闹剧没有再发生,但媒体天天都在报纸上对米高梅和amg进行一番口诛笔伐,恨不得直接就给这部电影贴上一个注定会失败的标签。
《赤焰战场》情况要稍好一些,毕竟出演这部电影的四位老演员都曾经是好莱坞叱诧风雨的演员,尽管现在他们都已经上了年纪,人气也不复当年,但没有人敢直接对他们生出轻视之心,更可况导演科恩兄弟还是同时代好莱坞最著名的**电影人,这样的组合放在一起,无论如何也难以让人忽视它的存在。
与此同时,媒体上对这部电影的前景预测却是呈现出了一边倒的趋势,不看好影片的人占了大多数,这些人的理由是科恩兄弟从没有在商业片领域取得过太大的成功,而影片的四位主演年龄太大,光靠查理兹…塞隆一个年轻演员吸引不了年轻观众,而这样一部不掺杂太多特效场面的电影,制作成本却高达6000万美元,最后能否收回投资都是未知数。
当然会出现这么多的负面评价,都是因为在《泰坦尼克号》这件事上,李特的态度已经被媒体树成了靶子,好不容易逮到这样一个机会,当然是不余余力的诋毁、攻击。
到了后面,连卡梅隆都看不下去了,居然亲自打电话来安慰李特不要太在意媒体上的那些说法,而李特则向他开玩笑说,反正现在他已经被媒体抨击得一无是处了,那就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一些吧!
似乎是为了验证李特的说法,在《泰坦尼克号》上映前一周,经典恐怖片续集《惊声尖叫2》上映拿下3300万美元的周票房,无形之中给即将上映的《泰坦尼克号》造成了更大的压力。
倒霉的事情似乎才刚刚开始,《泰坦尼克号》上映首周末之后,周一的票房统计结果的确没有出乎绝大多数人的意料——周末三天累计收入2760万美元,这和前一周上映的《惊声尖叫2》差距十分明显,而后者的成本仅是《泰坦尼克号》的八分之一。
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嘲笑讥讽的大军中,一时间,仿佛全世界都在等着看李特和卡梅隆的笑话。
在票房统计结果出来之后,当天晚上卡梅隆在和李特通电话的时候语气充满了各种沮丧,明明是李特承受的攻击最多,这时候却反过来要李特来安慰卡梅隆。
两人在电话里聊了很久,最后李特嗓子都说干了,这才说服卡梅隆不要轻易的就对《泰坦尼克号》的成败结论。
电话那头的卡梅隆依旧闷闷不乐,而李特这边却像没事人一样挂掉电话,在他看来,好戏才刚刚开场。
只可惜,李特现在说这样的话,包括这两天一直都在陪着他的凯特和查理兹都不相信,媒体更不相信。
即便是《泰坦尼克号》往后几周的票房有一些起色,也最多拿下一亿到两亿之间的票房,相比于影片高昂的制作成本,根本就无济于事。
这部电影注定是要亏得一塌糊涂的,甚至连福克斯、派拉蒙两家公司都已经做好了承受巨大的损失的准备。
就在所有人都不看好的情况下,《泰坦尼克号》的票房在上映第二周逆增长到3546万,而第三周仍有3332多万。
这个时候,影片的票房已经接近1亿美元,但是距离收回成本还是遥遥无期。
正常情况下,影片在上映半个月之后,每周票房就会开始下跌,一般的电影最多再上映四五个星期然后就会被院线下画,给新上映的电影让出档期。
转折就发生在了这接下来四五个星期里,《泰坦尼克号》在经历了最开始的不显山不露水的票房增长之后,终于引来了第一次爆发。
上映第四周,《泰坦尼克号》的票房回落到了3100万,这样的表现还没有太出人意料,但是第五周票房却逆市上扬到3180万,虽然只是很小幅度的一个增长,但这是在正常情况下一部电影已经快要下画的阶段取得的,而同期上映的新片没有一部能查过这个数字。
所有人都傻眼了,甚至有拿到票房统计结果的媒体觉得是不是统计出了问题,确认没有出错之后,很多人还在自我安慰,这只是一个偶然。
但是,很多电影门口开始排起的长队已经让不少嗅觉敏锐的人感觉到了这部电影的不同寻常。
上映第六周,《泰坦尼克号》继续保持着超过3000万的票房进账,这种坚挺的票房表现终于让一些人开始感觉不安了起来。
而在接下来的几周内,《泰坦尼克号》表现出了无比坚挺的抗跌能力,影片继续以每周不少于3000万进账的表现逆市上扬,一次又一次的颠覆着一部电影在影院公映本应遵循的票房规律。
终于,在《泰坦尼克号》连续8周蝉联北美周票房冠军之后,负责影片上映的两大院线公司不得不紧急作出调整,继续维持影片的上映规模,甚至部分地区还准备增加放映场次。
到了1998年的1月底,《泰坦尼克号》北美票房已经突破3亿美元,而这时候才有北美的主流媒体小心翼翼地开始假设:《泰坦尼克号》很可能成为影史上票房最高的电影?r1152
s
全本欢迎您! t1706231537
第102章 疯狂的票房
这几天李特的手机完全被媒体预约采访的电话打爆了,不胜其烦的他只有手机关机,可电话跟着又打到amg的办公室,助理弗瑞这两天什么事情都没有做,整天就在忙着帮李特接电话。
连续一周多时间没有在公司露面的李特甫一现身,立刻被弗瑞缠住。
“李特先生,这是最近几天的电话预约记录,一共387条记录,163家媒体想要对你进行专访。”
李特接过写满了整整五页纸的电话记录,随便翻看了两眼就随手丢进一旁的废纸篓。
“让他们都见鬼去吧!”
弗瑞一下子愣住了,他知道李特不喜欢和媒体打交道,但这次想要采访李特的媒体名单中不乏像《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这样的顶级媒体,李特说拒绝就给拒绝了。
弗瑞小跑着追上李特,在他身后劝道:“李特先生,您是不是再考虑一下?以后公司无论是宣传电影还是推出新人,都需要和媒体保持良好的关系,虽然他们前段时间的做法确实有些过分,但我们也没必要把关系弄得这么僵。”
走在前面的李特突然转过身来,弗瑞没来得及收住脚,差一点就撞在李特身上。
“在这之前,你觉得我和媒体的关系怎么样?”
“很糟糕。”
“那为什么他们现在都这么积极主动的想要采访我?要知道这些人当中,不少都是前段时间骂我最厉害的,他们不恨我吗?他们非常的恨我,但他们还是不得不想尽办法的来讨好我,这就是媒体!在我看来和媒体打交道就两个办法,要么让他们喜欢你,要么让他们恨你,而要让所有的媒体都喜欢你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不过要让所有的媒体都恨你却非常简单。”
李特留下弗瑞在门口继续思考这番话,自己推门进了办公室。
这也不怪媒体这么热衷的想要采访李特,现在随便翻开一张报纸,大小版面基本都被各种关于《泰坦尼克号》这部电影的话题占据着,虽然北美3亿美元的票房距离最高票房记录还有不小的察觉,但是《泰坦尼克号》这段时间以来逆天的表现还是让所有人惊掉一地眼球。
《泰坦尼克号》上映已经十周,到现在还牢牢霸占着北美周票房榜的冠军宝座,谁也不知道,这样的逆天表现还会持续多久。
唯一可能知道答案的李特现在拒不接受任何媒体的采访,可这依旧没有挡住大家对这件事的好奇。有媒体另辟蹊径,从李特“怂恿”卡梅隆与福克斯签署的那份对赌协议中找到了新的线索。
当初这份对赌协议曝光时,没有人相信一部电影的全球票房真有可能达到1o亿美元,大家都认为这是卡梅隆为了保证影片能够顺利拍完而向制片方做出的一种妥协。
但现在情况不一样了,《泰坦尼克号》在全球已经累计收入了接近6亿美元的票房,而且已经有主流媒体谨慎的抛出观点,认为《泰坦尼克号》确实有可能成为影史上最卖座的电影。
那么问题就出现了,李特在建议卡梅隆和福克斯公司签署对赌协议的时候,应该是对《泰坦尼克号》的票房有了一个准确的预判。按照专业机构的估算。《泰坦尼克号》的全球票房只要能达到7亿美元以上,投资方就可以完全的收回成本,为什么李特还要把对赌条件定为1o亿美元?他完全可以把这个票房目标定低一些,这样卡梅隆赢的把握也更大一些。
顺着这个疑点往下探究。对赌协议的后半部分内容随之浮出水面。
按照卡梅隆和福克斯公司在协议中的约定,《泰坦尼克号》的全球票房只要过1o亿美元,卡梅隆不仅可以获得他作为导演和制片人应该拿到的那部分报酬,同时票房每多出1亿美元。卡梅隆就可以额外1%的票房分成。
按照这样的内容约定,如果《泰坦尼克号》的票房最终过2o亿美元,福克斯就得额外多支付给卡梅隆2亿美元。如果没有1o亿美元票房做对赌目标,福克斯公司根本不可能和卡梅隆签订这样的协议。
福克斯公司现在是否在后悔和卡梅隆签这个对赌协议媒体并不关心,他们关心的是李特以经纪人的身份给卡梅隆提出这样的对赌建议,那么他就应该是站在为卡梅隆争睹利益最大化的角度来考虑额这件事。
如果《泰坦尼克号》的全球票房只比1o亿美元多一点点,那么卡梅隆在这个对赌协议中的承担的风险和收获就是不成比例的,只有《泰坦尼克号》的全球票房远1o亿美元,卡梅隆才会在对赌中成为最大的赢家。
媒体由此得出了一个惊人的结论:李特对《泰坦尼克号》的全球票房预期至少在15亿美元以上,不然他不会鼓动卡梅隆去和福克斯公司签这样一份对赌协议。
这个结论在全美立刻引了巨大的争议,虽然现在《泰坦尼克号》的全球票房已经过6亿美元,但距离15亿美元还相去甚远,如果李特真是这么想的,那只能说明他完全就是一个疯子。
那些不甘心失败的人抓住了这最后一根稻草,一时间报纸上各种嘲笑李特的话题再次甚嚣尘上。
《泰坦尼克号》上映初期那种涛涛的舆论攻势再次上演,唯一不同的是这一次大部分主流媒体都吸取了教训,都没有急着表意见。
因为所有认为李特相信《泰坦尼克号》会取得15亿美元票房的结论都是臆测,李特本人只要站出来否认,事情立刻就可以得到平息。
北美的主流媒体已经被李特用事实打了一次脸,当然不想再被打第二次。
但是让人费解的是,李特对这件事一直都保持沉默,既不否认也不承认,弄得一些媒体想报道又不敢报道,只能一直这么等着。
李特的异常反应当然也引起了一些人的注意,卡梅隆甚至因为这事专门给李特打了一个电话,两人在电话里说了些什么没有人知道,但是卡梅隆身边的工作人员却现,自从打完这个电话之后,卡梅隆一连几天都心情大好。
不明就里的媒体仍在各种猜测,几乎所有的外行和内行们都不看好《泰坦尼克号》的最终票房能突破15亿美元,因为那简直就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目标。
但是这一次,所有的人都低估了《泰坦尼克号》作为一只吸金怪兽的可怕实力,在接下来的几周内,影片继续以每周不少于25oo万进账的坚挺表现,不断刺激着大家快要彻底麻木的神经。
终于,在蝉联15周的北美周票房冠军之后,《泰坦尼克号》被一部新上映的电影挤下了王座,但是依旧牢牢占据着top1o的榜单,这是《泰坦尼克号》的北美票房已经逼近5亿美元,全球票房也接近9亿美元,距离打破由《侏罗纪公园》。
也是在这个时候,《洛杉矶时报》的记者乔什再次走进了李特的办公室。
在征得李特的同意之后,乔什开始对两人的谈话进行录音。
“为什么你会在《泰坦尼克号》上映之后一直选择沉默?”
“那我应该说什么?事实上在这部电影上映前,该说的我都已经说了,《泰坦尼克号》会创造一个让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票房记录,突破1o亿美元仅仅只是一个开始,这部影片的终点远不止于此。”
“现在你的部分预言已经成为了现实,但我很想知道,在半年前大家都不看好这部电影的情况下,你是凭什么做出这样的判断?”
“要回答你这个问题,先我必须得提一下《泰坦尼克号》的故事原型。1912年,英国人制造出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轮船,以此来向世界证明英国工业的强大,无独有偶,八十多年之后,好莱坞花费了有史以来最昂贵的造价把这个故事拍成了电影,你觉得这是一种巧合吗?我觉得不是。泰坦尼克号诞生有其必然的历史因素,同样的道理,《泰坦尼克号》的诞生包括它现在正在创造的票房奇迹也都是历史的必然。”
“二十世纪末的最后十年,可以说是好莱坞商业电影展的黄金十年,不仅在美国本土,商业电影的票房节节攀升,海外市场的票房在一部电影总票房的比例也在不断扩大,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这意味着在过去这十年里,好莱坞商业电影开始大规模的占领他国的电影市场,93年上映的《侏罗纪公园》就是这种全球化扩张最有说服力的代表,这部电影在全球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刷新了当地的最高票房纪录。而在这之后的几年,好莱坞电影工业又有了长足而迅的展,在这种状况展到极致的时候,必然会诞生出一部旷古绝今的电影,站在电影工业最巅峰的水准,向全世界证明好莱坞电影工业的强大。”
“这就像一座不断积蓄着力量的火山,一旦喷就会展现出惊人的威力,《泰坦尼克号》就是这样一部电影,从知道这部电影的存在开始,我就有预感它成为本世纪最不可思议的电影奇迹,现在我依旧是这个观点。”
——
求月票!
全本欢迎您! t1706231537
第103章 一路横扫
好莱坞公敌李特将《泰坦尼克号》视作好莱坞电影工业展到某一个高峰时候的必然产物,这个观点不仅得到了众多研究好莱坞电影产业展的者的认同,同时也很好的解释了李特为什么会在《泰坦尼克号》上映前就对其充满信心。
与此同时,在远的法国,苏菲…玛的经纪人也因为《泰坦尼克号》在票房上取得的巨大成功而转变态,不再反对苏菲…玛出演由李特担任制片人的新一部oo7电影,而距离李特和苏菲…玛在东京国际电影节上的两月之约到期也才过去了不到半个月的时间。
因为这个缘故,李特在苏菲…玛心中的形象一下变得神秘了起来。
1998年2月中旬,随着《泰坦尼克号》北美票房突破5亿美元大关,这部电影的全球票房也正式突破1o亿美元,受此影响,一些因为审核或是引进问题还没有上映这部电影的国家,也开始加快上映的步伐,这其中也包括中国。
到了3月初,全球已经有过8o个国家和地区上映了《泰坦尼克号》这部电影,全球累计票房达到12亿美元,而这个时候全世界的电影人对《泰坦尼克号》经演不衰的票房长线已经彻底麻木了,美国媒体的注意力早已经不放在影片的票房猜测,而是转到了即将到来的第7o届奥斯卡奖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