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是商朝素有名望的姜大夫,姬昌失敬了!”
姜子牙是商下大夫,因触犯禁谏令而外逃。
“我先君周太公曾预言:‘当有圣人至周,周便得以兴盛。’在我看来,您就是先君所预言的圣人,太公望子久矣!请姜大夫和我一起上车,回宫再详谈,姬昌实在有太多事情要请教姜大夫。”
说着,姬昌站了起来。他拿过姜子牙的渔竿放到车辇上,再把姜尚扶上车辇,与他同车回宫。在车上,继续讨论关于治国与取天下的话题,姜子牙的学识理论,让姬昌深为折服。
姜太公的政治理论,很有一点社会主义色彩。《太公兵法》:“天有时,地有财,能与人共之者仁也。”仁就是能与天下人共享财富,如何才能做到与天下人共享财富呢?从国家制度来看,唯一的道路就是公有制了,或者说,公有制才是仁。而在作了上述定义后,《太公兵法》继续说:“与人同忧同乐,同好同恶者,义也。”与老百姓同忧同乐,同好同恶,这样的感情,为之义。
姜太公的公有制理论,可能是来自远古原始公社时代的政治。正好当时的周国社会,还没发展到奴隶制阶段,也仍是处于原始社会主义时代。所以,姜太公的政治理念,与周国的社会实践是高度吻合的。也许是因为这个原因,即使姜太公已年过六十,姬昌还是那样地信任他,决定要交给他统领全国军政的大权。
翌日,姬昌召集群臣,举行隆重的仪式,拜姜子牙为太师,统管军政大务,称“太公望”,意思是太公古公亶父盼望已久的人。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第四章 纣王与苏坦己
《史记》说商纣王子辛曾手格猛兽,可见其勇猛非同凡响。因为有西伯周镇守西部边境,商朝得以集中力量*东夷人。纣王亲自领兵打仗,屡屡取得胜利。《国语·晋语》中记载:“殷辛伐有苏,有苏以坦己女焉。”《竹书纪年》有记:“王师伐有苏,获妲己以归。”
商朝作为一个奴隶制国家,其与东夷人的战争,既有保卫农业社会不受侵犯的性质,也具有一定的掠夺性,这没什么好奇怪的。虽然《史记》中没有记载,但苏坦己是纣王的战利品,应没有什么疑问。此后,《史记》则有记:纣王“爱妲己,妲己之言是从。”
商王后宫中藏有不少美人,苏妲己能超越她们成为纣王最宠爱的妃子,说明她在美貌之外,还有独特的性格魅力。是她的性格,而不仅是她的美貌让她闪出特别耀眼的光彩。也许,她是个喜好新奇刺激的姑娘。比如,她来自一个小地方,贫穷落后,没有见识,纣王喜爱刺激的那一套,打开了她的眼界,使她感到特别兴奋,而她的兴奋,对纣王而言,仿佛又是一副*,成为他的新刺激。
自得到苏坦己后,纣王就把他的天分发挥在如何能更刺激地享受性快乐上了。他修建鹿台作淫乐之宫,使师涓作新*,北里之舞,靡靡之乐,以酒为池,县肉为林,男男女女相裸,追逐在这酒池肉林中,想吃就吃,想饮就饮,想*时就*,把最疯狂的想象,发挥到极致。
然而,纣王是一个君王,他身上承担着君主的责任,是有使命的。从本质上说,他跟自己的臣民其实一样,不享有绝对的自由。因此,当纣王追求性快乐时那忘却一切的疯狂劲头,不仅把自己的王宫变成了淫乐之宫,还荒废了朝政。商朝的大臣们很担心,他这样会把国家给欢乐掉。就联合起来向纣王进言相谏,希望他改变,回复从前的政治雄心。纣王闻见甚敏,资辨捷疾,大臣们虽能进谏,却被纣王一一辩驳回去,满朝大臣,竟是没人辩得过他。
虽在理论上辨不过纣王,商朝的大臣们仍然忠于自己的职责。他们继续向纣王劝谏,有些啰啰嗦嗦,唠唠叨叨的 ,结果惹毛了纣王的牛脾气。你们不讲道理,那朕也不讲道理了。他设立一种严峻的刑罚来恐吓的大臣,如再有出言相谏,就用这种刑罚来惩罚他们。
但是,国家危机,不因设立这一刑罚而消除。有个忠臣崇侯虎,看到商朝处于危急是,心里也很焦急。西伯周虽然为商朝镇守了本部边境,但随着对游牧人战争的不断胜利,它的武备也越来越强大,已威胁到商朝的安全。崇侯虎就提醒纣王,姬昌可能对王朝不利。因为在西部诸侯中,姬昌的个人威望越来越高,已成众星拱月之势。纣王信赖崇虎侯,也做事干脆,当即派人把姬昌囚禁起来。
周国人很担心纣王会杀害姬昌,就设法营救。大臣闳夭等人认为,纣王现在耽于女色,沉迷享乐。如果能有美女献给纣王,或许可以救回西伯。后来,他们从国外求得有莘氏美女,连同骏马及其它珍宝一起献给纣王。
纣王大悦,虽然苏坦己美丽,但有莘氏更年轻,自有青春的魅力。纣王也不是不讲道理的人,崇虎侯担心西伯周威胁商朝虽然是忠心耿耿,但姬昌并无实质的谋反证据,加上商朝西部边疆始终需要有人镇守,因此,他就释放了姬昌。
姬昌是雄才大略的。获释后,他主动献出周国新辟的洛西土地给纣王,以报答不杀之恩。同时,他也请纣王废除虐待大臣之严刑。纣王没有拒绝姬昌的善意,他接纳了姬昌的请求,并赐弓、矢、斧、钺等兵器,授予姬昌他征伐的权力,让他继续为商朝守卫边疆。
被释回国后,姬昌又一如既往地履行自己的职责。他亲自下农田耕作,日晒雨淋,与个农民无异。他的个人生活与普通百姓没有不同,就是劳动、生活、生儿育女。但在他的带领下,国家一天天富强起来了。
纣王仍然沉缅在与苏坦己、有莘氏等大小美人的淫乐生活中,朝政是荒废了,但商朝仍然是强大的。商朝有数百年的根基,近千年的积累。纣王常常自忖:朕有命在天,有什么可怕?
第五章 周武王
公元前1056年,周文王姬昌逝世,他在位50年,享年97岁,共生有18个子女。因长子姬考早逝,爵位由次子周武王姬发继承。
周文王留给姬发的是一个基础坚实,全国上下同心同德的国家。姬发继位后,十分明智地继续以姜太公为国师,四弟周公旦为辅,召公、十五弟毕公等人为左右协助,执行周文王的政策不变,使国家稳步发展,实力不断增强。但这实力,是强大到能与商朝相匹敌呢?
即位后第9年,周武王检阅部队。他邀请周边国家参与,结果,令人吃惊地来了800路诸侯。受阅部队先在周国首都镐京的郊野外集结,姬发在中军布置了一辆威仪车,竖起一块写有西伯昌名字的大木牌,仿佛周文王是大军的统帅一样。随后,大军前往毕原姬昌陵前拜祭。
周武王主持拜祭仪式,他自称为太子发,而不是西伯侯。这是为了表示对周文王的尊敬,因为他知道,他所以能获得众多位诸侯的支持,是周文王多年努力,为周国建立起来的崇高的威望,他们向着的,是周文王这面旗帜。
拜祭仪式过后,周武王即昭告司马、司徒、司空以及受领符节的各级军政官员:
“请大家严肃对待今天这件事情,我原本只是个无知的孩子,有幸承继先人的功业。我珍惜这份功业,也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所以,今天这个事情,我不能专权,也不敢随意。我们明定了赏罚,请大家听从总指挥的命令,以完成这次任务。”
周武王卖了个关子,没有明确这次要执行的任务具体是什么,只强调要听从命令。
随后,阅兵式总司令姜太公,向全军发布命令:“集合你们所有的人和船,向东渡过黄河去。后到者斩!”
一声令下,诸侯奋勇,壮士争先。士兵们把战马、辎重拉上船,力求以最快的速度渡过河对岸。
周武王带着几名亲兵登上一艘快船率先渡过河去。过了河,他骑马到一块高地,遥望对岸,但见车马喧嚣,旌旗招展,却又略略有些狼狈的景象。辎重过河似乎是个问题,尤其是战车,因为笨重不好上船。周国部队训练有素,秩序井然,即使遇到困难,士兵们凭勇气和智慧,也能有条不紊地解决。诸侯的部队则不然,他们奋勇向前,精神可嘉,但还是给人有些乱的感觉,没有组织好。运战车上船,弄翻了几辆到河里去,士兵们上船时也是一窝蜂的,竟挤沉了几条小船。
先锋部队过了河,姜太公把队伍整理好,然后下令来一个急行军,立即向朝歌的方向前进,大部队过河后也随即跟上。这时,各路诸侯隐约感到,要攻打朝歌了。他们有些紧张,也有些兴奋。部队到盟津城郊后,姜太公下令停止前进,部队原地休息,他们便趁此机会聚在一起,畅谈即将到来的战斗,同时心急地等待命令继续前进。传令兵来了,但命令不是前进,而是原路返回,令他们大感意外。他们不解,便到周武王帐前。周武王劝解他们,现在还不是进攻商朝的时候,请他们听姜太公的命令。
过了2年,商朝的情况是越来越糟糕了。纣王耽于淫乐,朝政荒废,大臣们如果是乐得清闲的,这样的日子其实也不错。但仍有许多爱国大臣忍受不了这现状,首先是纣王庶兄微子启,他打破禁谏令向纣王进言:“君不重商之社稷乎?”
但微子启的质问,对纣王没有警醒作用。自成汤始至己,商朝已传二十六世,商朝的强大是无容置疑的,他自己作为商王的地位也是无人可以替代。过渡淫乐的确迷惑了纣王的内心,他只看到商朝仍然强大,却不知天下已人心思乱。
“朕承天命治天下,朕乃天子,朕之权力,由上天所赐,谁能动摇?再有妖言惑众者,严惩不怠。”
纣王再次搁下重言禁谏。但见到微子启进谏失败后,同为王族后裔的箕子不惧禁令,继续向纣王进谏。纣王一怒之下把他关进大牢。再有商之贤臣比干,他是商王文丁之子,纣王的亲叔。微子启和箕子拉连进谏失败,使他再也坐不住。连追着纣王强谏三日,至纣王忍无可忍,下令把他处死。
纣王的刚愎自用,使商王宗室的太师、少师等人感到国家前景渺茫。微子启遭冷落,箕子被囚,比干被处死,他们作为王族尚且受到这样的对待,其他的大臣纵有爱国之心,也不敢违反禁令进谏。他们看不到商朝的前途,悲叹道:“国家有治,虽死不恨。但为国而死,国家终是混乱不止,终是要走向灭亡,还不如离去。”于是,他们从神庙里抱去商族的宗庙祭器,领着亲友族人外逃。他们的逃国之路,说来也是艰辛难言。每当看到一处好地方,他们停下来起卜占卦,神就指示他们继续往前。他们就唯有向前走下去,一直到他们的后裔走到美洲大陆,神才指示他们停下来。他们这才找到最终的安家之所,成为印第安人的祖先。
商王政德全失!天下人心思乱!这就是他要等待的灭商时机了!
公元前1046年正月,正是深冬,黄河上结着厚厚的冰。周武王就选着这个季节发动伐商战争。这时,北方所有的河流都结了冰,河水不再是阻碍他的大军的天险。周武王率兵车300乘,虎贲3000人,甲士45000人,会盟种路诸侯至盟津会合,遵周文王为统帅,东征伐纣。
大军开拔前,祭师占卦,得兆象大凶,各路诸侯见状,大惊失色。周武王从容不迫,以坚毅的语调对众人说:
“先王姬昌说,时至而勿疑。如果就因为这点凶兆而错过时机,我们就太愚蠢了。殷有重罪,不可以不毕伐!”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周国大军以王者之师的气魄向朝歌挺进,所到之处,商军望风而逃,逃不掉的便竖起降旗。纣王失德无道,是上天唾弃商朝。
2月甲子日,周武王率领的诸侯联军与纣王率领的商朝大军在商郊牧野会战。双方摆开阵势,周武王于阵前誓师。只见他立于高台上,左手握着黄色大斧,右手拿着白色旄牛尾,慷慨激昂:
“古人云:‘牝鸡不啼日。牝鸡啼日,家道落索’。今纣王偏听妇人之言,兄弟不用,良臣不用,惟小人是用,惟四方逃罪来的罪人是用。不祭祀先人,以奸道作为国家正道,混淆是非黑白,把作奸犯科作为正面的东西来标榜。今天,我们要替天行道,行天之罚。奋力向前,将士们,如虎如罴,如豺如离。对放下武器来投降的人,就别伤害他们,让他们帮助我们。努力奋战吧!上天在看着你们。”
姜太公把令旗一挥,战鼓擂动,周军的战阵开始向前推进。商朝那边也擂起战鼓,商朝大军人数众多,漫山遍野的冲压过来,各路诸侯将士,骤见之下,不免有些怯阵。
周国军队人数虽然远较商朝军队少,但训练有素,装备精良。他们向前推进时,整支军队步调一致,如同一人。伴着鼓声。少则六步、多则七步,就停下来整理队形,然后又再向前推进。短兵相接,一击一刺,少则四次、多则五次,然后又停下来整理队形,再继续向前推进。始终保持着整齐的阵形。如虎如熊,威武雄壮。无坚不摧。一经接战,商军的前队已是抵敌不住。各路诸侯见状,重新坚定了取胜的信心,向商军发起猛烈的攻击。
纣王的70万大军,多是奴隶,没有明确的战斗目标,不知道为什么而战,商朝的胜与败,与他们没相干,这一点十分致命。加上他们手中的武器都很简陋,箭矢不足。一见到周国大军步步向前逼进,还有那如蝗虫般飞来的箭矢,军心动摇了。在前面的有些畏缩,在后面的早已转矛头,要逃回朝歌。纣王的督军斩杀了几名逃兵,仍阻止不了他们溃退,一支大军倾刻瓦解,反做了周军攻城的前锋。
商朝败局已定。纣王回到宫中,把珠宝穿戴在身,登上鹿台。这儿曾是他欢乐的地方,这儿曾有过许多美人的欢声笑语。江山社稷再重要,这时都与他无关。人生不过眼云烟,他乐过了,疯狂过了,现在,便死又如何?纣王狂笑几声后,引火*。
后世有为纣王惋惜,把纣王变堕落的责任推到苏坦己身上,骂她妖媚君王,坏了政纲。认为纣王之败,是苏坦己媚君淫乐之过。这固然有道理,但并不公平。苏坦己媚君淫乐,却是没有什么可非议的,她只是一个战利品,一名*,一件工具。媚君淫乐是她为生存所必须的,也是唯一的选择。《史记》有这样的记载:“九侯有好女,入之纣。九侯女不憙淫,纣怒,杀之,而醢九侯。”九侯贵为三公,其女儿自不同于苏坦己这样的战利品,她心里有出身于贵族的骄傲。因此,玩不了纣王那些有失人的尊严的过分的*,结果就丢了性命,还连累了父亲。如果苏坦己不能淫乐,以她作为他人战利品的身份,连累的恐怕就不仅仅是她自己和父亲,而是整整一族人了。
现今也有人要给纣王翻案,所持论据也并非没有道理。《论语·子张篇》子贡曾说:“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意思是说,后人指责纣王的罪过,都不是他曾犯过的,而是后人添油加醋上去的,纣王其实冤枉。
但历史地看,纣王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暴君,这案其实翻不动。传说中的许多暴行,也许纣王的确不曾犯过,是后人添油加醋上去。周武王伐纣,指控他的罪过主要是:耽于淫乐、偏听宠妃;重用小人;政治上颠倒黑白;不留心祭祀。
以现代一些人的标准看,纣王的这些恶行,其实算不得什么,但这算不得什么不说明纣王就不是一名暴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