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篡汉传》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王莽篡汉传- 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按晏婴的说法,也是不能让孔子有一次实验周朝制度的机会。因为,这个实验做失败了没关系,社会上一切照旧,但万一做成,这时齐国是跟着实施还是不跟着?跟着实施,就会遇到晏婴所说的那些问题。不跟着实施,恐怕又会遇到别的社会压力,不如干脆不做。所以,齐景公也不得不收回要封孔子于尼谿田的想法。

  孔子在列国奔波了十四年,先后到过卫国、宋国、齐国、郑国、晋国、陈国、蔡国、楚国,始终没有觅得一次实践机会,不得已于公元前474年返回鲁国。此时他68岁,鲁定公也已经过世,孔子不再过问政治,只专心于教学,传播和阐述先人所陈述的美好思想,以及他们所建立的良好制度。

  孔子逝世于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公元前249年,楚国灭鲁国。原藏于鲁王宫内、经孔子修缮整理过的《周礼》,随鲁国的王家珍宝以及其他典藏一起,被掳入楚王宫。。 最好的txt下载网

第十五章  秦始皇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仁者人也”,就其本质,即人的权利。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如果失去权利,法又有何用?所以说,孔子的思想,是一套完整的古典*理论,在他看来,礼法的制定要以*为出发点。

  当然,在春秋战国这个天下大乱的时代,人们为贪婪所控制,只有人自身的个人欲望在第一位,其余都是次要的。于是,即使有思想家主张*,也没有政治家去实践*。

  “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只有能尊重*的人,才是具有明辨好坏的能力、能分辨出谁是好人、谁是坏人的人。尽管有些象卫灵公那样的君王,从国家的长远利益打算,他们关心百姓福祗,敬重孔子,希望发挥他的作用,甚至是实现他的理想。但把握实权的新兴地主阶级,他们不能接受孔子。因为,实践孔子的*理论,将意味着他们的权力必被削弱,利益受损。所以,对他们来说,孔子是不可以亲近,是不可重用之人,他们也就极力反对授予孔子实权。

  周平王东迁,是西周原始社会主义社会崩溃和解体的标志性事件。东迁后的周王朝,社会性质、制度,与周武王时代已全然不同,是一个全新的历史时代。比如,在初周,只有周室能称王,诸侯只能称公。东迁后,各路诸侯纷纷自称为“王”、或“君”,这与周王的尊号相同,宣示了他们已是一个独立的国家。

  所以,春秋战国时代就是一个大分裂的时代。各国各自独立发展,有自己的货币,自己的文字,形成不同的文化,产生不同的信仰。这情形,与罗马帝国崩溃后的情形完全一样。罗马帝国崩溃解体不过几百年时间,在它曾统治的疆域内,先后发展出德语、法语、英语、意大利语等各种有一定联系,又各自不同的语言。本来,法国人、英国人、德国人、意大利人,都是日耳曼裔的,但语言文字的不同,就使他们成为不同的民族。就是在这个完整的意义上,战国七雄,走上独立发展成为民族国家的道路。

  公元前247年,秦襄公第31代孙,时年13岁的嬴政继位为秦王,由于年少,朝政由太后和丞相掌管。公元前238年,嬴政22岁,王室为他举办成人礼,此后正式执政。

  在民族国家的形成过程中,相互间矛盾不断,战争不止。因为几乎每天都有争战发生,各国百姓其实苦不堪言。自公元前230年起至前221年,秦嬴政派出大军先后灭亡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实现了中原的统一。秦王嬴政把各国的边界抹掉,也就为天下苍生结束了一段苦难。

  但由武力撮合而成的新国家,随时有再分裂的可能。嬴政对丞相王绾及御史大夫冯刼说:

  “战争期间,各国与我们约盟媾和,然后又背盟,反复无定。这是因为心里面对我们秦国没有敬意。‘王’这个号要改,不能再使用。用一个新称号代表统一的中国,代表秦国的高贵,不改不能称成功,要议一个称号出来。”

  秦王的想法就是建立一个金字塔型社会,把权力集中起来,以等级差别来使处于下一级的人对处于上一级的人产生敬意,维护稳定。

  王绾和冯刼找廷尉李斯商量,李斯找到了博士们,最后商议出了一个结果:“古有天皇、地皇、泰皇三皇,而以泰皇最贵。‘泰’本意为极大,最能表彰王之伟业。那么,称秦王为泰皇最合适。”

  王绾、冯刼和李斯上朝向秦王汇报:“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自上古以来未有,五帝所不及。臣等与博士议曰:‘古有三皇,天皇、地皇、泰皇,而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

  但秦泰皇这个尊号,并不合嬴政的心意。这是一个全新的称号,虽然具备足够的伟大和尊严,其中缺少了对历史的继承。

  最后,秦王对他们说:“这样吧,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

  于是,秦朝的君主便称为皇帝。因为嬴政是第一个,称始皇帝,此后就是二世、三世至万万世。

  秦始皇每灭掉一个国家,都要把该国的珍宝和典藏掳入秦宫。和氏壁就这样从赵国流入秦宫,并被制成始皇帝的玉玺。《周礼》等一批珍贵典藏,也是这样随楚国的其他珍宝典籍一道被收藏到秦皇宫里。

  “皇朝统一了,这不够,这只是形式,人们的思想,也需要统一起来。要有真正的统一。需要解决思想问题。”

  丞相李斯这样对秦始皇说。

  因为各国独立发展了几百年,不仅有自己的货币,还有自己的文字。比如,秦国使用的文字是小篆,与楚国使用的隶书,在外形上就已经很不一样,已接近是两种文字。因此,人们对新皇朝并没有认同感。秦始皇巡视天下时多次遭遇谋杀就是一个证明,当然,秦始皇屡遭谋杀也证明了他实非一个暴君。因为,在历史记录中,每次遭遇谋杀之后,都没有秦始皇搞报复性屠杀的记录。这就说明他的确是把天下百姓看作为自己的子民,他并不把自己作为一个征服者,而是作为一位国君来看待。

  对自己的问题,李斯提出了“书同文,车同轨”的解决方案。他建议将小篆作为全国通用文字,其他各国文字则立即废止。同时,西周时出于划分井田的需要修建的“周道”(这是国家统一标准的道路,也是周朝重兵车的原因之一),后来各国独立发展时因国防需要自设车轨宽度。李斯的建议是“修驰道”,即全国统一车辆轨道的宽度,加强国内联系。

  秦始皇采纳了这一建议。这一建议既防止了民族分化,又为锻造一个新民族打下基础,是李斯作出的重大历史贡献。

第十六章  焚书之功
秦始皇欢庆生日,在咸阳宫摆下盛宴,文臣武将,博士学者,大家济济一堂,颂扬他的功绩,祝愿他万寿无疆。

  这时,有七十个博士约齐了走到秦始皇跟前向他祝寿,其中仆射周青臣说:“从前秦国的领土不超过千里,仰赖陛下的英明,统一天下,又把当年诸侯王的土地改置成郡县,从此天下不必再为战乱忧愁,百姓得以安家乐业,这实在是流芳万世的伟大功勋。”

  周青臣说完后,博士齐人淳于越走到秦始皇跟前说:“臣听说周朝拥有天下一千多年,它采取的是分封诸侯的办法,让子弟及功臣为王。现在陛下君临海内,子弟却是匹夫,万一仓促间出现乱臣,如何挽救?不取法古制分封天下,王朝不可能长久不败。周青臣是在阿谀陛下的过失,实是不忠之臣。”

  淳于越和周青臣的观点,针锋相对,又各有道理。周青臣赞颂郡县制,淳于越力推分封制。统一中原后,秦始皇采用郡县制取代周朝的分封制,这是因为采用分封制,让王室子弟、功勋大臣成为封建的专制君王,数代之后,天下又将大乱。而在郡县制的制度下,全国权力统一在中央政府手里,不会出现各地诸侯独立为王的分裂局面。

  秦始皇也不是那么专制的,宴会之后。他把两人的意见交由朝臣讨论。朝臣们讨论了几天,始终得不出一致的意见。最后,还是由丞相李斯力主郡县制的优势:

  “旧制度已不可重复,时代变迁了。陛下创造的是统一天下的万世勋业,不是这批愚蠢的读书人所能了解的。想想周朝分封诸侯,法令各出,导致天下分崩离析。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远不是分封制能比拟的。”

  “象现淳于越这样的读书人,他们不去学当今的律令,却要去模仿古人。用虚饰的语言搅乱名实,导致黑白颠倒、是非混淆。他们每个人都爱自以为是,都说自己的学问是最正确的。弄得天下思想混乱,人们无所适从。”

  最后李斯建议道:“请陛下诏令天下,非博士官职务的人藏有《诗经》、《书经》、诸子百家书的,要送到官府焚毁。如果有人想学文字法令,则到官府里向官吏学习。非秦朝的史典,都要烧掉。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 

  李斯的这个提议,可谓石破天惊,众大臣目瞪口呆,竟然要把书烧掉吗?

  秦始皇十分欣赏李斯的这个提议。如何维护国家的统一,一直是压在他心中的政治议题。他出巡天下,那可不是为了玩,而是要向天下宣示统一。现在按规定,文字是统一了,但只是统一在规定中。实际各地人们仍是使用自己原有的文字。因为他们学习的课本、阅读的书籍,都是由这些文字写成。如果不改变这种状态,统一就只是空话来。

  秦始皇雷厉风行,诏令一下,中华大地上,到处便燃起烈焰的火堆,到处冒起因焚烧书籍而产生的滚滚浓烟。

  当然,秦始皇并不是把所有的书都要烧掉。所烧之书,在王宫里都留有备份。只有一类书例外,就是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列国的史书是必烧之书,这类书,在博士馆里也不能保留。《尚书》是各国先人之书,《诗经》有描写周朝的历史,虽然也可看作是秦国先人之书,可在保存之列,但只能收藏在博士馆,且不许谈论。

  《春秋》是鲁国史书,按令当烧毁。但因经孔子编纂为儒家典籍,就蒙混在诸子百家类书籍中,由博士馆里收藏。毕竟,孔子并不是职业史家。而《周礼》本来就不流行,内容与历史无关,在鲁国经孔子修缮过,作为诸子百家类书籍收藏,也就逃过一劫,并没有被秦始皇烧掉。只是这本书从此躺在收藏室深处,没有人去翻看了。

第十七章  郡县制之力
秦始皇出巡天下,场面盛大壮观。他认为天下初定,根基未稳,为维护安定,必须高调地宣示皇权,以震慑叛乱。

  但楚人项羽,目睹秦始皇出巡的盛大场面后,便雄心勃勃地说:“彼可取而代也。”

  刘邦目睹那盛况,也喟然叹息:“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以秦始皇的英明,秦朝的强大,这两人再英雄,其实也只能是发发感慨。但在公元前210年,49岁的秦始皇第5次出巡天下,途中意外染病。秦始皇一直认为自己不会死,他是比神还要厉害的,他登泰山不是祭神,而是封神。但这一病让他意识到自己可能要死,就写信给在边关监军的长子扶苏,让他即回咸阳主持丧事。

  信送到中车府令赵高那儿加盖玺印,单等信使来拿便送出。就在此时秦始皇撒手人寰而去,赵高便扣下了他的信。

  赵高找李斯商量。他对李斯说:“扶苏刚毅而武勇,信人而奋士,即位必用蒙恬为丞相。那时,我们怎么办?不若诈称受始皇诏,立胡亥为太子。”

  赵高原是赵国贵族,李斯是楚国人,两人均是外国人,本质上对秦国并无忠心,只为利益而来。李斯同意了赵高的奸谋。赵高利用自己保管玉玺的便利,假冒秦始皇的名义写信给公子扶苏和大将蒙恬,说现已立胡亥为太子,命令他们两人立即自杀。

  扶苏是因为反对“焚书坑儒”而被秦始皇贬到蒙恬军中作监军的。扶苏为人忠直,可惜就是单纯。如果秦始皇能多活几年,扶苏成熟了,中国的历史,定是另一番模样。可惜历史不能假设,扶苏误以为父亲不爱他,却不知道天下初定,皇权未稳,他反对父亲,虽然是出于仁义,却树立了一个坏榜样,不可能不处罚的。

  接到赵高的伪信,蒙恬力劝扶苏:“公子千万别急。要请,复请,复请而后再死也不迟”。但扶苏在极度悲伤之下,没有听蒙恬的劝告。扶苏死了,蒙恬则拒不认罪,坚持要随使者回咸阳证清白。他不是怕死,而是他的生死牵连着秦朝国运。

  使者回报扶苏已死,赵高便拥立胡亥继位,称二世皇帝。

  赵高是个阴毒小人,他在建立秦朝的过程中没立过片功,政治基础不牢。胡亥是个贪心小人,又平庸无知,只是自觉需要树立威望,两人便狼狈为奸大开杀戒。

  秦始皇的弟弟嬴子婴向他们进谏:“蒙氏世为秦之大臣,忠心耿耿,陛下欲弃之,万万不可。臣闻做事没有深思熟虑的人,不可以治国,只考虑自己的人,不可以存君王。诛杀忠臣而立无节行者,是自毁江山,万万不可。”

  但胡亥在赵高的怂恿下,还是杀害了蒙恬蒙毅两兄弟,同时为避免他的哥哥们来争位,又怂恿胡亥把他们杀得一个不剩。赵高已近乎是疯狂了,最后,连自己的同谋者李斯也当街腰斩。

  小人当政,实是国家之巨大灾难。小人做事只想自己谋利而不去承担社会责任,同时,还要破坏别人对责任的承担,因为,小人会认为那是妨碍他的利益。人们常说中国的开国皇帝爱杀功臣,其实,那关秦始皇什么事呢?后人骂秦始皇残暴,他又何曾杀过功臣?又何暴之有?杀秦国功臣的是赵高而非秦始皇。秦始皇为中国开了个好局,是赵高带了坏头,是赵高的*,才迫得秦朝天下大乱。

  公元前209年,阳城人陈胜与阳夏人吴广在蕲县大泽乡斩木为兵,揭竿为旗,以公子扶苏的名义起义。消息传开,项羽在江东举兵响应,刘邦也在沛县起义追随。此后还有英布,彭越等人陆续加入。起义军迅猛发展,声势浩大。几个月后,陈胜便在陈县立国,称张楚国,自立为王了。

  此时,如果回想淳于越关于分封诸侯的建议,便能深刻认识他的先见之明。分封制比郡县制,是更有利于皇家的。如果当日秦始皇采纳了分封制,他的王子便不用死于非命。而一旦遇到乱臣贼子、暴民起义,如果是分封制,也有诸侯可以举义旗勤王,秦二世就不会这样无助。

  郡县制权力集中,这有利于国家统一,是毫无疑问的。但这制度有一个副作用,一旦权力集中到象赵高这样的乱臣贼子手上时,皇家可依靠谁呢?赵高得以成功作乱,实在也是拜郡县制之力。所以,淳于越骂周青臣不忠,不是故意抹黑对方,而是对后果的预计。当然,周青臣并非不忠,实是政治立场不同的关系。

  在这天下大乱之际,赵高的小人心态,不仅变本加厉,暴露无遗。而且丧心病狂,竟然派人谋杀胡亥,意图趁天下大乱之机篡位。胡亥死了,秦始皇的10多个子女,可以说都是葬送在这个外国人手中。只是满朝文武,低头不语,没人支持赵高登基,赵高无奈,唯有推举嬴子婴继位。

  若在和平时期当政,嬴子婴会是位有为之君。登基后,他不称三世而回复称秦王。这十分明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