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明末清初》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我的明末清初- 第2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洪春雷走后的第二天,我们收到她的飞鸽传书。信上说她已见到刘惟明,她将随刘惟明的队伍去翠云山独笔峰,那也是呼九思约定与刘惟明会面的地点。

  这是我们收到洪春雷的第一封信,也是最后一封,至此以后,洪春雷和刘惟明音讯全无。我丝毫不怀疑洪春雷和刘惟明会出什么意外,毕竟是两千人对几百人,而呼九思又是个智商一般的莽汉;我只怀疑洪春雷带去鸽子出了问题──那是几只普通的菜鸽,并非经过训练的信鸽。

  洪春雷一连几天没有消息,在这段时间里,多功城相继迎来了几批客人。

  首先是重庆知府和巴县县令的使者,他们听说巡抚特使在多功城患病,分别派人前来慰问,并送来了医生药品还有营养品。除了行政官员,驻重庆的副总兵陈蔚、驻涪州的参将曾英、驻合州的游击将军林逢春,以及巴县守备璧山守备,也陆续派人来见赵谦,再隔一天,四川总兵张令亲率一支五千余人的部队,突然出现在多功城。

  张令是个须发皆白的老头,看年纪跟秦良玉不相上下。身为四川总兵,张令的驻地本来是在川北的顺庆府,也就是今天的南充市。从去年年末起,陆续有摇黄离开偏远贫瘠的夔东,企图重返川北故地,张令先后在太平、东乡、达州等地筑寨设卡,扼住摇黄归路。摇黄被迫南下。张令又率兵进驻渠县广安,沿渠江与摇黄对峙。几天前,张令发现大股摇黄再度南移,而且大竹邻水的摇黄也大规模往南集结,看样子它们无法穿越张令的防线,索性放弃回归老窝,竟是要对重庆下手。

  重庆是川东重镇,但防卫力量并不是很强。副总兵陈蔚统领五千人马,除了城内的警戒,还要负责浮图关的守卫。川东的兵力基本上都沿江布置,如涪州参将曾英,忠州总兵秦良玉,以及夔州参将刘广杰等,数万兵马分别扼守要冲,屏护川东黄金水道。张令发现摇黄新动向后,一边传檄川东各镇,一边从广安出发,亲率一支兵马顺江而下,驰援重庆,来到合州,得知巡抚特使现驻多功城,当下引军前来相见。

  至此,我才明白赵谦此次入川的真正使命,其实就是为了摇黄。

  邵捷春就任四川巡抚,新官上任三把火,他的第一把火就是对准摇黄。不过连带也把杨嗣昌放在了火上。因为杨嗣昌是阁部督师,“四正六隅,十面张网”战略的实施者,去年摆平李自成、降服张献忠之后,他就给皇帝写了报告,说各地流贼已基本肃清,如果邵捷春此番在四川一鼓荡平摇黄,献俘阙下,就等于给了杨嗣昌一巴掌。有了这个顾虑,邵捷春迟迟滞留湖广,希望与杨嗣昌达成一个共赢的方案,这时摇黄已开始西窜,川中军队急需有人统一调度,赵谦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来到四川──他是杨嗣昌的人,邵捷春想通过这种方式来向杨嗣昌表达诚意。

  赵谦此行带来了邵捷春的剿匪方案,实际上也就是杨嗣昌“四正六隅,十面张网”的翻版,先敞开巫山、开县一带防线,放摇黄离开夔东原始森林,然后各地官军严守关隘,待邵捷春率湖广官军入川,来回剿杀,便可将摇黄全部消灭在川东。

  但官军的调动速度显然赶不上摇黄的行动速度。

  听说大股摇黄来攻重庆,我和赵谦都吃了一惊。从地图上看,这些摇黄应该不是直接从夔东溯江而来,因为它们过不了秦良玉那一关;估计是多股摇黄在张令的防线受阻,转而结伙南下,这样的话它们可以走两条路:一是沿嘉陵江经广安过合州,这条路不大好走,合州是重庆的北大门,水陆都有重兵把守;如果不走水路,还有一条路就是穿越华莹山脉,从翠云山绕过合州防线,突然出现在重庆面前。

  这样一来,多功城的地位陡然重要。

  难怪南宋末年四川军民会在此地筑城,古人的智慧并不比现代人差多少。

  当然,作为我来说,我并不担心摇黄攻城,我担心的是洪春雷他们的安危。根据张令的情报,此次来犯重庆的摇黄总数在万人以上,大大超过之前预计的几百人,难怪洪春雷他们一去不归,原来情况已经发生变化,如果运气不好,洪春雷他们极有可能栽在摇黄手里。

  我请赵谦立即派人进山接应洪春雷,但遭到张令和彭玉凤的反对。彭玉凤从守土的角度出发,不愿轻易离开多功城,张令则是担心大军进入翠云山,摇黄却趁隙突出,由多功城奔袭重庆。另外,张令听说洪春雷跟刘惟明去翠云山的经过,更是爆出一个惊人的消息:据他擒获的摇黄俘虏招供,啸聚于翠云山中的摇黄共有五个头领,分别是托天王李胜、黑虎王混天星、行十万呼九思,以及闯世王周云龙和必反王刘惟明。

  张令的言外之意,分明是说周云龙和刘惟明重又进入黑道,不过我却怀疑他别有用心。赵谦把我介绍给张令,听说我收服了三路摇黄,还除掉了两个摇黄悍匪,老小子脸色非常难看。这也难怪,他是四川总兵,与摇黄对抗多日,劳师糜饷,功劳反不如我一个普通人,心里不平衡自然难免。

  张令不肯发兵,赵谦也无可奈何。他毕竟只是巡抚特使,而张令却是一方镇将,在明朝崇祯年间,手握兵权的总兵正逐渐过渡为地方军阀,如《李自成》所描述的左良玉贺人龙,他们甚至连顶头上司杨嗣昌的帐也不买,而杨嗣昌也拿他们没辙;虽然杨有尚方宝剑,但有明一代,敢于用尚方剑斩总兵的封疆大吏,好象只有一个袁崇焕,而且下场还很惨。

  张令来到多功城后,立即以四川总兵的身份接管了多功城防务。他将麾下士兵部署在翠云山外的几个重要路口,凭险设寨,牢牢扼住多功城通往重庆的要道,同时调兵遣将,将合州的部分守军抽往北碚的温汤城,又令涪州参将曾英回防重庆下游的铜锣关,副总兵陈蔚渡江进驻重庆北岸的江北城,这样几支官军由北往东形成一个扇形防线,无论摇黄从哪个方向突破,都会撞到官军的刀口上。

  依张令的意思,他本来还想拿马超开刀,因为有了刘周二人降而复叛的前车之鉴,而且摇黄聚集在翠云山中,随时可能杀将出来,为了避免堡垒从内部攻破,及时清除潜在危险也就十分必要。

  但这却触犯到我的利益。毕竟马超已经是我的人了(这话有点怪怪的),我岂能眼睁睁看他任人宰割?我向赵谦强烈抗议,同时动员秦家姐妹也投出反对票──马超败在秦良玉手上,要杀要剐也该秦良玉动手,什么时候轮到张令来捡现成便宜?

  这次赵谦坚定的站在我这一边,委婉否决了张令的要求。

  马超死里逃生,对我的好感又多了几分。本来他跟随刘惟明投降,对我的态度一直是不冷不热,若即若离,现在却主动向我建言。他说以他对刘惟明的了解,刘惟明并不是一个反复无常的小人,既然脱离了摇黄,就不可能再走回头路。现在刘惟明杳无音讯,也许是遇到什么麻烦,他建议我向赵谦请命,由马腾蛟和秦家姐妹率一支精锐进山,查看究竟,相机解救刘周二人和洪春雷。

  “为什么是马腾蛟和秦家姐妹?”

  我一时没有反应过来。因为若论武艺和对摇黄的了解,马超才是进山的最佳人选。

  马超淡淡一笑:“在下身份尴尬,能留下一命已属侥幸,何必再让公子为难?”

  我想想也是,要让马超进山,首先张令那关就不好过。换了个话题:“以你之见,刘惟明他们在山中遇到了什么麻烦,会不会有性命之忧?”

  “若山中只得呼九思一人,怎样揣测都不过分,但多了李胜和混天星二人,呼九思想要为所欲为,却也不能!”

  马超为我分析:托天王李胜是摇天动的部下,黑虎王混天星则是黄龙的旧部,摇黄十三家中,摇天动的旧部只得五家,分别是刘惟明、马超、李胜以及震天王白蛟龙和争世王黄鹞子。两年前白蛟龙与杨秉胤争抢地盘,白蛟龙被杀,再隔一年,黄鹞子又不明不白死在夔东,摇天动的旧部人人自危,都道以争天王袁韬为首的黄龙旧部要吞并他们。李胜与刘惟明交情平平,但有了摇天动这一层关系,断然不会坐视呼九思行凶。

  “呼九思那边不是还有个混天星吗?”

  “好教公子得知,若说摇黄之中也有正人君子,这混天星便算一个!”马超对混天星显然印象很好,据他介绍,黑虎王混天星真名叫做景玉书,是摇黄队伍中少有的知识型造反派,当年随摇天动起义,被委以帐簿文书等文职工作,因嫌本名文气太重,所以一连取了两个浑号,以示造反到底的决心。摇天动黄龙死后,两人的部下各自为阵,景玉书对这种状况非常痛心,他没办法管别人,只好尽力约束自己的部下,不许他们骚扰百姓,在民间口碑极佳。崇祯十年李自成入川,要求摇黄配合作战,摇黄各部或相隔太远,或害怕官军报复,均按兵不动,唯独景玉书联络了梁时政,分南北两路策应李自成,三路人马在成都会师,在当时被称为“双星会闯”。李自成对景玉书的才干十分欣赏,曾邀他加入闯军,但被景玉书拒绝。

  “景玉书为什么不愿加入闯军?”在我潜意识里李自成代表了正义和革命,拒绝他岂不等于拒绝革命?

  “这个我就不太清楚了,”马超思索了一下,“也许大家的志向不同吧,李闯喜欢攻城掠地,四处流动,老景却认为这种作法是胸无大志的表现,而且太过骚扰百姓,故尔不愿合伙。”

  我点了点头,对景玉书的观点表示赞同。

  当初老人家刚刚起来闹革命时,就十分重视根据地建设,他将历史上农民起义通常采用的流动战术称之为“流寇主义”,代表人物就是黄巢和李自成。流寇主义对旧制度的破坏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它也有一个问题,就是只破坏、不建设,政府军和起义军剿来杀去,平民百姓夹在当中,深受其苦。

  “为什么你们不在夔东建立根据地,”我又想到一个问题,“为什么官军层层设防,你们还是想回川北?”

  “夔东贫瘠,地广人稀,大队人马不易存活。川北虽然也不富裕,但进可下肥沃的川西平原,退可入秦岭巴山与官军周旋,加之我等在川北日久,出入邻近州县均是熟门熟路,所以想回川北。”

  马超的话道出了一个实情。在当时的中国社会,由于崇祯初年开始的连年天灾人祸,人民的生活日益困苦,不苦的地方则成为造反派觊觎的肥肉,如江南湖广等地,均遭战火蹂躏,相比之下,四川反而成了一个世外桃园。

  四川地处西南边陲,东有夔门之险,北有剑门之险,外敌难以进入,加上修建于秦代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引岷江水灌溉川西平原,使得四川旱涝保收,自古人称天府之国。难怪摇黄不想走,比之天灾加兵灾的陕西,比之九省通衢的湖广,四川确实更适于造反者生存。

  有了这个认识,几年后崇祯帝上吊自杀,李自成穷途末路,天下群雄纷纷逐鹿中原,我反而静下心来经营西南。先将西南三省连成一片,进而应缅甸国王平力格达之请入缅平乱,先后驱逐英国和葡萄牙势力,在勃固和仰光建立起两个对外贸易基地。武力张扬,经济繁荣,华南联邦由此诞生,并为中华帝国最终演变为中华###国作出贡献。

   。。

第27章 翠云山中
月黑风高之夜,我率一队人马悄然离开多功城。

  本来按照马超的建议,我应该请求赵谦派马腾蛟和秦家姐妹进山,但我后来一想,这三人跟我都不熟,他们可没有责任也没有义务要去救人。我决定赌一把,我请赵谦放马超去找刘惟明,我情愿留下来为质,如果马超反水,我就输他一颗脑袋。出乎我的意料,赵谦这回非常开通,他竟以马超有勇无谋为由,主动问我愿不愿随马超进山。

  我吃了一惊,要知道上次我和洪春雷去找他时,他就否决了我们一起进山的提议,这回为什么态度大变?

  答案随即揭晓,除了我和马超,这次进山的名单还有马腾蛟和秦家姐妹,也许赵谦是要用这种方式来监督我和马超,同时又确保行动顺利成功。

  不过也有些说不通。赵谦如果不放心我们,干脆不放一兵一卒出城就行了,反正摇黄呆在山里,只要他们不出来,只要他们不攻占重庆,赵谦都没有责任。他为何要这样做?联想到赵谦之前无缘无故的示好,我总觉得此人是个难解的谜。

  我们出发了。这次行动赵谦明确指示由我负责,马腾蛟对此大为不满,他认为我没本事,不配当领导,不过当我拿出行动方案,马腾蛟没话说了。行动方案经赵谦和张令审阅后通过,我采用的是精兵政策,成员从白杆兵和马超带来的摇黄精锐中挑选,人数不超过一百,全部都要精通技击和山地行军,在我的想象中,这次行动就象现代特种兵营救人质,神兵天降突然出现在敌人面前,趁他们还没有反应,一拳放倒对手,然后带着人质得胜而归。

  由于要保证行动的突然性,我决定于晚上离开多功城,因为我怕有摇黄暗中监视我们。事实证明我的担心并不是多余,我们刚一离开多功城,立刻有人跟我联系,只不过不是敌人,而是我以为跟洪春雷一起失踪的林尊贤。

  林尊贤的伤已经完全好了,当洪春雷去见刘惟明时,他正好去寻枪,由于养伤耽搁了时间,再加上藏枪时心忙意乱,记错了地点,所以寻找起来大费周折。洪春雷一来等不及,二来也不想让刘惟明接触狙击步枪的事情,于是便与刘惟明先行进山。林尊贤寻回狙击步枪,久等洪春雷不回,只好前来多功城。此时正值风云突变,张令带兵来到多功城,全城戒备森严,他倒还记得我和洪春雷的叮嘱:赵谦此人来历不明,偏偏对我们异常了解,敌友未明之际,万不可轻易暴露身份!于是便在多功城山下找了个农家住下来,日夜留心城内城外的动静,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把我等了来。

  林尊贤很够朋友,听说洪春雷有难,二话不说就随我同行,不仅如此,他还为我解决了武器问题。由于我的手枪送给鲍灵当定情信物,这段时间以来我一直面临无枪防身的尴尬(赵谦送的是发射铁丸的单发火药枪,在我看来根本不算枪)。本来洪春雷倒是有两支枪,偏偏她送了一支给秦良玉,剩下一支当然不可能给我。林尊贤也有两支枪,他把狙击步枪和92手枪摆在我面前,让我二选一,我选了后者。

  我们往独笔峰进发。

  独笔峰在翠云山深处,距多功城约有两天路程,因外形一柱擎天,酷似巨笔,故此得名。

  进入翠云山不久,我们发现敌踪。在一个当地人称作虎头岩的地方,我们发现摇黄的一个监视哨,五十名白杆兵施展攀岩绝技,以白杆前端的铁钩钩住树根岩石,从虎头岩背后的断壁悄无声息地攀援而上,一场偷袭战,歼敌数十名,还带回了五名俘虏。

  俘虏们是行十万呼九思的手下,通过审讯,我得知洪春雷和刘周二人的最新消息。周云龙已死,不是死在呼九思或其他摇黄手里,而是死于“箭疮迸发”,也就是现代所说的伤口感染。刘惟明目前又做了摇黄的必反王,只是他的部下被呼九思和李胜瓜分大半,以前杨梁二人的旧部一个不剩,只剩下不到一千人的嫡系。至于洪春雷,据说呼九思本来要杀她,但刘惟明口口声声称她是自己的压寨夫人,谁敢动她就跟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