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的世界》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流动的世界- 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你将拥有一个家庭智能黑盒,显示每个家电的用电情况。你的空调、电灯和所有家用电器都可以在电力需求较多而电价较贵时在低能耗状态下工作,而到了安静的夜晚则全功率工作。这些家电甚至还可以帮你做买卖。它们会存储电力,当发现电价涨到一个不错的位置时,就会把这些多余的电力卖掉—— 简直成了你的华尔街经纪人。
  这样有趣的房子就是在美国,也还停留在华盛顿州某个实验项目阶段。但这并不妨碍智能住宅的商业预热。
  在2009年第10届苏州住博会上,某房产公司联手移动运营商推出了智能住宅项目,号称全国首个3G住宅项目,向公众展示移动互联网时代“未来之家”的前沿生活。
  这个智能住宅所具备的功能和本文开头的场景很是相似,包括到家前命令空调根据空气质量指标自动加氧和更换吹风模式;让热水器准备洗澡水;到家时车库大门自动打开,厨房的智能电炉进入快速烹饪模式。
  事实上,很多年前,人们就对自己的栖居之所展开幻想。“智能家居”的概念进入中国已经有十年之久,而现在,在信息技术和市场需求的合力下,幻想中的家园多少开始有了现实的影子。
  Smart Home—— 国外对智能家居的称呼,近似的名词还有电子家庭(Electronic Home、E…home)、数字家园(Digital Family)等。智能家居的概念起源于美国,随后,欧洲发达国家及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的住宅智能化也得到了飞速发展。早在20 世纪 80 年代初,家用电器飞入千家万户,住宅电子化(HE,Home Electronics)正式出现; 80年代末,通信技术快速发展,出现了对住宅中各种通信、家电、安保设备通过总线技术进行监视、控制与管理的商用系统,也就是“智能家居”的原型。
  经历了一番概念的更新,目前比较公认的智能家居应该具备八大控制系统:智能家居(中央)控制管理系统、家居照明控制系统、家庭安防设备系统、家居布线系统、家庭网络系统、背景音乐系统、家庭影院与多媒体系统、家庭环境控制系统(为可选系统)。这些系统必须集成在一起,形成联动,才可称得上“*art”。
  今天,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把住宅智能化程度作为选择的重要参考因素。无疑,带有炫酷科技色彩的智能家居系统能明显提高楼盘的吸引力,成为房地产商推介的又一利器。
  然而,当一些人呼唤智能住宅的井喷时,业界也有种种顾虑。一位房地产开发企业高层担心,“出于成本和产出比的考虑,如果引入3G住宅技术将大大增加产品成本,从而降低利润比例”。而某大型房地产营销总监则感到一丝遗憾,“项目需要巨大的资金和技术的投入,集团总部出于对资金链的考量,没有拿下这个项目”。
  其实,阻碍智能家居走进我们的最大障碍是“透支概念”。
  “我们所推崇的智能家居和现在市面上盛行的确实有着本质的区别,可以说现在消费者被市面上所谓的智能家居所蒙蔽,必然产生理解上的偏差。现在的智能家居只是让业主墙上的面板多了,桌子上的遥控器多了,然而每个系统都是独立运行的,体现不了智能家居集中控制这一理念。因此,我们要刷新理解误区,还智能家居集中控制的本来面目。”一位网友说。
  “现有的智能家居厂商良莠不齐,能称得上智能家居厂商的估计没有几个。”另一位网友抱怨。
  “智能家居不能完全以系统组成来界定,更应强调控制方式,所有与家居生活有关的事物操控越灵动、越人性化,就越智能,所以说智能家居概念更应侧重于智能化、人性化的生活理念……”一位叫“纳川科技”的网友对明天抱以更美好的想象。
  智能家居有多远?任重道远,但不会太遥远。
  

机器大宣言
3G之家正在走进普通人,但这还只是一个新时代的开始。机器们的宣言是面向所有工业设备、仪器仪表、家电、车辆、自动售货机、工厂设备。
  听过M2M吗?别误会,这不是挪威的流行音乐组合,而是Machine to Machine的缩写,意思是机器之间的交流,其核心理念就是网络一切(Network Everything)。
  事实上,M2M至少有四种解释方法:机器对机器(Machine to Machine)、人对机器(Man to Machine)、机器对人(Machine to Man)以及人对人(Man to Man)。“机器对机器”作为最上游,为下游的“人对人”服务。当机器被赋予更多智慧时,人们的生活将蕴藏着新一轮的变革。
  据统计,目前机器的数量至少是人的4倍,到了2015年,将有150亿台设备实现互联互通。M2M呈树状向上发展,“机器对机器”作为树冠部分将会持续繁茂。2008年在天津举办的达沃斯论坛上,*总裁王建宙的演讲引起了巨大反响,他演讲的核心就是M2M,一个在*眼中极富吸引力的大市场。
  数据显示,全球大企业客户业务收入占电信总收入的比重正在逐年提升,其中,M2M被认为是最有希望的一个发展方向。2006年,全球范围内M2M的应用市场规模已经达到了200亿欧元,预计到2010年,应用规模将达到2200亿欧元。目前,欧美发达国家和韩日等国家已经实现了M2M商用,主要应用于安全监测、自动贩卖机、公共交通系统、车辆监控与管理、工业流程自动化、电动机械、城市信息化等领域。
  Telit公司无线通信解决方案事业部副总裁Felix Marchal曾说过:“所有这些技术尖端的应用将揭示M2M技术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为我们勾勒出未来生活的美好画卷。”当然,我们也可以把M理解为Man,无论是人与人之间,人与机器之间,还是机器与机器之间,沟通无处不在—— 何等奇妙的新世界。
  但是,我们还不能笑得太早,机器与人的沟通并非一帆风顺。有人说,“智能住宅”会变成“低能住宅”。如果系统密码被盗、用户手册丢失,或者一场夏日雷雨造成小区停电,但愿你别正好满身泡沫地被锁在浴室里,此时你发什么脾气,你的房子都不会理你。
  

“白衣天使”在身旁
有这样一个悲伤的故事。不,有很多,甚至每天都在重演着。
  一个春天的早晨,一对小姐妹正沿着小区公路旁的林荫道慢跑。悲剧就在看似最美好的时刻发生。道路的转弯处,一辆全速行驶的货车斜刺里飞奔过来,生生撞在正有说有笑跳跃奔跑的妹妹身上。货车戛然停止,妹妹倒在血泊中。几分钟后,救护车赶来,抢救在争分夺秒地进行。然而,在距医院仅仅不到1公里时,救护车里的妹妹永远地停止了呼吸。
  在灾难和悲剧面前,人们从来都不是束手无策的。如果说,生命的最终逝去无可避免,那么至少在灾难发生时,我们应尽可能地去争取时间。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当远程诊断和远程医疗无所不在时,上面的故事或将被改写。当货车上的感应器感应到鲜血的味道,车祸现场自动和最近处的医院诊疗系统连接。值班医生获知车祸事件,第一时间通过医院的大屏幕切换到车祸现场,对伤者情况进行远程诊断,值班医生及时对救护人员发出救护措施,指导他们进行初步的救助,为进一步的救治赢得宝贵时间,一个花季生命可能就这样从死亡线上拉回。
  这是极端的案例,常规的远程医疗应用就更多了。你生病了,虽然是最普通的感冒,但高烧了一天还未退去。此时,你摁下按钮,接通附近医院的问诊处,一分钟后,屏幕对方已有一名医生等待为你服务。虽然你躺在自家卧室的大床上,屏幕对面的医生却能真真切切地看到你目前的神态,你们开始对话。医生问了你的体温、此时的感觉、嗓子是否疼痛、是否流涕咳嗽、是否有其他异样感觉,基本诊断出你的病情后开出处方。你将处方传到最近的药店,十分钟后,药店专员就将医生开出的处方药送到你手边。就这样,你躺在床上,无须拖着病体颠簸出门,举手间就将一切搞定。
  一个医学院的留学生曾讲过一个故事,每天都会有金色的小鱼被潮水卷到海滩上,有个人散步时总是不辞辛苦地将这些挣扎的小鱼扔回大海,可是小鱼实在太多了。为什么要做这种杯水车薪的事情呢?这个人指着手里的小鱼,“至少对这条鱼有用。”说着抛进大海。
  医护资源总是有限的,正如散步者的时间也是有限的。但如果有了远程通讯和分析技术,更多地方的更多人将有机会及时接受救助,于是更多的“小鱼”将会健康地回到海洋。在这个时代,救死扶伤的天使不一定都是医生和护士。
   。。

人人都有“私人医生”
事实上,这些场景并不是天方夜谭。早在多年前,远程医疗已经在很多领域得以应用。
  1992年,勃兰斯敦(Preston)首先对“远程医疗”做了如下描述:“远程医疗是利用远程通讯技术,以双向传送数据、语音、图像的方式开展的远程医疗活动。”
  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远程医疗学会和美国国防部卫生事务处对远程医疗下了明确定义:“远程医疗是以计算机技术,卫星通信技术,遥感、遥测和遥控技术,全息摄影技术,电子技术等高新技术为依托,充分发挥大医院或专科医疗中心的医疗技术和设备优势,对医疗条件较差的边远地区、海岛或舰船上的人进行远距离诊断、治疗或医疗咨询。”
  而在1997年12月11~16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在瑞士日内瓦召开了“21世纪远程医疗与全球卫生发展战略会议”,给远程健康信息系统定义为:“远程健康信息系统是通过医疗信息和通信技术从事远距离健康活动和服务的系统。”
  这样看来,远程医疗事业早在十几年前已经启动,一系列艰深枯燥的技术名词背后是对生命个体的尊重。
  目前,远程医疗技术已经从最初的电视监护、电话远程诊断发展到利用高速网络进行数字、图像、语音的综合传输,并且实现了实时的语音和高清晰图像的交流,为现代医学的应用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事实上,早在2003年7月,一种可以植入人体皮肤用于跟踪观察身体健康状况的微芯片,已经开始由美国的ADS(Applied Digital Solutions)公司在墨西哥发售,它能向人们提供健康纪录以及病历和身份认证的功能。尽管电脑已经融入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或许你未曾想到,科学家们正在研究把电脑植入人体内,让它们充当“私人医生”。
  在比利时布鲁塞尔举行的一次学术会议上,以色列魏茨曼研究所的埃胡德·夏皮罗教授和同事们介绍了细胞内诊断疾病,并勾勒出利用DNA电脑在人体内自动诊断并治疗疾病的美好前景。
  早在几年前夏皮罗和同事们就研制出了一“台”DNA电脑。这是世界上最小的电脑,因为它的大小只有一滴水的一万亿分之一。通过近年来的努力,科学家们成功地给这台只有纳米尺度的超微型电脑添加了输入与输出模块,从而朝着操控电脑、解决实际问题迈进了一步。
  夏皮罗和同事们的构想是首先编排好程序,设置一些人体正常的生物指标值后输入电脑;当电脑在人体内部随血液流动而四处移动时,就可以像巡逻哨兵一样对人体各处生物指标值与预设的标准值进行比较。当通过比较发现人体内某些指标出现异常时,即发现疾病之后,电脑通过控制系统释放相应的化合物—— 如同服用药物,直接进行治疗。夏皮罗说,他们的电脑可能有一天被当做药物,在人体内通过血流、相关特征对疾病进行检测,可以自动地、独立地在每一个细胞内进行检测。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你的“私人医生”就如同你的影子,身体哪怕一点微恙,它都明察秋毫,并且在第一时间发出信号作出诊断,并在第一时间给予治疗。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医生的超能力
“5·12”汶川大地震是所有人的黑色记忆。在这史无前例的灾难前,第一时间的医护救援显得格外宝贵。
  2009年中国国际信息通信展上,思科公司在“思蜀援川”项目中捐赠的应急移动医疗车吸引了众人的目光。该车配备了仿真系统和卫星通信技术装备,可以通过视频诊断提供实时远程医疗服务。据介绍,这辆移动救急车在汶川地震中,发挥了重要的救援作用。那些被危险区阻隔的医生,在无线通信技术的帮助下,仿佛有了超越时空的能力。
  即使没有天灾,医院也像一个硝烟弥漫的战场,面对抢救,主治医生和急诊医护人员们分身乏术,医疗救治的前十五到二十分钟,几乎花费在搜集病人的基本信息上。
  设想,一名司机在交通事故中受伤不省人事,而挡风玻璃上贴的标签显示出这名司机携带了个人身份识别棒,将该装置连接到电脑,屏幕立刻显示出伤者姓名、血型、过敏反应、身体状况、家属紧急联系方式及其他相关的细节……这些信息为司机赢得了宝贵的抢救时间。
  上面的情况只是日常医疗救治的冰山一角,这个为医疗信息量身打造的新家伙可以存储几乎所有你能想到的信息:包括指纹、紧急情况联系电话、个人医生电话、汽车保险、宗教信仰、在弥留之际或者失去意识的时候选择如何被对待的详细描述、被授权人的清单、接种疫苗记录、家中物品的详细清单、重要法律文件的备份、X光、核磁共振成像以及私人照片,甚至个人传记。你可以将它挂在钥匙圈或戴在手腕上,用来存储紧急情况下急需的个性化医疗信息数据。
  我们完全可以进一步设想,当这个身份识别棒与手机融为一体时,又该发挥怎样的效力。在救护车赶到现场之前,手机已经拨通了急救中心的电话,并将储存的基本信息传输到最近的医院,使其提前做好救助准备,节约宝贵的时间。
  最新发明的一种概念性的传感手套,也能为医生如虎添翼。它利用红外线和传感技术,通过指尖传感器很快监测出病人或伤员的脉搏、温度和血糖等生命参数,并在OLED屏上显示出来。当然,如果能够接入移动互联网,还可以把这些信息及时传回医院总部,让最有经验的团队一起来诊断和指导。
  中国第一例远程医疗急救事件
  1994年11月底,清华大学1992级化学系女生朱令出现铊中毒症状,最后得益于互联网才得到确诊和救治。这是中国,也是全球首次大规模利用互联网进行国际远程医疗的尝试。
  1995年4月10日,朱令的高中同学、北京大学力学系92级学生贝志城、蔡全清等人将这种不明的病症翻译成英文,通过互联网向Usenet的及其他有关新闻组和Bitnet发出求救电子邮件。之后收到世界18个国家和地区1635封回信,约1/3的回复认为这是典型的铊中毒现象。由于当时中国互联网不发达,海外UCLA的Dr。 Xin Li 在UCLA的服务器上和Dr。 John W。 Aldis一起,帮助创建了UCLA朱令铊中毒远程诊断网,在朱令铊中毒远程诊断的信息发布和协调上起了关键作用。
  根据互联网的反馈以及4月28日的化验结果,朱令开始服用对症药普鲁士蓝。服用当天,血液中的铊离子浓度开始下降,一个月后(一说10天),体内的铊被排出。但是,由于铊离子在体内滞留的时间太长,朱令的神经系统受到严重损害,视觉几乎完全丧失,肌体功能也受到严重损伤,且仍处在昏迷中。1995年8月31日,朱令从长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