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道:中国历史上的帝王术》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王道:中国历史上的帝王术- 第2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诰霾哒叩哪被胶驼渭叮芄唤笫禄谖扌危治啤⒏彩治辏獗旧砭统浞值靥逑至苏钥镓返恼问侄巍F渲薪衔飨灾惫郏椅笕私蚪蚶值赖囊坏闶牵罕渲剩钥镓吩巍把想肪浚鹆钬饨佟保佣Vち吮淙氤鞘钡募吐裳厦鳎锖廖薹福纱擞昧嗣裥模岸汲侨诵牟灰。姆阶匀荒住薄U庥胛宕承白荼舐印钡谋湎啾龋钥镓返摹把想肪俊蔽抟杀硐殖鲆恢终渭丁J率瞪希细窬停∶裥模馐且话愕恼纬J叮宕钡钠渌湔呶幢厝枷氩坏秸庖坏恪N侍獾墓丶牵诒窘罚肮脑牖┍洹钡那樾蜗拢性跹某锘驮俗鞑拍芙庖坏懵涞绞荡Γ看铀降摹暗慵煳熳印贝裕侥涿畹爻鱿钟窒У谋焙汉推醯ぞ樱ㄖ笠哉怨庖逦椎耐寄迸崖艺呙呛问焙蔚匦卸加Φ笔钦钥镓烦て谧急浮⒃つ倍嗍钡难厦芏晒Φ恼涡形5比唬獬鱿返慕峋忠彩峭昝赖模环矫嬲钥镓返拇畚幌缘妹运常慌擅裥乃颉⒅谕榈钠疲涣硪环矫娓撕笾艹⒁桓龃胧植患埃⒋蟪己途┏前傩彰且裁挥惺艿教嗑藕蜕撕ΑU钥镓肪牟呋囊怀龊孟肪驼庋砻嫔喜ɡ讲痪亟崾耍獬≌湟宰钚〉拇刍竦昧俗罹薮蟮某晒Α
重振皇威
与很多开国皇帝一样,赵匡胤虽然用计谋取得了皇位,但并不能表示从此就拥有了广阔的江山和至高无上的权利。当时宋的北边有实力强盛、称霸漠北的契丹政权,在契丹支持之下的北汉也时不时地对宋朝进行骚扰。在赵匡胤刚刚取代后周、建立北宋的时候,他所面临的困境正是当年他的旧主、后周世宗柴荣所面临的问题,他所要实现的理想也正是柴荣早就想做而未来得及实施的。
客观地说,与小小年纪、不谙世事的周恭帝比起来,能力出众而又手握军政大权的赵匡胤确实更适合掌管天下、把握政局,也只有他能够尽快结束战乱的局面,使中原重归一统,重现汉唐盛世。如果抛开“家天下”的眼光来看,除了国号从周变成宋,皇帝从姓柴变成姓赵以外,赵匡胤确实是柴荣未尽理想与事业的最好继承人。而他的夺位除了实现自己的野心之外,也确实符合了历史与时局的要求,真正是“天命所归”的结果。
但赵匡胤很珍惜轻松到手的江山,他不打算让“天命所归”的好戏再度重演。自唐朝灭亡以来,武将们擅立天子的事情可说是少见多怪。赵匡胤自己当了皇帝,建立大宋王朝以后,第一件事就是杜绝这样的“天命”,消灭手下那帮武夫在擅言废立、改朝换代方面的潜在力量,彻底清除了其他人黄袍加身的可能性。
赵匡胤首先废除了殿前都点检一职,这个帮他登上帝位的名词从此成为历史。下一个需要整顿的是禁军,因为他自己就是靠手握禁军大权而终成大事,其重要性已经显而易见。如果能把禁军的统帅权收在自己的手中,将是再保险不过。当时为赵匡胤统领禁军的是已经跟随他多年征战沙场的大将石守信,为了彻底消除危险,也为了以后不至看到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悲剧发生,赵匡胤在详细思虑以后,决定和大将们摊牌,用和平的方式彻底解决此事。
就这样,历史上著名的“杯酒释兵权”的故事发生了。在赵匡胤许下的“良田美宅、歌儿舞女,显赫富贵、子孙安乐,两无猜忌,其乐融融”的诺言中,石守信、王审琦、高怀德等一班大将纷纷称病辞职,解除兵权,到地方上去做了有名无实的节度使,得到了重重的赏赐,也与赵匡胤结为儿女亲家,从此颐养天年。
综观中国历代帝王驾驭功臣的策略不外乎杀、养、用三种,或兼而有之。无论采取哪种策略,都是出于巩固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但是,对功臣采取杀戮的策略,容易激化君臣矛盾,不利于社会稳定。与汉高祖刘邦和明太祖朱元璋建国之后大肆屠杀功臣不同,赵匡胤采取了对功臣养而不用的策略。对功臣采取养起来的政策比较稳妥,有利于调节君臣关系,赵匡胤用和平的做法,轻而易举地解决了让所有的开国君主都头疼的军权分配问题,避免了以后出现臣下功高镇主、难于驾驭,以及疑忌杀戮、终成大祸、动摇国家根基的可能性。与此同时,赵匡胤能够采用这种方式来解决问题,不与曾经共患难的功臣们勾心斗角,本身也反映出了他的一种仁慈和宽厚,最终得到了历史的认可与称赞,被传为千古佳话。
除了用“杯酒释兵权”的计策将军权收归手中之外,赵匡胤还颁布了一整套有特色的施政手段。他对文官、言官这些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采取尊敬的态度,并且下令永远不杀士人、不杀言官。在立国之初,赵匡胤就在太庙庆殿的夹室内立下一块石碑,上面刻着三条誓约:
一、保全柴氏子孙,不得因有罪加刑;
二、不得杀士大夫和上书言事之人;
三、不加农田之赋。
赵匡胤严重警告后世子孙不得背弃上述誓言,否则即为不祥,必将遭受天谴。后来,当宋朝的新天子即位时,朝拜完太庙之后,必须跪着默诵誓词。按照规定,当时只能有一个不识字的内侍跟随着皇帝,其他人只能远远等候。因此,除了宋朝的历任皇帝,再没有人能够知道誓约的内容。公元1127年,靖康之变发生后,金国人为了搜罗战争赔款,将宋朝皇宫的宫门全部打开,人们这才看到了石碑的神秘容颜。据说这块石碑高七八尺,宽四尺多,作为大宋帝国的祖宗家法世世传承。正是在这些誓言的约束下,宋朝成了中国历史上最温和的朝代。
志在一统
对于武官以及带兵镇守一方的将军们,赵匡胤的措施是削夺权力、控制钱谷、收其精兵,用这些压制政策彻底改变了自唐末五代时期就兴起的方镇割据、武人当政、朝廷自危的局面,很快稳定了中央政权,提高了朝廷和皇帝的威望。在打好了中央的基础后,赵匡胤下一步的打算就是积聚力量,对外用兵,成就自己早已盘算多年的统一天下的大业。
面对当时混乱的政治格局,赵匡胤根据自己的实力,制立了“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平定策略。这一策略的制定,是以血的经验为代价的。早在后周太祖的时代,就曾经集聚力量对北汉发动战争,希望能够消灭北汉政权,从此南下时就可以不再有来自背后的威胁,但一直以来都没有成功。到了周世宗柴荣统治时期,也不止一次试图消灭这一心腹大患,但却严重受挫,而且收效甚微,周世宗也死在了北征的征途上。
北汉是辽朝的附庸,两者加起来势力较强。先从强处下手,好处是在北方取得胜利后,南方的弱小国家可兵不刃血地传檄而定。但问题关键在于,以当时宋与汉、辽的力量对比看,宋不占有绝对优势。北汉尽管只有12州之地,但兵精粮足,城坚地险。它臣服于辽,是辽的必救之国。而当时辽朝是个幅员辽阔的强大王朝,在夺取了燕云十六州这块农业经济发达地区后,物质基础进一步增强,仅东京道的谷仓即储有二三十万石。辽朝以骑兵为主的军队,更是相当有战斗力的。如果宋朝首先出兵向北,一旦久攻不克,就会遇到后勤困难。在这种情况下,赵匡胤决定“先南后北”,先吞并富裕的江南,获得充分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后,再挥兵向北,消灭北汉,收复辽朝占领的燕云十六州。北汉实际控制的地区在山西,都城在太原府,只控制着十个州,虽然割据的范围不大,但由于在京畿附近,而且长期以来一直与北方强族契丹相勾结,契丹把他们当成深入中原的触角,他们把契丹作为强大的军事后盾,唇齿相依,牵一发而动全身,凭着当时后周和北宋的实力还很难对付。
在吸收了前人的经验和教训,经过深思熟虑以后,赵匡胤认为以眼前的局势,大宋想要消灭北汉固然不容易,但以北汉的小小地盘,想要吞并大宋也不太可能,即使是援助他们的契丹倾巢出动,北宋也不可能迅速灭亡。他觉得当务之急是趁双方势均力敌,僵持不下的时候,先搁置起北征北汉的计划,迅速扩大自己的实力,于是南方就成了首当其冲的蚕食目标。然而令赵匡胤本人也始料不及的是,这一搁置下来以后,平定北汉的目标当他在世时就再也没有机会实现了。
赵匡胤确立“先南后北”的战略后,鉴于五代以来,藩镇节度使的权力膨胀,经常酿成祸乱的教训和进行统一战争的需要,开始进行以“强干弱枝”为目标的军制改革,加强中央禁卫部队,削弱地方军力。为此,赵匡胤规定了“更戍法”,使军队每年轮换戍边,割裂军队官兵建制关系;用“杯酒释兵权”,许以长远保持富贵的办法,迫使禁军高级将领和地方节度使交出兵权;并把带兵、调兵、用兵的权力分开,防止军队被有野心的将领所利用。“制其钱谷”,是这次军制改革的重要内容。赵匡胤认为,唐中叶以来,藩镇跋扈的重要原因是他们掌握了财政大权,有经济凭藉。为了消除积弊,宋廷规定,各州除必要经费外,所有金帛一律上缴朝廷,并于961年在各路设置了平时负责将各州县的财赋运输到中央,战时负责粮秣物资转运的官员——转运使。这样,赵匡胤不仅将全部军权和财权集中到了中央手里,防止了割据局面的再现,也为统一战争奠定了后勤基础。
对于南方后蜀、南汉、南唐的几个政权,赵匡胤也有自己的想法。基本政策都是远交近攻的围歼方法,最终目标是一统南北。后蜀国君孟昶奢华糜费,连马桶都是七彩宝石镶嵌的,又任命了一个宠幸的年轻人掌管军政大权,这个人不过二十岁出头,读了几本兵书后就胸怀大志,自比诸葛孔明,要完成孔明六出祁山没能完成的事业,没想到碰上赵匡胤后,仅仅六十六天就亡了国。
都城在广州的南汉国君刘鋹也一味追逐醉生梦死的生活,小小的一个岭南王国,宦官居然就有七千多人,宫中美女上万名,最受国主宠爱的是一位来自波斯国的女子,由于皮肤稍黑,所以得了个名字叫作“媚猪”。她有一个奇特的嗜好,住的宫殿必须用产自五百尺深海底的珍珠装饰。为了满足这位来自异国的高品位的皇妃,南汉国民葬身海底者不计其数。赵匡胤听说了这些事后,当即连说了几遍“我要拯救这一方的百姓,我要拯救这一方的百姓!”随后决定灭掉南汉。
引衣容直宋史纪:寇准为枢密直学士,尝奏事殿中,语不合,太宗怒起。准辄引帝衣,请复坐,事决乃退。太宗嘉之曰:朕得寇准,犹文皇之得魏征也。
这位南汉国君的结局也极有戏剧性。他准备了几十艘大海船,停在珠江口,委托自己最信任的一个大宦官乐范负责把金银细软和“媚猪”等美女统统装上船,时刻准备逃跑。结果等到兵败如山倒,他真的跑到海边准备走时,才发现乐范已经带着全体海船走得无影无踪。据说这位不幸的国君得知这个消息后几乎昏厥,最后只得万分惆怅地投降了赵匡胤。
南方几个相对较大的政权中,数南唐最为富裕、国力最强,然而,就在赵匡胤登基后不久,南唐的皇帝李璟就死了,新继位的后主李煜是一个只懂得诗词歌赋、风花雪月的文人,他的词写得很好,许多名篇千古流传,皇帝却做得很糟糕,胸无大志,寡智少勇,只想着怎样能够偏安江南。看到大宋的兴起,李煜自己也很心虚,却不知怎样自强保国,只是在赵匡胤登基之初,便赶紧与宋谈判,向宋称臣纳贡以求自安,只求宋能够以属国看待,保证南唐政权的存在。这时赵匡胤考虑到自己的计划,第一步应当是荆湖,然后是后蜀,之后是南汉,最后才是南唐。基于这样的计划,赵匡胤很乐意看到李煜自欺欺人的天真外交政策,于是一边收着南唐的贡品,一边加快了南侵的步伐。公元971年,南汉灭亡。此时的南方除了吴越等不足为患的小国之外,仅剩下了南唐。
事实上,到宋太祖开宝年间,所谓的南唐已经不复存在了。由于李煜只求偏安,同时也对当时的局势看得很清楚,认为南唐实力太弱,即使与大宋拼得个鱼死网破,也很难取胜,只会给当地的百姓带来祸殃,于是就主动向赵匡胤俯首称臣,去掉“唐”国号和君王的称号,只称“江南国主”,向大宋奉献各种名目的贡物,希望赵匡胤能够给他一席之地。
起初赵匡胤的兵力被别的政权牵制,所以暂时接受了李煜的请求。等到平定了后蜀、南汉等南方大部地区后,就坚决开始对南唐用兵。李煜对于赵匡胤的突然转变很是惊愕,竟然还执迷不悟地向赵匡胤请罪,请求赵匡胤退兵。这时赵匡胤一语惊醒梦中人:“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李煜这才真正明白了赵匡胤的打算和自己的命运。
于是赵匡胤诏命李煜进京共同参阅“牺牲”之礼,其实是让李煜自己投降进京。他还威胁李煜说,如果他不尽早进京朝拜,自己就要大举出兵讨伐了。李煜十分生气,终于鼓起勇气,借口有病拒绝进京,赵匡胤果然派出大军讨伐,李煜这才手忙脚乱地开始备战,可是已经太晚了。
第二年,大宋军队与南方的吴越联手会师江南,前后夹击攻打南唐。李煜一见大势已去,想要自杀却被手下拦住,只得开城投降,被赵匡胤封为“违命侯”。从此南唐灭亡,赵匡胤将南北合为一体,结束了五代十国政权更迭、南北分裂的状态,中国又显示出了统一的气象。
猝死之谜
但是赵匡胤并没有来得及完全统一中国。灭掉南唐之后,赵匡胤认为时机已经成熟,于是再一次北征,打算灭掉北汉,实现统一全国的愿望。公元976年八月,他以党进、潘美、杨光义为将,分兵三路北伐,沿途屡挫北汉军队。十月底,宋军已经攻到了北汉首都太原城北,眼见北汉可灭、霸业可成的时候,踌躇满志的赵匡胤却莫名其妙地猝死了。关于赵匡胤猝死的原因并没有留下太多记载,只是说他去世于万岁殿,时年五十岁。从此之后,赵匡胤的死因成了北宋开国的最大悬案。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著名的“斧声烛影”传说。据说当天晚上星斗灿烂,赵匡胤本来心情不错,但突然间阴风四起,雪雹骤降,于是他找来弟弟赵光义一起喝酒,随侍的人都在外等候。饮宴结束后,大雪已经积了几寸,人们远远望去,只见烛影下闪烁的身影。又听到赵匡胤用斧戳雪的声音,随后他解衣安寝,鼻息如雷。到五更时分突然没了声响,原来他已经悄然去世了。
还有一种说法,说是赵光义对赵匡胤的妃子花蕊夫人垂涎已久,一天半夜,他趁赵匡胤病中昏睡不醒时调戏花蕊夫人,惊醒了赵匡胤。赵匡胤盛怒之下顺手抄起床边的玉斧砍赵光义,但力不从心,反而被赵光义杀死。
又有人说,赵匡胤是被赵光义下毒杀害的。因为在赵匡胤创业之初,赵光义就一直是他的得力助手。从陈桥兵变到平定江南,他立下了汗马功劳,自然而然地认为在赵匡胤死后,皇位应该由自己来继承。但赵匡胤并没有要将皇位传给他的意思,却想传给自己的儿子德芳,于是赵光义就趁赵匡胤出兵北汉的时机,下毒将他杀害,夺取了皇位。
还有另一种说法,就是当赵匡胤在世时,已经按照母亲杜氏的吩咐,决定将皇位直接传给弟弟赵光义。他是一个孝子,将传位诏书封在匣内,密存于室,向众人说明以后要让赵光义继承皇位,到时开启密匣即可。这就是所谓的“金匮之盟”,也是赵光义“兄终弟及”的合法根据。按照这种说法,赵光义根本就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