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雄关:大明王朝1644年的山海关》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帝国雄关:大明王朝1644年的山海关- 第2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脑缁馈⑿芡㈠觥⒍喽颍灿谐了纳胶9亍
  山海关这一睡,就是二百多年。
  二百多年后,历史走到一九三三年的一月一日,一声枪响突然吓醒了山海关的梦。榆关抗战暴发了,这是影响深远的长城抗战的第一枪,打枪的人名叫何柱国,是东北军将领张学良手下的一名旅长。由此,长城抗战开始了。这是一场民族间的战争,但这又不单单是一场民族间的战争,这还是一场人类的理性、公道与正义,与邪恶、强权和野蛮而斗争的战争。
  山海关重新被卷入战火,遭到了前所未有的荼毒,与二百多年前相比,这次的武器杀伤力要大得太多,还没有在沉睡中明白过来,枪炮就已经摧毁了山海关的城墙,击倒了存在百年的房屋,子弹将坚不可摧的城墙射出了密密麻麻的弹孔,保持了二百多年的长城,这一次,又在日本人的手里,被蹂躏得一塌糊涂。
  历史很相似,但历史却总因为其微小的不同,而充满了魅力。由榆关抗战开始,战火蔓延到了很多地方,从东北到华北,再到西北到河南。在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下,更多的吴三桂似的人物跑了出来,历史变得简单了,人们用不着再做那些改朝换代的梦想,人们开始相信,这世上根本就没有什么天然屏障,也不能靠什么明主良君,只有一个事情是正确的,靠自己,自己的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这世上没有钢铁长城,没有良将铁骑,只有精神和信仰,才是最大的力量!
  中国开始打起了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人民战争。没有文臣武将、指挥倜傥、英明君主、谋略大局,没有什么诡谲形势,一线生机,此时是全民皆兵,空前团结。在这种气氛中,经过了长达八年的风雨飘摇、血色浪漫,残破的山海关一度被凶残的日本人占领,但是随着中国人民八年抗战的胜利,它也昂首进入理性的现代社会。
  这场战争使人们更加理性地看待历史,并诞生了一篇在中国文论史上极为重要的作品——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这一年,在历史上同样是甲申年,距明亡已经三百年整了。六十一甲子,弹指一挥间,这篇文章把当年山海关事件中的风雨变故再次展现,其本身赋予的时代意义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作为第一部深刻剖析一###四年历史的鉴诫之作,一篇解读历史的史论,它吸引着后来的领导人从中吸引血的教训与经验,也得到了史学界、文学界的高度的评价。
  

谁赢了山海关?(4)
柳亚子曾经以诗歌的形式高度评价了郭沫若的这篇文章:
  陈迹煤山三百年,高文我佩鼎堂贤。
  吠尧桀犬浑多事,喘月吴牛苦问天。
  由检师心终覆国,自成失计遂捐燕。
  昌言张李如能拜,破虏恢辽指顾间。
  在郭沫若的笔下,甲申的历史在鲜活生动的同时,又有了深刻的内涵。这个内涵,在很多年以后,在人们不断解读下,不断地对后来人产生着新的启迪。
  

后  记(1)
我父亲是山海关人,他毕业于山海关一所很古老的中学——山海关一中,这里原来叫山海关中学,是二三十年代中国历史上一个有名的人物——山东督军田中玉出资修建的。
  田中玉的公馆现还在山海关城里,但已经破败。公馆和山海关的一所学校现在都在一个院里,我在担任大学讲师的那几年里,曾经利用晚上的业余时间去那所学校讲过课。我的教室就在田公馆前面,每天讲完课后都会很晚,当来到公馆旁的公厕方便时,夜风吹过,一片漆黑中,公馆的玻璃有时会响,令人有不寒而栗的感觉。
  山海关不是我的家乡,但是我的父辈几乎都在这里成长。我后来有了很多教育界的朋友,其中一个就在山海关一中上学,我经常去那里找他,发现这真是一个很雄伟的学校,因为它的外墙就是山海关的长城。而由学校的操场往上看,山海关镇东楼看得非常清楚,傍晚时分,晚霞满天时,镇东楼伫立在草色烟光里,偶尔有白云间或的飘过,那种历史的沧桑味很到位!
  屠格涅夫说过:“故乡就是不断召唤我回家的声音。”但是很多年以来,父亲很少和我提起过山海关的旧事,我所有的山海关的记忆,大都是从书本上看到的。对于很多老山海关人来说,他们不大愿意提起这些旧事,我有时想,是不是因为这些旧事太沉重,太残酷,有太多令人不高兴的人和事?
  但事实远非如此,当真正接触到山海关的故事时你会发现,这个城市的历史与故事,远远胜过那些编出来的影视作品,而其中涉及到的人物、情感及时代特色,更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所以我开始有了动笔的念头。很可笑,我的念头来自于从父亲身上揣摸出来的故乡情结,这不是我的故乡,但是,我把他当成了我的故乡。当我动笔的时候,我不断地听到了有人召唤我回家的声音。
  古往今来,以一座城镇记载历史,山海关是其中的佼佼者,这是一座苦难重重的城镇,经历了数不尽的刀劈斧凿,血光之灾,如今终于能够睡个好觉。人们对他的兴趣从未减少,从明末一###四年开始,中国就有很多历史学家、文人墨客把触角伸向了山海关,这是一座在中国历史上知名度最高的关城,同样的,当年的风云际会在封建王朝的兴衰史上,亦具典型的意义。
  在我开始写这些故事的时候,城里正在发生着一场更大的变革,当地政府斥资十几个亿,要恢复山海关的形象。自二〇〇三年七月开始,启动这一宏伟工程,澳门、香港、北京、黑龙江及河北的多家开发商参与了投资。
  其实从五十年代开始,对山海关的修复工作就没有停止过。一九五二年,曾写过《甲申三百年祭》的郭沫若时任中国文教委员会主任,他来到山海关后就提出了修建山海关的主意,此后多年来,在修建长城这一事宜上,郑振铎、王冶秋、罗哲文等文物工作者都曾付出过艰辛的努力。
  “两京锁钥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这是人们对于山海关的评价。如今,距离“锁钥”的历史已经过去了很多年,今天人们来到这里,仍然会从已经物是人非的土地上,找到一丝当年的端倪。
  曾让李自成惨败的石河和九门口如今都成了风景区,石河在为害当地百姓多年以后,如今已经成为一座大型的石库,它衔山含水,湖面隐含于峡谷之间,狭长曲折,峰回路转,而两岸奇峰怪石林立,树木怱郁,水面如镜,碧波荡漾,国画大师吴作人曾在留下了这样的诗句:“人胜天工,燕山胜翠洪。坝头倾万斛,湖上立千峰。”
  石河即今天的燕塞湖,也是我与朋友们夏天经常去露营的佳地。如今人们提起这个名字的时候,已经忘记了他当年曾经发生过那么惨烈的战事,更多的是,成为外地人来此游玩的场所。
  九门口一样也成为景区,作为横跨辽宁、河北两地的长城要塞,每年它接待的最多的是来自各地的游人。当年曾经发生过剧烈战事的红瓦店、将军台、回马寨等地方现在都还存在,人们只能从这些名字里再找到一些当年的回忆了。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后  记(2)
历史已经落下帷幕,但对于在这里生长的人说,重新见证历史的最好方式莫过于还原当年的一景一物,只不过,有些还原的东西可以用物质手段、政府行为来实现,但还有一些,则要靠后人用文字的传递和接力,于是,随着隆隆的机器开工的声音,我开始动笔了,当历史与现实深度契合时,在我笔下的那个变局时代的人与事,化作最后一股余温,与这座古城融为一体,温暖了我,也温暖这个城市几百年的历史。
  刘剑
  2007年1月
  (本文在完成的过程中,得到挚友周雪峰、徐树春等人的无私帮助,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图片,表示深深的谢意。)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