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她和齐王来说,这几年过得可谓是生不如死。
她好多次都想着自我了断,但是又知道自己自我了断之后,齐王会生活得更加痛苦,只能够熄掉那个念头。
有时候不堪折辱,她内心甚至希望正统皇帝能够早一点将齐王给杀掉,那齐王就不用留在这个世界上受折磨,她自己也没有了牵挂,用不着留在这个世界上受折磨了。
只不过齐王一直都活着,她就不敢自我了断。
后来齐王被捞出去了,郑绪一家也都被捞出去了,得知这个消息之后,她的心情莫名的就好了很多。
她参与到了伪造先帝遗诏的行动中,也知道齐王就算是得到了天下,也会将位置让给方浩,但是对她而言,她这个儿子能不能够当上皇帝并没有那么的重要,能够正常的活下去就很可以了。
在这个时候她没有了多大的牵挂,就安心的等待着死亡的来临。
可是出乎她意料之外,正统皇帝虽然狠狠的折磨了她,但是并没有取她的性命。
她现在没有了那么多牵挂,并不怕死了,但是她也没有了寻死的想法。
以前齐王在的时候,正统皇帝当着齐王的面对她百般凌辱,让她一个做母亲的尊严荡然无存,那个时候她才会感觉到生不如死。
现在齐王都已经不在面前了,再大的折辱对她而言都变得没有那么要紧。
那么羞辱的事情都已经承受过了,还有什么能够让她承受不起的呢?
活着没有什么乐趣,死也没有什么可怕的,她没有寻死,只不过是想看一看这个皇帝的末路是怎样的。
她希望看到正统皇帝走上末路,这是支撑她活下去的最大的动力。
现在正统皇帝的心情很不好,她的心情就莫名的变得很愉快了。
听到她的讽刺,正统皇帝脸上露出狰狞之色,冷笑着说道:
“我当然不需要你们来感恩戴德,如果你们真的对我感恩戴德,那我的人生就太失败了。就算是你那个废物儿子最后得了天下又能怎样?我会让他以后的人生,只要想到我的名字,就会感到恐惧!”
“有什么好恐惧的?你太把自己当回事了。”郑贵妃嗤笑着说道,“你以为我的儿子像你一样心眼那么小吗?只有你这种怨妇一样的男人才会讲那些事情在心里记一辈子,我的儿子不会那样女人气。”
正统皇帝大怒,扼住了她的喉咙说道:“你信不信,我现在就叫一群男人来,让你经历一下跟你儿媳妇一样的遭遇!”
“来呀,你叫他们来呀!”郑贵妃说道,“我早就无所谓了,被一条狗上和被一百条狗上,对我来讲没有任何的差别。”
第九十八章 死守京城
(全本小说网,HTTPS://。)
自从齐王被救出去之后,郑贵妃在正统皇帝面前也没有了以前的提心吊胆,小心翼翼。(全本小说网,HTTPS://。)
就算是将皇帝给激怒了,一刀将她给杀掉,她也无所畏惧。
一死而已,并不会比活着更痛苦。
虽然她想看到正统皇帝一步步的走向陌路,但是她也不会像以前那样小心翼翼的委曲求全苟且偷生。
能够讽刺正统皇帝的时候,她绝对不会错过。
她在正统皇帝心中还是有着一定的地位——至少正统皇帝没有像对待尤登阁的女儿一样,让那些侍卫对她进行凌辱。
就算是有,她也不会在乎了。
几年的时间,她承受了太多不堪的羞辱,已经让她对这样的事情不再在意。
在齐王被救走之后,她不论是身体上还是心理上,都已经不再对那样的事情排斥,甚至还会有一种很邪恶的享受的感觉。
不只是因为她的年龄,挣到了生理需求最旺盛的时间,还有着一种破罐破摔的想法。
反正贞洁节操那些东西跟她已经没有了任何的关系,她又何必为了那些东西来承受折磨呢?
正统皇帝的威胁,对她根本就没有任何的意义,她一点都不在乎。
对于她的反应,正统皇帝相当的愤怒,但是又不能真正的将她怎样。
他对郑贵妃的这一副身躯非常的迷恋,那已经不是一般的情感,而是融入到他灵魂中的执念,他没有办法去破坏这一副身躯。
现在齐王不在,他就是想要利用郑贵妃的羞耻感来折辱她都做不到。
瞪了郑贵妃半天,他才冷笑着说道:“我告诉你,就算是有一天他们打进这皇宫里面来,将我给杀了,你也没有办法逃离我的手掌心,就算是死,你也要跟着我一起死。”
郑贵妃也冷笑着说道:“行啊,我无所谓啊,能看到你死,我就很开心了。”
正统皇帝其实心中也明白,京城不可能挡得住方浩的军队。
禁军之中最精锐的三万骑兵冲过去,遭遇到人家两千人的军队,结果都没有伤到一个对方的士兵,就被杀掉了几千人,还俘虏了一大批人,只剩下几千人逃回到进城来。
这样的力量对比,哪怕他对行军打仗并不内行,也能够看得出来,双方并不是一个等级的存在。
特别是从那些逃回来的骑兵嘴里知道了方浩的军队不只是拥有着犀利的火炮,还有着携带方便的火qiāng。
他们根本就跑不到对方军队的面前,就被对方给干掉了。
这不是打仗,这就是挨打。
京城的城墙看上去给人很强的安全感,但是能不能够起到御敌于城墙之下的作用,正统皇帝也觉得很悬。
更重要的一点,现在方浩并不是在zàofǎn,而是拥立了齐王为敌,打着所谓先帝遗诏的名义来夺取zhèngquán。
在这种情况下,指望着地方上的武装力量组织去勤王队伍,那就未免太天真了一点。
如果方浩的力量没有那么强大,倒是可以指望一下,然而现在看上去,方浩那一支军队就可以碾压这个世界上所有的军队,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冒着送死的风险来勤王的,恐怕找不出几个。
正统皇帝对自己有着自知之明,哪怕登基之后就开始实行所谓的仁政,可是还没有达到让天下臣民奋不顾身来救自己的地步。
从齐王被捞出去之后东燕、西陇两省立刻就投向方浩这一点可以看得出来,那些臣民忠心程度并不高。
而方浩起兵之后就有两个省很快的宣布站在齐王那一边,更可以证明这一点。
就算是京城的城墙能够抵挡住火qiāng火炮,但是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也支撑不了太多的时间。
就算能够支撑一年甚至两年,又如何呢?
一两年之后,城里面不会再有任何粮食可以吃了,就算是人吃人,也没有办法吃那么长的时间。
所以他对战争的结果有着一个清醒的认识。
那就是自己肯定会失败。
这一点只要头脑还正常的人都能够看得出来。
不过,以后会失败,那也是以后的事,现在能多当一天的皇帝,他也乐得多当一天。
而且提出死守京城的,还是朝中的大臣。
一开始有人建议皇帝离开京城,往西南方向而去,避开方浩的锋芒。
这个名目叫做西巡。
西南方向很多大山,路途非常的不好走,易守难攻。
到了那样的地方,也不是不可以偏安一隅。
但是这个建议被否决了。
否决这个建议的是池旭。
他对关外的事情比较熟悉,反对的理由就是关外的骑兵力量非常的强大,而京城离西南那边太远,皇帝要西巡,西下的速度快不到哪里去,沿途又没有雄城险关来进行有效的拦阻,很可能很快就会被方浩的军队给赶上。
雁城已经算是雄城了,当年就是这座城池阻止了天赐大草原和碧落大草原两部戎突人的南下之路,但是在方浩军队的攻击下,一天都没有扛过去,西行路上没有比雁城更加想要的城池或者关卡,更加阻挡不住方浩的攻击。
那样一来,是将皇帝置于更危险的地步。
还不如留在京城。
尧国立国一千多年的时间,对城池不断的加高加固,绝对是这个世界上最为坚固的城池,留在这里坚守,希望要更大一些。
他的说法得到了朝中大多数人的支持,也得到了王大学士的支持。
王大学士考虑到的是如果正统皇帝放弃京城西巡,让方浩轻易的占领这一座城池,让齐王在京城的太庙祭祀登基,正式坐上龙庭,那就意味着正统皇帝已经不再是正统的皇帝,失去了作为一个皇帝的合法性。
因为争夺这个天下的齐王,也是老皇帝的儿子,还有那个所谓的先帝遗诏,坐上龙庭,就自然拥有了正统的地位。
皇宫本来就是至高无上权力的象征,这个象征要是丢弃掉,那他们就完了,什么都指望不上了。
他们的反对让西巡这个建议被否决,取而代之的是死守京城。
但是能不能够守得住,说实在的,没有谁心里有底。
第九十九章 各有心思
(全本小说网,HTTPS://。)
得知齐王被方浩派人给救走之后,池旭就已经明白到战争很快就要来临了。全本小说网;HTTPS://。.COm;
他知道方浩这些年没有zàofǎn,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找不到一个起兵zàofǎn的理由。
在这个世界,zàofǎn是一件大逆不道的事情。
方浩应该是在等待着朝廷出现施政上的错误,只要弄得民不聊生,他就可以顺理成章的打起清君侧的旗帜挥师南下。
但是这几年年成还好,虽然说不上风调雨顺,至少没有什么大灾大难,正统皇帝登基之后就开始减免税赋,这也使得方浩找不到一个合理的出兵理由,只能够在关外埋头发展。
现在这个理由已经有了。
拥立齐王,无疑就是一个最好的起兵理由。
当初他拜访尤登阁的时候,尤登阁就向他提起过这样的事情。
当时他还认为京城对齐王的防卫那么的严密,方浩恐怕是找不到那样的机会。
没有想到,齐王还是被方浩给救出去了。
得知那个消息之后,他就喝了一场大醉,醉后一会儿哭,一会儿笑,也不知道在抒发什么样的情绪。
他的情绪本来就很复杂。
一方面他希望方浩能够做一个忠臣,也能够让他所认识的所有的人都安安稳稳的做尧国的忠臣,希望尧国能够千秋万代的传承下去。
然而另外一方面,他又明白到这个世界想要快速的发展,那些老百姓想要摆脱牲口一般的生活,就需要方浩来当皇帝,利用绝对的权威,才能够将他在关外实行的那一套搬到尧国境内来。
齐王被方浩救出去之后,他也用不着纠结了,他已经知道方浩肯定会挥师南下,而且时间不会太久。
至于战争的结局,肯定会是方浩赢,这一点没有什么好说的。
方浩出兵的消息通过六百里加急传到京城之后,他甚至有了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
既然战争是不可避免的,那么战争早一点来,对这个世界来讲,也是一件好事。
所以,当朝廷有人提出让皇帝西巡的提议之时,他马上就站出来反对了。
西巡,那会将战争延长,会让战争对这个世界的破坏加大。
在朝廷里面提出西巡的是梅翰林。
池旭有一些明白梅翰林为什么要提出这样的建议。
去年的时候,梅翰林托了很多关系,才将他儿子梅瑜从关外调到南方去。
可是,这么长的时间,一直没有梅瑜上任的消息,没有任何有关梅瑜的消息。
他们知道的关于梅瑜最后的消息就是他经过了雁城,然后就失去消息了。
生不见人,死不见尸。
因为这个世界的交通太不方便了,信息的传递也很延后,所以梅翰林也不知道他儿子是走了一条偏僻的道路,一直在路上走,还是已经死在别人手里了。
如果是后者,那就只可能是方浩下的手,除了方浩,这个世界再没有谁敢对一个朝廷命官下手。
虽然没有证据,但是这个东西是不需要证据的。
也就是因为这样的原因,梅翰林对方浩非常的仇视。
提出这样的建议也就是为了让战争延续的时间更长,让方浩陷入到战争的泥沼中。
只要正统皇帝能够顺利的逃到西南那边群山之中,按照现在的交通状况,方浩想要打过去非常的困难。
而正统皇帝没有死的话,哪怕占有的只是一个县的地盘,方浩都没有办法取代姜家的天下自立为帝。
——只有当这个天下只剩下齐王这一个姜家合法的继承人,才能够行禅让之事。
但是他这个提议遭到了池旭的反对,遭到了朝廷大多数大臣的反对。
这让他非常的悲愤,觉得这些人都是在帮方浩,好让方浩早一点的当上皇帝。
他这样的想法也不能说是有多大的错误,很多大臣其实都觉得早一点结束战争更好。
方浩不是zàofǎn,而是拥立齐王为帝,对于他们那些文人来讲,情感上并不是那么的难以接受。
有文化的人,就喜欢迂回一点的方式,有一个台阶下,大家都好。
直接发动战争,那是他们不可接受的,因为没有能让他们下去的台阶。
战争时间长了,对这些文官们并没有什么好处。
就算是正统皇帝能够顺利的进入西南那边大山之中,靠着崎岖难行的山路,阻止方浩的追击,但是对他们这些文官们有什么好处呢?
哪怕是稳定的zhèngquán,得到重用的也是那些领兵的大将,他们文官的作用将会无限的降低。
那还不如留在京城等着方浩一战定输赢呢。
早点打完这场战争,早点迎接新世界的到来。
他们相信方浩手上没有那么多文官,要治理这个天下,还是要靠他们这些人。
只要他们不表现得太过火,相信方浩不会将他们都给干掉。
打仗打的是那些武将,他们当文官的不会上阵打仗,一般情况下,连得罪方浩的机会都没有。
不过也有一些人很不安。
他们就是尤登阁那一派的人。
虽然尤登阁那一派的人,大多数都已经被池旭派遣到各个地方做那监督教育改革的人,但还是有一少部分的人留在京城,其中还有一部分被调到了国子监和礼部,负责推进京城这边的教育改革。
他们忐忑不安的原因是听说尤登阁不知什么时候就已经跑到了关外参与到拥立齐王的大事情中。
如果现在方浩已经打下了京城,这一些人当然不会不安,而会非常的激动——这就表示着他们不用再坐冷板凳了。
可问题是,现在方浩还没有打到京城来,他们的精神首领却已经在关外做那种大逆不道的事情,让他们这些人担心不知道什么时候就被正统皇帝给杀掉。
对待这种大逆不道的人,正统皇帝可没有一点仁厚之君的气象。
正月的时候,齐王和郑绪被方浩的人接走,那两家没有逃走的人就没有一个活下来的,包括守在那两家的守卫,全部都被问了斩。
现在尤登阁在关外拥立齐王,他们这些以前跟着尤登阁的人,没有办法不提心吊胆。
第一百章 天下人之天下
(全本小说网,HTTPS://。)
尤登阁的那些人不是在白担心,尤登阁跑到关外去拥立齐王之后,御史台这个朝廷的喷子大本营就开始喷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