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创业于新型中小城市(6)
危机以来,中国的出口压力越来越大,“走出去”越来越困难,政府不断出台提高出口退税的政策,虽然取得一定效果,但不明显也不会持久,没有改变我国经济发展的十分严峻的外部环境,与此同时,还进一步加剧了财政收支矛盾。对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认识,要在坚持“走出去”的前提下,高度重视“走下去”的战略意义。
必须进一步调整结构,大力培育和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全面增强国内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遗余力地抓紧实施家电下乡、汽车下乡、农机下乡等“走下去”运动,积极发展农村旅游休闲消费,拓宽农村文化消费市场,在进一步巩固农业基础地位、保持农业稳定发展的同时,使农村特别是县级中小城市成为“燎”中国经济之“原”的“星星之火”。
在这个“星星之火”的基础上,我们可以进一步发挥科技支撑作用,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可以进一步推动城乡统筹和地区协调发展,拓展新的发展空间;进一步改善民生,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可以把刺激经济增长与有效增加就业结合起来,找到抓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和困难群体就业工作的立足点和结合点。我们可以看到,新的养老保险转移接续办法,新型农村养老保障试点工作,新的城乡社会救助制度等工作,最后的落脚点可能都在县级中小城市。
一个“星星之火”,两个“星星之火”……最终必会形成燎原之势。这是中国经济的新希望。
不要“红装”,要“绿装”
县级中小城市大面积崛起必须是科技创新主导的绿色崛起。中小城市在绿色崛起方面具有后发优势,不能走大城市的老路子。必须进一步强调科技创新,大力发展新消费、新工具、新材料、新能源等新产业,进一步做好节能减排工作,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循环经济和绿色经济。这是科学发展的首要任务,是实现从“快”发展到“好”发展、从“黑色”发展到“绿色”发展的关键。
县级中小城市如何崛起?还要继续挖煤炼铁吗?还要大规模发展火光熊熊的“红色”传统工业吗?显然不是,要走绿色道路。县级中小城市应该是中国切实走上绿色道路,切实建设创新型社会的切入点。
过去的30年中,中国以大城市化为载体,已经走过了以大幅增加劳动力为主导的发展模式和以大幅增加生产资料投入为主导的发展模式。30年后的今天,中国不应再重回老路,必须以县级中小城市为载体,走一条内涵式的经济发展道路,这条道路要依靠创新和科技,还必须起到节能减排的大效果。中小城市的后发优势,恰恰可以通过建设推广生态住宅、新能源汽车、绿色农业、生物产业、现代中医药等新产业来完成。这些新时期最需要的新玩意,大城市做起来成本高得多。
1997年,依靠房地产业的蓬勃发展,中国才避免了亚洲金融风暴的巨大冲击,当然也完成了中国的大城市化。10年后,面对全球金融风暴,对于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而言,推动绿色产业、绿色经济和绿色消费的意义,将不亚于1997年中国房地产行业对中国经济的稳定和增长所起到的巨大作用,但是这一次要在县级中小城市上做大文章。
目前,作为世界第一排放国的美国,为了摆脱金融危机,一反常态,大搞绿色经济,将可能大大减缓欧洲对其污染的批评,而后者会把批评的矛头更多地转向作为世界第二排放国的中国,欧洲一些国家可能借助绿色壁垒进一步使中国出口降低。虽然实际上我们很早就开始进行节能减排的实践,但在目前外部经济环境恶化的状况下,必须将节能减排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
当今世界有两怕,其一是怕贸易变冷;其二是怕地球变暖。当今世界有两怕,其一是怕贸易变冷,要想不让贸易变冷,必须坚决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其二是怕地球变暖,要想不让地球变暖,必须坚持节能减排。
我们要从三个方面深入挖掘绿色潜力:一是深入挖掘中小城市的绿色潜力,这是最大的潜力;二是深入挖掘大城市现代化的绿色潜力,虽效果不会太大,但也必须遏制住环境污染恶化和资源浪费加重的趋势;第三,深入挖掘农业产业化的绿色潜力。
3 对科技的深情呼唤(1)
历史中为什么会走来此次大危机?纸币为什么会在全球范围内和资源一拍即合?因为以生产资料和机器为第一生产力的旧工业化模式已经到了穷途末路,只能靠金融手段占有资源;与此同时,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第一生产力,创新成为常态要求,但与这一新要求相适应的经济模式还没建立起来。
世界经济中心必须先是世界科技中心
历史反复证明,要想成为世界经济中心,必须先成为世界科技中心。
此次大危机前,世界经济处在资源泡沫的包围中,资源竞争似乎是世界经济竞争的主战场。其实,这只是假象。在资源较量的下面是科技较量,而后者更具基础性。此次大危机后,资源较量会继续,但资源泡沫会受到大抑制,与此同时,科技较量会从幕后走到台前。
历史反复证明,要想成为世界经济中心,必须先成为世界科技中心。英国工业革命始自技术革命,英国是先成为世界科技中心后成为世界经济中心的。19世纪上半叶,法国科学技术水平赶上英国;19世纪后半叶,德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又赶上法国;20世纪后半叶,美国又取代德国成为世界科学技术的增长中心。世界经济中心也随之移动,即使后者不能取代前者,至少也出现了多中心。
有数据表明,1851年到1900年,美、法、英、德四国取得的重大科学技术成果分别为33项(美)、75项(法)、106项(英)和202项(德);1901年到1920年间,这四个国家获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人数分别为2人(美)、8人(英)、11人(法)和20人(德)。在这50年间,德国当之无愧处在世界科学技术的最前列,成为日本等众多后起国家的楷模。50年的世界科技中心成就了德国在20世纪前半世纪近50年的世界经济中心地位。
进入20世纪,世界科技中心开始向美国迁移。19世纪末,美国大学生数量已超过欧洲,这是基础。这些大学生建立了大批实验室,开始了史无前例的自主创新。二战爆发前,美国部分科技领域开始领先欧洲。1931~1940年,美国占同期获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人数的26%,高于英法,略低德国;二战中和二战后,德国等欧洲科技人才大量迁移美国。此后,美国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科技中心。1941~1978年,美国占同期获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人数的50%左右,已经超过英法德三国的总和。二战后的半个多世纪,美国成为世界经济中心。至今,美国依然是无人能及的世界科技中心。
经济独立和经济崛起的不同路线
美国的独立和崛起都是一本很好的教科书,其中最重要的是其不同的路线。美国的独立路线是先政治独立,再经济独立,最后科技独立。20世纪初期,美国建立了大批独立的实验室,是其科技独立的象征。美国的崛起路线是先科技崛起,再经济崛起,最后政治崛起。美国真正的政治崛起,也即全面崛起,其实是二战之后的事情。在政治崛起之前,美国人也是韬光养晦的。
进化的范本从独立到崛起,关键是建立起坚实的民族实业和国内市场。经过18世纪的独立战争,美国实现政治独立;经过19世纪的南北战争,美国实现经济独立,获得统一的民族市场。政治独立和经济独立带来了民族实业的发展。华盛顿在就职的当天,特意穿着国产布料制成的服装,这使一切后继者,一切美国后来人获得一次深刻的民族实业教育,告诉他们怎样才能从根本上促进这个国家的福利——必须先将实业牢牢地控制在自己的手里。
3 对科技的深情呼唤(2)
接下来,美国利用中央政府的控制权,以高关税为手段强力建设统一的国内市场和民族实业。1820年到1902年,美国制造业产品平均关税税率从40%猛增到70%多,远远高于当时其他新兴工业国家。高关税有力地促进了美国实业的高速发展。从1750年到1900年,美国在世界制造业产量的相对份额从01%猛升为236%。完善的民族实业和统一的国内市场,为科技独立和科技创新带来了客观的市场需求和可观的资金动力,于是才有了美国的科技崛起和随后的经济崛起及政治崛起。
以最坚决的手段保护民族实业和国内市场,是美国成为和保持科技大国地位的关键原因。美国将科技优势一直保持至今。总之,以最坚决的手段保护民族实业和国内市场,是美国成为和保持科技大国地位的关键原因。如果美国人没有勇气建国,继而没有勇气在反对英国的霸权中强力保护民族实业和国内市场,而是依附于英国资本,就不会有今日的美国了。任何一个实业被剥夺的国家,即使政治独立,有权力利用却没能力利用自己的科技发明,更谈不上利用全球科技资源。
国际经济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总地来看,人类的国际经济关系可以分三个阶段:
体力第一生产力阶段。人类生产最初是为了解决吃饭问题,因此,土地,特别是耕地就成为关乎人类生存的第一资源。地广粮就多,人多兵就多,粮多兵多国家就强大,所以那时的政治讲的是陆权。例如,在长期重视陆权的中国,中国军人多半时间研究险关要塞,而较少研究外部世界,其目的主要是为了保护耕地经济。
物力第一生产力阶段。特别是工业革命后,西方的政治观点突变,地缘政治与资源政治的统一是这一阶段地缘政治的基本特征,而世界资源的稀缺程度与大国关系的紧张程度同比例发展则是该阶段国际经济和政治所呈现的历史规律。资源到哪里,地缘政治就到哪里。资源的海外化也导致了海权理论的勃兴,海权是这一阶段地缘政治的核心,海军也就成为国家实力的象征,其目的是为了让国内的工业产品得到最大的市场和最廉价的资源。
智力第一生产力阶段。大致从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开始,而且是从美国开始。地缘政治、资源经济与智源经济的统一,是当今美国政治的基本特征。细细看来,美国是以智源经济为中心,不遗余力加强国内科研,千方百计吸引世界顶尖科技人才,维持世界第一的科技地位,从而为综合国力、经济和军事提供源头活水。同时坚持地缘政治,在全球大搞区域和国家平衡战略,不时地拉一个打一个,竭力阻止其他大国的崛起,以化解对美国地位的挑战;坚持资源经济,在全球特别是中东地区圈定石油等战略资源,不时发动资源战争,竭力阻止部分资源国家的国有化运动,并反对其他大国的资源诉求。这就是美国国际经济和政治战略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其实,我们应该很明白,美国国际经济和政治战略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早在钱学森回国时就已开始。这个“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来自美国的实践,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发达国家效仿,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普遍战略,成为“国家阳谋”。
我们要真正搞明白美国国际经济和政治战略的游戏规则,不能被表象所迷惑。例如,最近,美国不断向印度出口先进军事装备,帮助印军迅速现代化,意图何在?无非是在地缘政治上扶持印度,制造所谓的亚洲均衡,从而达到制约中国乃至日本的目的。但是,印度也有自己的大国梦,先是南亚大国,再是亚洲大国,最后是世界大国。美国或许会扶持印度成为亚洲大国,还会继续扶持其成为世界大国而与自己抗衡吗?显然不能。地缘政治永远是美国国际政治的平衡术,是300年来西方对付殖民地和类殖民地的老把戏。当然,美国对印度的态度,在别的方面也适用于日本乃至中国。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3 对科技的深情呼唤(3)
我们要做的是,在坚持国内经济战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础上,明确地把握国际经济战略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我们要做的是什么呢?是反对美国支持印度?显然做不到,也不符合不干涉的国策。我们要做的是,在坚持国内经济战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础上,明确地把握国际经济战略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只要美国坚持以科技和智源经济为中心,在其他方面就不会出大格,不会成为公开破坏世界和平的力量。
避免人类史进入第四季
大政治是有大理想的:我们要追求国家利益最大化与全球利益最大化的高度统一,同一切运用科技进行和平竞争的力量一道,让人类历史避免进入第四季。
体力第一生产力时代,人类生活在经济落后但生态完美的绿色环境里,至少也有几万年,这是人类的春季;物力第一生产力的时代,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生活在经济发达但生态越来越恶化的黑色环境里,污染严重,地球变暖,疾病流行,这是人类的夏季。300年来,人类依靠所谓的现代工业发起了向大自然宣战的“夏季攻势”,有大功也有大过。此次大危机否定了“夏季模式”。
接下来,我们必须进行“新经济革命”,遵循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将民生、科技、绿色三者结合起来,创造新产业,开辟新的经济模式。我们要与大自然握手言和,在更高生产率的基础上回归健康和绿色,这是人类经济的秋天——美好和收获的季节。
如果不进行或完不成“新经济革命”,我们就会滑落到冬季——就像电影《后天》所描绘的一样。不在此次大危机中爆发,就在此次大危机中灭亡。人类已处在或死或生的紧要关头。
中国高科技产业:“有形”但“无神”
中国曾经长期是世界科技中心,那是“四大发明”的时代。在科学理论上,中国也在许多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按照规律,世界科技中心的地位也成就了世界经济中心的地位。有人测算,1700年中国的GNP占世界GNP的231%,接近整个欧洲233%的水平。此后中国经济持续上升,1820年中国GNP占世界的324%,是同期整个欧洲的12倍。这是整个人类经济史上,在体力第一生产力时代达到的最后的辉煌,落日般的辉煌。
此后不久,1840年,靠体力劳动为主的中国,被靠机器劳动为主的英国打败,即工业文明打败了农耕文明。这是在整个世界范围内,物力第一生产力对体力第一生产力的否定。168年后,2008年,全球资源金融危机又否定了英国的工业化模式,智力生产力正在成为第一生产力。新的文明,或叫科技文明,或叫生态文明,打败工业文明的时代已经到来。
中国能否再造辉煌?
经过30年的持续增长,中国已成为美、欧、日之后的第四大经济体。有人惊呼,中国经济已经崛起。这是最大的误判。原因在于,不懂独立和崛起的根本不同的路线,这一点要深刻地研究美国经验。目前,我们只是政治独立之后,完成了经济独立,还处在独立路线上,最多处在独立路线和崛起路线的换档期,距离经济崛起还差得远。因为所有大国的经济崛起都是内需崛起,没有也不可能有靠外需崛起的大国。
目前,加工贸易占中国整个贸易额的50%左右,一部分国家向中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