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面商人之强国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位面商人之强国梦- 第21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摘自《最后的贵族——康同璧母女之印像》)

    第一目标位面,běijing老城。

    在人民大会堂商谈完“亚盟”大体框架,定下各华侨需要的军事顾问、教官和武器装备数量,以及如何配合作战登陆等大原则后,时间已经是下午六点左右了。新加坡的华侨领袖陈嘉庚、菲律宾中华总商会主席李清泉、印尼爱国侨领庄西言等人,没有直接回百悦酒店,而是在唐伟(王凡)几人的陪同下,前往běijing老城,康同璧母女的家,参加一个私人xing质的小party。

    康同璧,女,字文佩,号华鬘,广东南海人,1886年2月生。康有为次女,也是康有为儿女中最有才华的孩子之一。她青年时,随父亲周游过欧洲,受到过丹麦首相的接见,并受父亲委托,在欧洲和星条旗演说过国事。可以说,她是炎黄民国及封建时期,炎黄jing英阶层、统治阶级教育集“大成”的某种典范:学识广博、举止得体、能力强、有见地、有思想。

    当然这并不是说她就是个完人,因为坊间有传言“康同璧晚年非常不愿意女儿和男人往来,想把女儿永远留在身边,好照顾自己。一次,同仁堂的乐家大姑专门来给罗仪凤说媒。没几分钟,康老就把乐大姑撵出了大门”。以上是真是假不好说,不过康同璧去世时,由于女儿在身边,走的还是相对安然的。可她死后,其女儿由于一直没有工作(早先一直靠康同璧的工资过活),又无其他收入来源,祖上家产再被雇佣的伙计敲诈殆尽,房产也充公,最后只能无依无靠的独自在两间小房子里孤老终生,这确是令人唏嘘的事实。

    按照主位面的历史,红党刚刚建国时,由于康同璧母女属于进步人士,所以那时他们继承在祖辈的房产不但没有被“充公”,并且红党zhèngfu还给康同璧安排了政协委员等职务。较高的收入和祖辈的积累,使得康同璧母女可以一直维持在体面的、jing致的、贵族式的生活里。但是后来,由于新文化运动,她们的大宅被外交部的一个头占了,康同璧母女只得搬到偏院去住,万幸当时挂职工作没丢,收入还有保障,大约每个月一百多元(那时普通职工每月大约15~20元),仍然可以基本维持原来的生活水准。

    在第一目标位面,由于王凡的存在,不但沿袭了主位面保护合法私人财产的大原则,同时对于一些政策也进行微调。像康同璧母女因为具有非常高的学识和艺术素养,所以在职位安排上,除了政协委员这样的职位外,炎黄新zhèngfu还特意聘请她俩,和张伯驹、潘素等人,任职于炎黄传统文化继承发扬小组,共同制定如何在炎黄广大地域内,有计划、有时间表的推广古代炎黄文化的jing髓教育及传承相关工作。

    东四十条何家口大宅院,康同璧母女的家。y。整间房子大得似乎一眼望不到头,屋里面极讲究的放置一道上空下实八屏雕花落地隔扇,木料上乘,雕工一流,给大厅营造出华美的气派。屋子两侧可以移动的玻璃隔扇全部打开,从而使整个客厅容纳客人的数量达到最大。

    “陈嘉庚先生、李清泉先生、庄西言先生,欢迎你们光临寒舍。”作为主人的康同璧,一身黑缎暗团花的旗袍,领口和袖口镶有极为漂亮的两道绦子。绦子上绣的是花鸟蜂蝶图案。jing细绣工所描绘的蝶舞花丛,似乎要把生命的旺盛与chun天的活泼都从袖口领边流泻出来。并且为了显得更加正式和庄重,她脸上还稍稍画了淡装,身上喷了些香水。

    “康女士,一直久闻您名,今ri终于得见。令尊大人的高风亮节,让人钦佩。”新加坡华侨领袖陈嘉庚与康同璧握手致谢道。

    “谢谢您的称赞,家父一定也会非常高兴看到,今ri有这么多贵客临门。”道谢后,随着康同璧肢体语言的示意和领路,宾客众人来到屋子zhongyāng的会客区,这里有西式沙发,也有中式座椅,还有长长的案条,上面摆满了各种食品和器具:饮料有咖啡,印度红茶,福建大红袍,杭州龙井。另备有干菊花、方糖、炼ru。几套金边ru白sè细瓷杯碟,是专门用来喝咖啡的;几只玻璃杯为喝龙井而备;吃红茶或品大红袍,自是两套宜兴茶具。还有两个青花盖碗摆在一边。佐茶的饼干、蛋糕、南糖,是特地从běijing老城一家有名的食品店买的。此次为了招待远方的贵客,罗仪凤(康同璧之女)可谓准备充分、倾囊而出。

    随着时间的飞逝,从怀念康有为开始,众人的话匣子逐渐打开。康有为除了作为保皇派这一不太“进步”的缺点外,其为人多才博学且乐善好施,像近代大画家徐悲鸿,如果没有康有为的照顾,让他得了个官费留学的名额,使他在法国和蒋碧薇的生活宽裕些。恐怕要为一ri三餐生活所迫,无法专心绘画的他,最后能不能取得历史上同等的成就和地位,还要两说。当然,谈及康有为是为了礼貌,从这里开始,众人又陆陆续续谈起国内海外新闻、菊苑旧事、文坛掌故,以及各类闲话,趣话等等。

    席间,罗仪凤提着锃亮小铜壶,不断给客人斟茶续水。今天她穿了一件黑锦缎质地、暗红sè软缎滚边的旗袍,腿上长筒黑丝袜,脚下一双式样极其别致的猩红毡鞋。头发也拢直了,用红丝线扎成一双辫子。不仅是女孩儿家打扮,而且红黑两sè把她从上到下装扮得风情十足。当然除了她之外,还有几位女宾客,他们全部足蹬高跟鞋,身着锦缎旗袍,而且个个唇红齿白,妩媚动人。她们全部是具有西洋留学或生活经历,并与南洋华侨组织有过往来交集的故人或朋友的亲属后人,今ri也被邀请一起出席。

    王凡(伪装成唐伟)看着聊得正欢的众人,以及时不时从嘴里蹦出洋文的宾客,不知为什么突然间感觉索然无趣,稍稍出言抱歉后,便独自来到院中小憩。

    “怎么了?”雅迪在王凡的大脑中问道。

    “没什么,只是感觉知识谈吐方面和他们差的太多,没什么能说到一起去的,没有多少共同语言,感觉有些气闷。”奇遇前仅仅位于社会底层,自身也没什么才学积累的王凡同志,有些自嘲地说道。

    “我感觉你‘气’不太顺。”雅迪感受到王凡的大脑电波有些异常,问道。

    “雅迪,你说什么是‘贵族’?”王凡没有答话,而是问起了问题,却又像是自问自答,接着自己回答道:“后世‘贵族’两字随处可见,什么世袭贵族、东方贵族、白领贵族、单身贵族、金卡贵族、jing神贵族等。与之相搭配的图片,不外乎豪宅别墅,靓车华服,美酒佳肴。它们是很多男人的理想,也是无数少女的美梦。我在那种环境下,看到一些富人富二代显摆豪宅、名车、美人,真没什么感触。因为我很清楚,这帮家伙肚子里没货,如果失去了这些物质,和我一个样。但是康同璧等人,他们的才学和谈吐,让我有些自卑。你知道的,思维跟不上是很痛苦的。”

    “我知道了,你是被打击了,有些自卑,哈哈~~”雅迪听明白了王凡的郁闷之处,取笑道。

    “该死的,雅迪,你混蛋!”王凡被揭了短,有些恼羞成怒。

    “好了,不逗你了。”雅迪劝慰解释道:“按照我搜集的后世资料,所谓‘贵族’,也有真假之分。主位面后世贵族概念基本只注重有钱,其他一切忽略。可实际上,真正贵族绅士和物质金钱具有双重关系。一方面,他(她)们身居在上层社会,必须手中有钱,才以维持高贵舒适的生活;另一方面,但凡一个真正的贵族绅士,又都看不起钱,并不把物质的东西看得很重。贵族必须具备良知、正直、不偏私、不畏难等等。”

    “但这种人很少。”

    “对,由于jing神上的不追求以及生活所迫,大多数人已经忘记了这些。但是王凡,我觉得你有些钻了牛角尖。”

    “恩?”

    “想想,你和老mao、朱de等人是不是相处的很愉快,很随便?”

    “对啊。”

    “这说明,新炎黄大多数领导阶层是泥腿子或寒门出身。没有足够的物质基础,是培养不出所谓真贵族的。不过你要明白,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占总人口1%比例的贵族和占99%的普通老百姓,哪个更重要?是被前者的优雅生活迷花了重要,还是提升后者大多数人的生活水准重要?你一直干的和追求的不真是后者嘛!”

    “你说的对,我是有些想偏了。等将来,炎黄整体富裕了、文明了、有钱了、进步了,让大多数人都能过上这种贵族式生活,并且通过几代人的努力,让炎黄民族整体温文尔雅、礼貌周到,才是对民族最大的贡献。谢谢你,雅迪。”

    “别客气,有些事情,看的惯的、看不惯的,都是生活。每个人在遵纪守法的前提下,享受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不正是你所追求的ziyou和minzhu吗?”

    “此言大善!”

    全本欢迎您! t1706231537

 第三百二拾四章 永不过时的激情燃烧岁月

    ps:感谢读者大大“水步头”打赏天堂366纵横币,读者大大“河马象”打赏200纵横币,谢谢你们^_^

    在北京的诸多阶层和团体,遵纪守法的同时,按照各自的想法,悠闲享受着自己的小日子和生活时,上海的崇明岛却正在进行着一场大运动大围垦。

    主位面许多人都知道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由于一系列决策失误,新炎黄共和国的经济出现严重的困难。简单来说,就是粮食不够吃,开始饿死人了。因而当时炎黄中央要求各地“大办农业、大办粮食”,可对于那时候的工业城市上海来说,柏油马路上种不出粮食,但解决数百万老百姓的吃饭问题又是头等大事和当务之急。所以那年月,上海刚刚造出了新炎黄共和国第一条万吨巨轮“东风号”后,它的一次航行任务不是远航访问,而是立刻前往青岛和津海抢运大白菜,以供应嗷嗷待哺的上海市场。

    当时的上海政府,为了解决60年代老百姓的菜篮子、米袋子问题,克服上海人多地少的客观现实,决定向大海要土地,向荒滩要土地。整个上海前后动员十几万人开垦崇明岛、南汇、宝山、奉贤等地的滩涂荒地,从而增加了整个上海农副产品的供给量。当时虽然穷虽然苦,可怀揣崭新梦想的炎黄国人,身上好似有使不完的力气和永远充满激情。他们在奉献自我以强大国家的激情燃烧岁月中,仅自愿报名参加去崇明岛的人数就超过数万,这里面有机关干部、教师、工人、学生、店员和社会青年。

    报名人中,有些人不满16岁,有些人自己孩子生下来还没满月,可没有人抱怨,每个人背着背包,拎着装脸盆的网袋就出发了。当时崇明岛上一无所有,全体围垦成员就砍芦苇,用它当建房的材料、编吃饭的桌子、搭睡觉的窝棚。没有床,就把芦苇铺厚点,并且常常是600多人一起侧身睡大通铺。

    要知道开垦是个极其费体力的活,按理说应该吃的稍微好点。可是炎黄社会经济濒临崩溃的那年月,哪还有多余的物资可用?连东三省这个号称炎黄粮仓的地方都饿死人了!所以即使围垦的工作再辛苦,政府也没有能力增加哪怕一丝一毫的口粮供给。并且由于许多人离开家时,随身只带了粮票,而把菜票、肉票等留给家里其他人,所以围垦几个月下来,患浮肿病的人占到了整个围垦会战总人数的百分之五六十。

    “白天我开拖拉机,晚上有时也要开,嘴巴干的不得了,就到沟里面去捧水喝,第二天早上一看,这水沟里全是蛆,看后我就恶心,就后悔,自己怎么就把这么脏的水全喝下去了。那时候我们真是一心一意干围垦的,工作是拼命的,确实是拼命地。”

    “全靠一根扁担,两个肩膀,一副泥筐,一担一担烂泥挑上去,拼了命的做啊。冬天里,冰天雪地照样做,在淤泥里穿鞋不好走,我们就打赤脚,我们真是艰苦,确实是艰苦。”

    “我记得有一个叫李东如的人,是哪个区的区委书记,还有一个姓周的区长,跳到河里,那时候什么天啊,多冷啊,把水堵住,再用烂泥把草包推下去,去填那个缺口,让大坝合拢。那时候我也跳到冰冷的水里,人就这样精神啊。很多领导干部,真的是冲锋在前。我就觉得,那个地方、那个年代,体现出来一种党的力量,党员模范的力量,领导干部的力量,真的是感动人啊。”

    20世纪末期,这些已经逝去青春年华的老人们,回忆当初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时,仍然激动万分、慷慨不已。对于他们来说,50、60年代的那种奉献、那种付出是一种情结、一种符号、一种精神,是现今许多年轻一代无法理解和整个社会最最缺少的。后世诸多专家学者,在研究红党历史时,经常抓着某一个大人物某个片段大书特书,可是对于当时众多普通百姓的生活工作,却少有提及。

    在主位面21世纪,人们忙着挣钱、心灵空虚、信仰缺失,不正是对五六十年代的最好注解和思索?

    第一目标位面,炎黄大陆,上海市崇明岛。

    由于有王凡提供的大量粮食,整个炎黄大陆的食品供给是绝没有任何问题的。可是王凡不是神,他带来的,多是不易腐坏的大米、面粉等。对于保鲜度很差的蔬菜就只能靠各地省市自己想办法了。

    由于上海刚刚解放不久,不论是蔬菜种植面积还是蔬菜种植种类都非常少,所以很多上海百姓在菜品可选择余地上非常小。所以不同于主位面那年月的为了“生存”,而是为了在第一目标位面“生活”的更好,更有滋有味,上海区委区政府同样做出了向大海要田地的口号和行动,于是崇明岛的围垦行动提前十几年开始了。

    1944年的崇明岛,面积大约600多平方公里,大小只有2014年崇明岛1200多平方公里的一半左右。和主位面历史一样,同样的一片荒芜、芦苇遍地。但不一样的是,此次参加会战的人数只有7000多人,并且没有举着红旗、拎着脸盆、排着整齐的长队缓缓走来。他们大多数人坐着卡车赶到现场。几百名具备驾驶经验的驾驶员,开着经过运输船运抵的拖拉机、挖掘机、犁地机、压路机、车载发电机、混凝土搅拌机等过来。随同这些设备一起抵达的,是二十万多吨沙石、沥青,还有数百间活动板房,短短一周时间内,遍布岛上23处工程营地就初具规模。每个工地都装备了饮用水净化机,建起了统一食堂、澡堂,配备了至少一名懂得医疗急救知识的卫生员。

    “不打无准备之仗!”上海市委书记陈yi同志(兼),在批示同意崇明岛围垦工程时,特意强调道。

    “我们既要干好,又要保证质量及工程人员的安全和健康。”唐伟(王凡伪装)每次开会,总会特别强调:“提前完工没有任何意义,既然通过科学方法测算出了工期,就要把侧重点由赶工期、抢工期转移到提升建筑质量上来。做百年工程!一个福泽后代的精品工程,意义上远大于数个豆腐渣工程!”

    “凡是质量问题引起的资源浪费,工程总负责人将承担首要责任,即使当时未发现,十几年后发现,也将追责!”

    “要质量不要数量,保民生重于乌纱!”

    “凡赶工期引起的质量问题,该抓人抓人,该判刑判刑!”

    一个又一个口号和标语,在工地四处张贴警示,它们是促质量促责任的催化剂,在新炎黄民主共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