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就可以省掉几百万两银子的支出。
如果还能够将这两个节度使给撤销,又能够省出一大笔银子。
朝廷必须要节省支出,这是那些当官的共识,因为户部的银子没有那么多,平常的开支还能够勉力维持,要是出现了什么旱涝灾害,需要赈灾,那就是大把的银子要撒出去,朝廷没有办法支出。
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王大学士将池旭派出去,问方浩有没有能力镇慑住那两个节度使,让朝廷可以放心的将那两个节度使给裁掉。
可是让他失望的是,方浩的回复是没有那样的把握。
既然方浩没有那样的把握,朝廷也就不敢轻举妄动,以免那两个节度使想不开了zàofǎn。
战争打起来的话,耗费掉的银两那就更多了。
十几年前的那一场战争,可将朝廷快要拖入到崩溃的边缘,国库掏空,最后还不得不建立两个节度使,让他们屯田自治,成为了朝廷的隐患。
如果那两个节度使要起兵zàofǎn的话,造成的危害比戎突人入侵还要大。
戎突骑兵虽然是最强大的攻击力量,可是他们并不会攻城,尧国有足够的能力防守。
而尧国的军队是具备攻城的器械,也具备攻城的技术,所造成的破坏力比戎突骑兵还要严重。
他们只能够等。
等到方浩更加的强大。
这也是为什么池旭从龙城返回过来之后,朝廷又给方浩加大权力,让他成立镇北军,给了他六万正式士兵名额的原因。
他们希望的就是方浩更加强大,然后能够同时镇慑住两大节度使,可以方便他们将这两大节度使给裁撤掉。
方浩那边没有吃空饷的问题,朝廷对那边的支出也不多,特别是朝廷知道他那边有了钢铁厂之后,就没有再进行军械的支持了。
养这样一支军队,对户部的压力并不是很大。
而这样一支军队从目前来看,已经能够替代朔州节度使的作用,使得在镇北军以南的那一二十万士兵都成了摆设。
——一支没有驻扎在前线的边关军队,本身就是不应该存在的。
特别是在镇北军对戎突人取得了全面压制的情况下。
镇北军已经成功的在天赐大草原和碧落大草原站稳了脚跟,这两座大草原上的戎突人首领沙鲁也慑服于尧国军威,选择了成为尧国的附庸国家。
等于朔州防区已经没有了存在的必要,有镇北军在那里就可以了。
王大学士对方浩还是挺满意的,怎么说也是自己这边的人,能力又强,挺给他长面子的。
而且方浩的实力越强,他在朝廷中说话的底气也越足。
如果没有方浩派出的那几十个人来到禁军之中,帮助当时的太子控制禁军,太子能不能够顺利的登记,都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军队没有掌握在自己手里,老皇帝死后,对方会不会做出一些什么激烈的举动,谁也拿不定主意。
宫廷兵变又不是没有发生过的事情。
没有掌握住军队,就没有太大的底气。
现在他们想着要将两个节度使都给撤掉,一方面是因为禁军经过一番脱胎换骨的改制之后,战斗力已经得到了很明显的提升。
另外一方面则是边关那边有方浩这一个掌握了重兵的将军存在,两大节度使不管有什么举动,都需要考虑方浩会不会同意。
方浩对朝廷提出的最大的要求,也只不过是迁移更多的边民过去。
实际上这对朝廷并不算是多大的损失,甚至算不上是损失,而是解决了内地一些多余的人口问题。
边关那边虽然是地广人稀,可是在内地很多地方,有很多人都没有地可种,也没有活可干,要不就是当乞丐,要不就是当佃户。
如果当乞丐吃不饱饭,当佃户也没地可种,那些人就有可能发展成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做一些违法的勾当,甚至变成盗匪。
将那些人都迁移到边关去,还可以减轻朝廷的负担。
朝廷所需要花费的只不过是一路迁移所需要的粮食而已。
王大学士他们还有着更深远的规划。
等到两个节度使都裁撤掉之后,燕州和朔州肯定都会派遣地方官过去治理,而镇北军现在所占据的地方,也可以派遣地方官去治理。
那个时候就会取消内地人口入境的限制,还会迁移大量的人口过去填充。
两座大草原拥有的土地相当于尧国内地的好几个州,迁移几百万人口过去完全没有问题。
按照现在他们所掌握的镇北军一年生产粮食的数据来看,迁移几百万人口过去,可以让那里的粮食产量提高很多。
而朝廷一方面缓解了内地人口多,耕地不够的压力,另外一方面也增加了赋税收入。
特别是方浩现在拥有的那些工厂,更加让朝廷眼红。
到时候朝廷将那些矿场工厂都收为己有,又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至于方浩那边,给他一个世袭罔替的国公爵位作为补偿,那就没问题了。
公爵还在侯爵之上,在现在的年代里,能够获得世袭罔替的公爵,已经是无上的荣耀,那是富贵到顶,想来方浩也不会有意见。
第六章 封赏问题
(全本小说网,HTTPS://。)
在王大学士这一派的规划里,迁移五十万边民到关外之后,以方浩的能耐,应该很快就能够在这五十万迁移过去的边民里面,拿出几万人,训练出一支强大的军队出来。全本小说网https://。
这样方浩的实力就会扩大一倍,应该可以镇压住燕朔两州了。
而且他们还从池旭回馈过来的消息里,得知方浩有吞并幽云大草原的想法。
等到方浩将幽云大草原也给吞下去,实力就会得到更大的增加,燕州之北面对的也不再是异族的敌人,而是自己的军队。
那样就更加有借口将燕州节度使给撤掉——北方都已经不是敌人了,还在那里防守谁呢?
而且那个时候纵使铁默笙不愿意,想要举兵搞事情,方浩的镇北军就在他的大后方,谅他也搞不起事情来。
户部现在也已经落入到了王大学士那一派的手中,迁移人口的事情准备得很快,五十万边民的选择,也都是一些身体素质还行的人口,不会让方浩因为迁移过去的人口身体素质太差,而拖累了发展。
再后来,他们又收到了梅瑜以特使身份的上表,知道了方浩之所以在草原上百战百胜,以少克多,以弱胜强,是因为掌握了一件很恐怖的武器,叫做大炮。
那武器有摧山破城之力,隔着几里路远就能够打到敌人,没有任何东西可以防御那武器的攻击。
这一份上书,让朝廷沸腾了起来。
不管是兵部还是户部,都激动万分。
如果自己掌握了这种武器的制造方法,让所有的军队都装备这样的武器,那还用怕什么异族入侵?
又需要怕什么刁民zàofǎn?
军队的数量也可以大幅度的降低——因为武器更加厉害了,他们需要镇压的敌人又没有出现质的提升,根本就不需要那么多士兵了。
以前要一两百万士兵才能够保证这庞大国土的安全,可是有了那样可怕的武器,大概一二十万士兵就可以发挥这样的作用了。
省下的都是钱啊!
所以兵部当时就派了人过去,要去拉几门大炮过来,还要获得制造大炮的技术。
这件事情王大学士也是同意了的,他认为这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方浩没有拒绝的理由。
当然,从派出去的人那边获得的消息是,方浩并没有拒绝,只不过因为那些大炮太过沉重,一门就有上万斤重,不容易拉过来。
朝廷当然也没有怀疑到别的。
那么厉害的武器,重量大一点也是可以理解的。
拉过来不容易,也没有什么,朝廷还下达了诏令,让沿途各州县都尽力协助兵部的人将那几门大炮拉过来。
大炮还在路上走,方浩要对幽云大草原动手的出师表就送过来了。
收到这个,朝廷知道方浩终于要向幽云大草原动手了,都非常的兴奋。
将幽云大草原给打下来,北方就已经没有了敌人,只有一个愿意归顺于尧国的沙鲁部落,也完全不是方浩的对手。
这一下就可以理直气壮的裁撤掉两大节度使,至少可以将他们三四十万的士兵名额裁撤到十万以内,也可以派地方官过去治理了。
尧国打仗需要耗费很大的成本,可是方浩打的那些仗,都没有动用尧国的国库,都是他自己解决的。
这样的战争,尧国就需要他多打几场。
甚至朝廷还有一种声音,就是北方没有战事之后,将方浩给调到尧国南部去。
北方三大草原在朝廷看来就已经是苦寒之地,再往北去那更加没有办法生存了,将三大草原给打下之后,就用不着再往北扩张,也用不着担心正北方有敌人打过来。
而在尧国的南方,还有大片的疆域不属于尧国。
那些地方在朝廷眼中属于瘴疠之地,当地的蛮夷都躲在深山之上,很难对付。
不是打不赢他们,而是打赢他们的成本太大了,收获却没有多大,所以朝廷一直都没有向更南方去扩张。
如果将方浩这个常胜将军调过去,说不定就可以将尧国的国土扩张到更南端。
反正方浩现在还年轻,还有几十年的仗好打。
对于这一次的战争,朝廷是相当支持的。
正统皇帝对此也非常的兴奋。
将幽云大草原也给打下来,那就是彻底的解决了戎突人的问题。
老皇帝在世的时候爆发了戎突人入侵的事情,给尧国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而他以太子的身份监国之后,他手下的大将却将三大草原都给打下来,为这个国家开扩了数州之地。
这岂不就证明了他比老皇帝更有作为?
他甚至想着,等到幽云大草原被方浩给打下来之后,要不要将年号再给改一下,庆祝一下在自己的带领下,尧国又扩大了很大一片疆土。
他甚至想好了年号,就叫开元。
不过这个时候,朝廷已经开始有了一种担忧,那就是方浩的兵威太甚,军功又太高,打下了幽云大草原应该要怎样对待他。
虽然还没有得到方浩打下幽云大草原的消息,但是他们认为这只是迟早的事情。
没有一定的把握,方浩不会出兵。
哪怕是出兵,把握不大的话,也会拉着沙鲁一起行动。
他既然选择了出兵,而且是撇开沙鲁单独出兵,那就说明已经有了很大的把握。
王大学士这边已经开始商量,该怎样封赏打下幽云大草原之后的方浩。
已经升官为御史中丞的梅翰林,在和王大学士商量的时候,提出方浩在边关那一片苦寒之地经营也有了十来年的时间,又立下了那么大的功劳,朝廷应该要好好的回报他,不能让他继续在那苦寒之地受罪,可以让他回朝享受荣华富贵。
所以梅翰林的建议是将方浩封为上国国公,世袭罔地,在京城开始给他建立国公府,让他回到京城好好的享福。
相关的防务问题,交给方浩手下那四大总兵就可以了。
这表面上是在为方浩着想,可是王大学士听得出来,这是要消掉方浩的兵权。
公爵虽然非常的难得,可是和掌握镇北军获得的利益比起来,公爵算不得什么。
第七章 制衡之道
(全本小说网,HTTPS://。)
梅翰林的这个提议被王大学士给否决了:
“现在燕州和朔州的节度府都没有撤掉,就将方将军调回京城享受富贵,没有他在边关,谁来制衡这两州节度使?”
这并不是在朝廷之上,是他们两个人私人的聚会,所以可以这么说。全本小说网;HTTPS://。.COm;
要是在朝廷之上公然说出要靠方浩制衡两州节度使的事情,肯定会弄出大乱子来。
有些东西大家心照不宣就可以了,把它说出来,那就是破坏了游戏规则。
如果传到燕州和朔州两个节度使的耳朵里,没准会认为这是朝廷要逼反他们。
梅翰林收到了他儿子的家书,梅瑜在家书里面跟他说了方浩统领下的镇北军有多么的恐怖那里的发展有多么的快速,而方浩又在那里受到了怎样的拥戴。
家书里面,梅瑜表达出了对方浩越来越强大的不安,觉得和方浩的崛起相比,燕、朔二州节度使只相当于疥癣之疾。
二州节度使有禁军可以制衡,可是方浩崛起之后,尧国没有任何军队可以制衡他。
梅瑜列举出那些数据之后,梅翰林也深以为然,觉得不能够让方浩继续壮大,最好是削掉他的兵权。
没有了兵权,不要说只是分给他一个世袭罔替的国公,就算是封为异姓王,也威胁不到朝廷。
对于王大学士的否定,他说道:“方将军要是夺下了幽云大草原,那就是不世之功,朝廷不进行封赏,可能会有人认为朝廷赏罚无度,难免会起怨望之心。可是要进行封赏,他现在已经是从一品的武将,不适合再升职务,所以我觉得将他封为公爵最为适合。至于两州节度使那边,有方将军手下四大总兵在,也可以制衡得了。”
王大学士摇头:“他手下那几个总兵虽然积累了很多军功,但都是因人成事,没有方将军的带领,那几个总兵什么都做不了。你可不要忘记了,那几个总兵在方将军到边关之前,只不过是士卒,并没有什么能力,他们制衡不了那两个老狐狸。”
梅翰林道:“可是大学士想过没有,若是让方将军势力进一步扩大,裁撤了两位节度使之后,谁又来制衡他?这个天下,谁又能够制衡得了他?”
这话他本来不想说的,因为目前来看,他们和方浩都是属于同一阵营,怀疑自己尊严的大将,这有一些不厚道。
可是见到王大学士不想撤掉方浩的兵权,想起他儿子的提醒,忍不住就说了出来。
王大学士一愣,然后脸上就露出不悦之色,说道:“方将军可是我们自己的人,当初若不是他,当今皇上都没有办法掌握军权,能否登基还是两说之事,忠君爱国之心根本无需质疑。”
言下之意,对梅翰林怀疑方浩的忠诚有一些不满。
梅翰林老脸一红,辩解道:“方将军的忠君爱国之心,我当然不怀疑,可是等到他拥有了无人能够制衡的实力之后,是否能够保持本心,也不好说。况且,有些事情纵使他不想做,也不能保证他的部下不想做,万一他的部下生出非分之想,裹协着他做出大逆不道之事,那我们又该怎么办?”
王大学士愣了一下,然后说道:“方将军是我们的人,我们不应该怀疑他。”
停顿了一下,又说道:“要解除掉他的兵权,再怎么也得撤掉那两个节度使之后再说。”
语气有了一些松动,显然梅翰林的那些话,让他也有了顾虑。
“到那个时候,恐怕我们就没有能力去撤掉他的兵权了。”梅翰林道。
“如果我们现在撤掉他的兵权,那我们就没有能力撤掉两个节度使的兵权了。”王大学士说道。
梅翰林还要说话,王大学士又说道:
“你还要想一想,如果方将军真的有异心,而我们要去撤掉他的兵权,难道你就不担心他跟那两个节度使合流吗?”
梅翰林一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