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的最大底气。
第一二九章 陆路
(全本小说网,HTTPS://。)
永初四年的冬天,驻守在大汉帝国西南边境的某一个火qiāng营,突然就接到举报,在大山之中发现了异族人的踪迹。(全本小说网,HTTPS://。)
他们过去的时候,看到了一支几百人的迁移队伍。
那些人很快就被他们控制住了。
在火qiāng营的火力压制之下,本来不老实的那些人,全部都变得非常的老实。
语言不通,只能够求助于当地人。
有的当地人和大山那边的人有交流,能够懂得一点那一边的语言,经过一番非常艰苦的交流,终于得知那些人就是从南方那个国家逃过来的人。
为了躲避战火。
根据他们提供的讯息,现在他们的国家大半领土都已经被大汉帝国的军队给占领了。
他们只能够往深山老林里面转移,没想到转移着转移着,又转移到了大汉帝国的领土。
这让那些人非常的绝望。
——一敌人从他们国家的南方入侵,他们只能够往北逃。
可是没想到,北方就是敌人的国家所在。
这样算起来,他们根本就没有地方可以逃了。
这一支火qiāng营很快就将这个消息传递到了他们的上级那边,他们的上级一边命令这支火qiāng营试着看能不能够顺利的翻越大山进入到那一片大陆,一边将这个消息反馈到京城那边去。
现在虽然还没有南北全线贯通的主干道,主要问题在于几座横跨大江大河的大桥还在紧张的施工之中,没有那么快通车。
不过,除了那几座大桥没修好之外,其余的道路都已经修好了,南北交通变得快了很多。
现在那几条大江大河也已经有轮渡的存在,可以运输车辆过河,速度虽然慢了一点,但是也慢不了太多。
现在从北到南,需要的时间已经不像以前一样,要半年甚至一年的时间。
开车的话,基本上十几天就可以了。
沿途已经建立了很多家加油站,因为现在的车辆并不多,那些加油站的油虽然也不是很多,不过已经能够应付过来了。
宽阔的道路上跑得最多的是马车,汽车很少见,而且现在还没有开放私人购买汽车的权限——这都属于战略物资,必须要国家掌控。
西南军区的军队当然拥有着汽车,他们将这个消息报到京城,一路上兜兜转转的,也只用了十来天的时间。
这样的消息传递速度比从海路在经由望海城那边传递过来,要快上很多。
这也使得在年底的时候,朝廷得到了已经占领那一片大陆大半国土的消息。
这个消息很快就刊发在大汉日报之上,有效的提升了大家的民族自豪感。
当时方浩也下达了命令,让西南军区的人护送着路桥集团的工程人员走一趟那边的路,那能不能通过陆地进入到那一片大陆。
如果有修建一条高规格公路的可能,进入到那片大陆就方便了很多。
方浩曾经看过世界物产图鉴,知道那一带基本上都是崇山峻岭,以现在的技术水平来看,修建一条高规格公路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哪怕是以举国之力来修那么一条路,也有很多技术上的难题没有办法克服。
那些崇山峻岭就是一个天然的屏障。
那里可是这个世界上最高山峰的所在地,说是世界屋脊也毫不为过。
想要绕开那些大山到达那里……那还是老老实实的走水路要快一些。
不过,不能够修建高规格的公路,不表示不能修建出一条便道来,至少能够让人或者牛马走过,也可以加强两地的联系。
既然那边的人能够过来,自己的人也当然能够过去,以现在的工业水平,进行一些修整,应该是可以方便人和牛马的进出的。
那一支护卫着路桥集团工程人员的火qiāng营在几个从那条路走过来的异族人带领之下踏上那一片大陆的时候,发现那一片大陆已经被大汉帝国的军队给完完全全的控制住了。
他们的王族都被压上了大船,通过海路在进京的途中。
战争结束得很快,只是几个月的时间,一片总面积达到五百万平方公里的次大陆,就已经被大汉帝国的军队全部控制了。
上亿的人口成为了他们的俘虏,所有的粮食都已经被他们给掌握了,必须要帮他们干活才能够获得粮食。
这一场战争,大汉帝国付出的代价当然也挺大的,一年的财政开支,至少有七成是用在这个上面,一年的时间里,又新造了几十艘大船,就是为了像这一片大陆运送迁移过去的人口以及开发这一片大陆的物资。
几个矿业公司差不多是随着军队一起抵达这边,很快就在方浩画出来有矿产资源的地方找到了所需要的矿产,建立起了采矿点。
不可能这一做大陆所有的建设材料都要从大汉帝国那边运输过去,他们还不存在那样的运输能力。
陆路看上去倒是很近,可是根本就不具备大规模运输物资的能力,特别是一些采矿的设备。
方浩倒是想着在安南省那边弄一个港口,从那边到贡州,虽然路也不是很好,但是至少可以修出规格的公路。
那边的港口也在建设之中,只不过现在还没有办法使用。
包括南方也再修建一个大的码头,现在也还没有办法投入到使用中,只能够一直绕到望海城那边去。
至少关外的陆地运输系统已经很完善了。
从安南省到那一片次大陆,中间还有大大小小十几个小国家,将那些国家都给拿下来,也有着不小的面积。
不过方浩这边也没有那样的人力物力同时发动几场战争,只能够一步步的过来。
永初四年打下那一座次大陆,永初五年就可以将临近的那些小国家都收拾过来。
完全占领那一片次大陆的消息传到京城之后,那里被分成十个省,一次性就派了几千名地方官员过去赴任。
一条从西南山区去到那里的便道也修通了,虽然不能够通车,没有办法另一些重的工具设备过去,但是人和牛马过去都没有问题。
有很多的移民就是从这条便道过去的。
申请移民到那边的汉人已经有了五六百万的规模。
第一三零章 婴儿潮
(全本小说网,HTTPS://。)
现在大汉帝国学校的教材里面,度量单位都已经有了变化。全本小说网,HTTPS://。m;
时间不再叫做时辰、刻,而是以小时、分钟、秒钟来计算。
公里、米、分米、厘米、毫米乃至微米,也替代了以前的里、丈、尺等。
计算重量,用的是吨、公斤、克、毫克这些。
基本上能够改的都改了,改成了方浩适应的那一套。
虽然很多人都觉得这样的计算方法让他们很不适应,但是方浩并不在乎他们的反应。
他是皇帝,让他适应才是最重要的。
这一代的人感觉到不适应,一点都不要紧,只要下一代的人用得更方便就可以了。
在新式教育推广之下,这个国家的文盲率在大幅度的降低。
年纪大的人没有办法了,只能靠着夜校的形式来学着认识一点字,那还得靠自觉。
但是那些还没有成年的人,都被强制性的送进了学校。
读书期间他们吃的都由学校来负责,家里当然也不会有多大的意见。
这对朝廷的财政是一个负担,不过,这些年粮食都丰收,朝廷有那么多国有农场,粮食已经多得吃不完了,甚至还拿来喂猪,在这种情况下负担那些学生的粮食没有任何的问题。
老师的薪水也不成问题,因为国库充盈。
方浩对于教育方面的要求就是,小学六年义务教育,必须要执行。
每五个村必须要有一所小学。
这个是要列入到教育部官员的考核之中的,必须要达到。
地方政府也必须要全力的配合。
教育起不来,科技发展就说不上,社会的全面发展更加说不上。
在永初四年年底的时候,他又提出了一个新的要求——每一个县,必须要有一所中学。
现在的情况,不可能做到每个乡都有一所中学,但是每个县必须要有一所中学。
小学升中学,会有一次中考,至少要淘汰一半的学生。
这个也是没有办法的,因为现在没有那么多合格的中学教师。
虽然从关外算起,方浩推行教育改革已经有了十多年的时间,但是十多年的时间并不足以培养出太多的中学教师出来。
又没有那么多时间可以等待,只能够一步步的来,培养学生的同时,也培养教师。
然后就是加大中考的淘汰力量,减少教师的负担,让那一些最优秀的学生才有机会接受中学的教育。
现在这边推行的教育制度,没有初级中学和高级中学的分别,就是四年制的中学。
不管是小学还是中学,课程都开得非常的紧张,对学生们接受这些知识有着一定的压力。
以后可以慢慢的改变课程,但是在这十年时间之内,方浩没有那样的想法。
他必须要尽快的提升全民接受教育的程度。
有一些人会因为这个高强度的课程安排失去继续接受义务教育的机会,但是那有什么办法呢?
这个世界本来就那么的落后,他竭尽全力,能够提供的也只有这么多了。
那一些从中考淘汰的学生,就已经拥有了一定的文化知识,接受一些培训,就可以成为一个称职的技术工人,已经可以改变他们的人生了。
除了已经建好的幽州理工大学之外,还有几所大学也在筹建之中。
碧落城有一所大学附京大学早两年就在开工了,现在欠缺的就是师资力量。
京城这边也在筹建一所京城大学,这一所大学不再是偏向理工类的,也有文科。
民间办学校的也有,但是目前为止还没有民间力量办得起大学。
就是没有老师。
大学的教材倒是有了,方浩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从系统商城购买了很多的科学知识,编写成教材,早已经印刷成书,分发到每座城市的图书馆。
每一所学校也都有很多份这样的教材,供那些老师们自己学习。
每年都会进行一次中学教师和大学教师资格的考试,谁要是能够通过大学教师资格的考试,就可以获得职教大学的机会,获得很高的薪水。
现在一名大学教师的薪水和一个县长的薪水是一样的。
——推出新的行政体系之后,没有了知府、知县、乡正、里正这样的官衔,被称为市长,县长,乡长乃至村长。
大学教师能够拥有县长那样的工资当然算是很高了。
这样的激励下也有不少的学校老师来研究那些大学教材,每一年的老师资格考试,也都有人通过考试。
只要给予足够的奖励,还是会有人像这个目标冲刺的。
而冲刺中学教师资格成功的人更多。
正是因为有了那么多人的冲刺成功,方浩才有底气说在每一个县都建起一所中学。
现在虽然还没有多少中学生,除了关外那一片地方,就没有中学生的存在。
但是中学的建设已经开始在筹备了。
再过两年就会有大批的小学生毕业,进入到中学。
那可是一个非常巨大的数字。
因为第一批读小学的人,年龄可不只是六岁,而是全国境内所有六岁到十六岁的人,不管男女。
只要年纪未满十六岁,又达到了六岁,都必须要接受学校的义务教育。
这个年龄段的人口达到了一千多万。
至于接下来几年录取的学生,数量倒是一下子就减少了很多。
因为接下来每年录取的都只是六岁的儿童,不再有那么大的年龄跨度。
不过,再过几年时间,录取的学生数量又会有一个逐渐的提高。
因为,在这几年内就有一个婴儿潮的存在。
生活条件好了,能够养活的人口更多了,新生婴儿的数量就会加大。
以后的人口数量会有一个大幅度的上升,以后学校的数量以及老师的数量都会有一个大爆发。
不过只要熬过最前面的十年时间,方浩相信以后会越来越轻松。
在永初四年年底得到的人口核查数据,包括新生婴儿,现在大汉帝国已经拥有了两亿多人口——这并没有包括南方那一座次大陆所占领土地上的土著。
因为那个时候还处于战争期间,朝廷没有能力对那一片大陆进行人口普查。
调查得出来的数据,在方浩当上皇帝之后,四年的时间里,这个国家新生婴儿一共增加了五千多万。
第一三一章 下一个五年计划
(全本小说网,HTTPS://。)
西南方向新打下的大一片大陆,被命名为南亚大陆,分成十个省,朝廷已经派出了几千人的地方官队伍去那边治理。(全本小说网,HTTPS://。)
到永初五年年底为止,迁移到南亚大陆的汉人数量一共达到了六百多万,基本上都是光棍,不过也有那么少数几十个大地主家族。
他们过去是寻找新的机会。
一片总面积达到五百万平方公里左右的大陆,拥有着大量的机会。
他们错过了早先几年购买专利局专利的机会,看到下手得早的一些大地主家族化身为大工业主,大赚特赚,心中非常的后悔。
听到说有那么一大片新开阔出来的疆域,就不想错失这样的机会,出高价购买了一些民生技术在南亚十省的专利权,然后就跑那边创业发展去了。
对于这样的事情,方浩当然是支持的。
充分利用民间的资本,加速这个社会的发展,这是一件好事情。
什么事都由朝廷来做,倒也不是说做不成,不过速度会慢上很多。
永初五年秋天的时候,朝廷就召开了很长时间的会议,主要讨论的就是下一个五年的计划。
要研究下一个五年的发展计划,首先要对这五年的成绩做出一个总结。
在这五年的时间里,财政支出达到了耸人听闻的八十多亿贯,但是,国库的收入比这个数字还要高。
包括收入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各个矿场提炼出来的金银铜,还有一部分则来自于国营工厂以及农场的收入。
为了提高农民种地的积极性,在给他们分田到户之后三年时间内是不收任何税赋的,在这五年的后期开始收一些粮食,但是并没有多少。
主要还是来自于国营农场,那才是粮食的大头。
现在粮食从价格上看并没有跌,不过因为有大量的金钱流入到市场上,粮食交易在所有的商品交易中所占的比重下降了九成以上。
实际上算起来,粮食价格其实还是有一些下跌的,不过这种价格的实际下跌并没有影响到农民的生活质量。
一方面农民拥有了更多的土地,也拥有了更好的种植技术,收获到的粮食是以前的几倍。
实际价格下降一点,并不会造成他们生活上面的负担。
增加了那么大的货币流通量,但是也增加了更多的货品,一些生活必需品的供应,比如说布匹和食盐,价格甚至还在下跌。
对于老百姓而言,他们的生活质量在提升。
——生活质量的提升并不在于货币的多少,而在于货品的多少,没有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