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岁约阿希姆》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万岁约阿希姆- 第54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阿尔巴尼亚陷入无尽战乱,始作俑者却没有因为被撤换职务而安生下来。回到维也纳,奥托皇储一面接受各界的赞美,一面带着他的参谋团队制定新的作战方略在地拉那赢得摧枯拉朽的胜利让他对战争产生了空前浓厚的兴趣,并且自以为是欧洲皇室又一位军事天才。鉴于奥匈帝国二战期间扮演的是打酱油的角色,二十多年来没有经历过残酷的战火考验,他把德国、日本驻奥匈帝国的外交武官请来帮忙,结果对希腊的作战方案还未提交奥皇审阅,消息便走漏出去,外界自然而然地以为奥匈帝国已经准备好了要对希腊动武,从而解决困扰奥匈帝国近一个世纪的地缘缺陷,迈出从地区性海军强国向洲际性海军强国转变的重要一步。

    消息一出,意大利王国迅即以全国性的军事动员做出了最强烈的回击。

第59章 规则与秩序 上

    1944年7月,一个重磅消息赫然将人们的视线从动荡不安的东南欧拽回到战火连天的东北亚:苏俄、日本政府宣布接受国联调停,双方从7月17日起全线停火。

    而就在三个多月前,日军大本营还为即将发动的春季攻势举行了隆重的誓师仪式,宣称要将苏俄军队赶回到寒冷荒芜的西伯利亚去,此后东起朝鲜半岛中部的汉江流域、西至中国长城一线,七十余万日军投入这场号称“百万大作战”的攻势中。至5月下旬,西线日军一度推进至奉天城下,东线日军则抵近平壤,意图击垮苏俄主力的这对大钳子只差300多公里便能合拢,然而这300多公里对航空兵不够给力、装甲部队实力欠佳的日军来说是可望不可及的一段路程。在稳住战线并大量消耗日军有生力量后,苏俄军队从6月上旬开始转入反攻。随着持续26个昼夜的平壤会战落下帷幕,拥有4000多年历史的朝鲜古都在这场空前激烈的战役中惨被夷为平地。会战期间,日苏双方都企图赢得一场关键性的胜利,他们投入了大量的作战部队和技术兵器,使出了正面强突、迂回穿插、炮火覆盖、地毯轰炸以及精兵特战等等手段,结果还是得到欧美国家援助的苏俄军队技高一筹,他们不但挫败了东线日军的进攻势头,更毙伤日军官兵十数万人。至此,苏俄与日本为争夺东北亚控制权而进行的战争已造成一百多万军人、数百万平民的死亡以及不计其数的财产损失。因为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日苏两国政府均是负债累累,无论人力物力都已难以为继。在这种情况下,双方高层只好坐下来协商停战事宜,以非战的方式划定双方在东北亚地区的势力范围。

    7月18日零时,停火协议正式生效。几个小时后,国联提出了有关日苏停战的四点原则,其中一条就是要求双方尊重中国的独立主权,即:双方在达成停战协定的同时,必须与中国政府就和平事宜签署官方协约,承诺在一定期限内从中国领土上撤出军队。

    尽管国联的提议得到了中国方面的热烈欢迎,然而这两年多来,苏俄和日本才是东北亚战场的主角,他们的表现令世人刮目相看苏俄军队在陆上证明了他们“压路机”的称号名副其实,并在一系列的战役中展现出了一流的空地协同和装甲突击能力,在投入均等的状况下,就连德国人也不敢豪言他们能够稳赢苏俄军队;日本军队的表现无愧于他们所推崇的武士道精神,被俘和投降人员仅占参战部队的极小比例,战场上的战损比占据显著优势,而且航空兵、炮兵、装甲兵的实力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依靠对殖民地的资源掠夺,他们正在迅速补齐自己的短板……

    仗着战场上历练出来的胆魄与自信,苏俄和日本政府都对国联的提议置之不理,前者已然将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北部视为自己的占领区,毫无顾忌地搜刮这些地区的资源,以苏维埃之名扶植新的傀儡政权,后者大幅度调整战略布局,将推行侵略政策和殖民统治的重心转向物产富饶的中国南方以及战略资源丰富的东南亚地区,并在西太平洋诸岛加紧巩固军事设施,防备来自美国方向的威胁。顶着国联以及国际舆论的重重压力,日苏谈判至7月31日达成一致,在没有国联官员在场的情况下,双方于汉城郊外的签署了《汉江停战协定》,横跨朝鲜半岛的汉江成为日苏在东北亚地区的新边界,而在两国政府同日签署的《日苏长城密约》中,双方约定以长城为界,长城以北为苏俄势力范围,苏俄军队无论任何情况都不得越界南下,且不干涉日本军队在长城以南的军事行动,日本军队就此放弃长城以北的一切利益,并在约定期限内撤走所有滞留在那里的日籍侨民。

    《汉江停战协定》和《日苏长城密约》一签订,日军主力迅速南调,不但平息已久的中国战场重起波澜,好容易在南亚战场上扭转局面的印度联邦军更是遭了秧。面对气势汹汹而且作战经验非常丰富的日军野战师团,擅长开挂的阿三们被打得丢盔弃甲、一泻千里,不到六个星期就丢失了他们过去半年艰难夺取的战线和据点。而在澳大利亚北部,当数以千计的日军退役老兵排着整齐的队列、迈着矫健的步伐穿过港口码头,当地的日本侨民欣喜若狂,高呼“天皇万岁”,本已降温的澳洲局势立即迎来了新一轮“高温天气”……

    当年8月2日,国联理事会在柏林召开第9次特别会议,6个常任理事国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西班牙、爱尔兰、阿根廷,以及20个理事国美国、法国、中国、瑞典、比利时、荷兰、丹麦、希腊、墨西哥、智利、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保加利亚、罗马尼亚、白俄罗斯、埃及、南非、阿拉伯联盟国、哥伦比亚,在这次特别会议上一致谴责了苏俄和日本践踏他国主权的野蛮行径,就中国政府提出的解决中苏、中日争端方案进行了讨论,由此形成了东亚停火方案并以国联的名义传送给苏俄和日本政府,并明确告知两国政府,它们可在此停火方案的基础上提出修改建议交由国联讨论,但如果继续无视国联提议,国联将联合所有会员国对其进行制裁。

    在此次特别会议上,国联理事会亦就阿尔巴尼亚战乱进行了深入讨论,尽管奥匈帝国和意大利代表提出了各种辩解,理事会还是认定了两国对阿尔巴尼亚战乱所应承担的责任,德国、爱尔兰、西班牙这三大常任理事国联合提出了阿尔巴尼亚维和方案。对于这一方案的内容,奥匈帝国和意大利方面均表示不满。按照以往的议事规则,他们拥有一票否决权,所以任何有损常任理事国利益的实质性议案都不会获得通过。为了解决这一不是bug的bug,常任理事国中的德国、爱尔兰、西班牙、阿根廷联合16个理事国发起组建国际安全理事会,专门负责处理国际安全事务,决策维和部队出兵事宜,此前负责维和部队组建、编成、训练、部署及后勤补给等事务的维和部队联合指挥部改为对国际安全理事会负责,此举是将出兵维和的决策权从国联理事会转到了新成立的国际安全理事会,在新的运行架构下,常任理事国是无权否决安全理事会出兵决定的。

    尽管国际安全理事会的组建和运作使得国联向阿尔巴尼亚派遣维和部队成为可能,但单纯依靠维和部队来解决阿尔巴尼亚战乱问题并不现实,奥匈帝国和意大利的深度介入才是造成这一局面的根本因素。为了迫使这两大南欧强国的改变立场,一经10月举行的国联成员国大会投票通过,国际安全理事会迅速发布了维和部队第三次扩充方案,宣称要将维和部队的规模扩充至35万,并准备调派15至20万人前往阿尔巴尼亚,这一招果然吓住了奥匈帝国和意大利,但他们又不愿凭白放弃在阿尔巴尼亚的既得利益,意大利人率先来了个黑变白,主动要求参与阿尔巴尼亚维和行动,而且表示他们能够在年底之前派出5万兵马,以维和部队的名义入境阿尔巴尼亚。哈布斯堡王朝也不示弱,他们表示前期派往阿尔巴尼亚的军队本来就是奔着维和而去,他们非常乐意参加国际安全理事会组织的维和行动,而且单就奥匈帝国就能够负担此项维和任务……

    既然奥匈帝国和意大利在阿尔巴尼亚问题上双双作出退让,国际安全理事会顺水推舟,要求奥匈帝国派驻阿尔巴尼亚的部队负责维持该国首都及沿海地区的秩序,安排意大利军队与德国、西班牙、爱尔兰、法国、苏格兰、希腊派出的维和部队一同进驻阿尔巴尼亚西南和南部地区,并力邀阿尔巴尼亚内战双方以会谈协商的方式结束对抗,联合组建临时政府,在国联监督下举行公投选举。

    少了奥匈帝国与意大利的幕后挑唆,阿尔巴尼亚内战双方迅速达成和解,战火的平息不但惠及该国百万民众,亦挽救了国联岌岌可危的声望,赢得各国舆论一片赞誉。不过,在阿尔巴尼亚战乱得以化解的这几个月里,东亚和南亚的战火却烧的愈发旺盛:孤立无援的中*队在日军咄咄逼人的攻势下举步维艰,投降派逐渐在内部占据上风,灭国亡种的危机感笼罩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头顶,尽管这个民族在绝境中迸发出格外强劲的生命力,但若不能及时得到外部援助,他们的抗争也许只能维持最后几个月;开挂的阿三干别的事情或许还行,但打仗绝对是外行,随着二十余万如狼似虎的日军南下印度次大陆,五十多万装备精良的印度联邦军堪称是亚洲的意大利,即便有为数众多的欧美职业军人为他们担当教官、顾问、参谋甚至帮他们指挥战斗,依然是一败再败,到后来士兵们成群结队地向日军投降,就连首都也拱手让给了对方,他们的首脑仓惶飞赴欧洲,试图说服列强国家出兵干涉。

第60章 规则与秩序 下

    随着阿尔巴尼亚战乱的平息,欧洲民众得以在一种较为祥和的气氛中迎来了1945年的新年,然而放眼世界,战火烽烟正在亚洲肆虐:在东亚,加快侵华步伐的日本军队接连发动攻势,从北路推进的第3方面军攻克兰州、西宁,切断了苏俄物资运入中国腹地的陆上主通道,从中路推进的第1方面军抵达秦岭…大巴山一线,从前线机场起飞的轰炸机不分昼夜地空袭陪都重庆,极大地打击和削弱了中**民的信心士气,从南路推进的第2方面军对昆明形成了钳制之势,进一步压缩了中方的战略纵深;在南亚,日本和印度斯坦国联合对印度联邦发动了一连串狂风暴雨般的攻击,让原本已经胜利在望、接近与中国会师的印度联邦呈现崩盘之势,印度次大陆中部和南部的大片地区又重新回到了日本及其傀儡盟友的手中,精锐尽失的印度联邦军勉强拼凑了三十多万部队在印度河西岸设防,一旦日军主力抵达,印度西部最后四十万平方公里的领土能否守住还是个很大的疑问,届时拥有4亿人口的印度恐怕将以另一种方式完成统一。

    新年刚过,西方同盟国便在爱尔兰首都立默里克举行首脑峰会,重点讨论地理上非常遥远但跟全球格局息息相关的亚洲问题。从自身战略安全的角度出发,欧洲国家既不希望亚洲出现一个实力足以窥视中东乃至非洲的超级强国,也不希望横跨欧亚大陆的俄国在另一种意识形态的主导下重新崛起。当初欧美国家联手援助苏俄,就是为了利用俄国人牵制日本的军事部署,遏制他们的军事扩张,而在日苏协商停战以前,这种策略确实起到了非常显著的效果,日军主力长期调离南亚和澳洲,那里的局势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现在看来,养虎为患这句成语用在俄罗斯苏维埃共和国身上实在是再合适不过了。俄国人这次半路刹车让筋疲力竭但实力犹存的日本军队得以从东北亚战场抽身而出,一下子就扭转了印度次大陆和澳大利亚的形势,等于是狠狠甩了西方同盟国一个响亮的巴掌!

    对于苏俄领导者这种说话不算数、签字不认账而且变脸比翻书还快的恶劣表现,西方同盟国首脑们纷纷表达了他们的鄙视之情和愤慨之意,但尽管他们人多势众,想要有效惩治俄国人这种违背协定的行为却不容易。一方面,俄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经济和国防工业自成体系,他们并不惧怕外部的封锁,必要时还能寻求跟日本人进行贸易往来;另一方面,苏俄自建国以来就在时刻提防欧洲联军的干涉和颠覆,他们将重要的工业资源安置在远离欧洲腹地的乌拉尔山区,与欧洲国家接壤的西部地区,道路交通设施和民用工业建筑的布局都充分考虑到了防御需要,再加上意识形态的群体优势和进行了改革的兵役制度,这样的俄国绝对是所有入侵者的噩梦啊……

    即便如此,峰会上还是有不少鼓动德国皇帝小威廉对俄国动武在声音,他主宰的德意志帝国已经取代了昔日大英帝国的霸权地位,眼下最具诱惑力的目标无疑就是挑战拿破仑未竟的伟业。好事者甚至对击败苏俄、兵临远东做了全盘推演,他们认为击败苏俄需要动用万军队,虽然这一数字超过了当前所有欧洲国家的现役兵力之和,但以德国现行的混合兵役制度以及8500万的本土人口和近2亿的殖民地人口,征募并装备300万部队非常轻松,若以西方同盟国阵营对苏俄开战,那么集结起500万兵力也非难事这已是拿破仑征俄大军的十倍!当然了,在现代战争的模式下,兵力的多寡不是决定胜负的关键,任何一支试图征服俄国的军队所面对的最大敌人并非俄军,而是幅员辽阔的俄罗斯大地和恶劣复杂的气候环境。来自欧洲的军队从白俄罗斯和乌克兰出发,推进至乌拉尔山区就得跋涉两千公里,要维持一支庞大军队向敌方腹地推进2000公里,消耗的后勤补给是个惊人的天文数字,集西方同盟国之力也未必能够负担很久。德皇小威廉像他的父亲一样有着征服世界的野心,同时又是一个吝啬的人,对投入小、回报大的方案充满兴趣,而对那些投入大、回报具有不确定性的计划顾虑重重。所以,他对那些妄言以武力全面征服俄国的论调嗤之以鼻,认为那不过是用数以百亿计的耗费换来一些价值并不高的矿产资源、一些文化程度很低的劳动力以及维持一大片地区治安秩序的烦恼,绝对是一笔血本无归的投资。

    对武力入侵苏俄不感兴趣不意味着对打败苏俄没有想法,自击败美英阵营以来,德国人的主要竞争对手就变成了日本和苏俄,前者是远在万里之外的潜在劲敌,后者则是卧榻之旁的猛虎,有着一举突入欧洲腹地、颠覆欧洲秩序的潜在威力消除这一威胁无需占领俄国,只要让它长期处于虚弱或分裂状态即可达到目的这听起来似乎比占领俄国更难,做起来却是资深政客们的拿手好戏。早在日苏激战正酣的时候,德国及其傀儡仆从国家就加紧了对苏俄的渗透,暗中煽动俄国民众的不满情绪,秘密扶持反对苏俄政府的政治势力,甚至策反苏俄军队的中高层军官,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1944年夏天,苏俄高层之所以在战场形势大好的情况下跟日本人议和,可不是因为他们有见好就收的传统,而是在欧美国家逐步削减援助的情况下,苏俄的经济和社会已经无法继续负担前线的巨额消耗了。两年多的仗,俄国人不但付出了伤亡过百万的沉重代价,亦因军事工业的强行增压造成经济逆行,许多地区的民众过着食不果腹、缺医少药的清苦日子,特别是在1943年冬天,一些偏远地区屡有饿死、冻死的现象出现,换做是任何一个欧洲国家,民众恐怕早就起来闹事了。

    峰会期间,无论是身居盟主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