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山沟去种田》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回到山沟去种田- 第22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一看到李君阁,核桃就跳了过来,扯着褂子唧唧唧地连叫带比划,意思是这东西不好玩,不想穿。

    李君阁轻轻摸着它的脑袋,笑道:“奶奶一片心意,核桃你就忍了吧,有一种衣服叫奶奶觉得你该穿的衣服,我打小也是这样过来的。”

    阿音挑了两篮子粽子盐蛋之类的拎出来,听见这风凉话就咯咯笑着拧了他一把:“又不教好的!”

    李君阁从猪圈楼上拿出几个装备,那是让阿冲叔做的,有点类似耕牛用的轭,给大呆,二呆,小呆三个猪娃背上。

    将篮子挂在大呆背上,一边一个,大家一起往久长居走。

    这队伍就壮观了,八只狗,六只猪,五个娃子,娃子们身上还背着五个布猴子,在加上一只活猴两个大人,路都遮断了,乌泱乌泱一大片。

    遇到有乡亲们过来,宠物们就会主动让开道路,只要李君阁一跟乡亲们打招呼,核桃就站在李君阁肩膀上啪地打一个立正。

    乐得乡亲们哈哈大笑,都说这核桃喜人,皮娃这也算是应了端午节背猴子的景了。

    来到久长居,李君阁又招呼麻头和金毛下来,麻头站在二呆背上的小平台上,金毛站在小呆背上的架子上,这就算齐了。

    八个逗逼狗开始还在跑前跑后地逗猪惹猴,金毛一下来立马老实了,一个个走得跟大家闺秀似的。

    小呆这下鹰长猪威,驮着金毛去蹭狗,意思是来呀,你们继续**我呀!

    李君阁哈哈大笑:“都老实点,走,我们给孙爷爷梁阿姨送粽子去。”

    半道上又遇到王小刚,王晓松,王晓柏,李芸秋。王晓松跑过来问道:“哟,干爹你们这是要去哪里?核桃穿上衣服真好玩。”

    李君阁笑道:“我们去盘鳌乡,你们去不去?”

    那还有不去的道理,四人立马加入,队伍又扩大了一圈。

    人一多就开始作妖,李芸秋小妹崽开始带节奏:

    “爬山豆,藤藤长,爬山爬地去看娘!

    娘又远,路又长,姐姐是个黑心肠!

    不认爹,不认娘,明天嫁给黄鼠狼!”

    要不就是:

    “红鸡公,爱唱歌!

    先生我,后生哥!

    生了妈妈生婆婆!

    妈妈嫁,我抬盒!

    抬到外婆门前过!

    外婆还在坐箩箩!

    舅舅还在摇外婆!”

    阿音手扶脑门:“二皮,你李家沟乱七八糟的儿歌可真是多得不得了!”

    李君阁笑道:“这玩意儿还不能小看,一样的风雅颂俱有,赋比兴齐全,不但风趣幽默,好多还有教育意义,挺好玩的。”

    说完解释道:“比如刚刚第一首,那是朴素地教育小孩子要孝顺,里边还有些简单粗暴的因果报应的意思在里头。”

    “第二首就更有趣了,故意将所有大小关系颠倒了说,从反面教育小孩子要搞清楚先后,不然就是闹笑话,怎么样?好玩吧?”

    阿音咯咯笑:“哟,这个你都这么重视,你不会认为它们也是非遗吧?”

    李君阁笑道:“怎么就不是呢?啥叫非遗?非遗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其为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传统口头文学。那我就问你了,这些儿歌,按这个定义的标准来看,哪里不符合?”

    阿音瞠目结舌:“呃,好吧,不认真琢磨不知道,仔细一想,你说得还真是有道理。”

    李君阁笑道:“这就是‘留心处处皆学问’了,儿歌虽小,真要研究起来,其实也挺有意思的。”

    大家就这样说着笑着往前走。

    由于道路是分段施工,资金也不缺,因此进度很快,路面已经完成了一小半,不过还没有连起来。

    道路很有风致,基本上都是老石头,早就被踩得油光水滑,部分新打的石条镶嵌在其中,将那些断裂或者坑洼的换掉,一眼能分出新旧,反而更承托出道路的古朴沧桑。

    部分石桥也已经开始动工,宠物们倒是淌着水就过去了,娃子们还得李君阁下到沟里,一个个抱过去。

    路边几棵大槐树,白中泛绿,绿中泛黄的槐花开得正美,蜜蜂们忙得不要不要的,在花丛里钻进钻出。

    李君阁看着槐花口水都要下来了,对阿音说道:“李家沟的荔枝和槐花开在同一时候,槐花蜜淡,荔枝蜜浓,菜花蜜刺鼻,嘿嘿嘿,又到骚扰药师叔的时候了。这两样抹馒头刷兔子刷鸭子可是一绝呢!”

    阿音奇怪道:“刷兔子是蜜渍兔,刷鸭子是什么菜?”

    李雨松说道:“哎哟阿音姐姐你连甜皮鸭都没吃过?二皮叔做的甜皮鸭可好吃了。”

    阿音还真没吃过,所以不知道味道,因此也就没有纠结这个问题,反而是蜂蜜引发了另一个话题:“二皮,为什么我读书的时候,在超市里边买的蜂蜜,和在家里拿的不一样?”

    李君阁笑道:“这个差别太大了,自然界中有好几种永不过期的食品,醋,酒,盐,糖,蜂蜜。”

    “不过这里有个有两个前提,一是天然形成,二是浓度足够高。像李家沟和苗寨出的那种凝结成硬猪油状的天然蜂蜜,考古学家在金字塔里发现过,到现在三千多年了也没变质。”

    “超市里的蜂蜜产品,很多没有在蜂巢里经过充分的发酵,而且水分太多,浓度不够,又经过高温,调配等多种手段,过一段时间会酸败也正常。”

    “当然天然蜂蜜也不是越久放越好,蜂蜜中除了糖,还有很多对人体有益的物质,这些物质存放过久,也会分解,降解,挥发,失效,以此天然蜂蜜还是在两年内吃完比较好,不然就只剩糖了。”

    阿音这才恍然:“难怪了,超市里买的开盖后放一段时间会酸,我们苗寨的就没问题,原来是这个原因。”

    李君阁笑道:“这些都是生活的智慧,往小了说,懂这些才不上当。比如槐花蜜,那就颜色淡,不易结晶,水分最多,需要尽快吃;荔枝蜜其次,放一段时间后下面会凝结成膏状,上面部分水分多,也要先吃;至于菜花蜜,含水量最少,最耐久放,而且刺鼻的味道存放一段时间后,会转为柔和浓郁。等回去我带你去药师叔那里看看,你就明白了。”

    阿音笑道:“还是那句话,留心处处皆学问是吧?”

    李君阁牵着阿音的手说道:“是啊,刚刚是往小了说,要是往大了说呢?阿音啊,我们以前花了太多的精力和时间在读书上,农事和农村生活的经验,是我们的短板。想要跟乡亲们无障碍交流,那就要沉下心来跟他们学习。懂得这些,才能得到他们的认可,工作才好做。”

    阿音点点头,说道:“我现在闲下来就跟奶奶学女红,看来以后还要多跟她老人家请教这些生活经验才是。”

    李君阁循循善诱:“是的呀,还有三从四德也要捡起来,‘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你看奶奶这辈子实践得多好……”

    没等说完,阿音就给了李君阁一胳膊肘:“你起开!老奸巨猾的家伙!前边的都有道理!咯咯咯……最后这句绝对是你夹带的私货!”

    ……

    来到盘鳌乡,青石故径的石碑已经立在了路边,李君阁就顺势给娃子们讲解了一番其中的典故意思,同时也讲了故径的来历,埋没的原因,李家的传统。

    都跟自己的祖先有关系,娃子们都听得津津有味。

 第三百六十三章 未来的科学家

    第三百六十三章未来的科学家

    来到小广场,现在这一带已经封闭起来了,古建已经修缮了小半,广场也已经修好,那些被破坏的石板,断裂的石凳,被乡亲们拿来当磨刀石磨得凹陷的护栏,都已经更换。

    斑驳的阳光透过大榕树的树影,在地上洒下点点光斑,行走其间,有一种穿越到古代的感觉。

    几棵老树,都修建了青石石板护栏保护起来,石板上雕镂着古代戏剧人物的浅浮雕。

    通向水里的石阶也整饬一新,两侧也修建起了青石栏杆,整个广场显得幽静,典雅。

    这是典型的宋代村落风格,当然在那个时候也得是出过土豪高官们的村落才是这个样子。

    四周的建筑,一些原来长草的断壁,剥落的泥墙,被掏成麻雀窝的砖洞,干裂的大门……也全部恢复了。

    古村原址仿佛一位大家闺秀,经历了岁月的磨难,被打入生活的深渊后重新坚强地站了起来,岁月和生活的淬炼,让它更优雅,更沉静,现在也更加的雍容。

    这里娃子们都熟悉,这下子旧貌换新颜,一个个惊讶得不行,高喊二皮叔二皮叔,下河李家的村子原先就是这个样子的吗?

    李君阁笑眯眯地解释道:“差不多就是这个样子了,不过那个时候的娃子们可没你们幸福。”

    “一大早的先要起来卖屎尿,然后涮马桶,挑水,给大人做饭,然后才能去村学念书。”

    “念得不好的,老师拿戒尺啪啪啪打板子。打完回家爸妈一看,哟,手都是肿的,那就是没好好读书被老师收拾了,于是拿起黄荆棍儿在屁股上啪啪啪又来一顿,然后罚跪在祖宗牌位前背书写字去……”

    王美娴一听不干了:“二皮叔你骗人!没听说过屎尿能卖钱的!一听就是假的!”

    李君阁哈哈大笑:“真的呀!别说那个时候了,不信你回去问你爷爷,他们小时候肯定都还见过。”

    “那个时候啊,整个国家的肥料都不够,因此很多时候还要靠农家肥,绿肥。农家肥就是牲畜禽类的粪便,再不够就得去城里花钱收,收来挖个坑让它们发酵成肥,对了,你们芋头哥哥不就掉进那样的坑里去过一次吗?”

    一群娃子笑得都不行了:“芋头哥哥太笨了,偷青都不会!”

    李君阁继续说道:“绿肥就是稻草秸秆红薯藤之类,埋在土里也能重新分解成肥料。现在我们李家沟又重新走回那模式了,为什么呢?因为这些肥料虽然没有化肥肥力那么好,可是不会对土地产生影响,使土壤板结,退化。”

    王美娴说道:“对对,以前我看小表叔埋过红薯藤……”

    说话间,李君阁将大家领到一处小院里。

    这里是孙老和大师兄临时的居所。

    留宠物们在外面守着,李君阁取下篮子,推开了黑漆铜环的大门。

    跨过门槛,迎面是一个小天井,青石铺地,周围一圈比中间高出一梯,两者之间还有一道不宽的走水阳沟。

    门和天井之间有五六个平方的小厅,上面是雕花木梁,木梁上头青瓦遮顶,老时间里门房拖条长凳往这里一坐,就是一个迎客的小空间。

    围着天井是一圈屋檐,屋檐有雕梁画栋支撑着,下雨的话可以从两侧进入到院内。

    天井陈设不多,中间一口圆形的青花鱼莲纹的大瓷缸,里头种着睡莲,几尾草金鱼,往里月亮型的二进门两侧是两个小花圃,一边种着一棵紫荆。

    天井陈设少,还跟这一带耕读传家也有关系,铺上席子就能晒晒笋干豇豆什么的,用得上。

    跨过二进门,这个小院子天井就小了很多,给两边的小房间留出了空间,一侧是稍大的书房和管家师爷的房间,另一侧是粗使佣人的房间,贴三进门左手边上还有个大厅,那里是厨房和佣人吃饭的饭厅,天井中间是一张棋枰石桌,周围几个瓷凳,可以供下人们玩乐。

    三进门两侧一边种着一棵芭蕉,芭蕉还起到了将厨房饭厅和天井视觉隔断的功能。另一边是一棵鸡爪枫。

    这里的月亮门安有木门,门一关上,内堂和外堂便被分隔成两个世界。

    走进这最后一进,这里的装饰可就精致了,左右屋宇分为上下两层,外墙是砖石的马头墙,内墙是一水的木墙木窗木门,东厢是老爷太太,太老爷太奶奶的居所,楼上是妯娌妾侍的居所,西厢底楼是少爷们的居所,楼上是小姐们的绣阁。

    中间是一个大花园,青石板间隔着铺在草坪上,两侧还有齐腿高的两排石凳,上面摆放着各色盆景花卉。

    最里边是一间巨大的堂屋,迎面所有木墙是排扇结构,上面一半是纱窗,下面一半是雕花描金的板子,所有门扇都可以打开,打开时,花园和堂屋可以融为一体,方便人多时的大型活动;也可以只开两扇成一道门,避风保暖,方便人少时候的小型活动。

    堂屋里面陈设精致,中间是一个大理石铺面的大圆桌,十张漆椅,往里还有太师椅,香案,蒲团,可以在此祭祖,会亲。

    两侧还有几个躺榻,和几个大花瓶,多宝阁。

    角落里还有几个可以移动折叠的雕花木屏风,需要时能够将大屋灵活隔成三个小活动空间。

    墙上挂着几幅绢画。

    这里才是这处院落最核心的区域,是家庭成员们聚会的地方。

    不过现在这里乱七八糟,大圆桌上铺满了图纸,线路拉都满地都是,孙老的团队围着圆桌摆了几台笔记本电脑在那里工作,大师兄盘腿坐在一侧躺榻上聚精会神地敲打键盘。

    孙老则斜卧在另一侧的趟榻上看电脑里的图片,身上盖着一张薄毯子。

    李君阁一手一个篮子,领着阿音和娃子们进屋,喊道:“哟,好会享福!”

    孙老哈哈大笑,说道:“选来选去,这里不大不小最合适。要说好,会馆戏园子,还有李家老宅那才叫精致,这里,小康之家吧!”

    大师兄笑道:“不过那两处地方太大房间太多,现在没人气,晚上出门渗得慌。还是这里好,温馨舒适,七八个人正合适,我们设计规划团队都住在这里。”

    李君阁笑道:“梁丫头去哪里了?内堂小厨房在哪里?今天端午,我给你们带了些盐蛋粽子,加热一下算下午茶吧。”

    大师兄说道:“小准现在准备移师到这里来了,开始拍摄盘鳌乡的场景,等这里拍完,翻身坪和苗寨的工程又该完工了,到时候在去那里拍摄,对了你改天也可以来客串群众演员哟!”

    李君阁翻着白眼道:“我要有那功夫,还不如带着白大它们躲独水溪捡团鱼蛋去!”

    将粽子盐蛋热好端进堂屋,大圆桌已经收拾出来了,小家伙们正围着孙老,孙老一边给他们看电脑中存储的房梁上的木雕人物造型,或者粉墙枋柱上的彩画,一边给他们讲解其中的典故。

    小家伙们听得兴高采烈。

    见到李君阁进来,孙老笑道:“好了,李存孝打虎的故事讲完了,现在大家都知道了,打虎英雄不但有武松,还有个李存孝。而且武松打虎的时候已是大人,这李存孝打虎的时候,可还是个小孩。这小孩后来做了大将,威风八面,小说戏文里边素来有‘将不过李,王不过霸’之说。而戏文又是古代建筑里常见的题材,因此以后大家再看到哪个房子上有人打老虎的彩画木雕,可要看清楚哟。”

    李雨松人小鬼大,说道:“我才不信呢,孙爷爷刚刚说李存孝三岁就能推动上百斤的大石头,怎么可能?二皮叔力气都已经很大了,我也不相信他小时候能推得动百斤大石头。”

    李君阁哈哈大笑,说道:“雨松你还别不信,别说三岁大的小孩子了,理论上讲,一只小蚂蚁都能推动百斤重的大石头,这里涉及到一个滚动摩擦阻力的问题。”

    说完拿起一个盐蛋放桌上,让李雨松滚了几下,问道:“大家看,滚起来是不是很容易?”

    一群娃子点头。

    李君阁将盐蛋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