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女孩上天堂,坏女孩走四方》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好女孩上天堂,坏女孩走四方- 第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萨比娜想要加工资,她认为凭自己的工作成绩和能力完全有资格要求加工资,对此她充满信心。为此她先和一个朋友模拟要求加工资的谈话,同时搜集了很多证明自己能力的证据。她当时非常自信,甚至认为自己不仅能加工资,而且还能晋升当部门经理。
  伊莉斯受聘担任人口统计员。她想免除出差义务,作为一个有两个孩子的职业女性,她完全有理由要求这一点。伊莉斯坚信自己有这个权利,而且每次同丈夫模拟完和上司的谈话后,她的信心都会增强一些。正因为如此,她的上司二话没说就给她开了一个免除出差义务的证明,而这个上司是一个老统计员,从来没有给其他人开过类似的证明。
  当然,并不是每个人的成绩都令人喜出望外。萨比娜和伊莉斯都有过后天依赖性的经历,但是她们知道:后天依赖性并不是不可改变的特征,它只是童年遗留下来的一个不良印记,人完全能摆脱它。如果说在摆脱的过程中有什么不顺利,那也只是暂时的现象,换个时间,换个地点,换个心情,同样的事情说不定就会有令人欣喜的结果。
  对自己有一个积极的评价有助于自己把事情办好,同样,对自己的消极评价很有可能就会成为自己前进路上的绊脚石。当有人告诫自己要“当心”的时候,他的本意可能没有恶意,但是这种告诫的背后却隐藏着一句潜台词:“我不相信你,你没有这个能力。”这里有一个童话故事是以上情形的一个很好的反证:罗洛国王想爬到树顶上去,这个时候所有的人都警告他说:“你会摔痛的!”“你会把手弄脏的!”“你会把衣服撕破的!”但是罗洛很执拗,他执意要爬上去。后来他果真摔了下去,引得悲观的人们一顿指责,纷纷说自己的话多么正确。但是罗洛却感到很开心。对大家“好心”的告诫报以不理睬的态度,他得到的结果是什么呢?他虽然没有爬到树顶,但是他胜利了:“我说过了我要爬到树顶上去!爬树太好玩了。”
  类似于这类告诫的话你肯定听过不少吧。
  “当心,别掉进水里!”
  “你的报告准备充分了吗?”
  “千万别出洋相!”
  “都到这个年纪了还去学滑雪?”
  我们来回想一下童年时期和青少年时期人们对女孩子都有什么样的期望,我们再来体会一下她们的榜样都具有什么样的模式,那么我们就很容易弄清楚女人们想要实现什么样的期望。即便是那些已经意识到童年的教育是有害的女人们,仍然很难保证自己不会受到预感自行实现的影响。许多女人以为,自己的成功全得益于偶然因素,或者应当感谢其他人的帮助。她们考虑问题时首先想到的是,失败是女人的天性。怀疑论者、批评者、忧心忡忡的女友们在谈论消极期待时,就像是捅了马蜂窝,只会引起更多的消极期待。这些人之所以会引起那么多的恐慌,是因为她们本人在潜意识中就是顽固的怀疑论者。这情形就好比破坏性的种子撒在了预感自行实现的肥沃的土地上。
  雷娜特是个建筑师。她一心想接揽一个大型建筑工程的设计项目。但是她的上司在考虑是否把这个项目交给她时,犹豫再三还是拿不定主意。他人的犹豫本身倒使得雷娜特自己也犹豫起来。后来她虽然得到了这个项目,但是却成天向同事们问这个问那个,其实这些问题的答案她自己都知道。她的上司对此大为恼火,对她的工作方式非常不满意,最后又派了一个同事来协助她工作。
  法内萨是一个14岁的女孩子,她觉得自己和姨妈非常相像。姨妈在数学方面可以讲一点天赋都没有。于是法内萨就以为自己也是这样的。她给自己制定了毫无意义的努力目标。她不是去积极有效的学习,而是去做她自以为非做不可的事情,这样做的结果证明了自己不会算算术。她家里没有人注意到,如果法内萨在数学上放松一点,她反倒可以拿好分数回家,并且成绩在平均水平以上。她的成绩曲线是:6,3,5,3,5,2。在这件事上,全家人都参与编制了预感自行实现的这张网,但是他们自己却没有意识到。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预感自行实现(3)
各种预感自行实现如果相互交织纠缠在一起,很有可能会使家庭的幸福生活发生动摇。舒尔茨·封·图恩对夫妻吵架有过这样的描述:丈夫慢慢地变成了一个内向沉默的人,妻子对此开始发牢骚。由于妻子怨来怨去,丈夫变得更加内向沉默。过了一段时间,丈夫开始在妻子还没有发脾气的时候就已经沉默不语,指望这样可以躲过妻子的抱怨。由于估计到丈夫会退却,所以妻子又把她发牢骚的时间提前了。于是双方的消极期待值又撞在一起。
  即使我们希望采取一切措施来避免消极期待值的影响,我们仍然有可能扇起本应熄灭的火焰。彼德·路德维希分析过一个女教师的例子:这个女教师发现,有一个英语词,学生每次发音都会有问题,为了避免学生念错,她就告诉学生这个词不应当怎么念。结果怎么样呢?学生记住了错误的发音,总是有几个学生一而再,再而三地把这个词念错。
  消极的期待会引起恶性循环。反过来,如果乐观主义者抱有积极的期待,那么即便是错误的行动到最后也有可能获得积极的结果,这就是良性循环。我们可以举个例子:一个教师知道孩子的父母接受过良好的大学教育,因此对孩子怀有积极的期待。孩子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肯定,觉得自己受到了老师的认可,因此自信心大大增强,积极性得到了调动,学习变得主动,在课堂上积极参与,思想集中,成绩很快便比没有老师的鼓励前提高了很多。
  人的自我期待值也是同样的道理。因此就有人把自己看成是聪明的,幸运的,有些人则把自己看成是失败的、懦弱的或者不起眼的。鸽子一般会往有群鸽的地方飞,人的期待机制也是这样,人有什么样的期待,就会引来什么样的结果,或是成功,或是不成功。
  女人如果在小姑娘的时候得到的教育就是比别人低人一等,那么她就会在自己的内心中形成一种自我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同小时候灌输的期待值多半是一致的。
  自我价值观之所以在人的观念中属于一种相对稳定的因素,是因为人对往事总是有选择地回忆。人很容易记住能证实自己观念的东西,这个时候他会以为,这就是真实。人所期待的东西也很容易被人的意识捕捉到。反过来,和自己的期待值相悖的东西则不容易记住,而且忘得也快。弗里茨总是怨言不断,每天早上一进办公室,他就会唠唠叨叨,埋怨个不停。如果有一天他心情很好,别人可能就会根本记不住这一天。
  人们看见的是人们习惯看见的东西,人们记录下来的是人们所期待的东西。
  如果人们不得不去看和自己的期待格格不入的东西,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例外规则。
  后天依赖性
  预感自行实现不是凭空产生的。乐观主义者也好,悲观主义者也好,他们都是以一定的方式观察、分析自己的周围环境,并对之作出预测。一个人的生活经历决定了他是否认为事情是可以改变的。如果一个人认为,人对事情的发展结果是无能为力的,那么她或者他就属于听天由命型:“生活是怎么样的,你就该怎么样去生活。”人生就好比自然灾害,是驾驭不住的。她或者是他所“学到”的,就是听之任之。
  我们每一个人都想知道,明天、明年、甚至下一个十年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有些人会用扑克牌算命,有些人可能会用其他方式占卜未来。总之,人如果知道了自己面临的将是一个什么样的未来,心里也就有了底,就会感到踏实。这种踏实感具有很强的欺骗性。如果一个人以为能够预见未来,而所期待的未来又没有出现,他就会觉得受到了命运的愚弄。这里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哪怕是消极的期待没有实现,人照样会产生不祥的感觉。因为预测没有实现,或者说错误的预测本身会使人觉得没有把握。这种把握的丧失会导致人认为,人对事情的发展是没有控制能力的,许多女人因此便安心于糟糕的生活条件。她们决定对生活不再抱任何期望。令人惊讶的是,这些女人在这种条件下生活感觉非常踏实,她们觉得自己能应付这种条件和环境。她们从小就学会应当如何去适应困难的生活条件。给自己的生活带来光明,让自己拥有权力和影响力,让自己的生活充满哪怕是一点点的快乐,对她们来讲都意味着冒险、失败和丢面子。只要是置身于一个陌生的环境中,女人们都会觉得仿佛世界末日来临了。对她们来讲可靠的就是对别人的依赖,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她们知道她们面临的是什么,什么样的未来在朝她们走来。她们觉得自己有能力应付这种不幸的局面,在这种环境下,她们为自己营造了生存下去的空间,但是以这种方式来运用自己的所谓生存机制,那是大错特错了。忍让和认命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当然,摆出一副和命运决斗的姿态也不是正确的做法。这两种做法的指导思想是:我估计自己可能驾驭不了困难的局面,每一种转变,不论是坏的还是好的转变,都含有一定程度未可知的风险在里面,因此,转变是危险的。

预感自行实现(4)
固定的思维模式和程式是可以被发现的,在记忆中搜寻就是一种办法。
  通过搜寻寻找出来,童年时期你都有哪些思想观念。同你的亲戚们交谈,看看以前都是怎样一回事,这些亲戚有父母、兄弟姐妹、表兄弟姐妹、叔叔婶婶、爷爷奶奶等,当然还有自己的朋友。小时候的思想观念有哪些至今还在影响你的生活规范?
  我们首先要做的是,确定哪个思想观念还在起作用。这个是不难做到的,我们可以找找看,有哪些情况会一再反复地出现,然后再找出它们的共性。最后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这种情形是可以改变的!
  一个人能够意识到一件事的存在,并不表明他就想要影响这件事。必须再进一步行动才能确定,这个人是否真正想要改变事物。
  首先你必须清醒地认识自己的个人行为,然后在此基础上决定,你是不是想有针对性地进行改变。
  找寻出来,有哪些期待值在左右你的行为,这其中也包括没有意识到的期待值!
  人的期待值在发生影响发生作用的过程中,在引导人的行为过程中,并不取决于行为人是否意识到了这个期待值的存在,是否有意想要这么做。
  找寻出来,你对其他人有什么期待值,你能满足其他人的哪些期待值。
  对在儿童时期接受的不良影响认识得越深刻,就越容易发现潜藏的对自己和对他人的期待值。由自己的生活经历造成的期待值也同样如此。在这个方面我们要注意的是,有些话语能把人的期待值不由自主地引导到某一个特定的方向,这类话语很有可能就是构成预感自行实现的重要线索。有的时候,一个人的长相就可能会引发出其他人的期待观念,例如,尽管我们根本不认识一个人,但是就因为她和以前的一个女友长得很像,所以我们就认为这个人挺可亲的。这就是说,如果我们期待着一个人是可亲的,那么我们就会对他抱以热情,并立即发现出他身上可爱的一面。
  人的期待值常常是和某些特定的长相联系在一起的。例如戴眼镜的人在常人眼里是有学问的,勤奋的,缺乏幽默的;金发女郎常被看作是性感的;一个人如果衣着讲究,别人就会以为他有学问;一个人的长相如果能引起好感,那么别人就会认为他是聪明的;甲某和乙某长相相似,别人就会把乙某的性格特征转移到甲某身上去。很多人都会顽固地坚持这种以往形成的固定概念,因此要想改变这种偏见是很困难的。
  既然这就是我,那我就这样了
  每个人对自己、对自己的能力、对自己在社会上的吸引力都有一些相当顽固的看法。这种对自己的看法形成于儿童时期,滋长于童年时期的土壤,在生命的发展中逐渐形成定势。在以后的生命长河中,人们一直会以这种自我价值观为原则生活。在自己的各种生活经历中,人一般只会汲取符合自己生活观念的东西,其他的东西则被过滤掉了。于是预感自行实现不断得到加强。
  因此如果一个女人不相信自己有能力去单独度假,就有可能引发并发现,她甚至不敢一个人外出旅行。
  如果一个人觉得自己的空间思维能力不行,他学习建筑的积极性就会受到抑止;一个人觉得自己一向行动缓慢,他的内心中就不可能萌发学习滑雪的愿望;一个人觉得自己非常胆怯,他就很难高傲起来;觉得自己很无聊的人,一般就没有兴致去找别人攀谈;一个人看不起自己,就不大容易觉察出别人对自己的尊重,或者他会把别人的尊重看成是对自我消极评价的印证。
  你能设想自己找一个周末单独出去郊游,或者独自一人外出旅行吗?
  你能设想去学滑雪训练操吗?
  你能设想单独去上交际舞初学者培训班吗?
  海伦在一家女性用品商店当营业员。星期六,她非常不情愿地独自一人坚守柜台,她站了整整一天,老板娘对她表扬了一番。海伦对此的评价却是:“她从来就没有信任过我,这哪里是什么表扬,还不是因为我,她觉得轻松了。”
  一个从不相信自己的人,常常会把自己取得的成就归功于其他外在因素。英格博格给自己的厨房设计了一个方案,而且还画了图。厨房设计专家见了她的设计大为惊讶,她自己却不以为然地说道:“这没有什么了不起,各类厨房广告书上都有很多范例,至于画图嘛,那是我从父亲那儿学来的。”

预感自行实现(5)
一个人如果把成功归功于外在因素,而把失败归咎于自己,这表明他对自身价值的评价是消极的。这种人即便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去认真学习,艰苦工作,他们仍然不把自己的成功看成是自我价值的实现,他们会不断地寻找外在的原因,直至自己的消极期待被证实。这样做表面上好像有它的好处:既然不能改变自己,就不用给自己施加压力了,也不必努力去求上进了。反正到头来总是竹篮打水一场空。这种人会把失败看成是必然的结果,因此自己也就不会感到有什么可失望的了。
  这种人即便在取得成功后真正认识到自己的消极期待是错误的,他们的思想观念仍然不会有丝毫改变,这就是所谓的期待惰性。人的期待值和偏见一样是相当稳定的,而且会以各种方式抵制有可能出现的变化。一个人一旦认为自己无能,他就很难相信自己是有能力的。
  这种顽固的阻力会给女性带来严重的后果。早在童年时期她们就已经通过大人的灌输知道自己的生活道路应当是怎样的,这使得她们沾染上了严重的后天依赖性。她们觉得自己必须要依赖别人,觉得凡是和自己有关的事态的发展,自己都缺乏控制能力,而且她们还会认为,这种无法驾驭事态的问题将永远无法改变,因此她们不得不寻求社会依靠。她们需要有一个人对自己说:“这是对的!你做得很好!你是好样的!”其实说穿了,她们自己并不相信这种鼓励。
  女人很少把自己看成是自己人生道路的开拓者,因此她们很少主动地、有意识地为自己和未来承担责任,她们总是不停地唠叨,认为是命运主宰了自己。不管她们在工作中拿出什么样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