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浙残明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江浙残明梦- 第11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溃骸罢椒郊保鹧晕宜溃心揖摹!毖园掌硗觥

李莞及麾下将士强忍悲痛,遵其遗嘱,用防牌蔽住他的遗体,吹号角麾旗督战,进前不已。第三船把总沈理努力而前,火器齐发,当阵斩获真倭一百三十余级。明军千总李天常也斩获甚多,夺回被掳人三百余口。朝鲜将领柳珩也中丸仆地,不久苏醒过来。听到李舜臣阵亡的噩耗后,一边痛哭,一边督战益力。宋希立也中丸闷绝,稍顷复起,裹创而战……

战至中午,明军副将陈蚕、游击季金等率援军赶到,铳炮交发,前后夹击倭军。倭军斗志全消,亡命奔窜。明、朝联军战到酣时,乱投包火焚烧倭船。倭军大败,有的遁入南海,有的从露梁而走。而得以弃船逃脱登岸的倭军又遭刘綎的陆兵追剿,直逼海口,两路夹攻,焚溺死者不下万余。岛津义弘在部下的拼死保护下避入巨济,最后仅率着五十余只残舰狼狈逃回……

陈璘方在这边麾众追击敌军,远远望见李舜臣战舰上士卒正在争取首级倭货,不由心里一沉,道:“统制必死矣。”言罢,急遣人到李舜臣处感谢救援之情。

那人回来时,果然报称李舜臣已死。话音未落,陈璘从椅上颠倒在地,几次跃起而仆倒,只是以手击地,嘴里大叫道:“我意老爷生来救我,何故亡啊?”左右急忙将他扶起,他捶胸顿足放声大哭。一军皆哭,声震海中。

 

 

 

(四)余倭荡平

 

当明、朝、日三国水军鏊战露梁津之际,一时倭军尸体及败船木板、兵器、衣服蔽海而流,海水为之尽赤。在另一边翘首企盼的小西行长,见到浮来之物,遥望大海中烟焰涨天,知大势已去,长叹一声,派人向刘綎诈降,伺机脱逃。

王士琦、刘綎将计就计,亲率明军于夜半出其不意,一举攻夺栗林、曳桥,斩获一百六十余级,乘胜入城。

小西行长无心恋战,夺路而出,登船遁入海中。正好碰到陈璘鏊战正酣,又以舰队会同攻击,再焚烧倭军战舰百余艘。行长将茅国科等八人及刘綎所差刘天爵等皆留在船,以为人质,护送渡海。最后他们经弥助项外洋,在倭将立花宗茂的接应下,终于亡命归国。

其他远处诸部倭兵,闻知连素称剽悍的萨摩劲兵都已战败了,哪里还敢前来救援?一时尽都扬帆而去了。

到了二十一日,明、朝舟师薄至南海时,海上已不见一倭。

倭军残部退保南海岛的锦山,企图依凭山岛天险负隅顽抗。二十九日,官军进剿。倭军战败,逃入山岩深处。官军软硬兼施,百般挑诱,就是不出。十二月初,他们恐我军穷搜,又渡海逃往乙山。

乙山崖深路险,更甚锦山,明军将士都不敢深入。初十日,陈璘亲督所部乘夜悄悄进入,偃旗息鼓,包围岩洞,一面在危崖和岩洞间架起大炮。天渐亮时,陈璘传令将士向内连珠发炮。倭军大惊,纷纷窜逃更高的后山,据高险而守。明军将士奋勇仰攻,斩关夺险,倭贼遁走。陈璘分兵设防,扼守各处要口。十一日拥兵再进。奋战良久,倭兵大败溃奔。陈璘乘胜掩杀,擒斩九十余人。又再督兵爬搜,余倭无一逃脱。

至此,倭氛扫平,朝鲜复安。朝鲜举国君臣,欢若更生。而明军、朝鲜军闻李舜臣、邓子龙死,连营恸哭,如失亲人。柩行所至,人民处处设祭,挽车而哭道:“公实生我,今公弃我何之?”道路堵塞,车不得进。行路之人,无不挥泪。

不久,陈璘班师回国,由陆路抵达王京。临行前入哭于李舜臣灵柩,赙赠甚厚,吊其妻子而去。

先李舜臣而死的邓子龙,据说当初领兵渡鸭绿江时,有一物触及所乘之船。将其捞取上来一看,原来是一段沉香木,俨如人头。邓子龙把玩良久,爱不释手,令人收藏。至此其家人寻他头颅不得,只得载尸而归,并取香木雕为首级,收殓安葬。临行,朝鲜王李昖亲临他的灵柩前祭奠,并将他立庙海口,岁时致祭。

露梁海战又称南海大战,是万历朝鲜战争的最后一场大战,也是世界古代史上著名的一次海战。此役明、朝联军共焚毁倭舰二百余艘,掳获一百余艘,斩首五百余级,生擒一百八十余名,倭军焚溺致死者不计其数。战争中岛津义弘部倭军主力几乎悉数被歼,宗茂、正成、直次等部损失逾半,被认定是秀政、正成的倭将被俘。我方阵亡副总兵邓子龙、朝鲜统制使李舜臣,陈蚕中军陶明宰也被俘不屈死。
 
 历史时空  
 
 中华人物  
 
 读史心得  
 
 乡土史话  
 
 
 事事关心  
 
 生活万象  
 
 国学研求  
 
 人文发展  
 
 
 传统诗词  
 
 现代诗歌  
 
 散文随笔  
 
 小说剧本  
 
 
 书生之见  
 
 评书论艺  
 
 书人书事  
 
 电子书库  
 
 
 
 
  
| 
 文章中心首页 
 | 
 历史天地 
 | 
 社会纵横 
 | 
 文学殿堂 
 | 
 书虫联盟 
 | 
 南窗论坛 
 | 
 
 
 
 您现在的位置: 玉苍山下 》》 文章中心 》》 文学殿堂 》》 小说剧本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东李西麻(21)    热      【字体:小 大】 
 
第十六章 明军班师及战后三国走向 
 
作者:郭进艮    文章来源:玉苍山下    点击数:187    更新时间:2011…10…23 

(一)东征奏辨

 

邢玠听说三路倭军都已撤退,忙与万世德差官兼程驰审军前,一面飞骑奏捷。万历帝正为倭军侵朝鲜之事头痛,喜闻捷报,随即颁诏道:“釜山悉收,倭寇荡尽,朕念将士劳苦,宜加恩叙。该督抚等官,便将功次确议勘明驰奏,以慰军心。”

邢玠又奏留经理万世德善后,又请大将一员屯驻王京。万历帝便以山东总兵李承勋以原官充防海御倭总兵官,提督水陆官兵一万五千人留驻朝鲜,以山东按察司副使杜潜监军,暂驻王京,共商军略和善后事宜。茅国器、陈蚕尚留釜山,张榜留巨济,周于德移镇山东为备倭总兵官。

李承勋、杜潜尚未及渡鸭绿江,监军御史陈效、给事中徐观澜、主事丁应泰等已开始巡视两南诸路军兵,先后遍巡岛山、釜山、南原、全州各营。次年正月,会于朝鲜王京举行验功宴。

当时讹言散布,传说倭军“实以贿退”。丁应泰也不细审,再疏论邢玠等赂倭卖国,尚书萧大享与科道官张辅之、姚文蔚等朋谋欺罔。 

丁应泰是言官,有时虽能直言进谏,但不免过于偏激。如他先前弹劾杨镐时,曾以筑城之议为杨镐罪案。认为坚城得志,启朝鲜“异日之患”。李昖上疏奏辨,并为杨镐“辩诬”。丁应泰又迁怒朝鲜申救杨镐,在庆州得朝鲜人申叔舟所著《海东诸国记》一书,于是就以其书“逆谋邪说”为据,上疏参劾朝鲜交通日本,与杨镐结党朋欺天子。并参劾经略和我的过失道:“臣于先年东征诸臣,有深恨焉。在昔宋应昌、李如松等,而今邢玠、陈效、麻贵等,久住朝鲜,岂云未见此书,未闻此语?若匿书缄口,卒不为陛不一言之,岂与朝鲜君臣结交为奸,网利邀功,无人臣心耳。以无臣心之人,而使之御外倭分主忧,臣知其必不能也。”

所谓《海东诸国记》不过是一百多年前的一个亲日派朝鲜大臣所著有关日本、琉球国情的典籍而已,纯属个人之见。丁应泰将此作为依据上疏弹劾朝鲜国通倭,则不免有罗织之嫌了。其情实伪似真,连万历帝也不由不狐疑,便下廷臣议,令勘科徐观澜更査明白奏闻。

这边朝鲜王也以丁应泰之诬,内心不能自安,忙先遣陪臣李元翼、许筬等上疏自辩;后来又派右议政李恒福、兵曹参判李廷龟赍奏赴北京复辨朝鲜“被诬”。

李恒福等到了北京,闻鸿胪寺坐衙,便呈奏本及报单。万历帝命兵部会同府部九卿科道看议来说,朝使退下静待发落。

正月二十八日五鼓,李恒福一行到东长安门外。黎明时开门,进前到五凤门外,一行人分成四行拱手列站。不多时,鸣赞传呼,朝使行五拜三叩头礼以谢。

时兵部尚书田乐尚未进京,刑部尚书萧大亨仍旧兼署兵部事,中极殿大学士沈一贯在阁。李恒福便预构呈文一本,仍藏在袖中以往。

礼毕,退候五凤门东廊下休息。方起坐不定,忽然有人传呼“阁老到”。李恒福一行忙跪于路侧。沈一贯站住,问有何事。李恒福等便上前具言其故,言罢递上呈文。沈一贯即令李恒福起来接袂而立,亲受呈文。一番看过,李恒福便以《海东诸国记》逐条翻阅,一再指示论辨。沈一贯一边看,一边连称晓得。

其时天气尚早,朝寒政紧。沈一贯因此久立,泠泪盈眶,不断地以手擦拭。后又有詹事府官、礼部左侍郞、翰林学士等朝臣鳞次而入,见沈一贯站在那里,也依次站立,一面派人问有何事。沈一贯看罢走向阁中,李恒福辞退。

三天后,李恒福等又将前往礼部见堂。听说这天各司坐堂,便想要先诣科道衙门呈文入阙,这才知道吏部尚书李戴、户部尚书杨俊民、刑部尚书萧大亨、左都御史温纯等集六部九卿道科官为其国事会议于东阙。

当下左右朝房,吏胥众多,李恒福等随其衙门一一呈文。大学士沈鲤、朱赓等见其奏文及呈文,都点头称赞道:“好文章,明白明白。”指奏文中称祖称宗一款道:“老实老实,告君无隐,朝鲜真礼义之邦呵。”

到兵部朝房,见萧大亨、杨俊民等八位大员同坐,不久将出门前往东阙。李恒福等跪于阶下。萧大亨命他起来作揖,李恒福等又跪下,极陈冤痛之事。

萧大亨长身伟貌,烨烨有威。他见朝使到来,面呈喜幸之色,和悦颜色地对李恒福等道:“为何迟来啊?皇上见丁赞画参奏及海东记略于香案,等待你国奏辨已好久了。”李恒福答道:“只因方物不能越站,计程而来。”萧大亨道:“你国方遭罔极之谗,上奏辨白,一刻为急,何用方物啊?”

李恒福等每一开口话,萧大亨便回顾左右微笑,似有使之闻见之意。原来萧大亨也被丁应泰奏疏所劾,正在上本自辨,故而深以朝鲜奏辨为幸。

次日,李恒福又以《海东诸国记》、《五礼仪舆地胜览》等书论辨不已。萧大亨也累累千百言。不觉日晩,萧大亨久立不倦,李恒福等叩谢而退。

萧大亨于是就此事上疏道:“臣不足惜,国家之大体当惜;督抚之功不必叙,而将士之劳苦当叙。计倭败遁已近两月,军士暴露尚无归期,皆以应泰挠扰,既不叙其功,反加其罪。不知死者膏于草野,生者不获寸功,何以服数万军心?何以令外夷威服?”

朝鲜的“辨诬”之举赢得了大多数朝臣的同情,兵部集廷臣会议东事,都说朝鲜世笃忠贞,无背国通倭之理,乞免行查勘,仍早赐敕谕,以安其心。大学士沈一贯、都御史温纯、礼部左侍郞余继登,给事中赵完璧、包见捷、刘余泽、张辅之、桂有根、杨应文、韩学信,御史于永清、赵士登等纷纷上疏为朝鲜说话,一时丁应泰陷入空前的孤立状态。连素与丁应泰穿同条裤子的徐观澜,至此也据实具奏,极称朝鲜节义,为中国不侵不叛之国。

不久,万历帝就赂倭事传旨:“这丁应泰本说用贿买倭退兵,自可公论理断。七年狂寇,岂五千金能买其退?”念将士征战劳苦,仍发冏金十万两犒师,特谕优叙。

其实万历帝也不希望听到倭军“实以赂退”的消息。此时早已不同于蔚山之役。蔚山之役查明真相有利于严肃军纪,督促诸军,而现在倭军已经退出了朝鲜,如果还硬将倭军败退一笔抹杀,不但十万将士大失其心,而且贻笑中外,有失天朝尊严。可惜丁应泰错看了形势,到头来碰了一鼻子灰。

丁应泰既失去了万历帝的信任,不久遂为给事中赵完璧、陈维春所劾。二月二十二日,万历帝传旨道:“国体军情,皆朝廷大事,朕岂以一小臣私忿妄讦,不念将士久戍劳苦与属国君民泣吁苦情。丁应泰举动乖谬,威制勘科,几误大事,姑着革职为民回籍听勘。朝鲜王尔部里移咨慰谕,俾知朕始终字恤德意。仍令戒训国人,益坚恭顺之节,钦此钦遵。”

李恒福等既完成辨诬的任务,将要回国。回到馆内,正要准备打发行李时,忽然馆门大开,一个穿着便服的人从外面进来。观其状貌,似非贱隶之徒。李恒福等忙起身作揖并问尊名,原来却是前兵部尚书石星门下官杨应春。

原来,石星入狱多时,急图蒙释翻身。闻李恒福等来,想要派杨应春致意望救,无因得通。恰好此日临行,馆门无禁,故而杨应春得以乘便而入。当下极致尚书之意,想要他们回国后上疏相挽救。言罢,即匆匆告辞趋出。

于是李恒福等奉勅谕而还。而不待他们申救,石星已于这年九月初九日病死于狱中。

石星虽然属封贡派大臣,但因他首倡出兵,情况与沈惟敬不同。朝鲜人还是原谅了他,将其视为恩人,并为他在平壤建生祠。石星死后,其妻遵其遗嘱,蒙赦后即携儿子东渡朝鲜。朝鲜王感念石星旧恩,封其子为首阳君。石氏自此在朝鲜定居,奉石星为始祖,数百年来繁衍不绝。

 

 

 

(二)明军班师

 

万历二十七年(1599)四月,明军班师回朝。

十五日,辍朝许久的万历帝破例亲临午门城楼接受战俘。辅臣援昔年辽左献俘例,请求登楼扈从,上观天颜。万历帝不允,仅令随班行礼而已。

其时晨阳方艳,尚书跪于御路,两侍郞左右夹之,首仅及肘。致词毕,邢玠等献上日本俘虏六十一人,刑部尚书萧大亨、左侍郞谢述、右侍郞董裕等请犯人平秀政、平成正等磔斩合赴市曹行刑。请旨凡数百言,字字响亮,舒徐宣毕俯伏。万历皇帝亲传“拿去”二字。下面的廷臣尚未闻声,左右勋戚相接传“拿去”二字。二人传递为四人,四人传递为八人,八人传递为十六人,十六又传三十二。最后侍卫大将军三百六十人齐声响应,声如震雷。

传旨毕,尚书以下退朝,走出东长安门,锦衣卫官将罪犯压赴东市行刑。倭酋传首九边,其余都付所司正法。

文武百官入班北向列立两旁,致词官跪御道称贺。乐作,于是行五拜三叩头礼。乐止,百官随退,兵部于是疏请军门以下悉撤留兵。

万历帝祭告郊庙,并把献祭祖先的果酒都分赐给了内阁官员们。

闰四月初八日,万历帝颁平倭诏诏告天下: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朕缵承洪绪,统理兆人,海澨山陬,皆我赤子,苟非元恶,普欲包荒。属者东夷小丑平秀吉,猥以下隶,敢发难端,窃据商封,役属诸岛。遂兴荐食之志,窥我内附之邦,伊歧对马之间,鲸鲵四起,乐浪玄菟之境,锋镝交加,君臣逋亡,人民离散,驰章告急,请兵往援。

朕念朝鲜,世称恭顺,适遭困厄,岂宜坐视!若使弱者不扶,谁其怀德;强者逃罚,谁其畏威!况东方为肩臂之藩,则此贼亦门庭之寇,遏沮定乱,在予一人。于是少命偏师,第加薄伐。平壤一战,已褫骄魂,而贼负固多端,阳顺阴逆,求本伺影,故作乞怜。册使未还,凶威复煽。朕洞知狡状,独断于心。乃发郡国羽林之材,无吝金钱勇爵之赏,必尽弁服,用澄海波。仰赖天地鸿庥,宗社阴骘,神降之罚,贼殒其魁,而王师水陆并驱,正奇互用,爰分四路,并协一心,焚其刍粮,薄其巢穴。外援悉断,内计无之。于是同恶就歼,群酋宵遁,舳舻付于烈火,海水沸腾,戈甲积于高山,氛浸净扫,虽百年侨居之寇,举一旦荡涤靡遗。鸿雁来归,箕子之提封如故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