再
参加战争了”,然后假释,让他们“愿”到哪去就到哪去,并美其名曰:“自
愿遣返”。
美方这一建议,自然遭到中朝代表的强烈反对,因此一场新的舌战又开
始了。李相朝代表对美方的方案气愤地指出:“你们应该知道战俘的释放与
遣返不是人口买卖。 20 世纪的今天更不是野蛮的奴隶时代。。全世界人民
将诅咒你方的这一提案,你方自己的被俘人员和他们的家属也将诅咒你们的
提案,因为你方的这一提案将阻塞释放与遣返全部战俘的可能,将阻塞迅速
达成停战协议的前途。”
1952 年4 月,克拉克将军继任“联合国军”总司令,但是李奇微留给他
的并不是一件令人羡慕的差事。为了强迫中朝接受美方的方案,美军又施加
军事恫吓,于是提出了“克拉克的八点行动计划”,其内容是:轰炸水丰发
电站;轰炸平壤至开城的供应线;轰炸北朝鲜所有大大小小的目标;“释放
反共”战俘;中断谈判;增强李承晚军;施放调用蒋军计划的烟幕。
在“克拉克的八点计划”的驱使下, 1952年6月23日,美空军以590
余架次飞机轰炸了中朝边境鸭绿江上游的水丰发电站以及长津、赴战、虚川
等发电设备。1952 年7 月11 日,美机746 架次,又一次轰炸了平壤、黄州
地区。残酷轰炸的受害者何止是朝鲜的平民百姓,他们还无数次地轰炸了没
有明显标志的战俘营,造成大批战俘伤亡。
美国这样做的结果,不仅在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中,就是在美国的盟
国中也引起强烈反对。在这年的5、6、7 月间,在英国,在美国,要求停战
的呼声高涨。在英国,全国妇女大会直接向丘吉尔请愿,要求立即停止朝鲜
战争,调回英国的军队。5 月25 日,有25 位战俘的妻子在英国国会前集会
请愿,要求还给她们的丈夫。”
在中国志愿军战俘营收容的英籍战俘们,几乎一致签名给到南朝鲜视察
部队的英国亚历山大将军一封请愿书,要求他协助停止战争,停止杀害中、
朝战俘,但“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并没有时我们作任何报复”。无
怪英国政府强烈要求要派自己的代表直接参加板门店的谈判。
在美国,美籍战俘的父亲考德尔和另一战俘的母亲席德尔夫人,先后发
起和平签名运动,要求停止战争,立即交换战俘。在阿肯色州小石城全体公
民致杜鲁门、艾奇逊的信上写着:“亲爱的先生,我们要求你们立即采取行
动,以使在朝鲜当战俘的、我们美国的孩子们获得释放。我们觉得你对美国
公民们的职责应超过于你个人的对于联合国司令部所拘留的北朝鲜和中国的
战俘(他们说他们不要回家)的义务的观念。我们都要求并同意应该遣返所
有战俘。”
与此同时,美国提出的“自愿遣返”的原则受到国际舆论的严正谴责。
苏联外长维辛斯基在第六届联合国大会上谴责这种“原则”根本违反了所有
国际公约,违反了所有与此有关的国际法最基本的准则和全部国际惯例。就
是美国的盟友英国、法国、加拿大,也担心“自愿遣返”可能破坏日内瓦公
约。美联社报道,加拿大已提请美国注意:“美国在朝鲜停战谈判中的战俘
政策是不符合日内瓦公约的。”
在此期间,美国的一些报刊也纷纷发表评论,分析美方拖延谈判的原因。
5 月8 日《纽约时报》在社论中说:“我们也许不得不在这既非全面战争,
又非全面和平的青黄不接的时期中度过好几个月。”5 月10 日《华尔街日报》
报道说,该报记者“在对华盛顿各方作了一番谨慎调查工作后”,可以看出
美国目前的“计划是:坐在我们目前的地方不动——继续守住阵地——并继
续对北朝鲜进行猛烈的空袭”。5 月30 日《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认为,美
方现在根本无意进行谈判,该杂志的“细语栏”说,新任美方谈判代表哈里
逊,“奉命充任一个听取意见的职务,而不进行谈判”。
第一次交换战俘
经过反复的争执,双方终于达成了交换战俘的协议。
1953 年4 月,中方战俘交换代表团组成。
全体代表和工作人员是严格政审挑选出来的,共有100 多人,总负责人
是外交部副部长李克农和乔冠华,秘书长为柴成文,志愿军政治部主任杜平
也分担了有关的指导工作。
代表团共分12 个组,每组五六个人,其中有英语、朝鲜语翻译各一人,
医务人员一人,遣送军官及助理各一人。
这次交换战俘由于是在边打仗边谈判的情况下进行的,知情者寥寥无
几。初次交换的战俘不到4000 人。
交换的头一天,柴秘书长在开城训练基地作完出发前的动员讲话后,各
组带着敌军战俘分乘25 辆大篷车赶到10 公里外的板门店。那时的板门店名
不副实,无村无户,无门无店,只是一个仅一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四周是
铁丝网围成的隔离墙,网上挂满锈蚀的铁盒子和罐头瓶,风一吹发出叮叮当
当的碰撞声。正门是一座刚搭起的牌楼,牌楼正中贴着“祖国怀抱”4 个大
字。网中坐落着大小不一的帐篷,篷顶挂着红、黄、蓝、绿4 色大彩球,这
是防止攻击的标志,敌我双方发现这一标志谁也不能侵袭。
板门店外,炮声隆隆,枪声如炒豆,板门店内,一方是敌我双方正在展
开谈判;另一方是韩明伦和他的战友们正做交换准备工作。双方相隔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