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将于7月20日中午十二点半举行。上午十点,施道芬堡就提前来到了这个大本营。可是,他得知原本一直在地下室召开的会议因为偶然的原因改在地面上的会议室举行时,感到非常惊讶,因为这将大大削减炸弹的威力。可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了。十二点半,施道芬堡带着装着定时炸弹的皮包准时来到会议室。这时,军官们正围坐在一张十八英尺长,五英尺宽的橡木桌边,桌子下面是一个厚大而笨重的底座。几分钟后,希特勒走了进来,坐在桌子一边的中央,毫无表情地与施道芬堡打个招呼。施道芬堡走到桌子旁边,将皮包放在桌下的橡木底座的内侧,离希特勒的腿大约六英尺远的地方。一切都布置好后,施道芬堡就趁所有人都在看桌上的作战地图时,悄悄地溜了出去。这时离自动引爆只有五分钟了。
可是,事有凑巧,坐在桌子底座旁边的海因兹?勃兰特上校想凑近看一看地图,嫌施道芬堡那只皮包在腿边碍事,就把它放到了桌子底座的外侧。这样,厚实的底座就成为希特勒的一道重要屏障。十二点四十二分,炸弹准时爆炸,但希特勒却因为那厚重的橡木底座的保护,只是被烧焦了头发、灼伤了腿、臂膀与背部受了伤,没有生命危险。
希特勒侥幸地活了下来,只能说是一个意外的巧合而已。但是偏执的希特勒认为这次死里逃生是上天的恩赐。他认为是自己命不该绝,继续坚持其扩张侵略、灭绝人性的政策,直至最后的末日。
军界政要的巧合
拿破仑,法兰西近代史上最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曾经占领过西欧和中欧的大部分领土,使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拿破仑是法国人民的骄傲,直至今日一直受到法国人民的尊敬与爱戴。希特勒是德国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即纳粹党的主席,德意志第三帝国的元首,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头号战犯。同时,他也是著名的演讲家、政治家和敢于冒险的军事家。
然而,就是这两个截然不同的人之间却有着许多惊人的巧合。
拿破仑于1804年称帝。1804年5月18日,拿破仑黄袍加身,宣告自己为法兰西第一帝国的皇帝,称号为“拿破仑一世”。希特勒于1933年1月30日登上总理的宝座。从这一天起,魏玛共和国正式死亡,第三帝国诞生。两人掌权,其间相隔129年。
拿破仑1809年占领维也纳。1809年初,第五次反法同盟成立。奥地利帝国偷袭法国在德国的领土,拿破仑被迫退出西班牙,继而东征。在经历短暂的失利后,拿破仑很快就转败为胜,最终迫使奥地利帝国签订维也纳和约,再次割让土地。1938年3月11日,希特勒软硬兼施,在奥地利的亲德分子和纳粹分子的帮助下,兵不血刃地占领了奥地利,走出了他在中欧侵略扩张的第一步。两人占领维也纳相隔129年。
1812年,拿破仑攻占莫斯科。1812年,拿破仑发兵50万远征俄罗斯,长驱直入,直捣莫斯科城。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在1000多公里长的苏联边境上发动大规模的突然袭击。两人进攻莫斯科城相隔129年。
两人的惨败都始于莫斯科之战。拿破仑于1816年战败,希特勒是在1945年战败,还是相隔129年。两人掌权时都是44岁,进攻俄国时都是52岁,战败时都是56岁。两人都被人称为有先见之明的战略家,却在战略上犯了同样的错误。
两人还有其他的相似之处:拿破仑每做一项重大的决定,哪怕战斗在最激烈的时刻,他必然会先进入半梦半醒的状态10分钟,然后再下达作战指令。希特勒也有这个习惯,他每次在做决定之前,也会沉入半睡半醒的状态中,然后再发号施令。
两位总统死于同时
在距离波士顿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叫做昆西的小镇,因为在昆西海湾南岸而得名。除此之外,这个小镇还有一个非常响亮的名字——总统城。出生于这个小镇的总统,除了亚当斯父子,还有因为在美国独立战争期间任大陆会议主席而被称为美国“真正的第一总统”的约翰?汉考克。
美国独立战争开始在北方的马萨诸塞州,而亚当斯是革命初期最主要的领导人。亚当斯在1775年6月的第二届大陆会议上,提议由来自弗吉尼亚的乔治?华盛顿担任大陆军总司令。一年以后,他又极力举荐来自弗吉尼亚的托马斯?杰弗逊参加美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文献——《独立宣言》的起草工作。在独立战争胜利之后,乔治?华盛顿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而约翰?亚当斯是副总统。在内阁中,托马斯?杰弗逊被任命为国务卿。但此后,约翰?亚当斯和托马斯?杰弗逊在治国理念和方略上的分歧开始浮出水面,并逐渐公开化。
1796年,乔治?华盛顿卸任总统,回归故里。按照当时的选举规则,正副总统是由总统候选人中得票最多的两个分别担任。1796年的大选,亚当斯当选为总统,而和他政见不合的杰弗逊则成了副总统。由于二人的治国理念不同,他们在一些政治活动中的做法,损害了他们之间长久的友谊。这一对总统和副总统在内政外交等几乎所有重大事务上都是截然不同针锋相对。
1800年,亚当斯在大选中败北,杰弗逊当选为总统。当时,亚当斯没有听从杰弗逊的呼吁,对杰弗逊抛出的橄榄枝不屑一顾,孤独地回到了北方的昆西小镇。约翰?亚当斯回到昆西的时候,心情非常沮丧和愤懑。可是,他们两人仍然还有老友之间的患难之情,关系也还没有真正破裂。然而两人之间的来往还是断绝了。
1808年大选后,杰弗逊卸任回到了弗吉尼亚的故居。此前亚当斯一直活在孤独和痛苦之中。除了家人以外,给他最大安慰的是他的一位老朋友,美国《独立宣言》的另一位签署者——本杰明?拉什。他们曾经是共同的开国者,也是彼此有着深厚友谊的老朋友。在亚当斯最痛苦的日子里,拉什持续不断地和他通信。在拉什给亚当斯的一封信中,他描绘了这样一个梦:在他的梦里,亚当斯写了一封信给杰弗逊,然后杰弗逊也回了信;在之后的几年里,亚当斯和杰弗逊相互通信,对他们曾经犯过的错误都做了反思,也弥合了他们众所周知的友谊。最让人奇怪的是,拉什甚至梦到了亚当斯和杰弗逊的死亡,他们满载赞誉,同时沉入坟墓。
更加奇怪的事情发生了。1811年,亚当斯向一个朋友表达了自己对杰弗逊的友情,说从来没有扼杀自己对杰弗逊的感情,过去如此,现在依然如此。杰弗逊听说以后,立即就给拉什写了信,也表达了他对亚当斯以往政治判断力的敬佩。就在1812年的元旦,亚当斯给杰弗逊寄了一封信,说是要给杰弗逊寄两块“家织的土布”作为礼物。杰弗逊收到的时候才发现那是亚当斯的儿子约翰?昆西新近出版的两卷著作。以后的14年里,北方马萨诸塞州的小镇昆西和南方弗吉尼亚的杰弗逊庄园之间,开始了美国历史上最著名的通信。在整整14年中,美国的第二任总统约翰?亚当斯和第三任总统托马斯?杰弗逊,在各自的家中,用纸和笔,回顾着他们那一代革命者破天荒的经历和功绩。
在庆祝《独立宣言》发表50周年的时候,弗吉尼亚和马萨诸塞的人们分别向杰弗逊和亚当斯发出了邀请,可是两位老人的身体状况已经很不好了,根本无法出席任何公众活动了。就在7月3日的傍晚,托马斯?杰弗逊突然昏迷,最后一句话是问身边的医生和家人:“今天是四号吗?”他在昏迷中坚持着,似乎是在等待着什么。第二天,托马斯?杰弗逊就停止了呼吸。五十年前的这一刻,美国的一代开国者正开始在他起草的《独立宣言》上签字。几乎就在杰弗逊死去的同一时刻,远在北方的昆西小镇,当时坐在椅子上的约翰?亚当斯突然中风,失去了知觉。当天下午,约翰?亚当斯也去世了。五十年前的这一刻,美利坚合众国向世界宣告了自己的独立!
独立宣言的两位催生者——约翰?亚当斯和托马斯?杰弗逊,在独立宣言五十周年的同一天离开这个世界,相隔还不到五小时。没想到多年前他们的好友拉什的一个梦,今天竟然成了现实。
肯尼迪与林肯的百年遥望(1)
人们常常将亚伯拉罕?林肯和约翰?菲茨杰拉德?肯尼迪这两位美国著名的总统进行比较,因为他们彼此有着太多的相似或相关的地方。这两位深受美国人民爱戴的总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巧合,许多惊人的巧合。
亚伯拉罕?林肯第一次当选国会议员是在1846年,而约翰?肯尼迪则正好是在100年后当选为国会议员的。1860年11月6日,林肯当选为美国的第16任总统,而肯尼迪则是在100年后的1960年11月8日当选为第35任总统的。这两个时间不多不少刚好都相差100年。这两位总统相隔百年,却发生了许多相似的事情。
其实,他们的巧合更多的是关于他们遇刺事件的。刺杀林肯的凶手叫约翰?威尔克斯?布思,生于1838年;而刺杀肯尼迪的凶手李?哈维?奥斯瓦德,则是出生于1938年。两个杀手都是南方人,也都是在抓捕和审判之前被击毙的。布思是在剧院刺杀了林肯之后,逃入了一座谷仓;而奥斯瓦德则是在一座仓库的窗口对准肯尼迪扣动扳机,然后逃进了一家剧院。
巧合的事情还不止于此,两位总统似乎对于自己的死亡都有着某种奇特的预感。就在遇刺的当天,林肯还对他的卫兵威廉?H?克鲁克说道:“我相信有人要谋杀我……我毫不怀疑他们会动手……如果发生了这样的事,也是无法阻止的。我没有任何办法。”而肯尼迪在遇刺前,也曾毫不怀疑地对妻子以及他的私人顾问肯?奥唐纳尔说:“如果有谁想从窗口用步枪向我射击,谁也无法防止,因此又何必多操心呢?”肯尼迪说这话的时候是在1963年11月22日,就在讲了这话几个小时后肯尼迪就不幸遇刺身亡了。
除了上边提到的这些,两位总统之间的巧合还有很多。林肯和肯尼迪两人都是历史上有名的民权运动人物,两人都在星期五被枪杀,并且都是头的后部中弹,遇刺时两人的妻子也都在场。林肯是在福特大戏院遇刺的,而肯尼迪虽是在汽车上被刺的,但汽车却是福特汽车公司出品的,而且还是林肯牌的。他们死后,接替他们总统职位的都是南方人,并且都叫约翰逊。接替林肯总统职位的安特鲁?约翰逊生于1808年,而接替肯尼迪总统职位的林肯?约翰逊生于1908年,两人相差也是100年。另外,肯尼迪还曾经有一个名叫伊夫林?林肯的秘书。据有关报道,这位秘书还曾经劝告肯尼迪不要去达拉斯。
凑巧的事情如果仅仅是一件两件地发生也就算了,我们大不了就称之为巧合。但是如果巧合多到了像林肯和肯尼迪之间的这个样子,再解释说这仅仅是巧合还会有人相信吗?难道冥冥之中,在这两个人之间确实暗藏着什么玄机?
百年遗信救后人
1798年4月14日拿破仑写给在埃及同土耳其人作战的部下老马什尔上尉的一封信,在100多年后竟然拯救了同样率军在埃及同土耳其作战并且已经陷入绝境的老马什尔的曾孙小马什尔上尉的性命。这是一个巧合,也是一个奇迹。
1914年的8月,同盟国和协约国之间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1915年的4月,一支法国军队和数倍于己的土耳其军队在埃及战场的西奈半岛展开了激战。法军一直坚持到4月14日的傍晚,最终只剩下了30多人,并且弹尽粮绝。此时他们已经被土耳其军队包围。马什尔上尉眼望着派出去寻求救援的信使一个接一个被土耳其军队击毙,不由地想起了自己的曾祖父。他的曾祖老马什尔上尉也是在西奈半岛一个荒凉的地方牺牲的。难道小马什尔上尉也要步自己曾祖父的后尘,死在西奈半岛吗?
肯尼迪与林肯的百年遥望(2)
就在这个时候,中尉领着一位身披斗篷的*老人来到了马什尔上尉面前。这位老人难掩激动,从怀里掏出一个皱巴巴已经发黄了的旧报纸袋,颤抖着递给马什尔上尉。马什尔上尉也不知道是什么东西,接过纸袋后看见上面字迹模糊地写着“马什尔上尉”五个字。小马什尔上尉打开纸袋,发现里面有一封信,早已经发黄了。借助火光,马什尔仔细地辨读着信的内容。由于字迹很潦草,马什尔费了很大的劲才断断续续地看完。信中的内容大致是:“亲爱的马什尔:接到此命令,请立即……这封信由一位年轻的*人转交给你……看完信后,立即寻找埋在堡垒和地下的食物、军需……拿出你们最需要的,然后把剩下的物品毁掉……你们从埃及前线撤离……有三条路,但不可以走滨海那条…… 从中间那条路可以一直穿过沙漠……要像保护眼睛那样保护附在信内的地图,并根据地图找到……废墟后面有一泉眼,最后能……胜利。”再看信上的署名和日期,“1798年4月14日,波拿巴?拿破仑”。马什尔上尉看完这封信非常吃惊,同时也感到疑惑。
这时,那位老人说出了故事的原委。1799年,拿破仑率领一支法国劲旅远征埃及。当年4月份,部下老马什尔上尉率领的一支军队在西奈半岛陷入了土耳其军队的重重包围。拿破仑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写信给老马什尔。信的大意是指导如何突破重围。拿破仑把这封信交给了一位熟悉当地地形的*年轻军人马洛卡。马洛卡在接受任务后,就立刻昼夜兼程地赶往交信地点,但是他还是没有找到老马什尔上尉及其部队。原来,老马什尔上尉率军在经过一番激战后,已经突破了土耳其人的包围,但是由于不熟悉当地地形,最后被无情的沙漠所吞噬。
当时,马洛卡不知道马什尔上尉已经带领部队走上了绝境,心里很内疚,一直自责没能完成任务。所以,当老马洛卡快要去世的时候,就把信交给了他的儿子小马洛卡,并再三嘱咐一定要找到马什尔上尉并亲手把信交给他。小马洛卡为了完成父亲的嘱托,整整寻找了40年,这时候他已经89岁了。机缘巧合,小马洛卡终于把这封历时一个多世纪的信件,在同一个地点亲手交给了收信人“马什尔上尉”——老马什尔上尉的曾孙。
马什尔上尉听完事情的原委之后,异常激动。之后,在老人的指点下,马什尔上尉等人在要塞的后边找到了废墟,也找到了他们最急需的弹药和食粮。不过这些食物和弹药可不是拿破仑留给他们的,而是在大战刚开始时,德国人和土耳其人储藏在那里以备不时之需的。马什尔上尉在获取了弹药和食物以后,又按照地图上的路线终于走出了重围。
中西历史上的若干巧合
世界的东方和西方曾经是两个联系并不紧密的人类文明区域,在这两个不同的地方却出现了许多相似的人物、事件和现象。对东西方的相似和差异进行观察和梳理,有助于我们对东西方和世界整体的文明有一个更好的认识。然而在观察和梳理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许多非常巧合的事情,这也给我们增添了不少乐趣。
清王朝的康熙皇帝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君主,开创了中国古代史上最后一个盛世局面。而几乎同时在俄国也有一位贤明君主,那就是彼得大帝。他与康熙几乎是同时即位,也为俄罗斯帝国的辉煌奠定了基础。这两位皇帝连死几乎都是一块,康熙皇帝死于1722年,而彼得则死于1725年。
被誉为“西方戏剧之父”的莎士比亚给世人留下了37部戏剧,其中包括一些与别人合作完成的。此外,他还写有154首十四行诗和三四首长诗。被誉为“中国戏剧之祖”的汤显祖,在戏曲方面的代表作有《牡丹亭》《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