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篡汉传》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王莽篡汉传- 第3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绿谰庸ψ园恋淖鞣纾幌蛞岳淳凸⒐⒂诨常苁遣宦獯纬绿婪缸铮锖馊衔ρ细裰葱蟹桑铣统绿馈

  匡衡在中华文明史上也是一个重要人物,“凿壁偷光”这个成语说的就是他的故事。他是《诗经》专家,身为丞相,在朝中自有巨大的影响力。况且刘骜才刚刚即位,对欺君这样的严重罪行若不加以严惩,势必损害新皇权威,这是极坏的政治影响。因此,朝中大臣绝大多数都赞成匡衡的意见,认为应治陈汤死罪。

  时为太中大夫的谷永上书:“陈汤之功,永垂千古。《周书》上说:‘记人之功,忘人之过,宜为君者也’,今皇上初登基,不宜杀功臣。虽陈汤犯下死罪,乃念其功,亟请皇上开恩,特赦其罪。”

  刘骜自小对陈汤就很敬仰的,这是小男孩对大英雄常会怀有的钦佩之情。谷永的奏折其实是说到刘骜心里去了,他立即准奏,把陈汤从狱中释放出来,只是削了他的爵位。后来陈汤再立新功,刘骜便立即加官晋爵,重新起用他。可惜,陈汤始终是改不掉自己的老毛病,还是犯下了严重的贪腐罪行,刘骜不得不把他贬出京师。数年后,刘骜又再特赦陈汤,让他返回长安养老。

  建始四年,黄河决堤,河水泛滥东下,东郡、平原、济南、千乘以及兖、豫一带,30余县遭受水灾。大将军王凤向刘骜推荐校尉王延世领命治水,此前,王延世还没什么特别事迹。刘骜大胆任命王延世为河堤使者,全权负责治河任务。这固然有王凤的推荐,不过,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刘骜珍爱人才,知人善任。因为是皇帝的全权使者,王延世便有了调动地方一切资源的权力。他组建庞大的民工队伍,在黄河上大战数十日,不辱使命,堵住决口。

  刘骜接到捷报,即下诏晋王延世为光禄大夫,秩中二千石,赐爵关内侯,黄金百斤。同时,改建始五年为河平元年(公元前28年),以作纪念。在奖励功臣方面,刘骜是从不吝啬的。而皇上为一个臣子的功勋把年号也改了,对一位臣子来说,恐怕也是最高的精神奖励了吧。

  刘骜不惜花费巨资治理黄河,是因为他一直想彻底解决黄河问题,为沿岸百姓带来安宁。他特首设河堤都尉一职,专人专管,使治理黄河的工作常规化。首任河堤都尉许商,也是个非凡的人物,他既是《尚书》专家,又擅长算术,可说文理皆通,既是个专家型人才,又是个通用型人才。刘骜看中许商的,也正是这点。许商上任后即去治理年年暴发灾情的夹马河段,他花了三年时间疏通河道,使洪水能直通渤海而不再泛滥。人们纪念许商的功绩,将夹马河改名为商河。可见,刘骜立志治理黄河的努力,还是取得相当成功。

  渴求人才,刘骜也从不掩饰。他一再对朝臣们说:“《书》不云乎?当我主持国政,若身边没有老臣,没有贤者相辅弼,那是我没有加以重视的罪过。因此,我是希望各位公卿,能为朕举荐贤良方正,举荐能直言极谏之士。不问年龄,不问出身。切勿如《书》中所谴责的:‘女无面从,退有后言。’”

  说起上来,刘骜一方面珍爱人才,另一方面对人才又感到头痛。因为,朝中的贪腐问题已经相当严重,陈汤是因这个问题而栽倒,而他的对头匡衡,同样是因贪腐栽倒。所以,当母亲跟他谈到成都侯王商对王莽的推荐时,刘骜脑海里一下子闪过了一个念头。他是个可重用之才吗?

  在外臣不断被牵涉入贪腐问题时,重用外戚,也许是解决贪腐问题的一条道路。在朝中,人们在不经意间,不时会赞扬王莽几句,对他的学识、他的风度和他的工作态度表示欣赏。在同辈外戚中,王莽可说是出类拔萃的了,虽然现在还没什么特别事迹,不过,应是可重用之才。

  早朝。刘骜处理众大臣呈上的各方文牒。今天的消息不好,让刘骜心情沉重,眉心紧锁。眼前这一大叠奏折,都在报着各地灾情。又犯水灾了,勃海、清河、信都河相继湓溢,淹了三十一座县邑,官亭民舍四万余所。他一心要治理黄河的努力,总是不断地受到打击。唯一的安慰是今年的灾情有所减弱。

  河堤都尉许商与丞相史孙禁前往灾区视察,在如何治灾救灾问题上,两人意见产生了严重分歧。孙禁建议凿河改道,采取积极的治灾措施。但许商认为由于地势原因,凿河意义不大,建议迁出灾民。他们没法取得一致意见,把分歧上报到朝庭。刘骜询问众人的意见,在他心目中,更倾向于孙禁的办法。

  但众位公卿却更认同许商的观点。

  谷永说:“黄河是中国的经渎,圣王兴则出图书,王道废则竭绝。如今各地河水溃溢横流,漂没陵阜,要除灾变,唯修政以应之。”

  谷永从天人合一的观点出发,认为灾害发生是政失所致。要减灾,就要修政。

  李寻说:“阴气过盛,水就会增多。所以,一日之间,昼减夜增,电闪雷鸣,江河满溢。所谓水不润下,虽常于卑下之地。就如同日月的变化见之于朔望,治水应明天道之因而作。”

  解光说:“有一种理论这样认为,治理黄河应寻索黄河故道而凿穿之,今黄河决了堤,不如先别忙着补堤,且让它自流,以观水势再图方略。”

  所谓顺其自然,这种观点,众位朝臣比较认同的。

  李寻又说:“用财力寡,不如顺天心而图之,必有成功。”

  刘骜觉得,他们所言,还是有些虚。组织人力物力治理黄河,而不是放任河水肆虐,这难道不就是修政了吗?不过,经济压力是个现实问题。经过多年救灾减灾的努力,国库花费很大,这确实是需要时日填补的。

  “《尚书》说,古代至道之君遇灾,就正其德行以应天象。望众公卿孜孜不倦,以辅朕之不足。”

  在现实的压力下,刘骜不得不放弃自己登基以来一直坚持多年的积极治水政策。

  “灾民可哀,望皇上振赡之。”

  光禄大夫师丹等奏请救灾。

  刘骜准奏。

  不过,今天在奏本上的也不全是坏消息。其中有一本奏报说:广汉郑躬等党与浸广,犯历四县,众且万人;州郡不能制。河东都尉赵护为广汉太守,发郡中及蜀郡合三万人击之,或相捕斩除罪;旬月平。剿灭了土匪,这是可庆贺的。

  “朕以为,赵护应加官。”

  刘骜对人才的奖励,从不吝啬。

  “奏请皇上迁赵护为执金吾。”

  丞相薛宣说。

  “准奏。并赐黄金百斤。”

  刘骜说。

  奏折上的事务处理完了,刘骜就对众公卿说:“成都侯向朕推荐黄门侍郎王莽,认为他是个可酌情加以使用的人才,不知各位对他有什么评价?”

  当刘骜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大家也没很大异议。因为,王莽的确有很好的口碑。众多学子都佩服他的学识及独到见解。

  “建议迁王莽为校尉。”

  谷永说。

  “可迁为射声校尉。”

  薛宣附议道。

  汉武帝为加强长安的防护设下中垒、屯骑、步兵、越骑、长水、胡骑、射声、虎贲八校尉,八校尉之秩皆为二千石。射声即闻声能射,善射之意。射声校尉掌禁军中的弓箭手部队,所属有丞及司马,领兵七百人

  尚书令孔光说:“若加王莽官,那皇上也不可薄待淳于长,也请给予加官。”

  淳于长与王莽同为外戚,淳于长虽无王莽之良好口碑,但也无过错,今王莽无功而获迁升,淳于长原位不动就受薄待了,并不公平。

  “加何官合适?”

  刘骜问。

  “建议迁升水衡都尉侍中。”

  薛宣说。

  “准奏。”

  侍中为少府属下宫官群中直接供皇帝指派的加官,水衡都尉加官侍中,表示淳于长既是正官,同时也可入禁中受事。

  “校尉淳于长,黄门侍郎王莽,殿外候见。”

  黄门郎刘歆报告说。

  “各位公卿,还有何事需奏?”

  刘骜问众人说。

  “陛下,臣有事相奏。”

  丞相司直翟方进突然说道。

  “卿有何事相奏?”

  “臣请皇上免司隶校尉涓勋之职。”

  司隶校尉是监督京师和地方的监察官,秩为二千石。

  “未知翟司直何出此言?”

  刘骜有些意外,因为,涓勋才刚获任命没多久的。

  “涓勋不遵礼仪,轻谩宰相,低视上卿,诎节失度,邪谄无常,色厉内荏,有失国体,扰乱朝序。如此自身不正,如何监察众卿?所以,让他处在这个位置上是不合适的,请皇上革去涓司隶之官职。”

  “翟司直此言实为无端攻击。望皇上明察。”

  涓勋对翟方进的突然弹劾,有些措手不及。

  “皇上明察。臣乃实话实说,并无半点虚言。按以往惯例,涓司隶初为朝臣,理当先去拜会丞相、御史。但涓勋却视朝臣公卿如无物,朝会相见,又态度傲慢。如此轻视大臣,就是轻视皇上,身为司隶校尉如何与众位上卿共事?请皇上革去涓司隶之职。”

  “皇上,臣初入朝庭,虽不熟悉朝中礼仪,但自问对皇上忠心耿耿,对各位公卿一视同仁,从无轻慢之意。翟司直之言,实为污蔑。”

  涓勋为自己辩解说。

  “是一视同仁吗?那不见得。有回你路遇成都侯,远远看到他的马车过来,就已下车肃立,直到成都侯的车子远去方才上车赶路。你敢说没这回事吗?当时你那谦恭的态度,与你对朝臣不可一世的样子,是全然不同的两副面孔。”

  翟方进的说话,很受大臣们的共鸣。

  “你血口喷人。”

  涓勋一时找不到合适的话。

  “皇上,翟司直之奏合符律制,涓司隶的确有触逆礼仪,万请皇上革去涓勋司隶之职。”

  薛宣也奏请曰。

  涓勋初为朝臣,经验不足,他的职责是监察朝臣,防止*,类似于今天的纪委的作用,所以未敢和众位公卿走得太近,以免渎职。没想到却因此受到攻击,他想来,自己那有轻谩朝臣之意呢?所以,感到很委屈。他为自己辩解,但朝中大臣,却无人为他说话。因为,司隶校尉实是个易得罪人的岗位。

  翟方进弹劾涓勋,主要不是因为涓勋失礼,而是因为他由外戚成都侯王商举荐,跟他们这些外臣不是一党。今天皇上已连升了两名外戚,如果不打击一下他们,外戚的势力就会过度膨胀,他们这些外臣恐怕连站的位置都没有了。

  “准奏。迁涓勋为昌陵令。”

  刘骜无奈地说。

  “谢皇上恩典。”

  虽然心中委屈,涓勋对皇上,还是感恩戴德的。

  刘骜满信赖王商的推荐,他认为涓勋有铁面无私的特点,可以重用,以加强反*的力度。不过,当看到朝臣们的反对是如此强烈时,他感到还是换个人选比较好些,以化解矛盾,便让涓勋去负责昌陵的建造工程,这对涓勋也是一种保护,以免他再受群臣攻击。

  “宣淳于长、王莽上殿。”

  刘骜对丞相薛宣说道。

  “宣淳于长、王莽上殿。”

  薛宣重复了一遍刘骜的说话。

  刘歆站在门外,一听到殿内的宣召声后,便对王莽和淳于长两人说:“你们两个快进去,皇上在叫你们。”

  “哦。好。”

  两人连忙说道。一前一后走进殿内。

  “臣拜见皇上。恭祝皇上万岁万万岁。”

  走进殿内后,两人在刘骜面前跪下。

  “今天朕宣你们上殿,是太后很想见见你们,另外,朕希望你们能为朝庭多做事,为国家多作贡献。”

  刘骜对他们说了一下自己的意图。

  “谢皇上。”

  王莽和淳于长齐声回答道。

  “涓勋,淳于长,王莽接旨。”

  薛宣朗声道。

  涓勋走出群臣之列,到淳于长身边一同跪下。

  “古之立太学,将以传先王之业,流化于天下也。儒林之官,四海渊原,宜皆明于古今,温故知新,通达国体,故谓之博士。否则学者无述焉,为下所轻,非所以尊道德也。‘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今迁淳于长为水衡都尉侍中,迁王莽为射声校尉,迁涓勋为昌陵令,迁赵护为执金吾。望汝等各修其职,惇任仁人,退远残贼,悉心以辅。”

  薛宣向他们宣读诏书说。

  “遵旨。”

  三人听薛宣宣读完毕,叩首领旨。

第十三章  太后王政君
早朝散了以后,大臣们就像往常一样列队离开未央宫。只有王莽和淳于长留在原地没动,因为,刘骜让他们陪自己去探望太后。等大臣们的队列离开自己的视线后,刘骜对两人说:

  “昨天太后向朕询问你们的情况,她了解了一下,想见见你们,所以,朕就让你们过来。”

  
  “谢谢太后关心。谢谢皇上恩典。”

  听了刘骜的解释,两人连忙谢恩说。

  “朕告诉太后说,你们是好好的,大臣们对你们的表现也很肯定,所以,朕希望你们将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臣等诚惶诚恐,只愿为皇上把事情做好。”

  淳于长回答刘骜说。

  “子曰:‘言忠信,行笃敬。’对皇上的事情,我们必是忠心耿耿的。我们会遵照孔子的教导,言语上,忠直、诚信;行动上,力求做到仁厚可靠。请皇上放心。”

  王莽也回答说。

  “也许是年纪大了,近一段时间,太后常谈起她自己小时候的事情,谈她在娘家时过的快乐日子,说起来朕也惭愧,当太后回忆起家里人,哥哥、姐姐对她的关心和照顾时,朕其实满羡慕的。在这世上,也许只有亲情才是最可靠的吧。”

  刘骜的兄弟姐妹不多,只有一个同父异母弟弟陶定共王刘康。所以,对刘康的感情很珍惜,也很真挚,刘骜甚至想过把皇位让给弟弟,只是大臣们强烈反对,才作罢了。

  “皇上,人们难免总会回想自己过去的时候,那是人之常情。”

  淳于长为人圆滑,挺懂得些人情世故。

  “爱卿说得有见识,朕也这样理解。但见太后有时眼睛湿润,又难免有些羞愧,觉得自己不孝。”

  “其实皇上不必这样看,这只是太后一时的感情波动,过几天就会没事。”

  淳于长又说道。

  “皇上,车辇已经备好了。”

  陈衡禀告说。

  “哦。车来了。”

  陈衡帮助刘骜站了起来。王莽和淳于长随着也站起来。陈衡走在前面为刘骜引路,王莽和淳于长跟在刘骜后面。走出殿外,皇家华美的车辇,就停在门前。八个宫人,站在车的两侧,他们是负责拉车的,刘骜上了车,坐好以后,他们就在前面拉起绢带,牵着车辇徐徐往长乐宫去。陈衡、王莽和淳于长,伴在车两旁走。

  路不是那么平坦,有些凹洞,车子压在上面,也就颠簸了,发出有节奏的声音。刘骜坐在车上,身子随着摇晃,那感觉,也有点儿象是在舞蹈似的。

  “朕记得《礼记》这样说过:‘音乐的产生,源自人的心灵。人的心灵受到外界影响,感动了,就发出声响抒发出来。声响相互和应,既有变化,又有次序,就成为音。再配上舞蹈组合起来演奏,就为之乐。’巨君,这话你记得吗?”

  这车轮上发出的音乐,让刘骜想到经书上的内容,就问王莽说。

  “这话臣记得。是《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