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妻子是什么》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妻子是什么- 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neral)、《我最好朋友的婚礼》(My Best Friend’s Wedding)、《婚礼歌手》(The Wedding Singer)、《婚礼策划人》(The Wedding Planner)、《婚纱》(The Wedding Dress)、《季风婚宴》(Monsoon Wedding)、《美国婚礼》(American Wedding)、《新娘的父亲》(Fatherof the Bride)、《新娘的父亲2》(Father of the Bride II)。《Mamma Mia》是一出讲述婚礼计划的音乐剧,非常巧妙地以剧中那位生机勃勃的新娘为自己做个广告。《我的巨型希腊婚礼》(My Big Fat Greek Wedding)是2002年最引人注目的一部电影,在上映当年这部电影取得了超过250万美元的票房收入。  很多名人的婚礼花费甚多,却趣味堪忧。但对于大众来说,这实在是值得期待的热闹节目。说到这里很难不提到席琳·迪翁(Celine Dion)和她的丈夫——也是她的经纪人雷尼·安尼吉尔(Rene Angelil)。他们正在忙着筹备一场盛大奢华的仪式,同时也在准备一场《一千零一夜》(Arabian Nights)的演唱会,这很像是对他们的结婚誓言的重申。电视观众们聚集在他们的电视机前,詹妮弗·洛佩兹(Jennifer Lopez)正在接受黛安娜·索耶(Diane Sawyer)的专访,她向公众公开了她与本·艾弗莱克(Ben Affleck)订婚的种种细节。洛佩兹大爆猛料,她谈到了艾弗莱克做过的那一连串的浪漫的事——在地上铺满玫瑰花瓣,送给她一颗61克拉的粉红色钻石,为她放他自己的唱片。  甚至普通市民的恋爱和婚礼也都成了公共娱乐节目。知识频道(The Learning Channel)的《婚礼故事》(A Wedding Story)就是这样一档节目。《纽约时报》自从1991年开始在每个星期六推出特别专刊,吸引了大批女性读者,这个有点搞笑的专刊自推出后就成为她们每周必读的内容了。登载的那些订婚启事充斥着一些自鸣得意的照片,面目相像的夫妇们微笑着,似乎等在他们前面的只有幸福和快乐。这些都被读者们像学术研究那样认真观察着,试图寻找到他们以后并不幸福的蛛丝马迹。《纽约观察》(The New York Observer)上非常受欢迎的栏目《幸福倒计时》(Countdown to Bliss)同样被人们仔细阅读着,因为这里面藏匿着现代爱情的指示器——钻石的克拉数以及一对夫妇在婚姻路上所能跋涉的长度反映出了他们“独一无二”的婚姻特性。一个突出的事例发生在2002年8月,读者们得知有一位新娘的母亲非常苛刻,在数月间坚持每周都练习书法,为的是确保在婚礼上当得到客人的短暂注意的时候能有一个堪称完美的表现。

第二部分白色梦幻(3)
成为新娘的欲望在各种媒体中都有所放映。在90年代后期,当一般杂志收入都在下降的时候,我们看到与新娘有关的出版物却在大放异彩,迎来了一个发展的高潮。这种杂志一般都印刷精美,页码繁多,厚得就像是本小城镇的电话目录。2001年2月份的《新娘》(Bride)杂志创造了是到那时为止出版过的最大型的消费杂志,有1286个页码,重达49磅。2001年,加拿大的《婚礼钟声》(Wedding Bells)杂志非常大胆地在已经接近饱和的美国市场推出。《玛莎·斯图尔特新娘》(Martha Stewart Weddings)是一本有超过650000个订户的季刊,但是在2003年它一年出版了5期而不是4期。即便是那些刊名不带有“新娘”字眼的杂志,比如《时尚》(Vogue)也会推出新娘专号,好对广告商产生吸引力。2003年8月,加拿大的同性恋杂志《惊人》(Fab)出版了它的首期“新娘专号”,其页码之多在其历史上仅居第二,这本专号的出版是为了纪念同性婚姻在安大略省获得了法律上的承认。几乎所有的读者都被开发过了。即使是那些已经结过一次、两次甚至三次婚的女人们,也在被《再做新娘》(Bride Again)这样的杂志所蛊惑着——惟一一本针对再婚新娘的杂志。购买这类杂志的女人们经常会有负罪感,把这类杂志贬称为“女性色情读物”。但是对一个完美婚礼的承诺是那样令人难以抵抗。女人们总是愿意把她们的怀疑暂时放置到一边,把婚礼从婚姻中分离出来。  然而,一直到2000年2月15日,对新娘形象的渴望才真正浮出水面,成为一个无法抹去的事实。这个晚上,有超过两千两百万的人——其中大多数是女人——在守着电视观看《谁想嫁给百万富翁?》(Who Wants to Marry a Millionaire?),对于那个最终成为新娘的女人来说,这将是她一生中最为幸运的两个小时,而对于成千上万的观看者来说,这是多么大的诱惑啊!这是灰姑娘故事的现代版本,而且还是以这样一个美丽庆典的形式表现出来。五十位待嫁的女人聚集在拉斯维加斯的希尔顿大厦里,为成为那位她们从不曾谋面的百万富翁的新娘展开竞争。最后的胜出者将获得一辆五十铃的吉普车和一枚价值35000美元的镶有3克拉钻石的订婚戒指。  有1000多名女性送来了录像带,在那上面记载了她们的个人简历。这50名是从中挑选出来的。她们中最年轻的只有19岁,最大的则有43岁。将近100名男性参与了新郎人选的竞争。最后,42岁的里克·洛克威尔(Rick Rockwell)得到了这一多少有点莫名其妙的荣誉。他告诉节目组织者他的财产主要是一些不动产。比赛进行了一个又一个步骤,最后的五位竞争者身穿白色的结婚礼服,回答那些为了测试她们能否承担起“妻子”的责任而制定的一系列问题,包括当她们在丈夫的衣服口袋里发现了写有一个女人的名字和电话的纸条时将会做何反应,还有她们是否愿意生育孩子。最后,洛克威尔选中了达娃·康格尔(Darva conger),她是一位急诊室里的护士。一场婚礼之后,他们到加勒比海度过了两个星期的甜蜜时光,当他们回来的时候感情已走到了尽头,所有美妙的幻梦就这样结束了。  可以想见,评论家之所以批判这个节目是因为它把婚姻当成了一件商业事务,至少它带有这样的目的。全国妇女组织的主席帕特里夏·爱尔兰(Patricia Ireland)认为这个节目“比卖淫好不到哪里去”,一些女性主义者曾经用同样的话来评论过婚姻本身。但是她们的主张始终得不到足够的重视。从商业角度来看,这个节目相当成功:35岁以下的女性们有三分之一的人在节目播出的当晚收看了电视。这证明了一个简单的事实,那就是女性们不但热衷于逃避现实的娱乐节目,同时也是一个庞大的观众群体。同一晚上,仅有300万人在收看CNN(Cable News Network)电视台在播出的共和党主席的竞选。  电视网络所做的事情是如此的及时,三年来,这样一个节目模式不断地被重复着,许多类似的节目煽动着年轻女性对婚姻的渴望。现在的观众有了更多的节目可以选择:《单身汉》(The Bachelor)、《单身女子》(The Bachelorette)、《百万富翁》(Millionaire)、《美国的已婚男女》(Married by American)、《走向婚姻殿堂》(Race to the Altar)、《阿拉斯加的单身女子》(Bachelorette in Alaska)等等。在这些节目里我们能看到一大群渴望结婚的女人,她们所期待的就是在一个寒冷的季节里身穿结婚礼服,诱捕到一个理想的丈夫。作为这一系列节目中比较突出的一个事例,ABC(American Broadcast pany)电视台为在约会节目《单身女子》中结识并缔结婚约的一对夫妇提供了100万美元,让他们在2003年11月举行了一个盛大奢华的婚礼。  90年代出现在电影、电视和广告中的新娘狂潮并非是完全自发的。正是因为婚礼产业联合体的出现才促生和加强了这一狂潮。利润的取得是其发展的保证,而有关新娘的种种神话则使其稳步向前。这一联合体中不仅包括我们知道的婚礼产业——杂志、书籍、零售商、网站、珠宝商、服装产业、婚礼组织、货物承办商和对现代婚礼来说不可缺少的服务。它还包括一个辅助性的网络——从电视中对新娘的不无色情暗示的描写到很微妙的市场搭卖广告——比如2003年7月份的《美国周刊》(US Weekly)举办了一个有奖竞猜,幸运读者将获得价值7000美元的一套衣服——就是艾莉·伍兹(Elle Woods)在《律政俏佳人2》(Legally Blonde2)里面穿的那身。

第二部分白色梦幻(4)
作为一个漂亮的、有安慰作用的消费形象,新娘就是婚礼产业联合体的镇家之宝。她是一个无可替代的女性形象,因为她不仅对男性有吸引力更对女性有吸引力。新娘所具备的种种因素都不是无意义的。假设妻子这一概念能够引发一些复杂的和否定的情绪,使用妻子形象(到她恰好抵达的程度即可)去诱使女人们成为新娘将会是一个灾难。但从另外一个方面去理解,新娘能卖出任何一种东西,就像我们看到的那样,甚至包括成为妻子以后的混乱前景。  为了诱惑女人们去陷入到人类最为自然的希望与愿望之中,婚礼产业共同体使用了一些故弄玄虚的言辞——这些言辞曾经让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摇头不已。这些被消费的物品、被租借的产品以及这些仪式都是永恒爱情的见证。无尽地消耗象征着永久。一致作为个性被出售。而理想的生活完全可以被购买。  如果一个行业有意识以一个完全不现实的期望为基础去创造婚姻,那么它就很像是婚礼产业共同体中的一个分支了。焦点只是集中在婚礼上,婚姻只有在事后才会被想起,就像是一个多余的产物。这个联合体所勾画出的图景是一个完美的婚礼,这个完美的婚礼将为一个完美的婚姻打下牢固的基础。错过这一步,忘记了这些花里胡哨的讲究,你的婚姻可就很难说会有什么样的前途了。像这样的说法虽然从来都不成文,但流传甚广。这种从未明说的标准就是你花的钱越多,你就会越幸福。不仅你的婚礼如此,你的婚姻也是这样。  婚礼产业共同体将其注意力放在了将要成为新娘的那些女性身上,向她们灌输商业规则和规律。他们告诉女人们成为新娘她们将赢得自我表现和满足的机会——在这之后她们在承担起妻子这一角色的时候同样也会有这样的感受——如果她们愿意跟从一幅美妙蓝图,这张蓝图非常精明也非常阴险,因为它试图把这些女人变成没有理性的婴儿。这是一种非常奇异的回声。除此之外,更令人不安的是新娘不仅是被消费的对象,同时也是消费者。  进入到婚礼产业之中,进入到这个白色产业的幽深隐秘的核心的最好方式是通过位于麦迪逊大街东南角的玻璃门或者是纽约市的77街。这里是维拉·王(Vera Wang)的旗舰店的入口。就像人们私下里认为的那样,这里是新娘们最想去的地方了。在这里,“带有手工绣花的象牙颜色丝质纱裙”令人满怀期望,更是让女性们对此难以释怀。即便是在寒冷的11月里,也有成群的女人们聚集在店外,她们的鼻子贴在橱窗玻璃上,久久凝望着美丽的结婚礼服,眼里满是渴望。她们只是想看一眼维拉创造的奇迹,这个女人被人们称为现代童话婚礼的教母。新娘的形象是如此的普遍,甚至那些不打算结婚的女人们也知道王女士是谁,正如她们对铁芬妮(Tiffany)的“经典的六角”订婚戒指了如指掌一样。  80年代后期,当38岁的王在为自己采购结婚礼服的时候,她意识到“新娘”是一个尚未得到开放的时尚领域。她很惊讶地发现可供选择的婚纱大多是廉价的聚酯面料做成,上面有一些浮华的点缀。设计师们似乎没有把新娘当作一个主要的考虑目标。维拉·王是拉尔夫·劳伦(Ralph Lauren)的设计主管,同时她还在《时尚》杂志担任编辑。这两者所致力追求的都是广受欢迎的优雅风格。他们首先会要求别致。他们喜欢卖弄有女性特征的身体。他们想要的是大声的喝彩。  1990年,维拉·王开始了她的新娘生意,开始将婚纱纳入时尚。有的婚纱价格高至可以买一辆奔驰。很快,她成了社交明星、女演员和模特们纷纷选择的时装设计师,她取得的成功让其他很多高级时装品牌也开始涉足婚纱市场:里查德·泰勒(Richard Tyler)、卡罗琳娜·赫瑞拉(Carolina Herrera)、迪奥(Dior)、贝格利·密斯可卡(Badgley Mischka)和纪梵希(Givenchy)。随着一些精明的生意人开始加入到这场利益争夺战中来,到了90年代中期,这个行业更加兴盛了。比如里查德·布鲁森(Richard Branson)的纯洁新娘超级市场就取得了很大的成功。2003年,维拉·王的个人企业的销售额据估计达到了大约10,000万美元,她设计的时装畅销全世界。她的名字成了一个被人们普遍接受的超级品牌,所以她陆续又推出了“维拉·王”的晚装、香水、眼镜和家用器皿等等。  每当经过这些婚纱店门口的时候,我都会仿佛在刹那间看到20年前所目睹的那场世纪婚礼,再一次想起那个美丽的新娘黛安娜,而我眼前浮现出的画面让我的内心难以平静,欣喜和恐惧混杂在一起,难以描述。那些二十几岁的年轻女性徜徉在婚纱店的接待区里,翻阅着《维拉·王在婚礼上》(Very Wang on Weddings),这本畅销杂志对现代新娘非常重要。这种读物中所呈现出来的新娘就像是能够承载各种角色的容器:“传统主义者”、“现代主义者”、“感觉主义者”、“罗曼蒂克式的”,甚至还有“野蛮新娘”。维拉·王认为即使现代新娘渴望穿上传统的白色新娘服饰,她也会希望这种看似传统的服饰能传达出她的个性。因此,她在设计的时候所考虑到了军用新娘、怀孕了的新娘,甚至还包括了同性恋新娘。  在婚纱店的楼上,整个场景看上去很像是《天鹅湖》(Swan Lake)的后台:到处都散落着白色的丝绸、缎子、花边和泡沫。要想准确地把握这一场景的内涵,感受这其中激荡着的甜蜜似乎是不可能的:这些服装看上去是那样甜美,以致于你想吃掉它们。有半打准新娘在那里,各自因为心怀甜蜜的梦想而激动不已。她们站在镜子前面的平台上,观看自己的美丽身影,服务员在一旁手忙脚乱地整理着婚纱的长摆。这里的女人大多都不会超过35岁。有超过十分之一的人是在为自己的第二次婚礼在做准备。一般来说,女人们来试婚纱的时候会把她全部的家眷和朋友都叫来,有时候她们会和母亲在一起。

第二部分白色梦幻(5)
尽管在一天之内赶着赴41个为时30分钟的约会也不是做不到,但这些准新娘似乎从来没有意识到自己事实上处在一个传送带上。维拉·王为她的婚纱总共分出了五种价格,这种做法和汽车生产商类似。这样一来,女人们可以以不同的价格来实现维拉·王为她们编织出来的美好幻梦了。一件定制的维拉·王的婚纱价钱高达60000美元,最便宜的,也就是所谓“经典”款式则要花费2000到3000美元。但是有什么比梦想更珍贵的呢?为了不破坏美好的梦想,钱有什么好值得计较的呢?“这些女孩是那一天的公主。”销售经理露丝·吴(Lucy Wu)这样讲到。她指着一件装饰着珍珠和施洛华世奇(Swarovski)水晶的婚纱,喃喃自语道:“这多么像一件仙女才有的衣服啊!”  婚礼行业所致力于营造的主要神话就是现代新娘可以成为童话故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