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京素有“北方水城”之称,但是,由于连年的战争,流经汴京的大运河已经不能正常通航,同时,黄河经常泛滥成灾。
柴荣同志命人紧急治理大运河、黄河、汴河,恢复以京城为中心的水路交通网络,使山东和江南等地的粮食、货物,能够由水路直达京城,从而促进京城的物流事业发展,促进经济大繁荣!
然而,正所谓:“好人命不长,祸害活千年!”公元959年6月,时年39岁的周世宗柴荣同志在北伐契丹的途中,身染重疾,猝然而逝。 。。
陈桥兵变 黄袍加身
陈桥兵变 黄袍加身
临死前,周世宗同志安排年仅七岁的幼子柴宗训小朋友即位,并晋升赵匡胤同志为殿前都点检(即皇帝亲军的最高将领),同时兼任宋州归德军节度使。
殊不料,这位貌似忠心耿耿的赵匡胤同志在上任殿前都点检数月后,阴谋发动兵变,一举夺取后周王朝的天下。
让我们来看一看赵匡胤同志的个人档案:
姓名:赵匡胤
小名:香孩儿(这个小名比较暧昧噢)
性别:男
民族:汉族
年龄:33
生日:公元927年2月16日(阴历)
属相:猪
籍贯:涿州(今河北省涿县)
出身:军队干部家庭
排行:老二
婚姻状况:已婚
特长:中华传统武术
武功流派:太祖长拳(绝对原创)
武器:盘龙棍(由赵匡胤同志自行开发研制,外观时尚高雅,结实耐用,后来被称作双截棍、两截棍。特点:刚柔相济、变幻莫测、携带方便、威力无比。缺点:初学时,容易误伤自己,严重伤害肉体和心灵!时隔1000多年之后,此武器由功夫之王李小龙先生搬上荧幕,风靡全球,畅销海内外,最低售价每根十元,量大从优。)
职业:军队干部
工作单位:后周皇帝亲军部队
职务:殿前都点检(即皇帝亲军的最高将领)
造反原因:不是我不小心,只是野心难以抗拒!
造反经过:公元960年正月初一,大过年的天儿,后周王朝的大臣们和年仅7岁的恭帝柴宗训小朋友在汴京(今河南省开封市)欢聚一堂(估计是在放鞭炮)。
忽然,镇州(今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定州(今河北省定州市)二州传来一个比雷鸣大鞭炮还要可怕的报告:辽王朝的军队南下,与北汉王朝(首都在今山西省太原市)的军队秘密会师,准备大举进犯后周王朝(其实这是赵匡胤同志派人精心散布的谣言)。
柴宗训小朋友吓得屁滚尿流,鞭炮也不放了,慌忙命令时任殿前都点检的赵匡胤同志率领禁卫军前去顶住。
于是,心怀鬼胎的赵匡胤同志带着部队出发了,他们来到陈桥驿站(今河南省封丘县陈桥村)驻扎下来。
赵匡胤同志的弟弟赵匡义同志跳出来煽风点火:“弟兄们,跟着柴宗训这个小屁孩混是没有出路的,不如拥护我的二哥赵匡胤同志做皇帝,怎么样?”
由于赵匡胤同志屡立战功,威信很高,这一建议立即得到大多数将领的积极响应。
得知手下正在密谋拥戴自己做皇帝,赵匡胤同志心花怒放,表面上却佯装不知。(好假打!)
正月初三的晚上,赵匡胤同志喝得酩酊大醉。
恍恍惚惚中,赵匡胤同志只觉眼前一片明黄,光彩耀人……
正月初四的早上,铁了心造反的将领们身着铠甲,带着各式武器敲开赵匡胤同志的房门。
赵匡胤爬起来打开房门,一名将领走上前来,为他披上黄色的衣袍,其他人立即跪在地上,口呼:“万岁万岁万万岁!”
赵匡胤同志喜不自胜,半推半就一番后,欣然同意。
这件事情史称“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其实,赵匡胤同志玩的这套把戏,并非他原创!
当年,郭威同志率军攻破京城,怒杀隐帝之后,并没有立即称帝,而是让太后主持大局,他本人则监国,实际掌握皇权。
等一切都稳定下来之后,郭威同志命人散布了一个假情报:契丹军队南下进攻后汉!
然后,郭威同志奉太后之命,带着大军出城迎敌。
到达澶州(今河南濮阳南)之后,军队哗变,拥立郭威同志称帝。
很显然,赵匡胤同志玩了一场超级模仿秀!
兵变后的赵匡胤同志带着军队返回汴京(今河南省开封市),后周大将韩通同志知道后,慌忙准备组织兵力对抗,走到半路,被赵匡胤同志的部下干掉了。
义社十兄弟之一的石守信同志是殿前司留京的最高长官,同时也是赵匡胤同志兵变前安排的内应。
由于有石守信同志指挥的殿前司禁军策应,赵匡胤同志的兵变部队得以顺利进城。
石守信同志因此位列开国功臣之首。
正月初5下午,赵匡胤同志废去柴宗训小朋友,自己称帝。
因为赵匡胤同志任归德军节度使的任所在宋州(今河南商丘),于是建国号为宋,定都汴京,史称北宋。
从一名不文的流浪汉到至高无上的皇帝,赵匡胤同志仅仅用了10年时间,即位的时候不过33岁,其飞黄腾达的速度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流氓皇帝
流氓皇帝
光荣参军之前,赵匡胤同志曾经在外流浪两年,说得好听点,叫浪迹天涯、闯荡江湖!
说得直白和通俗一点,叫鬼混!
当时,穷困潦倒的赵匡胤同志没有稳定的收入,没有住房,混得很糟糕。
在认识郭威同志之前,赵匡胤同志曾经满怀希望地投奔父亲昔日的同僚王彦超同志,希望能谋个一官半职。
但是,王彦超同志看到赵匡胤同志穷酸落魄的样子,就像打发叫花子一样,扔给他几贯钱,让他立即在自己面前消失。
无奈之下,赵匡胤同志带着这几贯钱进入地下赌场,拿青春赌明天。
老天有眼!赵匡胤同志的手气出奇的火爆,居然赢了一大笔钱。
正当他心花怒放的时候,输红了眼的赌徒们一拥而上,打得他鼻青脸肿,抢走他刚刚赢得的钱。(尽管赵匡胤武艺高强,但是毕竟寡不敌众!)
这件事情对赵匡胤同志的刺激很大,他由此发狠,誓要出人头地!
严格说来,赵匡胤同志是一个流氓。
正所谓: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
赵匡胤同志就是一个有文化的流氓!
一个很有政治头脑的流氓!
你也可以把他称作:流氓皇帝!
赵匡胤同志的发迹颇有些黑帮内讧的意味。
他就像一个非常有威望的黑帮骨干分子,是帮中弟兄们心中的偶像!
大家早就有心推举他做大哥!
赵匡胤同志做大哥是迟早的事情,他所需要的,只是一个恰当的时机。
果然,这个恰当的时机出现了,它就是陈桥兵变。
其实,赵匡胤同志发迹的故事就好比一部提前了1000多年开播的《上海滩》。
如果有朝一日,哪位有眼光的导演看上了我写的《大宋天下》,有心把它拍摄成电视连续剧,我建议:由周润发同志饰演宋太祖赵匡胤同志。
至于赵匡胤同志的弟弟赵匡义同志,我觉得:应该由万梓良同志饰演。
我的每一个建议都是事出有因的,我推荐的每一个演员都和他所扮演的剧中人物很贴切,无论外形还是气质。
当然,这是后话,此处暂且不表。
君临天下
君临天下
兵不血刃,就夺得天下,赵匡胤同志实在是太幸运了!
君临天下之后,该论功行赏了!史称:“论翊戴功”。
原后周的殿前都指挥使石守信同志列在六位主要开国元勋(翊戴功臣)之首,升任侍卫马步军副都指挥使,并兼任归德军节度使,也就是赵匡胤同志原来的主要职务之一。
原后周的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高怀德同志仅次于石守信同志,位列第二,移领义成军节度使,并升任殿前司正长官。
原后周的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张令铎同志位列第三,升任镇安节度使、马步军都虞候。
原后周的殿前都虞候王审琦同志位列第四,升任泰宁军节度。
原后周的虎捷右厢都虞候张光翰同志位列第五,升任宁江节度使、马军都指挥使。
原后周的龙捷右厢部指挥使赵彦徽同志位列第六,升任武信(遂州,今四川遂宁,时属后蜀辖区)节度使、步军都指挥使。
当然,以上只是位列前六位的开国功臣,其余的就不一一介绍了。
从以上的名单,我们可以看出:赵匡胤同志正是通过这些高级将领,掌握了后周禁军精锐的大部分兵力,从而确保了兵变的成功。
赵匡胤同志建立宋朝以后,仍然留用范质同志、王溥同志等后周重臣。
正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其实赵匡胤同志也不想用这些老古董,只是刚一上台就大换血,不利于稳定团结。
毕竟,稳定压倒一切嘛!
当上皇帝之后,赵匡胤同志的日常生活依然非常朴素,衣服、饮食都很简单,对自己的家人也较约束。(天下都是他的,当然能省则省,节约归己嘛!)
但是,他对于投降的各国国君,一律给予非常优厚的待遇。(优待俘虏的传统恐怕由此而来。)
作为皇帝,赵匡胤同志非常关注民生问题,实行了宽减徭役的政策,以便农民休养生息,发展生产。
赵匡胤同志还积极治理黄河,年年拨专款对堤坝加固维修,并在沿河两岸大量植树造林,既防止水土流失,又美化了周边环境。
由于当年后周世宗柴荣同志的知遇之恩,赵匡胤同志没有杀掉柴荣的儿子柴宗训小朋友,只是将他降级为郑王。
赵匡胤同志还给柴家颁发了“丹书铁券”,也就是免死金牌,凭此券,柴家的子孙犯罪,永远免死。(他总是心太软!)
柴宗训小朋友在被废8年后去世,我相信:他一定是因忧郁致死的。
因为,他曾经留给世人一句非常心酸的话:孤儿寡母的天下被人夺去哪!
赵匡胤同志临死的时候,留下遗言:永远不能杀柴家的人!
两朝名相范质
两朝名相范质
据史料记载:赵匡胤同志陈桥兵变后返回汴京,对着后周宰相范质、礼部尚书王溥、枢密使魏仁浦等同志痛哭流涕,一再声称自己是被逼当上皇帝的(脸皮确实够厚!)。
范质等同志来不及答话,赵匡胤同志身边的军校罗彦环同志(此角色非已故香港著名演员,大傻成奎安同志莫属!)拔出寒气森森的宝剑,杀气腾腾地威胁道:“谁敢不从,就让我的宝剑说话!”(暴力面前,人人平等!)
一帮后周重臣大惊失色,只差没大小便失禁。
礼部尚书王溥同志好汉不吃眼前亏,首先下跪,宰相范质同志不得已,只好跟着跪下,口呼万岁!
宰相,历来都是朝廷第一重臣,接下来,请允许我介绍一下当朝宰相范质同志的个人情况。
一代名臣范质同志生于公元911年,一生历经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北宋六朝,五朝为官,两朝为相,德高望重。
在军阀连年混战,王朝更迭频繁的复杂环境下,范质同志不但能够做到自保,还每每受到朝廷重用,位极人臣,实在令人惊叹不已!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 才华出众,无可替代。
二、 清正廉洁,满朝敬仰。
三、 胸怀宽广,磊落坦荡。
范质同志自幼聪慧过人,勤奋好学,九岁能诗文,十三岁攻读诗经,十四
岁招生收徒,从事家教工作,五代后唐长兴四年(公元933年)考中进士出仕,时年22岁。
后晋时,宰相桑维翰同志相当欣赏范质同志的出色文才,将其逐步举荐到户部侍郎(副部长)的高位。
后汉初年,范质同志升职为中书舍人,官居户部侍郎(副部长)。
后周太祖郭威同志起兵以后,范质同志为躲避战乱,藏匿于民间。
郭威同志仰慕范质同志的文才已久,派人四处打探,终于找到他。
时值隆冬,大雪纷飞,求贤若渴的郭威同志脱下龙袍,亲自为范质同志披在身上,随后请他为太后起草诏书。
面对浩荡皇恩,范质同志受宠若惊,当即挥毫泼墨,笔走龙蛇。
尽管时间仓促,郭威同志阅读诏书后却非常满意,封范质同志为兵部侍郎(副部长)、枢密副使(副总司令)。
范质同志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推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后周世宗同志病危之际,范质同志作为顾命大臣,入内接受遗诏,扶持后周恭帝同志继位,同时,范质同志本人被敕封为萧国公。
宋太祖赵匡胤同志发动陈桥兵变之后,宰相范质同志被迫与礼部尚书王溥、枢密使魏仁浦等同志拥立赵匡胤同志为天子。
作为宰相,范质同志一生任人唯贤,“半部论语治天下”的一代名相赵普同志就是由他举荐的。
此外,范质同志还举荐了吕庆余同志、窦仪同志等一大批栋梁之臣。
范质同志为官清廉,从不接受馈赠,他把自己的俸禄和皇室的赏赐大多捐献给老弱孤寡,是一位热心祖国慈善事业的政府高官,由于对慈善事业过于热心,他临终时“家无余资”。
作为一名文人,范质同志饱读诗书,博闻强记,尽管每天公务繁忙,日理万机,他一生著述颇丰,著有《范鲁公集》、《五代通录》等著作百余卷。
公元964年,两朝名相范质同志溘然长逝,享年53岁。
我眼中的范质
我眼中的范质
在前文中,我花了大量笔墨介绍范质同志的文才,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既然范质同志如此才华出众,不可多得,为什么在中国文学史上,他没有占据一席之地?
作为一名传统文人,范质同志的文才得到了国家元首的高度认可,不但请他书写诏书,还亲自把龙袍披在他身上,进而任命他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
如此高的政治地位,如此皇恩浩荡的知遇之恩,可以说,范质同志得到了历代文人所梦寐以求的一切!
表面看上去,范质同志的一生圆满无憾!
但是仔细想来,范质同志其实只能算是一个成功的官员,绝对称不上一个成功的文人!
原因在于:范质同志丢掉了文人最重要的东西:气节!
真正的文人可以贫穷,可以卑微,但是,绝对不可以随波逐流!
范质同志的公文写作水平,确实堪称举世无双,他的文笔迎合了统治者的口味,符合现实发展的需要!完全就像是为上司量身定做的一样!
但是,一个文人为文,如果仅仅是投上司之所好,那么,我将送给他两个字:悲哀!
如果你不认可我的观点,你可以对照一下比范质同志更“失败”的文人,比如李白同志、杜甫同志、韩愈同志、欧阳修同志、范仲淹同志、苏轼同志、柳永同志……
也许,范质同志自己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他临终前,要求儿子不要为自己请封谥号,不要为自己立碑刻字。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