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其中应该说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日本军队因为长期以来对付的都是中国、菲律宾、新加坡这样没几辆坦克的国家,所以根本就没有指挥坦克集团作战的经验,那么现在出现指挥上的失误说起来是偶然其实也是必然。
此时,在张弛当面的两辆日军九七式坦克就由于上田信夫的指挥失误而陷入了尴尬的境地,其实日军这些坦克也是匆匆忙忙的开上来时才发现了这一点。
愣了一会儿,他们很快就意识到这么下去就只是等死,于是其中一辆九七式马上做出了反应……掉头。
但这个反应显然不比在这里等死高明多少,日军九七式坦克没有后退档,要掉头就只有一边履带不动另一边履带前进让车体做一百八十度的旋转……但这样一来就把九七薄弱的侧面装甲甚至最脆弱的背面装甲暴露在m3的炮口下了。
m3坦克哪里还会放过这么好的机会,于是只听“轰轰”两声炮响,那辆企图逃跑的九七式坦克就变成了一团火球。
剩下的那辆九七式还是没有动作,张弛想,里头的乘员只怕都要哭了:打也不是走也走不了,有这样一上战场就等死的吗?
下一秒这辆九七式就做了个让张弛等人既意外又不意外的动作……它开足了马力朝前冲。
说是意外,是因为在战场上坦克交锋时还真没见过这样的打法。
说不意外,则是因为小日本不顾生死的朝前冲的现像,张弛等人也是见得多了,只不过以前是日军步兵现在是坦克而已。
往细里一想,又觉得这么做还真有它的道理。
不能打也不能逃,那就只有往前冲……而且越是往前冲离目标越近炮弹打偏的可能性就越小。也就是说,一旦等九七式冲到m3坦克面前,那么九七式就可以一发炮弹将m3坦克轰上天。
至于m3坦克后的步兵,那自然就有九七式上的机枪对付。
就在这紧要关头,一辆m4谢尔曼坦克“嘎啦嘎啦”的开了上来,它一边开一边对着那辆九七式坦克稍稍调整炮口,只听“轰”的一声,九七式就被炸上了天……谢尔曼坦克的主炮是75mm的加农炮,它能在一千米的距离上击穿60mm的钢板,日军九七式坦克33mm的正面装甲根本就不够打!
(注:谢尔曼坦克是二战时为数不多的安装火炮垂直稳定仪的坦克,它可以在行进中精确瞄准目标,而日军坦克却必须停车才能瞄准。)
紧接着又上来几辆谢尔曼……
这是原本就计划好的,轻型坦克及装甲车在前头担任侦察任务,到有难对付的硬钉子时就让谢尔曼上。
这种安排当然是合理的,因为中型坦克谢尔曼虽然火力猛装甲也厚,但行动起来却比较笨拙,其庞大的体形也不适合担任侦察任务。而轻型坦克却恰好相反,尤其是轻型坦克上变态的五挺机枪……之所以会有五挺机枪,就是因为这种坦克主要还是用于侦察或是对付敌人步兵。
然而现在既然已经发现了敌人装甲部队,那么自然就让谢尔曼打先锋了。
日军剩下的几辆九五式坦克一看……这么大的一个家伙上来了,当下也不顾会不会引起火灾,照着谢尔曼就是几发炮弹。
但可惜的是,谢尔曼坦克的前装甲足足有76mm厚,这并不是日军九五式上的37mm的小炮能打得动的。
只见谢尔曼就像是个钢铁巨人似的迎着炮火继续往前开,继续往前开……它并不担心日军坦克会掉头逃跑,因为它一掉头就会暴露出能让机枪打穿的背面装甲。
日军坦克手也知道这一点,于是只能愣愣的停在原地,接着随着一阵“咯吱咯吱”的刺耳的金属摩擦声,谢尔曼坦克就重重地辗上九五式,九五式霎时就像被踩扁的柿子一样解体了。
其它几辆九五式想跑,但很快就被牛气冲天的谢尔曼给拱到了路边像无法翻身的乌龟一样动弹不得。
跟在后头的战士们当然不会放过它们,装甲车上的重机枪照着那些九五式的底部装甲就是一阵乱打,路边很快就冒起了一阵黑烟和火光。
有几名日军很幸运的活了下来,他们慌慌张张的从坦克残骸里爬了出来,想借着夜色逃回阵地,但他们的运气显然没有好到能逃出战士们手里的步枪……一阵枪响后地上就多了几具尸体。
坦克继续朝前推进,公路两侧民房的空隙里也出现了几辆谢尔曼坦克的身影……中英联军手里的谢尔曼坦克不多,只有九辆,但这九辆谢尔曼却是日军装甲部队啃不动的硬骨头。
第八十八章 油田之战(五)(加更求票)
双方坦克部队的主力是在十几分钟后相遇的,这场仗可以说敌我双方都没有准备也没有经验。
工兵团没准备没经验那就不用说了,他们原以为日军装甲部队已经开到了宾河,没想到在这里还会碰到这么多坦克。
而日军,则根本就没想到英军会反戈一击,于是同样也是匆忙上阵。
又由于日军之前的对手都没有多少装甲部队,所以训练有素的日军也同样没有这样大规模坦克作战的经验。
应该说这时日军装甲部队还是有机会的,他们可以抓住工兵团手里的谢尔曼数量不多这个弱点……工兵团手里的谢尔曼只有九辆,这九辆谢尔曼只够在正面承担起冲锋的作用,其余的位置比如侧翼就只能安排m3轻型坦克了。
至于英军手里的谢尔曼坦克为什么会这么少,那还是因为美国的原因……
谢尔曼坦克本身并不在租借法案里,也就是美国没有义务也不舍得为盟友提供谢尔曼坦克,再加上美国也认为在亚太地区的敌人主要是日本,而日本的装甲部队又不堪一击,于是一般只提供m3斯图亚特轻型坦克。
这也就是历史上的中国驻印军初期装备的是清一色的m3轻型坦克的原因,后来发现m3轻型坦克在对付日军九七式坦克时略显不足……日军九七式坦克虽然装甲不厚,但火炮穿甲能力却比m3强得多。而m3坦克装甲虽然比九七式厚,但又没厚到能抵挡住九七坦克炮的程度,同时m3坦克的小炮要击穿日军九七式的正面装甲又有困难,于是两者虽说总体性能相当但却十分巧合的处处受制于日军九七式。最后不得已之下,到中后期才为中国驻印军配备少量谢尔曼。
(注:中国驻印军,指的是中国远征军第一次作战失败后,以撤往印度的新38师为基础,再由中国方面通过舵峰航线空运新兵至印度组建起的中国部队,这是一支由英军提供生活物资美军提供武器装备的武装到牙齿的部队,其训练基地位于印度比哈尔省的一个名为蓝姆伽的小镇。)
同样的原因,美国提供给英军的坦克绝大多数是m3轻型坦克。之所以会提供给英军谢尔曼,那还是由于英国是美国的铁杆盟友甚至还可以说是同一民族这层关系。
可以想像,九辆装甲厚、火力猛的谢尔曼坦克摆在正面那不会有问题,但侧翼与后方就略显空虚了,尤其是中英联军的后方,那可是沿着公路一条长长的汽车队,就算有掩护也只是火力较弱的m3坦克,再加上此时的英军又毫无士气可言,这要是有几辆九七式坦克闯进去那就是名副其实的虎入羊群非搅得天下大乱不可。
所以,此时日军装甲部队正确的打法应该是用田忌赛马的方式,用轻型坦克在正面与强悍的谢尔曼周旋,再用中型坦克从两翼突破然后穿插到中英联军的侧后。
话说这也是日军步兵常用的战术,只可惜这种战术却没有被上田信夫用在坦克部队上,当时他的脑袋里只想着挡住,挡住,绝不能让英军坦克突破,否则油田就完了!
这也不怪他,正所谓当局者迷,以局外人的眼光看这场战斗当然会看得很清楚,因为对前因后果敌我形势等都一清二楚,要做出最佳的判断自然比较容易。但当时的上田信夫却是两眼一抹黑什么情况都不知道,甚至就连防线都是匆匆忙忙的组织起来的,哪里还会考虑得这么明白。
于是这很快就演变成了一场大屠杀,工兵团对日军装甲部队的大屠杀。
日军手里的九七式坦克也不多,一共只有一个中队九辆,而这九辆又有两辆在之前的战斗中就被击毁了,剩下的七辆就在油田腹地的空地上一字排开做好迎战准备……当然,上田信夫手里还有两个小队六辆九七式,只不过那是做为预备队不能轻易动用的。
对于工兵团来说,日军的这个举动无异于找死,九七式上57mm的短管火炮根本就无法对谢尔曼76mm厚的装甲构成威胁,而且谢尔曼可以在行进中瞄准射击,而日军九七式却只能停车瞄准。
于是在轰鸣的马达声中,随着一声声炮响……日军火炮打到谢尔曼上,谢尔曼安然无恙,而谢尔曼坦克每次开火击中日军坦克甚至都能将其整个炮塔都掀翻了。
这其中日军的装甲部队甚至还有顾忌,这个顾忌就是担心误炸油罐再次引起大火……日军炮手得到的命令是必须瞄准了打,务必保证命中目标!
可以想像,日军炮手在这个命令下差不多就是被绑住手脚作战……原本坦克就不如人家,又被命令给绑住了手脚,那这场仗不输才怪了。
不过十几分钟的时间,日军排在一线的七辆九七式就全都成了一堆火球。之所以要十几分钟这么长的时间,那就是由于工兵团的战士训练不足,毕竟他们只是在同古训练几天,这时又是在夜里,所以往往需要打上几炮才能命中目标。
七辆九七式坦克一解决掉之后,其后的十几辆m3就加足了马车往前冲,又是机枪又是火炮的如入无人之境的在日军及坦克群中横冲直撞。
应该说此时这仗已经打乱了,说不好听点就是工兵团也是在乱打……原本这时的m3应该在步兵的掩护下朝前推进,但驾驶坦克的战士们却异常兴奋也异常激动,不管三七二十一的猛踩油门就冲进敌人防线一阵敌打。
这不怪战士们会这么激动,要知道他们可是长期受着装备不如鬼子的气,在国内战场都是让鬼子的飞机大炮坦克压着打,眼看着自己的亲人、战友一个个倒下自己却毫无办法,这口气憋在心里四、五年之久,如今却是反过来看到鬼子的装备不如自己反被压着打,那种畅快和激动是无法用言语和文字来表达的。
于是这下哪里还会按捺得住,油门一踩就全速冲进了鬼子的防线……
事后张弛知道,有许多战士在打这一仗的时候都是一边打一边流着泪,他们嘴里说的最多的话,不是下命令也不是互相协同,而是:
“弟兄们,我今天替你们报仇了!”
“娘,你看到了吗?看到儿子在杀鬼子替你报仇了吗?!”
“爹,你在天之灵可以安息了!你放心,俺不会放过鬼子的!”
……
第八十九章 油田之战(六)
战士这也是错有错着,原因是日军对其装甲部队的失败也是早有心理准备。
日军也不是傻瓜,他们也知道己方坦克与美式坦克之间的差距,知道仅凭着九五式、九七式与英国人手里的m3、m4坦克打那几乎可以说是不堪一击,之前之所以能够势如破竹,不过是英国人怯战只顾逃跑而已。
于是,为了挡住英军的坦克日军就做了另一个准备,这个准备就是步兵炸坦克。(注:日军到这时还不知道跟他们交手的其实是中国人)
这个想法也许有些疯狂,但对日军来说却是理所当然甚至还可以说是另一种田忌赛马的高明战术:日军坦克不经打,那与敌人坦克作战的主力就不应该是坦克,而应该用己方步兵炸敌人坦克,然后再用己方坦克对敌人步兵。
所以在日军中广为流传的一句话就是:“数量可以用训练来对抗,钢铁可以用肉弹来抵挡!”。
这话的意思就是敌人的数量多不重要,日军可以用高强度的训练和军事素质来对抗;敌人的坦克先进也不重要,可以用肉弹来将他们挡住。
从某种程度来说它的确有一定的道理,而且日军一直以来也的确是以训练有素的少量军队在对抗包括中国在内的多数敌人,于是就使日军越来越觉得这话是正确的。
但这话也很危险,尤其是在近现代战争中更危险。它有些类似于我国七八十年代的“精神原子弹”,其根本就是过份强调人的意志和精神而忽略了武器装备的重要性。
而战争,从来都是人和装备的结合体,人和装备都一样重要,不能过份强调人也不能过份强调装备。正如眼前英军手里有先进的装备却不堪一击一样。
日军这个理论之所以能站得住脚,仅仅只是因为他所对付的国家大多都是工业弱国,其本身就没有多先进的装备而只有人。
而对付工业强国,比如两年前日本与苏联打的诺门坎战役就输得很惨,但这次惨败并没有让日本认识到他失败是过份强调人而忽略了装备,依旧奉行着武士道精神能够战胜一切的理论。
这种精神的确在战场上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但武士道最终还是没能战胜二战的终极武器……原子弹。
眼前的日军,当然不知道他们一直奉行的理论和精神最后会被击败,而且还会败得很惨很彻底。所以他们打算依靠步兵拿着集束手榴弹、炸药包、磁性反坦克雷等挡住英军坦克的进攻。
这个想法的确是可行的,这一方面是因为此时是黑夜,随便哪个士兵抱着集束手榴弹或是炸药包躲在哪个弹坑里、坦克残骸后或是房屋废墟中,工兵团的坦克都很难发现他们。
这其中值得一提的是日军使用的磁性反坦克雷。
众所周知的是,坦克因为在运动中而且坦克上到处都是倾角很难有放置炸药包或集束手榴弹的地方,所以要用集束手榴弹或炸药包炸坦克,往往都是要人抱着这些玩意一起冲到坦克附近并保持近距离甚至贴着坦克才会对坦克造成伤害。
这么做的难度就不用说了,首先必须要有必死的决心,然后再突破敌人的重重火力最后与敌人坦克同归于尽……这无论成败都是有去无回的,也就是说在分配到这任务时几乎就可以说是死定了。
日军虽然在武士道精神的刺激下不缺乏这样的死士,但还是会在心理上给执行任务的日军很大的压力。
于是就有一种“磁性反坦克雷”这玩意出现了……就像之前所说的,日军一直以来都不重装甲部队的组建,同时因为对手都是工业弱国没有多少坦克所以反坦克武器也严重缺乏,直到他们准备在诺门坎与苏联打一仗时才紧急开发出一批反坦克武器。
“磁性反坦克雷”就是其中之一,但它并非是想像的那样远距离抛过去就能吸附在坦克的装甲上并将坦克炸毁的……这种方式过于高级以当时小日本的工业能力还开发不出来。
这所谓的磁性反坦克雷,其实就是一个装有**的扁圆形的玩意,四周均匀分布着四块磁铁,正中一个引信。因为它的形状像王八,所以被叫作王八雷,美军则称其为海龟雷。
它的操作是需要日军将其手动吸附在敌人坦克的装甲上……由此也可知日军的反坦克装备有多简陋。它的好处相比起炸药包、集束手榴弹来就只有一点,那就是安装完后人就可以快速离开,也就是说还有一线生存希望。
但别看只是一线生存希望,就是这一线生存希望就可以给日军心理上的一点安慰,于是就使这磁性反坦克雷在太平洋战场上给美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