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低于白手起家的创业者,越来越多子承父业的年轻人在继承父业以后,让企业更上一个台阶,这是相当不容易的事情。李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呢?因为在李想的同龄人中,似乎有一个现象,就是很多“富家子弟”有远远超过“一般家庭孩子”的自卑感,这个自悲感既不来自于身边的朋友,也不来自于社会的压力,而完全是他们强势的父母造成的。对比存在自卑感的“富家子弟”和心态健康的“富家子弟”,他们最大的区别就是与父母的沟通。
而那些较为“叛逆”或者和父母“较劲”的“富家子弟”,往往就是那种和父母说不了三句话转身而去的,最大的原因不在于他们自己,而是在于父母。最大的体现就是,不管他们做得多么优秀,父母也会把他们说得一无是处,因为父母并不认可自己的儿女,又怎么能认可他们做的事情呢?毕竟你做得再大,也不可能短期超过父母的事业。“叛逆”和“较劲”对于心理的健康非常不利,长久下去的结果就是孩子和父母两败俱伤。没有任何父母希望自己的子女是一个废物,有的父母出于好意采取了“激将法”来推进孩子,常年下来就养成了批判的习惯,孩子被父母说得一无是处,但是教育孩子用“激将法”是最愚蠢的行为,不管父母是不是好意,不管这样的父母商业上多么成功,在这一点上都是超级失败的。要记住这不是商业竞争,这是对一个身心不断成长中的孩子的教育问题。
李想在自己的博客里为这些孩子说了句公道话:“孩子差,家长烂!这是家长不可推卸的责任。同时这又是一个机会,挑战孩子的机会,有这样机会的 ‘富家子弟’应该珍惜这样一个机会,你不用去考虑父母的问题,也不用考虑自己的问题,而应该考虑如何可以平等地和父母沟通的问题,如何不加伪装地勇敢地把自己心里的想法和感受和父母沟通出来,从而获得以后平等的沟通,让父母重新认识那个真实的我们,这是一个挑战。”
第一章 偏离轨道的狂者(4)
从上面我们不难看出李想思想深处的独立性,一个人想成功就必须学会独自思考和选择;但是学会交流和获得父母的认可是独立的前提条件,不然独立思考和选择就是一句空话。李想的家庭让他在高中时代可以玩起计算机和BBS,支持他不上大学而选择创业的决定,这也算是李想成功的第一步台阶。李想并不回避自己的失误,也乐于反省,他也并不回避评价竞争对手,他很认真地分析每一家的长短。所以李想的成功离不开独立,离不开家庭的支持,离不开与父母的沟通。
3执狂者的疯狂
12岁上初中那年,李想在学校第一次接触到了电脑,从此便疯狂地迷恋上了这个东西,为了学习电脑知识,他把手里所有的零用钱都用来购买电脑方面的报刊和书籍,几乎把所有关于电脑的书刊都买全了,他想以最快的速度进入到那个由芯片和程序控制的奇妙世界。刚开始的时候,他能说出各种配置的差别和价格差额,但是居然第一次见到鼠标都不会用。他是怎么接触电脑的呢?又怎么有如此兴趣的呢?
上高中那年,谎称为了学习,李想要求父母给他买了一台电脑,其实目的是为了玩游戏;但是仅仅玩了几个月之后,他就发现电脑游戏很无聊,但却因此对电脑硬件本身开始感兴趣了,几乎每天要把自己的电脑拆一遍再装上。不仅如此,他还常带着朋友到电脑城配电脑,靠着“李想能用同样的钱装更好的电脑”这样的口碑,越来越多人找他帮忙装电脑,而每次老板都会给一两百元提成,一个月下来竟也能挣到2000元。于是在高一的时候,李想就成了班里赚钱最多的学生。熟悉了这些技巧后,李想开始写文章,第一次投稿,就登了一个整版,后来投这个稿就源源不断,他自称:“我比较幸运,我从投稿开始到现在,没有一次没有人要的。”而当时他惟一的念头就是考上大学,当一个IT类杂志或者报纸的编辑。
高中二年级,他利用自己的电脑知识和实践经验,给大量的IT专业报刊撰写文章,并把文章放到自己的网站去。高三时,由于看不惯电脑杂志上的作者胡说八道误导用户,于是萌生了做个人网站“教别人如何正确用电脑”的想法,而且给网站起名为“显卡之家”。有了这样的想法之后,李想不断努力琢磨,终于开通了他的网站,但是他并没有因此闲着洋洋得意,反而更加繁忙和入迷了。此后,每天早上他都会早起搜集国外IT新闻,他希望比别人更快地更新网站资讯,接着背着书包上学。到了自习课,他干脆逃课跑到电脑城转悠,观察市场行情,试用新的软硬件。随着个人网站影响力增大,开始有广告商找到他。那一年,李想从广告商那里就挣得了十几万元广告费,如数交给母亲保管。那时,他已经明确地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和要做什么。班主任也知道他懂电脑,曾经让他给石家庄某医院装电脑,认为他是“为电脑而生的”。 高考来临了,而李想却决定放弃高考,为此他与家人冷战了好长时间。李想对母亲说,“妈妈,你不懂,如果上大学,我这网站就死了。我还要挣钱,网站不往商业方向发展不行。”看儿子如此坚持,母亲最后还是妥协了。1999年高考那天,李想正登着自行车去领取杂志赠送的IBM的网页制作软件,路过学校门口时,有人问他:“今天高考,你怎么不去?”李想没回答,但是心里的酸痛和失落只有自己知道,不过当他取回软件,坐在椅子上研究的时候,那种失落感瞬间一扫而光。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第一章 偏离轨道的狂者(5)
中学六年,李想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给了计算机和互联网,李想曾经这样直接表示:“它们就是为我而发明的。”李想曾转遍石家庄所有的邮局就为了买一张软件盘,整夜地呆在电脑前搭建自己的网上王国。白天在课堂上不愿同老师同学分享的观点,晚上在互联网上可以敞开自由的表达、遭遇到强烈的碰撞,在争执或者认同中被不断记录、被不断成就。他脑中的新东西都是在互联网上学到的,像什么垂直网站、Web 20等技术,传统的教育被李想抛开了。他最后选择了创业而不是去上大学,他成功了,在所有人都不认可的方向上成功了。
李想说:“我并非天生不爱课堂,其实初中时成绩还是不错的,后来考上当地重点高中。”高中三年,李想迷上两样东西但都与学习无关,一是杂志,二是电脑。也是这时候,李想的成绩开始一落千丈,而李想则认为,这是因为他懂得独立思考。李想觉得,鲁迅明明写错了字,教材却偏偏说这是通假字;现代文几句大白话,却要用长篇大段去分析它。他不能忍受这种把简单事情复杂化的教育方法,这显然是在欺骗学生。从那时开始,他真正在思考学东西先问为什么,对发展有什么实质作用。对于多数人认为这是在玩物丧志的看法,李想却认为,他失去了好成绩,却得到成绩之外的巨大收获。
对儿子废学经商,李想父母有着与众不同的态度。这个世界很奇怪,受过高等教育的李想父母其实不一定那么看重孩子是否上大学,往往更尊重子女的选择。在李想看来,考大学无非是找到一份收入不错的工作,让生活过得更好,而高中毕业时,月收入就有2万元,上学就失去意义。在决定继续求学,还是经商上,李想与父母进行了一次正式交谈:“我跟父母说,我真的不想考大学。”尽管早有心理准备,但李想的父母还是多问了一句:“真的决定不考大学了?”李想告诉父母:“我要创业,要注册公司,要把钱取出来,这是个把网站做大的机会,失去了很可能不再会有。”
4爱好看书
虽然李想没有上大学,但是李想读的书,学到的东西却要比在学校里多。“读书习惯不是现在才有的,是从初一开始就养成的。”当时,为了学习电脑知识,他把手里所有的零用钱都用来购买电脑方面的报刊和书籍,几乎把所有关于电脑的书刊都买全了。到现在为止,他每个月要在买书买杂志上开销1000元以上。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不相信,但是通过以下详细的账目你就会知道,以上所言非虚。
李想说:“每个月会买8期的《精品购物指南》,因为那里面的东西看起来都很轻松,但是最重要的原因是第一次在媒体上露面就是在这份报纸上,想起来心里总是有种暖暖的感觉;每个月还要买4期的《周末画报》,如果每天去书报摊没有要买的杂志和报纸,《新京报》就是首选,因为这个报纸的信息量超级大。”
“最喜欢买的杂志自然是汽车类型的杂志,最喜欢的是《汽车博览》,因为这是一个非常专业的汽车杂志;然后是《座驾》,非常有汽车文化的味道,评价车的角度和品味是其他书和杂志难以匹及的;其次是《名车志》,一直站在用户的角度,出发点永远是老百姓;还有香港版的《人车志》、《汽车测试》和《汽车族》是候选品,如果他们这期有很好的外文翻译,那就是最好的选择。当然还有没有定价的《索尼杂志》和《宝马杂志》。”
第一章 偏离轨道的狂者(6)
另外还有数码的杂志,虽然《新潮电子》样子有点土,但是还是非常实在。每月两本的《游戏机实用技术》,因为李想的PS3只玩GT5序章,NDSL玩萨尔达和七龙珠,还有马里奥。然后就是让男人更有魅力的杂志,最有诱惑力的是《男人装》。李想还喜欢20元一本的《时尚先生》,虽然他总是认为自己不时尚,“但是杂志中的思想是不可遏止的,有种不可忽视的张力。”
在业务方面,管理类的杂志李想也经常买,他觉的《环球企业家》的文章可以说篇篇都是经典,就像和自己聊天一样,这本杂志是李想的最爱。李想眼中最资深、最有文化底蕴的杂志是半月刊《新周刊》,不去忧国忧民也能针针见血,思维跳跃但是不愤青。 半月刊《IT经理世界》、《商界时尚》,对他的泡泡网的报道很到位,他也经常看。《创业者》和《创业家》都适合要创业的人看,而对他这种正在发展事业的人也是有可借鉴意义的。还有一部分赠阅的杂志,最强大的是《罗博报告》,这是描述你未来很成功的生活方式的。而且李想每个月还能收到一份地图——《玩转北京》。
总的来说,所有和自己从事的行业相关的,比如财经类的,IT类的,汽车类的,还有房产类的,李想都会去看,然后还会看一些外国的与经济相关的书,这些东西都会去学习。
李想说自己的专注和理性源于《韦尔奇自传》和《旁观者》。他觉得这类书就像好朋友一样,很早以前就在帮他。它们给他建议,并用别人的经验和观察到的错误让他少犯错误;但同时他也表示,这些书要分谁看。只有心细而又乐于一点点消化的人,书上的精神才能发挥作用。
李想对《杰克·韦尔奇自传》的印象尤其深,很多人都有同感,因为这本书对人的内心提出了问题。李想曾在博客中这样说:“为什么杰克·韦尔奇和德鲁克的书让我感动,很简单,他们不仅想明白了,更重要的是做明白了,解决了常人根本不敢面对的问题,后者的价值更大。做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比开始就可以想明白的问题有价值得多,这就是好书和烂书最大的区别。”不仅仅是李想,几乎所有读过这本书的人对这本书都做出比较高的评价。
在《韦尔奇自传》中,能读到一份真诚而又理性的爱国之情,这种感情中饱含的是公民对于国家的关切与眷念。书中写到母亲一个人在厨房里悄悄哭泣,全家空气凝重,父亲无言,幼年的韦尔奇得知原来是罗斯福总统病逝,这就是父母亲伤悲的原因。罗斯福总统的伟大世人皆知,他的突然去世对美国人民的打击毋庸多言。一个普通美国家庭的普通人民对一个国家领袖的诚挚情感,一个普通家庭对自己国家的真挚情谊、寄托、祈望,以及将自我与国家融为一体的认同。这份真诚而又理性的爱国之情对于已惯于忘却、背叛以及麻木、怀疑,自堕操守于富贵荣华之前并对修饰得美丽无比的政治理念见惯不惊的我们,犹如一瓢冷水,将自我虚化的伟大感觉,冲刷得一干二净。在那样的环境下,总统不是一个无限膨胀的神灵,爱国也不是一个大而无当指向虚无的口号。在韦尔奇的叙述中,从小学、中学、大学到工作,他一直是一个个性倔强、坚持自己观点,不善于妥协的人,也一步一步走上了成功。而当他面对许多困难时,总会遇到看问题客观,善于容忍年轻气盛,善于发现利用他才华的上级。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第一章 偏离轨道的狂者(7)
杰克·韦尔奇在理解、信任氛围中获得了成长,而当他开始做了CEO后,也就有了属于韦尔奇的深具细节魅力的人性化管理。书中杰克·韦尔奇叙述到,在实验过程中实验室发生巨大爆炸“爆炸的气流震碎了顶屋所有玻璃……我害怕极了,作为负责人,我显然有严重过失。”到集团公司查理·理德那里解释事故的起因时,杰克·韦尔奇叙述“他表现得异常通情达理。他几乎是以苏格拉底的方式来处理这起事故。他所关注的是我从这次爆炸中学到了什么东西,以及我是否认为自己能够修理反应器的程序……这一切都是充满理解,没有任何情绪化的东西和愤怒”,最后他说“谢天谢地,没有人受伤”。杰克·韦尔奇在1963年的过失并未使他停下走向GE最伟大的CEO的步伐,这种优良的企业文化和良好的管理素质只有在专业管理团队中才会出现。查理的理解和宽容以及他的辨证领悟能力,在不经意间为一个年轻人创造了一个更伟大的前途,为一个团体种下了一颗忠心耿耿的种子。杰克·韦尔奇深知理解、宽容、信任在他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他成为管理者后也以小便条的形式实施了他那极具细节魅力的人性化管理策略。韦尔奇的自传中没有花过多的笔墨来描述在管理过程中伤心费神的“内耗”现象,也没有提到与员工有多大的冲突以及由此郁积下的不可饶恕的过错而后悔,倒是他多次对自己写的小便条的作用进行描述,而这正是韦尔奇管理的细节魅力所在。1998年,杰克·韦尔奇对杰夫写道:“……我非常赏识你一年来的工作……你准确的表达能力以及学习和付出精神非常出众。需要我扮演什么角色都可以——无论什么事,给我打电话就行。”这些充满人情味的便条对下级或者是朋友的激励是多么让人感动,这种尊重付出,肯定成果的胸怀令多少管理者自叹不如。
1979年1月,幸运的杰克·韦尔奇先生被GE最高领导雷吉请到办公室,进行著名的“飞机面视”,这次面视的目的就是挑选接班人。“杰克,假设只有我同你在GE的商务飞机上,但不幸的是,它要坠毁了,你认为,谁该是下一任董事长?”雷吉要韦尔奇选择,雷吉将韦尔奇选择的都留下来,其余的都“杯酒释兵权”了。这不是雷吉为了杰克·韦尔奇而率性而为,这是因为,雷吉知道,韦尔奇是他的选择,韦尔奇就是GE的未来,雷吉有责任为了GE的未来而为韦尔奇消除潜在的、不利于GE发展的种种不利因素。雷吉知道,为了GE的荣誉和未来,他有责任做出哪怕是痛苦的抉择。
在这本书的“人的企业”一章中,杰克·韦尔奇叙述了自己的选人用人之道,无论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