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中央银行里面的那些钱,已经可以支付了。
当然这不表示他们就轻松了,因为最关键的是第三年对南方数省土地的回购。
南方数省的土地清查也早就展开了,传回来的数据是一个非常让人震惊的数据,属于朝廷所有的土地已经不到三成,其余都是大大小小的地主和农民所占。
在细单之中,最大的两百家地主,掌握了南方数省差不多一半的土地。
而那些大地主基本上都是所谓的书香门第,有科举功名在身,他们掌握的那些土地
看到这样的细单,有一些人也终于明白了,为什么方浩要将土地收归国有。
这种情况,要是再继续下去,这个国家就不是有朝廷控制,也不是由皇帝来控制,而是由那些大地主来控制。
特别是那些大地主们都用不着交任何税赋,这样下去,就会造成朝廷越来越弱小,老百姓也越来越贫穷,只有他们这些地主阶层才越来越强大,强大到可以左右国策的地步。
将那些土地收归国有,就能够避免那样的命运。
方浩能够将土地收归国有,主要还是靠着他那强大的军事实力,另外也和他作出承诺将那些土地在承包给所有的农民有关。
从上到下都是支持土地改革的,只有中间的那一部分地主阶层才会反对,而这一部分地主阶层,不能够裹挟那些老百姓跟他们站到一起,又没有可以和朝廷对抗的武装力量,自然只能够乖乖的就范。
按照他们统计出来的数据,如果所有的土地都收归国有,以后再不允许私人间的土地买卖,所有的粮田都按照以前的标准上缴粮食,朝廷在这方面能够增收几倍的税赋。
朝廷现在要将南方那几个省的土地都回购,需要支出的金钱就是一个天文数字。
第一二二章 圣德书院
(全本小说网,HTTPS://。)
永初元年二月,王大学士王钟就已经辞去了元老院院长的职务,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全本小说网,https://。)
他也效仿着尤登阁开办学校。
不过他开办的不是新式学校,而是比较传统的学校,校名就叫“圣德书院”,顾名思义,就是以教授圣贤之学为主。
当然,他也不是那么的迂腐,也将先是教育中的数学纳入了其中。
不过也就仅此而已。
至于什么劳动地理品德这些东西,他都没有纳入,他觉得那和他所追求的东西不一样。
他教的是圣贤之学,术数之道。
他觉得方浩在全国境内推行新式教育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会将几千年来传承的圣贤之道都给毁灭掉,让以后的人再也不能够明白圣人的微言大义。
他有这样一种使命感,他必须要让圣贤之言继续流传下去,让这个国家还有人能够明白圣人的微言大义。
创办这一家圣德书院,是他在京城的时候就和一些跟他有着差不多想法的官员共同商量的,也受到了很多家书香门第的资助,并且都承诺将自家的子弟送到这家书院来读书。
怎么也是当了几年内阁首辅的人,王钟还是有着很大的号召力。
他的学院很快就办了起来。
有一些人将他的学院和尤登阁的学校相提并论,王钟不以为然。
他有一些看不起尤登阁,明明也是一个不圣贤书读出来的人,回乡办学竟然抛弃了圣贤之学,而是去办的新式学校。
这让他感觉到是对读书人的背叛,是对圣贤之学的背叛。
他办这一所学院,对抗的就是方浩推行的新式教育。
他要用成绩证明,学会圣人的道理,才是治理这个国家最重要的事情。
对于他办的这个圣德书院,方浩倒是也没有反对,那些当官的愿意将自己的子女送过去读书就送过去,那是他们自己要放弃新世界的发展红利,方浩没有什么舍不得的。
他来自于那个世界,明白世界发展的脉络,该淘汰的就会淘汰。
这些人自愿去淘汰,他当然也不会反对。
甚至在王钟要办学院的时候,方浩还特意下旨给当地的官员,让他们批一块地出来。
学校很快就建立起来了,在下半年的时候,老师和学生也都已经到位,入学的学生就有好几百人,老师都不是一般的老师,都是在文坛有着一定名声的人。
前内阁首辅的号召力可不是盖的。
兴办学院这一点王钟还是比较满意的,他觉得再过十年,他这座学院出来的那些学子将会在这个国家发挥重大的影响力。
而尤登阁那所学校培养出来的人,只会是一些劳力者,一些技术工人,跟他培养出来的这些人完全不是同一个阶层的。
这一年发生了很多事情,有些事情他非常的反感。
土地收归国有,无疑伤害了地主阶层的利益,这些地主阶层又是以读书人为主,所谓的书香门第,免徭役免赋税的特权阶层。
自己就是属于这个阶层的。
但是没有人敢反对,敢反对的那些人姓名都已经没有了。
而更让他感觉到郁闷的是,这样的政策得到了很多人的拥护,特别是那些没有了田地的农民。
虽然政策还没有推行到南方来,但是南方的农民早已经翘首相盼了。
哪怕是那些有地的农民,也非常的渴望这样的政策早点能够实行。
他们就可以将他们手中的土地给卖掉,然后又从朝廷那里分到土地。
虽然需要上缴税赋,但是以前他们的土地一样的要上缴税赋。
而且朝廷的政令,分田到户之后三年时间不会收他们的粮食,而且收的粮食比例跟他们以前上缴的额度是一样的,不会增多。
这样的好事,谁不想呢?
那些泥杆子们支持也就算了,最让王钟感觉到不高兴的是,有一些书香门第的大地主,竟然也心动了。
——现在关外的那些工业集团已经开始向内地渗透,圈地建厂,制造出了大批物美价廉的东西,赚到了不少的钱。
发展工业产生的效益比种地要高得多。
有一些大地主们觉得放弃土地去兴办工业是一个更好的出路。
专利局卖出来的专利比较贵,但是他们只要将自己的土地给卖掉,买到一些专利没有太大的问题。
虽然土地回购的政策还没有推行到南部,但是已经有一些大地主将自己的土地拿出来交给朝廷作为抵押,从朝廷那边获得资金,然后去专利局购买专利,开始在南方办厂。
有的人目光很精准,知道那个产业会赚到大钱,他们害怕自己迟疑,就会被别人抢走那样的技术,所以抓紧下手。
反正土地收归国有是大的国策,是不可避免的,多种一年地并不能给他们带来多少的收入。
还不如早点投资工业,抢占市场,早一点发大财。
这样的人数量也不少。
永初元年三月专利局卖出去的专利价值就达到了五千多万贯,有一部分就是南方的大地主购买的专利。
而根据王钟掌握到的消息,有着更多的大地主心动了,也想将自己的土地抵押给朝廷,早一点购买经济价值高的专利技术,成为该行业在某一片地方,甚至是在整个大汉帝国的垄断行业。
因为他们购买的专业技术是会得到朝廷保护的,有着十五年的保护期限,任何效仿他们的,都会受到严厉的惩罚。
虽然十五年以后那些技术任何人都可以使用,但是有十五年的时间给他们来抢占市场,就算别人能够效仿,也很难挤得进去。
有的在三月购买到了专利技术的,已经顺利的办成了工厂,培养出了工人,产品上市,赚到了不少的钱。
这使得南方一些大地主等不到土改政策推行到他们这边的时候,就想着主动出击,将一些有前途的专利权给购买到自己的手中。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对于那些人的行为,王钟非常的痛心疾首,做出了这样的评价。
但是,他没有能力阻止这种事情的发生,只能够继续生气,感叹着长此以往,国将不国。
第一二三章 扶桑省
(全本小说网,HTTPS://。)
永初二年三月,专利局开始新一个年度的专利权拍卖的时候,过来参加的人已经有了上千人,他们没有带着现金,而是带着中央银银行开具出来的证明他们财富的票据。(全本小说网,HTTPS://。)
这样的票据没有办法在社会上使用,但是可以在专利局用来购买专利。
如果没有做成专利买卖,票据退回去,还是可以退回他们手中的钱。
这不是发行钞票,不过可以视为发行钞票的前奏,主要是建立起中央银行的信用。
现在中央银行金库里面堆积的金银铜钱像一座座的小山一样,那些拖着自己的财富过来开票据的,对于兑现这件事情有着很大的信心。
这一次专利局拿出了五百多个专利来拍卖,有的只是一些比较小的发明,有的却是有着很大的市场。
这五百多个专利技术里面,有多半都是方浩,从系统商城里面拿出来的技术,还有一小半是那些科研人员自己研究出来的。
现在关外的工业体系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有一些产品只要自己提出来一个大概,就可以以很快的速度将它实现。
因为有些东西已经没有了技术上的难度,配套设施也没有多大的难度,只要有那样的思路就可以实行。
那些技术价格卖得最贵的,还是和民生息息相关的东西。
比如说制糖的技术,制肥皂的技术,还有织布的技术,酿酒的技术等等。
这些实际上并不是难度多高的技术,但是这样的技术卖的最贵,也最抢手。
因为它和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
那是因为技术难度不大,又能够对产品的产量有很大的提升,所以竞争最为激烈。
那些技术难度很大的,反而比较难以卖出去——因为招不到合格的工人。
方浩甚至将一些私家车的生产技术都要卖出去,价格也不是什么天价,但就是没有人购买。
在那些人眼中,这技术的难度太高了,很多配件还要受制于人,根本就玩不起来。
也就是自行车的专利权卖出去了几个省的。
当然有一些专利技术是方浩是不会卖出去的,比如说huoyào的技术,比如说化肥的生产技术,比如说武器的生产技术,还有采矿技术——这些东西关系到一个国家发展的命脉,必须要自己垄断才行。
这一年的专利权交易,比去年的额度更高,达到了一亿多贯。
卖出去的专利就有四百多项。
这使得国库又充实了很多。
在三月之前,南方边境六省的土地回购已经完成,国库里面的资金都没有全部用完,现在又入库一亿多贯,资金更加的充盈。
这也为这一年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在东洋那边打下来的那个岛国现在已经成为了大汉帝国的一个省,名字就叫扶桑省。
虽然方浩派过去的军队足以镇压住那里所有的岛民,但是语言不通,风俗各异,在那边统治还是有着一定的问题。
他们也遭到了几次反抗,没奈何之下,方浩只能够下命令,讲那些反抗的人都给清理掉。
去年一年的时间,清理掉的人口数据报过来的时候,让方浩都大吃一惊,觉得也太残酷了一点。
按照他们提供的数据,那边的男人都已经被消灭的只剩下原来的三成不到了。
而且剩下的那三成,也基本上都被驱赶到了各个矿山来挖矿。
种植粮食的只有那些女人。
为了填充那边的人口,方浩又派出大船移了十多万汉人过去。
过去的都是一些娶不到老婆的单身汉,鼓动他们移民的理由就是那边有着大量的女人,过去就给发老婆,而且可以发不止一个的老婆。
在这样的号召之下,还是有大批的汉人愿意过去填充人口。
现在方浩最关注的事情就是人口。
需要有一个庞大的人口基数,才能够培养出足够的死忠属从,这样才能够给他续命。
如果这个世界能够拥有一百亿的人口规模,能够将其中六成的人培养成他的死忠属从,那他就可以一直活下去了。
一代代的人死去,又有一代代的人生出来,他则可以凭借着那一代又一代新生出来的死忠属从永恒的活下去。
当然,这也有一个前提,就是他能够培养出足够的死忠属从。
这使得他必须要实行仁政,一切都要以老百姓的利益为重,然后通过报纸,这样的媒体将自己的丰功伟绩吹嘘出去,让老百姓都知道自己施予他们的恩德,这样才能够收割到更多的死忠属从。
当然,也必须要让科技发展水平飞速的提高,不管是生产力还是医疗卫生水平都要得到大幅度的提高,这样才能够保证这个世界可以养活那么多的人口。
向外扩张的步伐也要加快,仅仅只是现在大汉帝国的疆域,最多也就是养活十几亿人口。
必须要让这个帝国的疆域扩展到这个世界每一个角落。
往岛国那边移民只是第一步。
现在建设在望海城的船厂已经能够生产出更大更好的货轮,拥有了更远的航程。
下一步就是往南海那边深入,那边也有着大片的陆地,甚至还有那么一片区域毗邻着大汉帝国西南方向,虽然面积不是特别的大,没有大汉帝国的面积大,但是拥有的耕地面积比大汉帝国所有的耕地面积还要多。
那里开发过来,又可以养活十几亿人口。
在这一点上面,方浩有着绝对的信心,因为有他以前那个世界的数据支撑。
那里有着重重大山阻隔,从陆地过去非常的困难,没有办法运送太多的物资过去。
但是可以通过大货轮走海路过去。
哪怕那边有着强大的王国存在,但是,依靠着方浩现在所拥有的火力,最多只需要派几万士兵过去就可以讲那片疆域给征服。
永初元年十月的时候,望海城那边的码头和船坞就抽掉了差不多一半的人工到了大汉帝国的南部某一片海边,开始建设一座新的码头,也建设一座大型的船坞。
从这边往南发展,又能够节省掉很多的运力。
第一二四章 海路
(全本小说网,HTTPS://。)
现在望海城那边已经拥有了制造军舰的能力,也已经制造出了六艘军舰,这六艘军舰拥有的火力,已经可以灭国了。全本小说网;HTTPS://щWW。.COm;
现在他们制造出来的货轮,也已经达到了几千吨的级别,运输能力非常的强大。
他们在跑海运的时候也会遇上海盗,但是那些坐着木帆船的海盗只不过是过来给他们送菜的,每艘货轮上面都会有火qiāng手,可以很轻松的就灭掉那些海盗。
有一些通过陆地很难过去的地方,开通了海路之后,就慢慢的成为了汉国的疆域。
在永初二年,汉国又增添了两个省,面积都不输于关外。
分别是关外东北以东的汉江省,南方贡州过去的安南省。
这两个省陆地都挨着大汉帝国,只不过从陆地过去的交通非常的不方便,有着重重大山阻隔,现在路桥集团还没有那么大的资本去那些交通很不便利的地方修路修桥。
不是不能通过陆地打过去,而是从那里打过去,治理也比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