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群读史记 之秦始皇(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王立群读史记 之秦始皇(下)- 第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下的读书人到京城,先封为“郎”(侍从),再秘密派人在骊山有温泉的地方种瓜。由于地下温暖,冬天长出了瓜,秦代没有塑料大棚,这可是一大奇闻。秦始皇于是召天下博士讨论冬天长瓜一事,博士们议论纷纷,争执不下,秦始皇趁机派博士们前往骊山实地考察。当博士们在骊山山谷的一块瓜地实地考察之时,秦始皇暗令从山上往谷中填土,七百多位博士全部活埋于骊山山谷之中(秦改古文以为篆隶,国人多诽谤。秦患天下不从,而召诸生至者皆拜为郎,凡七百人。又密令冬月种瓜于骊山硎谷之中温处,瓜实,乃使人上书曰:瓜冬有实,有诏天下博士诸生说之,人人各异,则皆使往视之,而为伏机。诸生方相论难,因发机从上填之以土,皆终命也)。。 最好的txt下载网

三十一  焚书坑儒(6)
后来,唐人颜师古为《汉书》作注,唐人张守节为《史记》作注(《史记正义》),唐人章怀太子李贤为《后汉书》作注,唐人李善为《文选》作注,都不约而同地引用了卫宏的说法。可见,东汉卫宏的“坑儒”新说在唐代极为盛行。
  两种“坑儒”说差别很大。《史记》记载的“坑儒”是因方士欺骗秦始皇,引发秦始皇大怒而捕杀术士。卫宏新说则是秦始皇担心统一文字引发读书人的不满,所以,设计将天下读书人骗至京城并杀死。两说的起因不同,施行坑杀的心理状态不同。本为事实的原说在唐代反为卫宏的新说所代替,并且广为流传。这说明唐代之后,秦始皇的“坑术士”遭到了空前的社会批判。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评价“焚书坑儒”呢?
  从正面来看,“焚书坑儒”其实是统一思想领域的一场政治运动。秦始皇灭掉六国之后,在政治上废除了封建制,推行郡县制;在文化上,用小篆统一了文字;在经济金融上,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这些政治、经济、文化措施是国家统一的根本要求。但是,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状态仍以它的惯性而存在,大秦帝国仍然没有形成思想领域的统一。从长远来看,只有思想统一了,才能保证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内的统一措施更加有效。而当时盛行的儒家和法家两家思想相较而言,儒家是保守的,秦始皇统一天下后采取的各种措施都是创新的,是新事物,不符合儒家的理念,因此众人对之议论纷纷。而当时六国贵族,也想借着儒家的思想恢复周朝的分封制,从而取得失去的权势。因此,对于刚刚统一的秦朝来说,统一思想就是维护大一统的关键措施。淳于越咸阳殿上的发难、几个术士的欺骗诽谤行为让秦始皇找到推行思想运动的借口与切入点,由此一场统一思想的文化运动上演了,手段虽然过于激烈,对待诸生也太残酷,但在短时间内思想上迅速取得了统一。
  焚书事件是有目的的文化专制,坑儒事件虽然带有冲动性,但是,以屠杀来控制舆论是更典型的文化专制。淳于越的过错在于他把秦始皇当成了秦王嬴政,以自己的“道”去碰撞秦始皇的“势”。这说明秦朝博士们还没有来得及适应秦始皇的文化专制。其实,秦始皇并没有真正打算消灭儒家,所焚的只是民间私藏的反动儒家经书,很多儒家著述被当时的国家图书馆有意识地保存下来。清朝人黄石牧也说过:“秦禁书,禁在民,不禁在官;故内府博士所藏,并未亡也。”(袁枚《随园诗话》卷五)司马迁写《史记》时,就曾翻阅过当时国家图书馆的大量藏书,所引证的材料,不仅有诸子百家语,而且还有先秦诸侯列国史官的记载。
  焚诗书坑术士一事在一定程度上被放大了。为什么呢?汉代儒生的过秦思潮,经学家对典籍被毁的愤怒,都是原因。
  在所有古书中,汉代王充在他的《论衡·语增篇》中最早真实地记录了秦始皇“焚书坑儒”一事:
  燔诗书起淳于越之谏,坑儒士起自诸生为妖言。见坑者四百六十七人,传增言坑杀儒士,欲绝诗书,又言尽坑之,此非其实而又增之。
  对于秦始皇坑儒的人数多少以及坑儒的方式,历史上曾有过不同记载。其中,有七百多人、四百六十七人、四百六十四人、四百六十人等不同说法。
  但是,秦始皇不论以什么为理由杀戮四百六十人,不论人数是否为四百六十,有一点我们可以肯定: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都是一个活生生的、能哭能笑能跑能跳的人。秦始皇为这些人定罪只是胜利者的正义而不是正义的胜利。
  “坑儒”的意义不在于诛杀了多少术士,而在于向天下昭示了大秦帝国的文化政策取向,昭示了大秦帝国文化专制的既定国策。大秦帝国虽然仍保留了博士官,但是,战国时代百家争鸣、处士横议的气象却从此消亡殆尽。
  历史往往与统治者的初衷背道而驰。秦始皇焚诗书、坑术士,强制推行文化专制与愚民政策,本来是为了巩固大秦帝国的统治。结果,却让绝大多数读书人站到了大秦帝国的对立面,进一步失去了民心,为大秦帝国的最后灭亡又增加了一颗稻草。所以,陈胜、吴广反秦大起义之时,众多读书人纷纷投身反秦斗争之中,成为推翻大秦帝国的一支重要力量。这是秦始皇焚诗书、坑术士时始料未及的。
  在集聚了巨大反秦力量的同时,秦始皇的健康状况却江河日下。秦始皇迅速上演了他人生的闭幕式。那么,这场闭幕式是如何上演的呢?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三十二  秦始皇之死(1)
通过焚烧诗书、坑杀术士,秦始皇清除了思想文化上对专制集权统治的不利因素,创立了一个高度集权的大秦帝国的建构,一生追求集权的秦始皇终于没有了后顾之忧。尘埃落定后,年近半百的秦始皇,考虑更多的是如何长生不老,尽享万世之尊。然而,一连串怪异事件的发生,让秦始皇坐卧不安、心神不宁。为了避凶趋吉,秦始皇在四十九岁的时候又开始了他人生的第五次大巡游。巡游的原本目的是追求长生不老,没成想自己却由此走向了不归路,并引发了一起千古疑案——秦始皇离奇地命丧沙丘,撒手人寰。那么,秦始皇的这次巡游究竟发生在怎样的背景之下?秦始皇为什么会蹊跷地死在巡游途中呢?
  荧惑守心落陨石 沉璧复返祖龙死
  中国历史上的历代帝王对天象都极为重视,因为他们都认为天象表达了天意。在众多天象中有两种备受关注:一是五星连珠,二是荧惑守心。
  什么是五星连珠呢?就是金、木、水、火、土五颗行星排成一条直线,这被看成是最吉利的天象。
  史书记载刘邦登基那一年曾经出现五星连珠的天象。现代天文学家利用计算机推演,证明五星连珠发生在刘邦继位的第二年——史学家也为刘邦制造吉利,真是匪夷所思。根据计算机推演,中国历史上还有两次五星连珠没有得到记载,一次发生在吕后称制之时,一次发生在武则天称帝之时。因为史学家不想让五星连珠证明女主也是顺应天命的,所以,即使出现五星连珠也不加以记载。
  最不吉利的天象是什么?荧惑守心。
  什么叫“荧惑守心”呢?中国古代把“火星”称作“荧惑”,二十八宿中的“心宿”简称为“心”。“心宿”就是现代天文学中的“天蝎座”,主要由三颗星组成。当火星运行到天蝎座三颗星的附近,并在那个地方停留一段时间,就出现了中国古人常说的“荧惑守心”的天象。这种天象为皇权做出的解释是,天蝎座的三颗星中间最亮的一颗代表皇帝,旁边两颗,一颗代表太子,一颗代表庶子。
  这种天象为什么会被认为是不吉利的呢?
  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叫做星占学。星占学最重要的任务是为皇权服务,皇帝设立了占星官,设此官位只是为皇帝服务的。“荧惑守心”的出现在古人看来就意味着,轻者天子要失位,严重者就是皇帝死亡。
  我们可以看史书记载的一个西汉末年的例子。
  绥和二年(前7)仲春,有人向汉成帝的丞相报告出现了“荧惑守心”天象。丞相看到奏本,非常为难,不知道如何是好。占星官上奏汉成帝,说天象告变,国运有厄,如果不移祸大臣,恐怕国家将陷于危难。汉成帝真信这事儿,看到报告后非常惊慌,不用多加思虑便决定移祸于丞相。皇帝为了保全自己一向不惜手段,再说,丞相是移祸的首选。
  于是,汉成帝立刻召丞相上朝,斥责他为相多年,不能调理好阴阳,导致天象变异。丞相回到家中,惶惶不可终日,他虽然知道这次难逃一劫,但还存有一丝侥幸之心。可是,汉成帝早已铁了心拿他做替罪羊。第二天一早,汉成帝便派人给丞相送去诏书,说本来我认为你清明、勇敢,希望你能治理好国家,但是你十年为相,却给国家带来了灾难。你这样的丞相怎么能够辅佐我治理天下?念你为国奉献多年,我不忍心罢你的官,希望你能忧国如家。汉成帝又赐给他好酒、黄牛。按汉朝惯例,皇帝赐给大臣牛和酒,即是赐死。丞相知道了皇上的用意,又没有办法可以破解,只好饮鸩自杀。丞相自杀之后,汉成帝才放宽了心,赶忙发布消息说,丞相暴病而死,下令厚加抚恤。汉成帝还亲自到丞相家中多次进行吊唁,他认为从此之后国运可以亨通,自己也可以天命永固了。但是不到一年,这个嫁祸于人的汉成帝也暴毙了。

三十二  秦始皇之死(2)
嫁祸于丞相都不能避免皇帝死亡的事实更让帝王们感觉到“荧惑守心”极为可怕。这当然是秦始皇以后的事情,秦始皇是不知道的。但是,天象的变化对皇帝影响极大,也是举国关心的大事情。
  秦始皇三十六年(前211),一连发生了三起让秦始皇非常郁闷的事件。第一件事就是“荧惑守心”。《史记·秦始皇本纪》的记载是“三十六年荧惑守心”。秦始皇得知这个消息甭提多恶心了!
  第二件事是陨石事件。秦始皇三十六年,一颗流星坠落到了东郡。东郡是在秦始皇即位之初吕不韦主政时攻打下来的,当时此郡是齐、秦两国的交界地。现在已是大秦帝国的一个东方大郡。陨石落地还不可怕,可怕的是陨石上面刻的字“始皇帝死而地分”。这七个字非同小可!它代表了上天的旨意,预示着秦始皇将死,同时也预告了大秦帝国将亡。
  出现了这种事情,地方官哪敢怠慢?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迅速传到了秦始皇耳中。秦始皇当然震惊不已,立即派御史到陨石落地处,逐户排查刻字之人,结果一无所获。愤怒的秦始皇下令:处死这块陨石旁所有的人家,并立即焚毁这块刻字的陨石(黔首或刻其石曰:始皇帝死而地分。始皇闻之,遣御史逐问,莫服,尽取石旁居人诛之,因燔销其石)。人死了,石焚了,但是,秦始皇心中的阴影并没有随之而去。
  第三件事是沉璧事件。这年秋天,又发生了一件不可思议的事。一位走夜路的使者从东经过华阴,突然有一个人手持玉璧将其拦住。他对使者说,请你替我把这块玉璧送给滈(hào,浩)池君,还对使者说:“今年祖龙死。”使者莫名其妙,急问他是什么意思。但是,这个奇怪的人留下玉璧,没做任何解释,转眼就消失在夜幕之中了。稀里糊涂但也感觉不妙的使者带着玉璧回到咸阳,立即向秦始皇做了汇报。秦始皇听后,第一反应就是这句话中的“祖龙”指的是自己,他沉默了好大一会儿,才说,山鬼至多知道一年之事。退朝之后,秦始皇对别人说,“祖龙”是指人的祖先(使者奉璧具以闻,始皇默然良久,曰:山鬼固不过知一岁事也。退言曰:祖龙者,人之先也)。听起来似乎口气很硬,其实已有无可奈何之感了。然后,他派人将使者捎回来的玉璧送御府去察验,鉴定的结果是,这块玉璧竟然是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他巡游渡江之时,祭祀水神而投到江水中的那块。十年前祭祀水神的玉璧怎么又被一个不明身份的人给送回来了呢?
  最怕祸不单行。一年之中连续发生三件怪事闹得秦始皇心里非常郁闷。他为这些事专门举行了占卜,得出的结果是出巡和迁徙百姓才能避凶趋吉。于是,秦始皇下令迁移三万户人家到北河、榆中地区,并且给每位迁徙户赠了一级爵位。
  这三件事都明明白白记录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之中。
  避凶巡游离咸阳 銮舆同载鲍鱼归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巡游的庞大车队从北边(今内蒙古包头)
  向南沿着直道快速向咸阳前进。这个车队有两大特点:一是车队中有数十辆外形上完全一样的豪华车,二是这数十辆豪华车散发着一股刺鼻的臭味。原来,这些车辆中有几辆装满了发臭的鲍鱼,另外一辆豪华车装载着一具已经发臭的尸体。尸臭和鱼臭相互混合,弥漫在整个车队之中。随行人员中只有几个人知道这具尸体是谁,多数大臣和众多随行人员对这个车队的秘密完全不知晓,还以为秦始皇想吃臭鲍鱼呢!

三十二  秦始皇之死(3)
谁都没有想到,这具已经腐烂发臭的尸体,就是中国历史上鼎鼎大名的秦始皇的尸体。秦始皇生前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他的人生闭幕式竟然是为几车臭鲍鱼所伴随!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天现“荧惑守心”的凶象,天降陨石并刻有秦亡的谶语,十年前祭水神沉河的玉璧被莫名其妙地送回,并带来了“今年祖龙死”的预言,这一连串的事件让秦始皇非常郁闷,占卜得出,他必须巡游,才能化凶为吉。于是,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他开始了一生中的第五次大巡游。由于有了前一年三桩怪事为背景,这次大巡游已经成为了秦始皇拯救自己生命的一次非同寻常的大事件。这次巡游并非刻意要做什么,而只是趋吉避凶。
  左丞相李斯是秦始皇的亲信,自然要陪他出巡,右丞相冯去疾不能再离京,于是,奉命留守京城。秦始皇的小儿子胡亥平日深受父皇喜爱,要求陪父皇出游,秦始皇答应了——这小子倒是挺会赶机会的。
  秦始皇第五次出巡,从秦始皇三十七年十月出发,到第二年七月,前后长达九个月。这九个月中,秦始皇南到浙江钱塘,在会稽祭奠了大禹,刻石颂德,当然是歌颂大秦帝国和自己的丰功伟业,然后北上到达瑯琊(今山东临沂)。
  渴求长生是人类永恒的追求。在瑯琊,秦始皇接见了已去九年的徐福。尽管秦始皇在两年前“坑术士”之时(秦始皇三十五年)曾经痛骂徐福花钱多而没办成事,但是,徐福不像卢生,非但没有逃走,还主动来拜见秦始皇,向他说明自己没有找到仙药的原因是有大鱼作祟,要秦始皇派出神射手帮他除掉大鱼。徐福这一手比卢生厉害,秦始皇不但没有杀徐福,反而听信了徐福的话。于是,答应了他的全部要求。而且,秦始皇沿海前行时还亲自射死了一条大鱼。
  但是,到达平原津(今山东平原县西南)时,秦始皇突发重病(至平原津而病)。
  中国古代文献中的“病”与现代汉语中的“病”概念不一样。一般较轻的病,在古代文献中只称“疾”,只有重病才称“病”。所以,“至平原津而病”是说秦始皇走到平原津时得了重病。“上病益甚”,等于说秦始皇已经下了“病危通知书”了。此时秦始皇自己已经感到有些不妙,这才“为玺书赐公子扶苏”,写了加盖玉玺的诏书给公子扶苏,召长子扶苏回咸阳主持丧葬(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