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的狂欢-数字时代的交往》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孤独的狂欢-数字时代的交往- 第2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现实世界(原子世界)的束缚,获得一种没有“重”的拖累,自由自在地飞升到一个理解世界的愿望,自古以来都有一种对某个未知、未及的世界的想象和想象性地占有。这种欲望和想象在个人身上表现为梦(睡梦和白日梦),在集体(民族)身上表现为神话、宗教。如今“虚拟现实”使人能以技术的方式实现这种欲望和想象了。巴拉德(J.G.Ballard)说:“它将代表人类进化当中最为重大的事件。人类第一次能够否定现实,取代这个先入为主的现实的特定形态。”巴尔卢(John

    Perry Barlow)说:“或许虚拟现实正好可能是人在食色之外的第三种冲动,即拥有幻像(vision)的欲望的另一种表达。或许我们想变得高出现有的形态。”金德斯莱(Marjan

    Kindersley)说:“虚拟现实的整个情形就是你正在与其他人一起营造一个现实。你一直都在做一个与他人分享、合作的梦……说到底,它把你的想象呈现出来,而且你的想象将与其他人的想象汇合在一起。然后你使得这个世界完全成为一种交往的形式。”

    人类不仅把自己对于另外的世界的景象向往和想象诉诸语言形式(神话、诗歌等),而且以既有的技术手段将它们诉诸视觉形象和声音形式。因此有的学者把原始人的岩画,中国古代的兵马俑,各个时代的视觉艺术(雕塑、绘画),以及近现代出现的透视画、全景画、立体图镜、电影、电视、全景电影等都看作是人类为了“通过自己的各种感官所感受到的多维化的信息,希望生活在一个绚丽多彩、绘声绘色、身临其境、令人浮想联翩的信息环境中”而作出的种种努力,它们构成了虚拟现实(“灵境”)的史前史。所有这些努力,都是为了使自己在茫然自失地沉浸在一个想象的、虚构出来的场景中。但雕塑、绘画、电影(包括全景电影和环幕电影)都只是部分地作用于人的感官,人要沉浸其中(像海涅那样在维纳斯雕像前失声痛哭),必须以情感上的极大投入为前提。人类可以借助于技术的发展,尽可能在一个虚构出来的情景中无需努力、无需做作地得到全面、真切的体验。这种欲望反过来也推动了媒体技术的发展。

    在媒体中获得“多重感觉的体验”(multisensory experience),即“体验完全的沉浸感”(experience total immersion),是人类由来已久的追求。换句话说,媒体发展的历史就是单一性的媒体向“多媒体”(广义)演进的历史。前面指出,“多媒体”并不能充分促发人的“多重感觉的体验”,因为它只是提供视觉和听觉刺激的媒体。多媒体的空间是二维空间而不是现实世界的三维空间,多媒体的所谓“立体声”效果也不同于现实世界的声音的立体特征。“虚拟现实”与“多媒体”的首要不同在于,它的视觉空间、视觉形象是三维的(虽然就目前情况而言,实时的虚拟现实还显得有些简陋,看上去有点“卡通色彩”),音响效果也是“地道的三维音响”(true

    3-D audio)。VR技术大师雷涅尔(正是他发明了 virtual reality这一说法)对二维与三维的视觉形象作为生动、准确的区分:在一个二维的屏幕上看三维的图像就如同从一个玻璃船底看下面的海水。这时我们感到我们自己还是在船上。我们处于三维环境的边缘,从它的边缘看这个世界的深处。而在一个立体的“屏幕”里看一个视觉世界就像是在潜水。

    通过一个电脑化的手套来操纵一个三维显示器,使我们得以通过表面接触到在我们的臂长允许的范围内的物体,同时能够从环境的外部观看到我们的活动;我们的手浸在水里。进入到虚拟现实的多重感觉的(multi-sensory)世界中,就如同戴着水肺装置潜入到深海。我们自己由于沉浸在水下环境中,在礁石间穿行,听着鲸鱼的低鸣,捡起贝壳来仔细端详,与别的潜水员交谈,所以我们完全参与到海底探险的经验当中。我们就在那儿。”("Scratching

    Your Eyes Back In:John Perry BarlowInterviews Jaron Lanier",Mondo2000,issue2,

    1990)莱茵霍尔德(HowardRheingold

    )也有类似的说法:“虚拟现实是一种革命性的技术,它使你沉浸在你自己制造的电脑世界--一个房间,一个城市,一个完整的太阳系,人体的内部构造之中。借助于电脑手套,星球大战头盔和某种高度精密的软件的帮助,你现在能运用你所有完整的感觉来探索人类想象过而未曾涉足过的领域。”

    当然,虚拟现实的优越之处不仅仅在于它能提供一个虚拟的三维世界(否则它与立全电影和全景电影就没有太大的差别了)。它的优势还在于(而且主要在于)它是一种与“多重感觉”真正匹配的媒体。它能在同一时刻给人以以视觉、听觉、触觉、甚至嗅觉和味觉的综合刺激。而且,人对这些刺激作出的反应又反馈到电脑中,电脑又能作出相应的反应,它从一开始就是互动性和融洽性的。谢尔曼(Barrie

    Sherman)和扎德金(Phil Judkins)在《天国一瞥,地狱景观》GlimpsesofHeaven,Visions of Hell)一书中这样写道:“虚拟现实是一种能够迷惑感觉和内心的电脑世界。数据手套(data glove)可能使你觉得你的手有放在水中、或者泥巴中、蜂蜜中的感觉。一件虚拟现实的赛柏紧身衣可能使你感到你似乎是在水中、泥沼中、或蜂蜜中游泳的感觉。虚拟现实产生于用于训练飞行员的模拟座舱,它可能决定未来的家用和办公用多媒体系统的形态。作为替代性行为、毒品和教室培训的高级的虚拟现实系统的观念,是现代科学小说或“赛柏庞客”的作品所津津乐道的。”虚拟现实不仅可模仿现实到乱真的程度,而且还可以随心所欲地营造出现实世界不可能出现的情景,神话、童话、科学幻想在这个世界中可以轻而易举地化作“现实”。它不仅使人的感觉在多样性和完整性上酷似于人在现实中的感觉,使你身在一个幻像世界中而不自知,而且还使人在醒着的时候进入一种梦境。在这个亦真亦幻的现实中,你获得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实实在在、真真切切的幻觉。虚拟现实给人造成的“多重感觉经验”比我们的五官在现实世界中感受到的要更多几重。(一位名叫Eric

    Callichsen 的人与他的朋友 Partric Gelband 组建了一个VR技术公司,他们给自己的公司命名为Sense8

    Corp--“第8感觉公司”。)简单地说,虚拟现实不仅“仿真”、“逼真”,而且“超真”。一位名叫瓦尔特?卢(WalterLowe)的记者在一篇题为题为《赛柏空间历险记》的报道中写到了他在虚拟现实中的经历:我居住在一个后院带游泳池的豪宅里,我坐着直升飞机在我的领地的上空飞翔,随后降落在屋顶上。接着我在游泳池游泳,衣服穿在身上却没有打湿,我还可以一边潜泳一边抽雪茄。当我脱下手套和头盔时,我明明知道刚才情景已经过去,但身上仍然残存着刚才的感觉。我头脑中首先想到了电影《人鬼情未了》。这个时候我觉得自己就是一个可以穿墙走壁的幽灵。虚拟现实也使我想到了我做过的梦。在梦里,我们自己常常只是一个观察点(point of view)。我们灵幽般的身体可以随心所欲地进入到一个场景中。当我梦见我正跑着的时候,我并非真的看见了我的腿在跑,我只是以为我在用我的双腿向着或背着一个东西在跑。

    13.2 比“神话”还神奇的现实

    这样的“历险”还带有明显的现实色彩。另外有一次,莱维特和雷涅尔站在他身旁,他带着护目镜进入到一个神话和童话般的世界中。

    他看见一艘船的甲板上有一顶黑色的帽子,一棵青翠的菩提树和一个光鲜美丽的红苹果。当他拾起这个红苹果时,这苹果在他的手中立刻变成了一朵美丽的红玫瑰。他在海面上飞了起来,突然看到了一个小岛,从这个岛上传来非洲鼓的声音。他越接近这个小岛,鼓声也越响。当他降落在这个岛上时,却没有看见敲鼓的人。后来他发现鼓声是从一个闪闪发光的白石头上发出来的。他拿起这块石头,绕着自己的头旋转,声音也相应地在头的四周“旋转”。此时,他“立即感到自由、有力和兴奋”。但他马上意识到此时旁边有人看着自己。

    他觉得自己让一只其实什么也没有拿的手绕着头不断地转,在别人看来一定很滑稽。于是他赶紧摘下护目镜,恍恍惚惚地冲莱维特微笑。由于刚刚从神话般的世界回到现实世界,他还有点没定下神来。

    中国古代的文人们经常幻想自己能从“人间”(现实)飞升到“天上”(想象中的“第二现实”),同时又怀疑“天上”是一个冷漠、凄清的世界(所以中国有不少仙人耐不住寂寞而下凡的传说),甚至那是一个相当不安全的世界。这反映了中国文人们的“居士心态”——既想“出世”又不舍人间,既想浪漫、冒险又没有承担苦难和险恶的勇气。东坡居士在《水调歌头》中表达自己的这种情绪:“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虚拟现实与现实的关系,有似“天上”与“人间”的关系。但进入这个“天上”的时候,人用不着患得患失,因为人可以自由地往来于“天上”与“人间”。通过电脑,人既可以进入“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又可以进入遍地蛇蝎、虎豹成群的蛮荒之地。天堂、人间与地狱全在一念之间,而且你根本用不着担心“一失足成千古恨”。只要你愿意,你可以每天穿梭往来于天堂、人间、地狱之间。你可以“现实”地游而不是梦游天姥(如李白那样),你可以分别在地狱、炼狱、天堂里“亲眼”见到而不是想象自己的灵魂见到(如但丁那样)一个个恶人和义人。只要鼠标、控制棒或力球在手,你可以轻易地满足你的“好逸恶劳”或“好劳恶逸”的天性。你可以(如果你没有心脏病的话)回到侏纪时代去与凶残的恐龙周旋,当它向你扑来时,你会禁不住惊恐万状,但你的理智马上会告诉你——这只是在虚拟现实里。这与做梦有相似,当你梦见自己从一个悬崖上掉下来时,你的理智也会悄悄告诉你这只是在梦里。

    在骑士时代过去之后,堂吉诃德要实现自己的骑士梦,只得披着黑披风,手持长箭去和风车搏斗,因为他只拥有一个单一时空的现实世界,而虚拟现实却使你拥有双重的时空。有了虚拟现实,你可以平平安安地冒险,舒舒服服地“出世”,把一个由比特构成的神话世界当作你的“别墅”,来去自由。人们常说电脑使我们的世界变得越来越小,如同一个村庄(“地球村”)。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电脑使我们的世界人变得越来越大,你甚至可以拥有一个供你独享的世界。正如雷涅尔所说的:“现在我们正在制造一个行星,它能满足西方人开疆辟土的冲动,而用不着糟踏环境。”VR技术是一种尚未完善的技术,在今天主要被运用于建筑、工程和设计上,它只是在某些领域改变了人的工作方式。但VR技术将全面地影响我们的生活。在近几年中,虚拟现实就可以运用到大众市场的娱乐,替代性旅游,虚拟外科手术和赛柏性行为。到下个世纪,虚拟现实将会改变我们的生活。塔戈斯基说,“这种媒介的潜能的确是相当巨大的。虽然我们正处于T型(最早出现的汽车的型号--引者)阶段,但 Lamborginni(最先进的汽车型号--引者)形态已经在设计之中。忘记混淆视听的说法,明天,虚拟现实将是另一个世界。”

    13.3 “远程虚拟现实”(televirtual reality)

    雅各布逊(Robert Jacobson)说,在今后十年内,VR 技术将在以下5个领域内获得重大进展(亦见Walter

    Lowe:Adventures in Cyberspace):

    1、工业领域。“主要的制造业将利用虚拟现实来设计从汽车到家用电器的所有产品。”

    2、生物-医学领域。“它可以使终日坐在轮椅上的人得到自由行走的体验,可以让极度近视、弱视的人的得到丰富多彩的视觉享受。”

    3、艺术和娱乐领域。人可以虚拟地进入一个艺术家和文学家们构想的各种世界当中,可以自由地进入虚拟的游乐园、斗兽场,可以自由地当一次孙悟空或堂吉诃德。

    4、教育领域。学生在“虚拟教室”里上天文学课时,可以遨游宇宙,可以“亲眼目睹诸星系在太空中是如何形成的”;上化学课时,学生可以钻入一个分子内部仔细地观察一个分子的结构,上生理学课时,学生可以在人体内“实地考察”每一个器官。

    5、“远程虚拟现实”(Televirtual reality)将会出现,这是最令人兴奋的技术。

    所谓“远程虚拟现实”,就是人们“通过电脑网络甚至电话系统来分享虚拟现实。”通过网络,人可以跨越时空,漫游各种奇境。人想堕落就可以不折不扣地堕落,想升华就可以踏踏实实地升华。在网上,你可以变成一名斯巴达的武士战斗在色摩比利山口与波斯人血战,可以变成海明威笔下的老人去与鲨鱼搏斗,可以进入大观园领略金陵十二钗的风姿。当然,你也可以成为唐?璜,成为曹植或贾宝玉,与某个你倾慕已久的“洛神”作巫山之会,云雨之欢。VR 技术可以维妙维肖地复制出无数的马丽莲?梦露之类的尤物。(有人甚至生造了一个词--teledildonics,这个词可以译为“遥嫖”,指通过“远程虚拟现实”进行的色情活动。)与多媒体一样,虚拟现实很快就会成为一种网络现象。

    一旦虚拟现实成为一种网络现象,电视更会因其简陋不堪而少有人问津了。

    电视可以让人心甘情愿地当白痴,前提是人们除了电视再没有别的东西。就连婴幼儿也不会满足于被动地接受,只要有机会,他们总会以其特有的方式去主动占有。一个儿童在有了电子游戏机之后,很可能会在动画片播出的时间玩电子游戏(与虚拟现实相比,电子游戏实在是简陋不堪)。作为一种哑终端,电视天生与“互动性”、“适用性”(亦可译成“融洽性”、“因人而异性”、“善解人意性”)绝缘。在电视面前,人除了“看”之外,很难“做”什么。正如科斯克(Bart Kosko)说:“虚拟现实将不仅仅代替电视,它会将它生吃掉。”


    第十四章 “我的数字新娘”


    14.1 “消费者”的末日

    前面已经指出,当你购买录像机的时候,你其实是在反抗大众文化。尽管这种反抗的力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