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立起来;二是昝居润跟在自己身边,时不时像老婆子一样碎嘴唠叨地劝他不要这,不要那。他虽然也知道昝居润没有害人之心,是个老成人,可谁也不喜欢整天听别人说长道短。让他到秦州,拉开距离,有用时犄角成势,没用时各自东西,岂不两便? 年节过后,朝命到了: 昝居润任秦州刺史,尹崇珂为凤州刺史。朝廷另派了冉彦衮为阶州刺史,王侁为成州刺史,刻期赴任。 潘美回到馆舍,环儿依旧像往常一样甜甜地笑着为他脱外衣,为他拿手巾,问长问短。这个善解人意的女孩子,潘美真挺喜欢她。以前见她,总是东拉西扯地与她闲聊,甚至有过多少次冲动,只不过他牢记着萼娘嘱咐自己切莫亲近女色的话,才遏止住。今天,他却盯着环儿,半天没说话。 “将军!”环儿被看得脸发热,略带娇痴地说。“你老是盯着小女干吗呀?” “哦,”潘美把目光移开,迟疑片刻,说道:“环儿,我给你找了个人家。” “啥?人家?”环儿敛住笑容,“什么人家?” “听我说。”潘美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环儿,并称赞祖吉是个有所作为的军校,又说少夫少妻,般般配配,白头到老,才是好归宿。 环儿的泪水从眼眶里一串串滴下来,没有一句话。这些天她一直盼着潘美得胜回来,能带她回汴京。据环儿说,她原本是汴京人,后来跟父母来到西北。那一年爹爹带兵出征,母亲患病死了。母亲临终时对她说,一定要想办法回到汴京,因为那里还有亲戚。兴许爹爹得胜回来,也会在汴京做官。如今却要随一个陌生人到离京城更远的秦州去,她有些伤心。祖吉是个什么人?她从来没见过。但不知怎么,她相信潘美一定不会害她。此时她心乱如麻,怔怔地瞅着潘美,竟哽哽咽咽地啜泣起来。
《赵宋王朝》 第二部分萼娘子离家流落 张永德居丧受辱(1) 近些日子以来,京城里活得最高兴的要算是李重进了。说起李重进这个人,真算得赫赫有名。单从身世上讲,他是周太祖郭威的亲外甥,从十三四岁就跟着郭威南北征战,从殿直小校一直升到殿前都指挥使。他骁勇过人,深得郭威的信任。郭威临终时,李重进是顾命大臣之一。当时郭威把皇位传给柴荣,李重进心里很不受用,他认为,无论从功劳上还是从亲疏关系上,自己都不输给柴荣。他柴荣不过是个部将嘛,又不是你郭威的亲生儿子!可是君臣有定分,郭威既然这么定了,他也无可奈何。去年三月的高平之战,他的官衔是步军都虞候,受命与李筠出奇兵冲散北汉大军。李筠那个老狐狸,死活不肯多出兵,主力都是他李重进的。樊爱能脱身逃遁,何徽也有些发慌,眼看着周兵就要大败,固守阵地的是赵匡胤、张永德、党进等人。但李重进以为,如果没有自己的神兵天降,就是有十个八个赵匡胤、张永德,也不可能转败为胜。他倒不是惧怕柴荣,只是心里大不服气。按他的想法,这样大规模的征战,自己即使不能担当主帅,也总该是个副帅。可柴荣竟命樊爱能挂了帅印,还命张永德、赵匡胤充当先锋正、副将,只给自己安排了个替他人做嫁衣裳的职位,真是岂有此理!此战中樊爱能退缩崩溃,他没有去增援,张永德、赵匡胤几千兵马与北汉兵肉搏,死伤无数,他也坐视不救,只率兵攻击北汉的侧翼。因为张、赵兵马牵制了汉兵的精锐,故而李重进一路挺进,大胜而回。而张、赵二将虽然最终取胜,却伤亡惨重。为此,张永德曾在柴荣面前指责李重进不能顾全大局,当以军法论罪。柴荣认为李重进虽有贪功之嫌,但毕竟与樊爱能等人的畏缩不同,所以不但没有对李重进加以责罚,反而与张永德、赵匡胤等均在受上赏之列。李重进听说张永德这个毛崽子敢在柴荣面前说自己的坏话,气得脸色铁青,恨不得一刀杀了张永德。 夏末这一次出征北汉,柴荣原打算命李重进与张永德合兵一路,而李重进却推说腰背疼痛,不愿出行。柴荣知道他这是在耍性子,但碍于情面,也只能按住火气,还亲临他府上探望,让他多多珍重。 这一日李重进正与手下一个叫张崇诂的谋臣对弈,听说张永德的父亲被人杀了,高兴得一下子从座上跳起来。他在屋里来回走了好几圈,不住声地叫道: “天报!天报应!” 张崇诂三十来岁,身材低矮且瘦,面色灰暗。此人与李重进是同乡,都是河北沧州人。别看他其貌不扬,却极有心术,深得李重进信任。他把棋盘一推,笑嘻嘻走到李重进面前,骨碌着两只眼珠诡秘地说: “大帅,小人还有个小小的把戏。大帅想不想多看些张家的热闹?” “什么把戏?”李重进问,“讲嘛!” 张崇诂附在李重进耳旁嘀咕了数句,李重进眉飞色舞,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 这天夜里,张永德独自一人在家中为父亲守灵。灵堂里虽然点着数盏灯烛,仍显得黑乎乎的。你道为何张颖这样的大人物死了,只有其子一人守灵尽孝?这话还要从张永德的家世说起。张颖原是河东阳曲县一个富家子弟,自幼与一个姓马的女子指腹为婚,这马氏生得不算俊俏,张颖看见她心里就烦,因此婚后每每对她非打即骂,张永德四岁时,母亲马氏就被休回了娘家,不久病死。这时张颖又讨了个姓齐的年轻女子,永德便一直跟着这位继母长大。张颖与郭威同在后汉刘氏帐下为军校,郭威见永德灵透,便把女儿许配给他。不想后来张颖对齐氏又生厌倦,把她撵出了家门。儿媳郭氏是个纯孝女子,她护送婆母辗转来到宋州,婆媳俩艰难度日。张颖则终日里不是秦楼,就是楚馆,风风流流地混了几年。后来郭威当了皇帝,升张永德为驸马都尉,其妻郭氏为晋国公主。张颖虽然一下子成了皇亲国戚,但齐氏与晋国公主早对他伤透了心,誓不与他同檐而居。这可难坏了张永德,他既不能迁就继母和妻子与生身父亲反目成仇,又不能忘了养育之恩断绝与继母的关系。那晋国公主与婆婆相濡以沫,许以终身伺候婆母,所以一直守在齐氏身边。这次张颖遇害,齐氏与晋国公主过来到他灵前看了一眼,又回宋州去了。 张永德没有理由埋怨继母和妻子,因为她们与张颖早已经没有来往。可自己是张颖的亲生儿子,尽管父亲生前有些过错,毕竟血脉相连,无话可说。他睡在灵前的草席上,连孝服也没有脱,上面盖张稍微软一点的席子,这叫做草席苫盖,是古代人子为父母守孝的规定礼节。无论是盛夏还是严冬,这一套都不能改变。这些天来,他一直考虑着如何为父亲报仇之事,几乎夜夜不能成眠。此刻他正在琢磨用什么理由说服柴荣对南唐用武,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抓回逃到淮南的曹澄,尽人子之孝。 静夜之中,忽听得门吏高喊: “有贼!有贼啦!” 张永德“噌”地一下子坐起来,顾不得整理衣衫,急忙跑出去。这当儿府中的六七个家丁也已来到门前,张永德跑到大门口时,老门吏还在喊: “抓贼呀,别让他们跑了!” “贼”毕竟是些手疾眼快的家伙,家丁们赶来时,有两个已跑得无影无踪。还有一个手脚欠麻利,摔在地上,身旁还有个写着“囍”字的大红灯笼。张永德抬头一看,见大门楼上已挂上了一盏。他一下子明白了: 这些人不是贼,是仇家派人泄愤来了。 他怒不可遏,狠狠地扇了那贼一个耳光,咆哮道: “狗日的,谁让你来的?” 那贼开始不敢说,无奈一顿狠揍,不得不吐出实情: “是,是,是李大人。” “哪个李大人?” “李……重进。” “好哇!”张永德吼了一声,“先给我押起来。这盏灯笼谁也不许动,去把开封府的推官叫来勘过!” 家丁们不敢耽搁,飞跑到开封府去叫人。府推官见是张永德的家人,哪敢推脱是白天还是夜里,忙带上几个衙役,火速来到张府。 现场并不复杂,不过是两个红囍灯笼和一个人犯。推官记下笔录,将人犯和物证都带了回去。 次日一早,张永德一身孝服,径直朝开封府衙走来。府尹郑仁诲慌忙下堂迎接,他已听推官说过昨夜发生的事了。 “张将军,本官定会依科条办理此案,请将军暂且息怒,回府尽孝吧。” 且说这郑仁诲也是大周老臣,原在宰相范质府中为属官,他这个开封府尹,就是范质举荐的。他对李重进一向没有好感,自己上任未足一年,有关李府的案子已经断过两件了,每件都是偏袒了李家才算了结。 张永德盯着郑仁诲瞅了好一阵,才点点头,恨恨地说: “郑大人,我要的是什么,你心里应该明白!” “是是,本官明白。” 郑仁诲嘴上这么说,可心里实在犯愁: 一个是先皇帝的驸马爷,一个是先皇帝的亲外甥,怎样才能断得公道,他真是心中无数。俗话说京官难做,他这回可算是领教了。
《赵宋王朝》 第二部分萼娘子离家流落 张永德居丧受辱(2) 他细细审过那个人犯,弄清实情后,便命人备马,匆匆来到宫中,向柴荣禀报了此事。依他的意思,是想讨个圣命,让自己脱去干系。谁知柴荣只说让他秉公而断,这可更让他犯了难。 回到开封府衙,郑仁诲在后厅中来回踱步,足足一个晌午,也没想出什么良策。他紧锁双眉,无奈地叫了一声: “推官。” 府推官应声来到面前,问道: “大人有何吩咐?” “到李重进府上下一张名刺,就说开封府尹郑仁诲求见李大人。” 李重进这一次倒是颇讲礼节,郑仁诲来到时,他已经在府门等候了。两人互揖之后,走进李重进花厅之内,这里是李重进会见宾客的地方。 “李大人!”郑仁诲瞅了李重进一眼。“本府遇上了一件麻烦事,所以特到大人府上来讨个主意,还望大人不吝指教!” “哪里的话,什么事能难住你郑大人呀!”李重进早知道郑仁诲的来意,他倒要看看这位府尹能拿自己怎么样。 郑仁诲先把张永德向官府报案的事向李重进讲了一遍,然后用商量的口气说道: “李大人与张大人同为国家重臣,又都是皇亲国戚,一家人不能说两家话。李大人一向肚量宽宏,下官想,能否屈尊李大人到张府道个歉,说明此事本为属下戏闹,今后严加管束,再把那几个挂囍灯的奴才抽上几鞭子,此事就算抹平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嘛。倘若李大人肯俯就下官拙策,下官愿与李大人一同前往,从中调和,不知李大人意下如何?” “郑大人,这话是从何说起?听你的意思,是本帅唆使属下跟张永德过不去?你有何为证?” “李大人千万不要动怒。”郑仁诲强作笑脸说道。“常言说得好: 后退一步天地宽嘛。凡事还是一团和气的好。下官原本不该插手二位国戚的家事,只是张家抓住了贵府门人,还把他送到本府来了,本官想绕也绕不开呀!” 李重进料到郑仁诲要说到这一步,一脸不屑地说: “郑大人,我府上并未丢失丁口呀,张永德一定是弄错了吧?” “此人现就在本府拘押。若无口实,下官岂敢到贵府来惊扰大人?” “依郑大人所言,此事定是本帅所为无疑了?”李重进的话变得难听起来。“郑大人,小民无赖之言岂能轻信?如果本帅想跟你郑大人过不去,立刻就能从街上叫个人来,给他几两银子,不怕他不说是你郑大人唆使,你信不信?” 郑仁诲被李重进噎得脸上红一阵白一阵,无话可说,只得告辞出来。一路上越想越气,不由得一口痰涌了上来,呛得他咳嗽不止。 收复西蜀四州,重挫北汉大军,甚至把北汉旧主刘旻也送到了阴间,这一连串的胜利,使柴荣甚为欣喜。郭威临终前,他曾涕泗横流地在郭威榻前发过誓,一定要绍承先志,富国强兵,统一河山。如今登基刚刚一年,就有了如此辉煌的战果,他怎么能不兴奋呢?再加上京城里居民日益繁夥,四方客商如云集雾合,把个汴京城都快挤破了,这不正是煌煌大朝的气象吗?想到这些,他倒为京城的拥挤和皇城的狭隘感到不满意了。如今的皇城方圆不过四里,而隋、唐的都城洛阳、长安,却都有十二三里之阔。难道堂堂大周皇帝,就只配缩在唐朝一个节度使的帅府里君临天下吗?再看整个汴京,城墙周回不过二十余里,还比不过北汉的太原和南唐的金陵。这怎么能从气势上压倒陪邻诸国?看来,这几十年未曾整治的京城,到了非扩建不可的时候了。 有了这个想法后,他便向宰相范质等人征询此事,范质对修城之举甚为赞同,但他认为扩展皇城大内应当稍缓,因为大内是宥密之地,原有的房屋在梁、唐、晋、汉之时也曾不断有所增建,虽然还不够宏敞,但除了正殿万岁殿亟需扩大规模,以备万国来朝之外,其余偏殿只需修整一下即可。至于后宫褊狭,可以再增建几座宫室,但也无须过于奢华。重要的是汴京城墙,不向四围拓展,就无法容纳不断增加的人户。再说,旧城上的敌楼、牙道都已年久失修,万一遇强敌来攻,调度起来势必大为不便,当务之急是要重修一道外城,从根本上扩大都城的规模,而外城之建,首先要考虑使它成为防守御敌的屏障。柴荣认为范质的话很有道理,便下决心要重修汴京城。 这么大的工程,谁来总为调度?柴荣首先想到张永德,可惜永德尚在守丧期间,不便夺其孝心。又想到了赵匡胤、韩通和潘美,这几个人都是做事精细又有魄力的人。比来比去,他认为还是由韩通统管此事更为合适。韩通是个性情厚重的老将,数年来一直跟随郭威鞍前马后,出生入死。郭威死后,柴荣把他从彰信军节度使任上调回了京师。这个人对官场之事很少用心,升迁快慢也不甚介意,但只要事关皇家,他都尽心竭力,“死而后已”四个字用在他身上,谁都不会觉得过分。韩通曾修过河北边境的博野、安平、武强三城和百八桥镇,对土木之事甚为了然。柴荣正是想到了这一层,才觉得主管修建汴京非他莫属。不过他现为京城都巡检使,那可是个十分重要的差事,直接关乎汴京的安全。为了分担韩通的烦劳,柴荣命赵匡胤、潘美为修城副总管,赵匡胤分管全城,潘美分管大内,韩通总揽全局而已。 接手如此重要的事务,赵匡胤自然倍加用心。潘美此时尚在西北,一时半会儿还回不来。赵匡胤首先与将作监商议,决定从洛阳征召营造匠师,让他们按照朝廷旨意先画出大内修造图的草样。其实赵匡胤更关心的是外城的修建,这就不是将作监能管的事了,他需要亲自勘察,才能定夺。以前他只知道城墙残破,但不知道是怎么造成的。如今,他就必须了解其中的原因了。 赵匡胤骑马围着旧城仔细察看,见城基往上四五尺的墙砖都已发白,多处地方剥蚀,有些已经相当厉害。他向当地耆老和工匠们打听调查,不少老人都说汴京一带土质多碱,时间一长,就会出现这种情况,不但是城墙,就是人家的房屋也是如此。因此开封大户人家修建房子,大都到郑州虎牢关一带去取土。赵匡胤又领着人到城外丈量尺寸,察看地形,数日之后,他心中有了基本的构想。与韩通商议之后,他命人画好草图,标明丈尺,呈给了柴荣。按赵匡胤的规划,外城建造、大内翻修以及扩展现有街路、拆迁沿街旧房等项,共需民夫十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