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宦官》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明朝宦官- 第1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以辞去署都指挥佥事,仍任原职。金英又受贿升韩志等为署都指挥佥事;升内使汝住为长随奉御;升都指挥孙镗为都督总兵;升校尉刘信为百户。工部尚书石璞原来是从王振那里谋得职位的,王振倒台后,他又通过行贿金英保住了职位。金英的家人还向营缮所官员及内使叶景荣索要石、草等物料给金英建造私室,等等。并直接提出要对金英“处以极刑,籍没其家”。对此,皇帝下令分别惩治了有关人员,而对金英则仅仅是加以禁锢。
  

五、金英(2)
权势煊赫、有保护皇帝和京师功劳的金英,为何在短短的时间内一再被弹劾以致遭禁锢?一些史家认为是由于景泰帝要废太子,立自己儿子朱见济为太子时,遭到金英的反对。但这些说法没有很确凿的证据。
  景泰三年(1452),景泰帝宣布易储,废朱见深,立朱见济为太子,并因此大赦天下,金英亦在这时被释放。不久,出使南京。
  其后,据其墓志铭有“命往南京安处,以就优闲”[30]的记载来看,金英可能是升调为南京守备太监以终,葬于南京。
  金英有妻,嗣子名福满,养子名周全。周全累官锦衣卫带俸都指挥佥事。都指挥是流官,按制度是不能承袭的,但周全死后,宪宗特准由其侄周广袭职。
   txt小说上传分享

六、覃昌
覃昌(1433—1493),字景隆,别号葵庵,广西宜山县人,司礼监掌印太监。正统十二年(1447)被选入宫,送内书堂学习。天顺年间,为太子朱见深伴读。天顺八年(1464),朱见深继位为宪宗,立即升他为奉御。不久,再升针工局右副使,管针工局事。成化元年(1465)提升为司礼监右少监。成化二十一年(1485),掌司礼监印。在司礼监期间,单是为皇室主持选妃、皇子冠礼、太皇太后上徽号等等大礼,即达十多次。曾受赐蟒衣、玉带、庄田及各种珍宝。又受赐象牙印章二枚,分别镌有“忠诚不怠”、“谦亨忠敬”字样。金石印章各一枚,分别镌有“才华明敏”、“补衮宣化”字样。
  弘治六年(1493)病逝于私宅,孝宗三次派礼部官员谕祭,由工部给棺营坟,坟有祠,赐额为“褒德”[31]。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七、萧敬(1)
萧敬(1438—1528),字克恭,别号梅东,延平府南平县(今福建南平市)人,司礼监太监。自幼入宫服役,因聪明伶俐,被选入司礼监内书堂读书。他学习努力,进步很快。天顺初年,任长随。时英宗在便殿慰劳赏赐近臣,金和钱串堆积甚多,分发得很快,萧敬一一登记,核算得毫无差错。英宗由是发现他很有心计,所以信用他。天顺二年(1458)升为奉御,不久,再升为御用监左监丞。天顺五年(1461),升右少监。英宗宠爱他,相继赐给他蟒衣、玉带和多种珍宝。端午节那天,皇帝亲自检阅射箭,指着他说:“知道你会写文章,还会射箭吗?”萧敬立刻按着马鞍,连发三箭,箭箭中的,英宗十分高兴,从此对他更加关怀、赏识,把他升为太监,佥书监事,每年还给禄米若干石。他奉使到荆州、襄阳办事,各地方官的奏报,都说他行事清静,注意影响,没有骚扰老百姓。天顺八年(1464),英宗去世,他被派到神宫监负责烧火。
  成化三年(1467),调到内宫监,负责管理仓储粮饷。他的账目出纳清楚,把过去一些弊漏基本上剔除了,因此,过了不久,便晋升为司礼监佥书,并受命前往勘查武冈、蕲州等藩府的大案。在那里他排除干扰,审问清楚,办案公正,回来汇报情况亦扼要清晰,宪宗对他很满意。但是,萧敬与当时掌管东厂的权宦尚铭关系密切,而尚铭则是一个罗织京师富宝勒索重贿,“卖官鬻爵无所不至”的人,在成化末年,他终于被抄家,谪放到南京当净军。所以,成化二十三年(1487)宪宗去世时,为躲避牵连,萧敬主动请求干宦官谁也不愿干的事——到裕陵司香。
  弘治初年,萧敬还是免不了屡次受到朝臣弹劾。但孝宗庇护他,为他开脱,曾对刘大夏说:“萧敬是我的顾问,但我一直都没有给他权力。”[32]
  弘治三年(1490),司礼监出了空缺,大家都认为萧敬是最老成、最有经验的人,于是起用他为司礼监太监,参与一些重大的军政问题。他为人谨慎,熟悉典故,每当皇帝询问什么事,他都了如指掌,能按规章制度给予清楚的、详细的回答,而且常有正言规谏,所以孝宗很重视他,多次命他负责安排冠、婚、丧、祭等多种重大的典礼,检阅团营兵马。受命会同刑部、都察院、大理寺审讯重大案件时,他审问得仔细,判得很恰当。当时张皇后的弟弟寿宁侯张鹤龄,建昌伯张延龄,都借着帝后的宠爱,纵容家奴违法乱纪,科敛钱财,被朝廷内外许多官员弹劾,但孝宗都不予追究。可是,当案子落到萧敬手里时,他按照法律作了判处,不稍宽贷,这使得大家对他都很信服。
  弘治十八年(1505),孝宗病危,把太子托付给萧敬,这就是后来的武宗。
  正德初年,萧敬请假回私宅。正德七年(1512),武宗起用他为司礼监掌印太监,赐给他绣着坐蟒的袍子,准许在宫中乘小轿出入。这时他已经七十四岁了,但对时事仍然能常常提出好的意见。正德十二年至十四年(1517—1519),武宗经常打着“巡视”的幌子,到外地游荡作乐,萧敬和一些宦官、朝臣极力劝谏,都无法制止。武宗让他留守京师,京师内外的人都重视他,依靠他。但是,由于他曾和宁王朱宸濠有交往,所以朱宸濠谋反失败后,武宗虽然因为萧敬年老,不予逮捕,但仍罚了他的钱,并把他罢免[33]。
  正德十六年(1521),武宗病逝,无子,由藩王朱厚入承帝位,就是世宗。世宗因为萧敬德高望重,又熟悉宫廷各种事务和礼制,所以特地诏令他入宫,管理机务。世宗到南北郊祭祀,逢年、节、四时用酒食祭拜太庙,视察国子监,耕籍田的时候,都由萧敬侍从。这时萧敬已经是八十五岁高龄了,但仍然头脑清楚,精力充沛,在宫中进退周旋,行步不差尺寸。但是弹劾萧敬的官员亦不少,如张原在《请逐太监萧敬疏》中,说他“囊橐积资不下一二十万”[34]。毛伯温弹劾他阴谋援助已被判死罪的宦官张锐、张忠等,请亦判他死刑[35]。萧敬请求补监局工匠一千五百人,兵部尚书彭泽坚决反对,世宗亦接受了彭泽的意见[36],等等。但是,这些情况在大学士杨一清给他写的墓表中,都没有反映。
   txt小说上传分享

七、萧敬(2)
嘉靖元年(1522),萧敬屡受廷臣弹劾,请求告老退休。世宗准了他的请求,并念他过去的功劳,除年俸外,每月再加米十石;每年拨人夫十人给他役使;逢年过节都像过去一样赐给时令食品。这样的待遇,比退休的内阁大学士还要好,也是以前的宦官从未得到的。
  嘉靖七年(1528),萧敬在宫外私宅病逝。世宗命司礼太监赖义负责丧事的礼仪,御马监太监韩锡等综合办理有关丧葬的事。谕祭三坛,赐新钞三万缗。敕命要切实办好棺木、造墓、建享堂等事。皇太后赐给白金一百两,文绮四表里。大学士翟銮为他撰墓志铭,杨一清为他写墓表。
  萧敬悟性很好,小时读书就能明道理,后来更利用宫中藏书丰富的有利条件,博览典籍,故学识丰富。他写的诗品格清高飘逸,没有华丽的语句。他的书法开始时是临摹欧帖,后来转为沈体,尤其爱好草书。他历侍六个皇帝,仕途也有起伏曲折,但亦四次任司礼监秉笔太监,四次任司礼监掌印太监,前后长达五十年。他名下的宦官有百人之多。他对待士人温和恭敬,杨一清在内阁时,屡次因为公事有接触,有时杨一清反驳武宗的意见,语中对萧敬亦不是那么客气,但萧敬并不介意。萧敬虽然也干了些违规的事,但还不至揽权谋利,拉帮结派。他不满其他权宦的敛财,虽然在皇帝身边几十年,但第宅始终还是原来那一间,没有为自己添置什么产业。退休后更是甘于林下之乐,杜门不出,绝口不谈时事,只和相知的来客赋诗、鼓琴、下棋。垂危时,告诫他的侄子、侄孙说:“做臣子的人,最重要的是不要欺骗。”其他什么话也没有说。像他这样不敛财,不滥用权力的宦官,在明中叶后是比较难得的。
  萧敬的侄孙萧是锦衣卫指挥使,从孙萧韶、萧歆都是进士,还有几个任锦衣卫[37]。
  

八、高凤
高凤(1439—1513),司礼监太监。字廷威,号梧冈,涿州人。正德年间宦官“八虎”之一。自幼进宫,景泰七年(1456),选送内书堂读书。天顺二年(1458)英宗命他管理司礼监的书札。天顺八年(1464)英宗去世时,参与办理丧礼。宪宗即位,又参与办理纳皇后礼。成化十一年(1475),授奉御。十八年(1482),晋升为惜薪司右司副,次年,即受命主管惜薪司的事。成化二十年(1484),到襄王府致祭。二十一年(1485),升内官监右少监,仍然代理惜薪司事。
  弘治二年(1489),孝宗命他办理秀怀王陈夫人的丧礼。三年(1490),负责办理岐王就藩邸的事。次年,升左少监。弘治五年(1492),奉使到辽王府,回来后,特命为东宫典玺局丞,侍候太子朱厚照(后来的武宗)讲读的事。高凤勤于职守,讲官进讲的功课,他每天都给太子复习,对太子的生活言行,常加以有益的劝导。弘治七年(1494),受命致祭顺妃。弘治十一年(1498),赐给蟒服,准许在宫中乘马。调入司礼监,任太监,仍兼管东宫典玺局的事;又赐给玉带。弘治十六年(1503),因病请假,孝宗多次命太医前往诊治,并赐给御用药。高凤进宫叩谢时,步履不稳,孝宗命他乘轿子。弘治十八年(1505),孝宗去世,武宗即位,命他掌管机密,正德初年的一些新政,都是由他提议或奉行的。因此赐给他岁禄二十四石。命他负责办理孝宗的丧事;太皇太后又命他主持武宗的婚事。正德元年(1506),大婚礼完成后,又加岁禄,前后加至八十四石。高凤累次称病,求退休,武宗反复挽留,才批准了。命他回归宫外私宅,但品级俸禄不变,又再加给内库米十石,柴夫十人。后又曾召入视事。正德四年(1509)再辞职,后三年,去世。武宗命司礼太监赖义,御马监太监李能,内官监太监刘英、杨森、朱辉办理他的丧礼,礼部谕祭,工部办理葬事,赐给银币、米、布为赙,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亦分别赐赙。给他的祠堂赐额“褒贤”。吏部尚书、大学士李东阳为撰墓志铭[38]。
  高凤之父,赠荣禄大夫、后军都督府都督同知。从子五人,得林历都指挥同知,掌管锦衣卫事,奉勒缉访,即进行特务活动,后官至后军都督。得荣是尚宝司丞。从孙六人,其中三人是锦衣卫百户,三人是涿鹿卫百户。
  高凤在刘瑾擅权时,是他的羽翼,尽管一再遭到官员的弹劾,但武宗仍然宠信他,给他的“禄赐山积”。
   。 想看书来

九、刘瑾(1)
刘瑾(1451—1510),明武宗时的太监,从正德元年到五年,操纵朝政,是明代擅权乱政最严重的权宦之一,当时即有“立的皇帝”之称。
  刘瑾是陕西省兴平人,祖上本来姓谈,只因他在六岁以前的幼年便净了身,依靠姓刘的太监得以选入宫中,所以改了姓刘,连他的父亲也改名刘荣。正德三年(1508),刘荣被封为后府都督同知。
  刘瑾在景泰年间(1450—1456)初进宫时,只是乾清宫中一个普通的厮役(“答应”)。孝宗在位时,他犯了宫内的规矩,几乎被处死,后来侥幸得到赦免,由权宦李广引荐,转到东宫侍候太子朱厚照,即后来的明武宗。
  刘瑾是个聪明人,他吸取了过去的教训,处处小心,察言观色,百般讨好太子。武宗即位,让他掌管钟鼓司,负责皇帝出朝时的钟、鼓及内乐、传奇、过锦、打稻等杂戏。这时,他与马永成、高凤、罗祥、魏彬、丘聚、谷大用、张永等几个曾侍候过太子,得到武宗宠幸的大太监结成了新的权宦集团,人们惯称之为“八虎”。“八虎”中,又以刘瑾最有胆识,最有口才,有“利嘴刘”之称。他仰慕正统年间(1436—1449)专权跋扈的司礼监太监王振的为人,野心勃勃,深望自己有朝一日也能有王振那样显赫的权势。他常常向武宗奉献飞鹰、猎犬、歌舞、摔跤等等游戏,并偷偷地带皇帝易服出外游玩,侍奉得这个年仅十五六岁的少年天子心花怒放,很快就得以提升为内官监太监,负责营造宫室、陵墓、冰窖、制作铜锡器的妆奁等事,还总督团营——在京都的主力军。武宗自己则成了明代历史上以荒淫著称的皇帝。
  刘瑾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恃着武宗的宠爱,拒绝执行孝宗临终时提出的、撤销提督军营的监枪太监和各城门监局的命令。他告诉武宗,镇守太监是个肥缺,司礼监历来从这上面捞到不少好处,挑唆武宗将各处镇守内臣撤回,另外委派一些人,条件是这些人得各自上贡一二万两银子给皇帝。又奏请设立皇庄三十多处敛财,供武宗挥霍并养肥自己。这些皇庄共占地三万七千五百九十五顷,管庄宦官、校尉在庄内横行霸道,以致京师一带农民饱受其害。
  明廷大臣对刘瑾等的所为极其不满,纷纷上疏谏止皇帝无止境的游乐,揭露和指责刘瑾等的行为。五官监候杨源更用星象有变化告警来进谏,使皇帝的思想上也有了一点震动。大学士刘健、谢迁等又接连疏请武宗勤政讲学,整肃纲纪,处死刘瑾;户部尚书韩文率众大臣上疏,也提出了同样请求。武宗感情上割舍不下,又碍于已经激起了托孤老臣及满朝文武公愤,不得已,只好派司礼太监王岳等到内阁,与阁臣商议遣送刘瑾等到南京。但三去三返,刘健等都坚持要处死刘瑾。王岳、范亨、徐智等正直的太监也很憎恨“八虎”,他们向武宗原原本本地讲述了阁臣的意见,表示支持这些意见。这时,刘健又约韩文及朝中的主要大臣在次日早朝时当面力劝皇帝。朝臣计议已定,奏章亦已准备好,这个计划却过早地泄露了,怀有二心的吏部尚书焦芳飞马向刘瑾告了密,也有说是李东阳告知刘瑾的[40]。
  在群臣强大的声势面前,刘瑾害怕了,他决定先发制人,当晚即领着马永成等围在武宗面前痛哭求饶,并伺机挑拨,说武宗信任的王岳为了勾结阁臣限制皇上的行动,才先要把他们几个人去掉。还说,如果司礼监掌握在得力的人的手里,这班文官怎么敢这样大胆放肆。武宗听了果然大怒,立即任命刘瑾掌管司礼监,刘永成掌管东厂,谷大用掌管西厂,并连夜逮捕王岳等太监,把他们发配到南京当净军。
  次日,众大臣早朝时,才知事态已经急剧逆变,一个个惊得目瞪口呆。于是刘健、谢迁、李东阳提出辞职。武宗挽留了李东阳,同时任命焦芳入阁,派人追到路上把王岳、范亨杀了,打断了徐智的手臂。
  就这样,刘瑾在正德元年(1506)十月,打入了明代宦官二十四衙门中权力最大的司礼监,在三年(1508)六月,谋得了司礼监掌印太监的职位。
  

九、刘瑾(2)
刘瑾自进入司礼监后,窥测时机,总是乘皇帝寻欢作乐时才上奏本,惹得武宗厌烦地撵他走,说:“我用你干什么,这样来缠我。”于是刘瑾便以遵旨行事为名,利用武宗的宠信和手中的权力,自作主张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