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遵谦命将他斩首示众。然后打开仓库,将内中兵仗全部发给士卒。又派人迎原宁绍台道于颖、会稽知县孙榘入城。推官陶达情虽然也参与降敌,但因为官清正,素得民心,特赦死罪,仍居原职。乡绅王绍美、王亹等均下拜愿从。
次日晨,郑遵谦身着戎服踞坐新司大堂,命传合城乡绅入内计事。
绍兴城内自故吏部尚书商周祚、姜逢元以下都身穿皂衣由角门而入。众人久闻郑公子威名,齐皆战战兢兢,不敢正视。
郑遵谦见众绅会齐,便开口道:“本帅举兵赴难,唯缺粮饷,欲请诸公襄助一臂之力。”
众乡绅一听要钱,面面相觑,不发一语。
郑遵谦见状,怒哼一声,问道:“嗯?有意见吗?”
良久,一名乡绅战战兢兢地开口道:“禀郑公子,小老、小老家境贫困,恐一时难以筹措。”
郑遵谦一听,勃然大怒道:“你受高官厚禄数十年,今国破君亡,还想拥厚资安享啊?来人,拖出去斩了!”
两边如狼似虎般的壮士应声上前,当即将他拖了出去。
众士民在辕门外围观,见状大声呼道:“郑将军今为国举义,诸公腼受大禄,有异议者,杀无赦。”
乡绅吓得面如土色,只得乖乖答应按额输饷。
正在此时,郑之尹刚从杭州迎降归来,见儿子竟干了这件滔天大事,大吃一惊,慌忙赶到大堂。顾不得父子身份,扑通一声跪倒在郑遵谦面前,磕头大哭道:“你饶了老奴这条贱命吧,不要使我遭灭族之祸。”
郑遵谦冷哼一声,起身绝裾而去。
不多时,余姚孙嘉绩、熊汝霖使者到达绍兴,刘穆也从西而来。于是郑遵谦、于颖等拥众万余,祃旗誓师,遣五百人西扼钱塘江,袭杀清招抚使于江上,浙东大震。
三
余姚举义的消息是在初十日那天传到宁波的。
当时宁波府同知朱之葵、通判孔闻语密谋献城降清,分别被贝勒博洛封为宁波知府和宁波府同知。朱之葵押着数船粮草准备赴杭州犒军,途经姚江,被孙嘉绩率兵阻截。粮船被夺,多人被杀,朱之葵仅以身免,逃回宁波。
此事一时轰动了整座宁波城,同时也惊动了一位原本准备绝食殉国的乡绅。
此人姓钱名肃乐,字希声,一字虞孙,号止亭,世居鄞县江东潜龙漕。崇祯十年(1637)进士,初授太仓知州。为官清正,深得民心。迁刑部员外郎,以母丧丁忧回籍守丧。清兵入杭州后,浙东府县包括宁波在内多迎降。钱肃乐在东吴丙舍闻讯喀血痛哭,准备绝食而死,他的几个弟弟也已为他准备后事了。现在闻余姚已起义兵,急连夜乘轿至城东观变。
而这天孙嘉绩的密书也已送到了他的门生前吏科都给事中鄞县林时对手中,约他在宁波起兵响应。
然而林时对遍谒诸乡老,没有一人敢响应。
第二天,他又和好友沈延嘉、葛世振、徐殿臣等商议,认为原太仆寺少卿谢三宾“饶于资,向监军山左,曾身历戎行,宜奉之为主”。四人一道前往月湖天赐园恳求谢三宾。
谢三宾出仕较早,家资万贯,为宁波首富。他是天启五年(1625)进士,钱谦益门生。初授嘉定知县,迁陕西道御史,谄媚高起潜、刘泽清,冒朱大典功,转太仆少卿。以丁忧归里。生来好附庸风雅,工书画,好藏书。家有博雅堂,藏书甚富,因此在士林中雅有声誉。他早就与投降派官绅相勾结,刚从杭州密谋献城归来。
现见众人道明来意,哪里肯应,一口回绝道:“大兵南下,势如压卵,你们不怕死吗?”
无论众人如何劝说,就是不肯答应。
众人无奈,最后找到被称为“六狂生”的董志宁等人。
“六狂生”是鄞县六位读书人的合称,分别为贡生董志宁,诸生王家勤、张梦锡、华夏、陆宇鼎(笔者注:其字鼎从火旁,因无法输入,以“鼎”字代替)、毛聚奎六人。
杭州失守后,董志宁率先倡义,聚诸生于学宫,王家勤、张梦锡、华夏、陆宇鼎、毛聚奎五人响应,到处奔走呼吁抗清救国,遍谒诸乡老而莫敢应,被讥为“六狂生”。
六狂生与林时对一拍即合。然而他们也是相对惶惶,束手无策,只得无功而散。
陆宇鼎回家途中,恰好听说钱肃乐已于昨夜乘轿至城东,不由大喜,连忙赶往求见。
原来陆宇鼎早年曾与钱肃乐同于乡里执教,两人素为相得,成为朋友。现闻钱肃乐到,岂得不喜?于是挽他入城。
途中正好又遇到董志宁。三人合计,于是联署传檄约合郡士民于闰六月十二日集于城隍庙广场,共商大计。
十二日晨,钱肃乐一大早即来到城隍庙,却发现有一个人比他还早到场。
他仔细一看,认得是他的连襟、举人张煌言,不由感动得落泪了。
这张煌言字玄著,号苍水,鄞县城厢人,故邢部员外郎张圭章子。母赵氏生他前曾祷于汉寿亭侯祠,得异梦,故小名“阿云”。生得神骨清挺,豪迈不羁。能文章,善骑射。十五岁时中诸生。当局以边事急,令应试书生兼试射箭。不少书生手持弓箭手足无措,他独从容持弓,三矢皆中红心,时人引为异事。崇祯十五年中举人。常感愤国事,有慷慨凌云之志。
钱肃乐年长张煌言十余岁,都是董光远的女婿。两人素来相得,不想他竟如此支持抗清大业。他不由感动地握着张煌言的双手,且喜且泣。
不多时,董志宁、王家勤、张梦锡、华夏、陆宇鼎、毛聚奎、林时对、沈延嘉、葛世振、徐殿臣以及举人万泰、陆符、杨文瓒,诸生杨文琦、李文缵、凌之骠等陆续到,其他乡绅也相继聚集,现场士民多达数千。
钱肃乐等痛陈时势,号召起而抗清。然而诸绅多瞻前虑后,左顾右盼。
正在此时,忽闻报:“知府大人到!”“同知大人到!”
不多时,清委宁波知府朱之葵、通判孔闻语乘着高头大马过来,从人递上名刺。
众乡绅一时尚未定议,许多人不由自主地跟着离席降阶迎接二人。
钱肃乐见状,怒哼一声,猛地将朱之葵、孔闻语名刺撕碎,拂衣而起。
数千百姓见此,不由大声喝彩,欢呼雷动。
突然,有一个叫戴尔惠的布佣振臂大呼道:“何不竟奉钱公起事?”
此言一出,围观三、四千民众齐皆呼应。
戴尔惠一跃而出,提笔在额头大书“恢复”二字,带着队伍沿街高号口号。民众举手互相招呼,跟随前行。
钱肃乐不自觉地、被众人蔟拥着前进,最后进入海防巡道公署。于是收图籍,封府库,然后整顿队伍,披墨缞视师。宁波海防道的两个营及城守官兵都主动前来参加义举,请受约束。
朱之葵见势头不对,便向百姓乞哀。老百姓们因他素无劣行,便向钱肃乐请求释放。于是以宁波府通判罗梦章和前太常卿庄元辰登陴守城。张煌言又连夜起草文告,移檄各地,号召抗清。
十三日,前御史沈宸荃、前兵部职方司主事冯元飗起兵于慈溪,朱大典也起兵于金华。宁波府属诸县皆应。
四
驻扎定海的镇倭将军王之仁,字九如,直隶保定人,为崇祯朝太监王之俊之弟。他在崇祯末为杭州总兵,弘光时改镇定海,封镇倭将军,拥兵二万五千人。精研兵法技击,为将善抚士卒,与黄得功齐名。潞王降清,以书招他。王之仁便赴杭缴总兵印,而私留将军印。清贝勒以为真降,便依陈洪范力保,命以原官复任。
钱肃乐认为,现浙东一带,惟驻定海的镇倭将军王之仁、驻舟山的征蛮将军黄斌卿和驻台州石浦的参将张名振三军最有实力,想划江而守,惟有求得他们的支持。
当下修书一封,约王之仁于闰六月十五日率部来宁波缔盟恢复。
书成,派谁为使呢?这可令他犯了难。
王之仁既已降清,想要策反,恐非易事。事或不济,恐有生命危险。想到这些,他不由犹豫了。
忽有两人禀道:“钱员外,我等二人愿往。”
钱肃乐一看,原来是华夏、王家勤。不由大喜道:“两位愿去,最好不过了。”
当下将书信递给二人,再三叮嘱,将他们送出门外。
华夏、王家勤到了定海,往镇倭将军府门外求见。却发现这里人言汹汹,都说:“昨日有陈秀才,上书指责王将军降,被将军斩了首。”
二人正待细问,忽然见一人也到将军府前,高声道:“学生奉谢太仆之命,前来求见王将军,望速通报。”
二人一惊,随即静定下来,声色不动。
原来谢三宾见钱肃乐等举事,自忖这里一带,唯镇倭将军王之仁手握重兵。于是也暗中修书一封,差亲信送往。要王之仁率部来宁波镇压,捉拿钱肃乐等人。
不多时,府中传出话来:“将军有请两位先生。”
两人淡然一笑,昂然入见。
一入客厅,却见王之仁高踞上座,杀气腾腾,冷冷地道:“你等来此处,大有胆,莫非不知本将军已受新命吗?”
华夏不卑不亢地答道:“大将军世受国恩,贤兄常侍③攀髯死国,天下所具瞻。志士皆知将军不过为韬光养晦,伺机而动,何为真降?方今人心思汉,东海锁钥在大将军,次之则舟山黄将军、石浦张将军,左提右挈,须有盟主,此为大将军之任呵。”
王之仁见说,连忙制止他继续说下去,叮嘱道:“好自为之,且勿泄露。”于是命儿子王鸣谦陪两人去东阁吃饭。
然后,命接见谢三宾使者。
来使先表一番谢三宾仰慕之意,然后恭恭敬敬地递上密书。
王之仁展开一看,但见上面写着:
噏噏浴‘,出自妄庸六狂生,而一稚绅②和之。将军请以所部来,斩此七人,则事定矣,某当奉千金为寿。
他读罢,微微一笑,便提笔回书一封道:十五日至鄞,共议之,云云。然后交给使者。
使者大喜,当即告辞回宁波。
王之仁待谢三宾使者一离开,便对华夏、王家勤道:“回告钱公,当具犒师之礼。”
两人答应,也告辞回鄞应命。一出门即喜道:“我事谐矣。”
钱肃乐见两人平安归来,一颗悬着的心总算落了地,听华夏禀明经过,不由赞道:“此即李抱真之招王武俊④,而先生以三寸舌成功,其功居于其上呵。”
五月十五日这天一早,宁波江东演武场上旌旗如云,刀矛林立,数千义军列队肃立。钱肃乐、张煌言、林时对、庄元辰、杨文琦、杨文瓒、万泰、陆符等连同六狂生以及谢三宾一班人分坐将坛上。
辰时,忽报慈溪知县王玉藻、定海知县朱懋华、奉化知县顾之俊、鄞县知县袁州佐、象山知县姜圻等分别以兵饷来会。
钱肃乐等忙迎了出来。双方互道辛苦,回来共同坐下。
谢三宾自得王之仁回信后,满心喜欢,一面张口抗清,闭口复国,顺顺潮流,暗地里却做他的异朝新贵大梦。现在见府属各县的县官都来了,心下更喜,暗道:“甚好,可以一网打尽。”
卯时,又报慈溪北乡沈师桥沈宸荃、西乡冯元飗先后率部赶到。
两地合兵,声势更加浩大,人人振奋。
这时,只差定海王之仁一部尚未到达。
谢三宾坐立不安,唯恐王之仁失约不来。暗道:“这王九如怎么至今未到,莫非中途出事了?但愿天假其便,使老夫得立奇功。”
正当众人等得心焦之际,忽有义卒跑进来跪禀:“启禀诸位老爷,镇倭将军亲率大军赶到。”
顿时演武场上下为之一振,钱肃乐忙率众人迎了出来。谢三宾禁不住内心一阵狂喜,也随着众人迎了出来。
果然,王之仁命儿子王鸣谦留守定海,自己亲率大军赶到。
众人一见王之仁,但见他修眉高颧,双目烁铄有光。全身披挂,威风凛凛。果然一世名将,名不虚传。
当下钱肃乐等寒暄已毕,互道声请,携手进来一齐坐下。
谢三宾捋须暗喜,眉飞色舞。王之仁不动声色,只当无事。
钱肃乐于是袖出檄文,誓师树旗,宣布出兵北伐、收复两京。然后与王之仁、沈宸荃、冯元飗等盟誓,拜王之仁为大帅。
广场上顿时群情激奋,声震天地。
盟誓完毕,谢三宾直向王之仁递眼色,示意他乘机下手。
王之仁见此,微微一笑,起身朗声道:“列位且静,我王之仁现有谢太仆密信一封,欲向大家宣读一下。”
广场上一听,顿时鸦雀无声。
王之仁随即弯腰从靴中取出谢三宾密书,一字不漏地当众宣读了一遍。
众人愣了半响,此时方才反应过来,不由得纷纷大骂谢三宾居心险恶,卖国叛乡。
谢三宾一时无地自容,突然跳了起来,伸手欲夺密书。
王之仁挥手将他格开,将脸一沉,转身大叫道:“诸位,要不要将这老贼的头斩来祭旗?”
话音未落,两边手持长刀的士兵一拥而出,如老鹰扑小鸡般地将谢三宾提下,丢于阶下。
演武场上一片高呼:“杀掉他!杀掉他!”
谢三宾吓得面无血色,哀号长跪于阶下,连连磕头求饶道:“求将军恕罪,求将军恕罪!老奴愿捐万金助饷,以赎狗命。”
万泰与谢三宾是姻戚,见他如此狼狈,有心不忍,便上前劝道:“起义之际,尚缺军饷。望诸位看万泰薄面,让他抵金偿命,以观后效,如何?”
众人碍于万泰脸面,又认为义军缺饷,如其能输财赎罪,痛改前非,也可饶其不死。于是便饶了谢三宾。
谢三宾连忙叩头谢恩,直叩得头破血流,方才满面惭愧地退到一旁。
后来谢三宾先是祸乱鲁朝,继而降清,南明义士多遭其害。万泰懊悔不及,自号悔庵,抱憾终身。
五
宁波大会师之后,各地纷纷起兵响应。在台州,也兴起了一支抗清义军。
其领袖姓陈名函辉,字木叔,号寒山子,临海人。崇祯七年(1634)进士,初知靖江县。好交游,善诗酒,不拘小节,后被御史左光先弹劾罢归。北京失陷,陈函辉闻讯恸哭,召募义师,杀牲畜盟誓,驰檄勤王。弘光帝立,起为职方司主事,监江北军。事败归里,自杀不成,为家人所救,后来便一直图谋举义。
他听说明朝还有一位亲王——鲁王尚在天台。当初贝勒檄召在浙诸王皆北上,惟他称病不赴。不由又惊又喜,有心拥戴他为主,于是亲往天台拜谒鲁王。
鲁王名叫朱以海,字巨川,号恒山,是明太祖十世孙,鲁肃王朱寿镛第五子、鲁安王朱以派之弟,世封山东兖州。崇祯六年(1633)被封为镇国将军。崇祯十五年(1642),清军杀向山东,以重金贿赂当时兖州守将刘泽清,使他弃城不守。结果,兖州被攻破,朱以派自缢,朱以海被俘。清兵要杀他,三击不中,大惊道:“你有大福,我不害你。”由此得以逃脱。十七年二月,嗣封为鲁王。北京失陷后,鲁王南奔。弘光帝时,一直寓居天台。
当下陈函辉前往拜见鲁王,劝道:“国统再绝矣。殿下也是太祖高皇帝子孙,雪耻建邦正在此时,何不就此图谋大举?”
鲁王摇头道:“国家祸乱相仍,区区江南且不能保,还有何希望呢?”
陈函辉道:“不然!浙东沃野千里,南倚瓯、闽,北据三江,环以大海,士民忠义知勇,这是当初勾践之所以称霸的原因。殿下若有事,微臣愿竭股肱之力。”
鲁王闻言,顿时激起雄心壮志,当即颔首称善。
陈函辉回府城临海,便与台州兵备道虞大复、知府戴光大共同谋划起兵,督修城墙,加强防卫。
清贝勒派招抚使奉檄到各府缴印,临海知县吴廷猷早有起兵之意,便与鲁王密议,将清招抚使杀死。
然而台州城内仅有海道兵五百,力量甚为薄弱。此时正好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