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浙残明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江浙残明梦- 第7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耸闭门龅搅寺硎坑ⅰ

马士英一见方国安,就极力劝他投降。然而方国安心里还装着唐王,不想立马降清。

于是,他们就一起继续南逃,直到进入一座大山,将追兵远远甩在后头。

方国安这才注意起周围的环境。但见群峦叠嶂,峥嵘兀立,林木参天,阴森可怖。他一时竟辨不清东西南北,不禁慌了神,忙命部下找了个土人来,问道:“此处可有途径可通鄂、粤及入滇、黔诸省?”

土人告道:“回将爷的话,此山之西有小路,可通往福建、湖广及广东、云南等地。”

方国安大喜,赏了土人,命他担任向导。因部卒未集,他便吩咐就地稍憩,徐待后军及散卒寻来。

突然,山中一座石桥引起了他的注意。已被清骑吓破了胆的方国安,生恐追兵赶到,从石桥上杀来,便命将士将石桥毁坏。

不多时,一名士卒跑来禀报道:“禀国公,此桥甚为蹊跷。桥被拆毁,露出一块石板,上题两行字,隐隐有国公和马阁部名讳模样。”

方国安一听,不由诧异,便和马士英一同前往察看。但见被毁桥梁中间,有一块石板,上面题着两行大字:“方马之兵,至此而止。”

方国安、马士英大惊道:“莫非是天意?要我等勿南下闽粤?”

二人于是不再继续朝前,商量一阵,便派人到杭州向贝勒联络投降事宜。

这时阮大铖没有与方国安、马士英同道,而是率先迎降,正以内院办事官之职成为贝勒博洛的座上宾。每日只是向博洛力荐方国安、马士英奇材,拍胸膛保证可令他们不战而降。

正巧博洛接到方国安、马士英愿降的消息,不由大喜,即命阮大铖速修书二人,以固其志。

那阮大铖鬼点子多,知鲁王尚在台州,以为奇货可居,便要他们献鲁王来降。

方国安、马士英接到阮大铖的来书,满心喜欢,便遣部将洪畴率内司一千人前往监守鲁王监国,谨防逃脱。

那鲁王在张国维及方国安部卒护送下也正行到黄岩。洪畴奉命而来,尚未到鲁王行营,不料突然得了病,不省人事。于是在梦中胡言乱语,将方国安、马士英的图谋和盘抖露出来。

鲁王监国闻讯大惊,忙连夜单骑逃往海滨。

待方国安追兵赶来时,他已在富平将军张名振中军方简船队的迎接下前往石浦。熊汝霖收残卒百余人,由小亹入海寻来。编修张煌言亦由间道至,一时文武诸臣纷纷从水陆赶来扈驾。张名振自知力薄,便准备弃石浦以舟师扈送监国往舟山。

六月十八日,鲁王监国在张名振弟张名斌的护驾下由江门乘船航海。

方国安追赶不及,只得罢了。便与马士英、方元科等率马兵五百、步兵七千余人降清。

监国朝内先后降清的大臣还有大学士谢三宾、阁部宋之普、刑部尚书苏壮及新建伯王业泰等等,武将则有总兵陈学贯、张邦宁、李础等十八人,副总兵张尚廉等以下不计其数。

 

 

 



 

张国维回到了东阳吴宁托塘的老家。鲁王航海前,传命要他防遏四邑。

他是天启二年(1622)进士。初授广州番禺知县。崇祯初历官刑科给事中、礼科都给事中、太常少卿,劾罢阉党杨所修、田景新。崇祯七年(1634),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应天、安庆等十府。其年冬,农民军犯桐城,官军覆没。张国维正当壮年,一夕须发顿白。他组织兵力拒战,东堵西截,防遏了农民军势力在东南的发展。在任期间,他也先后筑太湖、繁昌二城,建苏州九里石塘及平望内外塘、长洲至和等塘,修松江捍海堤,浚镇江及江阴漕渠。后迁工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总理河道。是时山东大饥,他振活穷民无算。十四年夏,改兵部右侍郎兼督淮、徐、临、通四镇兵,护漕运,擒杀大盗李青山。旋升兵部尚书。十六年四月,清兵入畿辅,张国维为言官劾罢,不久下狱。次年二月,崇祯帝念其治河功,特赦其罪并复故官,兼右佥都御史驰赴江南、浙江督练兵输饷诸务。离京十日后,李自成即率农民军攻入北京城。弘光帝时,诏令协理戎政,寻加太子太保。后以马士英用事,以省亲为由乞归。鲁王监国绍兴,以武英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督师江上。前后沉浮仕途二十五载,屡遭贬斥。但他从不怨天尤人,始终鞠躬尽瘁,恪守为臣之道。

二十五日,清兵攻陷义乌。这时离张国维回到故乡已有七日。

在这七日中,他曾在陷坑岭召集旧部,图谋东山再起,但是现实让他失望了。他每日听到的只是这样的消息:各地明军,不是献城投降,便是一触即溃,清军到处像宰羔羊一样凶狠地屠杀各自为战的明军……

众人劝他入山。他道:“误天下事者,是文山、叠山②。事到如今,唯有一死而已。”

他有两个儿子:长名世凤,次名世鹏③。长子尚武,授平虏将军,屡立战功,鲁王封武康伯而不受;次子文弱,在朝内任尚宝司卿。

二十七日,清军进抵东阳七里寺。

张国维闻讯,知大势已去,便召两个儿子问其志向。

长子张世凤毅然道:“大人请放心,鞑子兵入我乡,孩儿决不偷生。”

张国维赞许地望着张世凤道:“是儿不愧老夫之后。”

接着他将眼光转向站在另一边的次子。

张世鹏怯怯地望着父亲,迟疑着不敢回答。

张国维大怒,猛地拿起桌案上的石砚掷去,嘴里骂道:“不肖儿,老夫先扑杀你。”

张世鹏忙将身一闪。张国维扔了个空,石砚掉在地上。

张世鹏吓出一身冷汗,急中生智,从容对道:“从容尽节,慷慨捐躯,儿等甘之如饴。只是,祖母年迈八旬无人伺奉,孩儿不甘就此而去。”

张国维闻言,颜色稍霁,哈哈大笑道:“好好,一忠一孝,各随其便。”

次日午时,张国维穿戴衣冠,向老母诀别,决心以死殉国。

他派人请来东阳知县吴琪滋,对他道:“国维今日死。天气方炎热,恐尸体腐烂不可辨识。将谓老夫潜逃,贻祸此地,故特相邀,令君视吾死而已。”吴琪滋闻言,失声痛哭。

知府王澧等前来拜见,他便对王澧道:“子有父母在,可勿死。老夫为国家大臣,义不得生。暂欲剃发以纾民难。”

当下取来白绢一幅,从容赋绝命词三章。
其一题《负国》:

艰难百战戴吾君,拒北辞唐气属云。

一去仍为朱氏鬼,英灵常伴孝皇坟。

其二题《念母》:

一瞑纤尘不挂胸,惟哀耋母暮途穷。

仁人锡类应垂泽,存没衔恩结草同。

其三题《诫子》:

夙训诗书暂鼓钲,而今绝口不谈兵。

苍苍若肯施存印,秉丰全躯答所生。

又写道:“忠孝不能两全,身为大臣,宜在必死。汝二人或尽忠,或尽孝,各行其志,毋贻大母忧,使吾抱恨泉下。”然后将遗书交付给张世鹏。

诸事料理完毕,他又对仆人道:“老夫身为大臣,死于王事,此为礼份。兵将在东阳者,因我及难,可抬尸体诣门以谢罪。对太夫人勿言我死,只言我已遁去。将我尸体搬坐中堂,待官来见,始可收殓。”

然后,他端正衣冠,南向再拜道:“臣力竭矣。”言罢从容投园池而死,时年五十二岁。

家人放声大哭,急忙打捞其尸,换上干净的衣服,并按遗嘱将尸体搬坐在中堂太师椅上。

正在此时,从门外传来嘈杂的喝斥声。下人来报,清军骑兵已经将张府团团围住。

正当众人惊惶失措间,清军已破门而入。

为首的清将见张国维端坐大厅,颜色如生,不怒而威。上前仔细一认,却已气绝身亡。

这时,突然人群中传出哭泣声。接着,清军中跪下一大片,纷纷叩头痛哭。

家人又惊又疑,经探问这才知道:原来,这些清兵多济宁籍,当年山东闹大饥荒时,赖张国维施粥而得以活命……

张国维死后,其长子张世凤被俘,与同事五十余人同被杀于杭州;次子张世鹏入狱后遇赦回乡。

 

 

 



 

方国安、阮大铖降清后,便自告奋勇率所部攻金华以自效。

朱大典与方国安、阮大铖由来有隙。一年前,他由杭州退守金华时,阮大铖向方国安挑唆,称朱大典家多财,可向他要些军饷。于是方国安向朱大典索饷四万,并要求入驻金华。朱大典执意不肯。方国安便率部攻打金华,朱大典率兵民固守。方国安损兵折将,屡攻不下。如此僵持月余,直到马士英等苦劝,鲁王监国又传旨调停,这才借梯下台退兵而去。所以后来方国安奉鲁王监国,陈师江上,而朱大典军不出金华城一步,只是自料守备之具而已。

唐王称帝后,因与他有旧,屡次以书招他入阁。他推辞道:“钱塘一江扼要,吾去则谁来司饷?唇亡齿寒,闽中又有何恃呵?”唐王只得作罢,遥封东阁大学士督师。

浙河兵溃,博洛遣使招降。朱大典烹杀清招抚使,与部将誓死不降。有人劝他送子媳先行为善后计。他说:“吾子媳去,则一境无固守志,这是教他们叛变投敌。既为天下,何以得顾及其家?”

博洛闻朱大典不降,便亲自统率满汉大军从绍兴出发,抵达城下,将个金华城围得水泄不通。朱大典与部将吴邦璿、何武等率部固守。

转眼间二十多天过去了,清军死伤数万,犹讨不到半点便宜。博洛不禁焦躁起来,他从杭州调来红衣大炮,命取民间耕牛以载,环集城下。浙闽总督张存仁也奉命率兵赴援。至此冤家路窄,方国安、阮大铖也想报怨立功,便自请前来金华助战。

清军红衣大炮火力甚猛,每日只是朝城上乱轰乱打。朱大典也不甘示弱,以炮相应。

监军御史傅岩为义乌强宗,见清军日众,守者渐疲,便自请出城招子弟兵为援。朱大典含泪答应,于当夜将他缒出去。

阮大铖到来后,在城下转了数处。认得金华城西门有新筑土未坚,便向博洛献计,要他将炮火集中攻打西门。

博洛大喜,传令依计而行。

七月十六日,西门城崩,数万清军乘机蜂拥而入。

金华城陷,朱大典子朱万化率兵民巷战与清军展开激烈的巷战,力竭被俘。

朱大典手持宝剑,回到府内。他此时整个脸庞已被烟火熏黑了,仅露出血红的双眼。他见爱妾、幼子及朱万化妻章氏投井了,这才放心地回转身来。

此时身后连同部将吴邦璿、何武等及家属宾从侍者仅剩三十二人。

吴邦璿道:“城中火药尚多,不可留下资敌,何不焚之,为吾辈死所?”

朱大典从袖中亮出火绳道:“正是老夫之意。”

于是率众人来到火药局,环坐库中。

然而过了好久,没有动静。他还在等待什么,迟迟不肯命令点燃火线?原来此时儿子朱万化还在外面同清军巷战。

这时,楼下传来马嘶声、喊杀声及刀枪铿鸣声,有人慌里慌张地跑上来禀报道:“禀老爷,公子死了。”

朱大典一听,露出一丝微笑,整整衣服,突然大吼一声:“举火!”

侍从随即举火引燃火线。

清军正杀到楼下,但听一声巨响,形同地震,吓得纷纷掉头便走。

但见火药骤焚,所触血肉横飞,朱大典等三十二人全部壮烈殉国。

 

清军攻陷金华后,以“民不顺命”为由,大肆屠城。所到之处人头滚滚,哭声震天。

吴邦璿睿妻子傅氏闻丈夫已死,随即自经。

举人叶向荣投野塘死,都督蒋若来力尽自刎死,浦江诸生张君正自经于明伦堂死。武进人郑分耳,为朱大典府中塾师,至此也同死。

傅岩回到义乌后,闻金华失陷,于是自杀。他留在城内的两个儿子龄发、龄熙一同殉难。

清军屠城,傅龄发将被杀。其弟傅龄熙年方十四,见状忙以身翼蔽其兄,结果被杀。傅龄发赶忙去救,又被箭射穿右腋,昏绝地上。过不多时,死而复苏,见弟已死,便以手摘其箭而死。

车驾主事王之栻助朱大典练兵于义乌。兵败后,入山中谋再举。后来在永康被俘,不屈而死。

兰溪守将、都督同知朱赞元于城破后同弟弟朱寅元一起战死,妻子投井死。

七月二十九日,博洛由金华进逼衢州。永丰伯张鹏翼与蜀王朱盛浓通城王朱盛澂、乐安王朱谊石等协力固守。

数日后,标下副将秦应科等叛变内应,开门迎降。张鹏翼在巷战中力竭被执,连同蜀王、通城王、乐安王、晋平王以及巡按兼视学政御史王景亮、金衢兵备道黄金钟等都不屈而死。

衢州知府伍经正赴井死,推官邓岩忠自缢死,总兵项鸣斯等均死。游击徐日舜城破被获。大骂穿舌而死。

金华被屠消息传来,江山知县方召集父老道:“兵且至,吾义不当去。然不可以一人故,致阖城被殃。”清军占领江山。方召遂正衣冠向北拜,怀印偕其妻投井死。

鄞县诸生赵天生,闻浙河兵溃,赴泮池不死,为人所救。抬回来时,不食不语。家人以轿子将他强行抬入山内。要他吃饭,不肯,只得以谎言安慰他。今天说:“李侍郎长祥攻克绍兴了”;明天说:“舟山镇将黄斌卿将奉监国来恢复了”;过几天又骗他道:“石浦守将张名振奇捷了。”再过几天没音讯,只得又骗他道:“四明山寨下慈溪了”……赵天生一听这些话,即奋起就食。

如此过了半年,谬语渐穷,而赵天生病亦稍愈。偶然间走出山中,见到一位樵夫,便信口问近事如何。樵夫向他抖抖辫子道:“天下大定,又何必问呢?”赵天生一听,大哭倒地,从此不再吃饭,竟至饿死。

此外,温州永嘉诸生邹维则、张实孚,瑞安诸生叶尚高,平阳诸生郑思恭死后殉国。于是两浙及江南一带起兵响应鲁王监国的,都先后散亡。

 

 

 



 

王之仁率领部士分乘数百艘战舰,携带大批辎重由蛟门航海到舟山,打算同肃虏伯黄斌卿会师共举。

谁知黄斌卿却是一个人面兽心的家伙。他表面赞同,并信誓旦旦地道:“张国柱乘乱劫持监国宫眷,不义,请合声讨其罪。”

待王之仁一出洋面,他突然反炮轰击王之仁,将他的兵船全部抢占。

这种趁火打劫的行为令王之仁悲恨交加。他将余船开到蛟门外,愤懑中同门客下棋。

下到一半,他从容对儿子王鸣谦道:“今可奈何?”

王鸣谦答道:“且待些时日。”

王之仁毅然不悦道::“吾死必不言,且商死法。”

这时,旁边有一人道:“即使不幸,与波涛俱没。”

王之仁道:“不然,总要为死讨取个明白。知大明有宁国公不肯二心,赴都会,万民百姓知悉本藩见先帝于九原,死且不朽。”言罢,从容继续下棋。

奕毕,他便传令,将载有妻妾、二子、二妇、幼女、诸孙家属九十三人的乘舟凿沉,将他们全部溺海而死,只放走两个儿子王鸣谦、王宣佐登陆。

接着,他捧出鲁王监国所封宁国公敕印,北面再拜,也投入大海。

然后自己留下一条大船。在上面竖立旗帜,鼓吹张盖,扬帆直驶吴淞江口。

到了吴淞江口,他峨冠登陆,袍笏俨然。老百姓易服剃发已久,骤见冠带盛服,骇愕聚观。王之仁大呼道:“大明宁国公到南京请死!”

手下士卒见他原来是前去送死,便顾自逃脱。他便召十余名当地土人扮成士卒,为他抬轿,并教他们为官员出行呵道礼仪。然后张着旗帜,游行过街,观者如堵。他便道:“你等几不见大明衣冠,吾服赐乃朝廷所赐。我宁国公王之仁是也,速报去。”

清兵以为他前来投降,便于六月二十八日将他送到松江府。吴淞总兵李成栋不敢怠慢,立即转送苏州见江宁巡抚土国宝,再送往南京见招抚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