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群燕辞归雁难翔,念君客游多思肠。
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
不觉泪下霑衣裳,援琴鸣弦发清商。
短歌微吟不能长,明月皎皎照我床。
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此诗全由七言组成,写得可谓音节谐和、情致流转,为建安诗歌中所仅见,乃至在整个中国诗歌史上也是“开千古妙境”(胡应麟《诗薮》)。
曹丕的赋也有不少,今存其赋将近三十篇,绝大部分为邺城时期所作。从题材上说,它们大致可分感事和叙物两类。感事之赋如《述征赋》、《临涡赋》、《感离赋》、《寡妇赋》、《校猎赋》、《弹棋赋》等,它们或述征伐战斗,或写游戏田猎,或悯伤夭亡,或感叹别离,其内容范围相当广泛;叙物之赋如《感物赋》、《愁霖赋》、《槐赋》、《柳赋》、《玛瑙勒赋》等,凡所之物,悉可入赋。再从写法上看,它们篇幅一般也都比较短小,而描写又很精练集中,少有铺张扬厉、堆砌迭架、漫漶夸饰之语。同时,有些描写还相当生动真切、富于感染力,即使是叙物之赋,也能做到寄寓以充沛的感情。如《感物赋》是写甘蔗的,就像其序言中所提到的:“自从*以来,天下的城郭都变成了废墟,只有前太仆(官名)的住宅还完好无损。南征荆州还归故里之时,我曾临时住在这里。于是就在院中栽种甘蔗,经过夏天到了秋天,开始时茂盛,后来就枯萎了,从中感悟兴盛和废亡都是无常的。感慨叹息的同时,就写作了这篇赋”,此赋中由物而联系到人,乃“悟兴废之无常”、“岂斯死之独然?信人物其有之”。总的来看,曹丕的赋,虽然名篇不多,但都可归入抒情小赋中去,无论体裁、功能或表现手段,都摆脱了两汉大赋的传统成规(像司马相如的赋,总是洋洋洒洒的)。也由于作者独特的身份、地位,它们对建安时期抒情小赋的发展,还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的。
在建安散文创作中,曹丕也是重要一家。他在邺城时期的散文,则主要有书信、论述两类。其代表作是《与吴质书》、《又与吴质书》、《答繁钦书》和《典论》。他的书信写得文词流丽、语调亲切,往往带有很浓重的抒*彩。如两篇写给吴质的书信中都有一些忆旧念友文字,读来亦颇为感人。《典论》则是曹丕的精心之作,大体上在他称帝之前即已写就——这是一部自成体系的综合性论说文集,所论述方面包括了政治、道德、伦理、生活、文化等诸问题,只是由于原书久佚,仅存少数篇章,所以其全貌已不可得睹。而从现存的《自序》等篇看,其叙写从容、语言清新,少事雕琢,的确比较精美;论辩也极其难得,如他参加社会讨论时写成的《周成汉昭论》篇,其中在评述周成王和汉昭帝的优劣得失时,他就能根据独具的亲身体验,侃侃而谈,以雄辩的事实驳倒论敌。
而值得一说的是,曹丕在践祚之初,曾特以素布书写上他的《典论》及诗赋等送给孙权(当时吴国名义上是臣服魏国的),又以纸誊写了一遍送给张昭,以显示自己在武功之外的不凡文才,由此可知他对这部著作是颇自得的,自然也再次显露出了他的自负。在他死后,他的儿子明帝曹睿又将《典论》刊石流传。
除了进行文艺创作之外,曹丕在邺城时期还在文学批评方面作出了贡献,而这也似乎是他这个文坛“第一把交椅”才有心思和资历来做的。他的《又与吴质书》和《典论&;#8226;论文》,都涉及到了文学批评。特别是《典论&;#8226;论文》,堪称是我国最早的一篇文学专论。在这篇文章里,曹丕尤其破天荒地强调了文学作出一种事业的重要性,他说“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及作家献身文学的意义:“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曹丕这种推重文学的观点,同存在于两汉时期的认为辞赋乃是雕虫小技、壮夫不为的看法相比(如《三国演义》诸葛亮“舌战群儒”一节中还有此痕迹的显露),是一个明显的大进步!当然,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显示出了曹丕对于自我识见的一种自信。
正是从文学与政治的紧密联系、文学是立身扬名的有力手段这种认识出发,曹丕才对文学有了如此强烈的热情。在《典论&;#8226;论文》中,作者还对已经逝去的“今之文人”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⒘蹊宓绕呷说拇醋鳎辛吮冉隙笠姆治觯赋鏊歉髯缘某ご叭钡悖骸巴豸映び诖歉常旄傻淖髌肥婊海阋院屯豸酉啾取M豸拥摹冻跽鳌贰兜锹ァ贰痘笔鳌贰墩魉肌返雀常旄傻摹缎场贰堵┴础贰对采取贰犊菔鳌返雀常淙皇钦藕狻⒉嚏吣茄男醋鞲呤郑膊还绱恕5撬潜鸬奈恼拢共荒芩岛谩3铝铡⑷瞵r的章、表和一般的书信公文,也是当今的杰作。应奈恼缕胶筒恍圩常蹊宓奈恼滦圩车谎厦堋?兹诘奈恼缕戏绺窀呱忻烂睿泄酥Α5撬簧朴诹⒙郏雌鹨槁畚睦蠢砺鄄蝗绱窃宕淼煤茫灾劣谟惺背鱿殖靶ο汾实亩鳌5比唬吹煤玫牟糠郑埠脱镄邸喙滩畈欢唷保〔茇У姆治龃筇迳匣故亲既返摹⒂蟹执绲摹6诙浴敖ò财咦印弊鞴酆吓篮螅纸徊教岢隽恕拔囊云鳎遄怯刑澹豢闪η慷隆钡穆鄣悖饩退得髁怂杂谧骷掖醋鞯母鲂晕侍夂苁侵厥印
《典论&;#8226;论文》开了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先河,他的文学理论和文学创作也都对于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乃至完全盖过了他在政治上的影响力:“帝王文学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文学现象,这些帝王身体力行参与到文学创作潮流中来,不仅丰富了文学的多样性,而且也影响到了当时的文学风尚和发展进程。”(《帝王文化与中国文学》)这样的结果,也算是对于曹丕在天之灵的一种安慰吧。
1、不幸夭折的曹冲
三、储位之争
1、不幸夭折的曹冲
就在建安十六年(211)的时候,年仅24岁的曹丕被汉献帝任命为副丞相、五官中郎将,成了他老爹的副手,也开始了自己人生的第二个历程。
然而,随着身份的改变和地位的提高,曹丕的身心却受到了一次次前所未有的磨练。以前那种弯弓骑马、转战南北,虽备尝艰险但不失愉悦欢快的生活,开始有了根本的改变,痛苦开始内在化了。直到建安二十二年,这短短的六七年中,曹丕经历了他人生中最艰难困苦的时期,体尝到了身心上的百般煎熬。若不是当事者大约是很难体会的吧,这似乎也可以解释他做了皇帝以后为什么要那般刻薄地对待手足兄弟。
话说建安十六年以后的曹操,虽然做了丞相,封了魏公乃至成为了魏王,成了当时中原政权的实际主宰者,可是他却迟迟没有把继承人的事确定下来,不过也足见曹操对于此事的格外重视——三足鼎立的局面已经在中国形成,刘备在当时又是那样的咄咄逼人,假使不能挑选出一位合格的接班人,那么魏国的事业也就会具有迅速倾颓的危险。此时,曹昂的早逝使本来排行第二的曹丕在立嗣的机遇上明显优先于其他二十多位兄弟,这自然是由封建社会“立嫡以长”的传统规范作了保证的。而曹操本来就不是那种传统的“规矩”人,他大约不怎么喜欢锐气、度量稍逊的曹丕,这样也就使得曹丕两个年幼的弟弟被推到了太子侯选人的最佳位置。
据史书上的记载,曹操可能首先考虑的继承人选就是那位被民间传为传颂的、以智巧称量大象的曹冲。曹冲,字苍舒,为环夫人所生,史称“少聪察岐嶷,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聪明而且早熟,直令曹操经常在群臣面前对这个儿子赞不绝口,以至于“有欲传后意”。不过让人惋惜的是,建安十三年(208)的时候,年仅13岁的曹冲病重,曹操亲自为他请命;一年后,曹冲还是没能挺过来,小小年纪就告别了人世。为此,曹操悲痛不已。
后来没几天,曹丕就去特意安慰老爹。可是没想到曹操却悻悻地说道:“这是我的不幸,却是你们的大幸!”很显然,曹冲的死让当哥哥的曹丕失去了一位最强有力的储位竞争者。这一点连曹丕本人看得也很清楚,后来他做了皇帝还曾跟臣下们谈起过这件往事:“(在立嗣的问题上)家兄孝廉(指曹昂)自其分也。若使仓舒在,我亦无天下。”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2、才高八斗的曹植
2、才高八斗的曹植
曹冲死了以后,曹植又开始让曹丕头疼起来。曹植,字子建,献帝初平三年(192)生,比曹丕小5岁,他两个是名副其实、彻头彻尾的胞兄弟。
曹操一向也很重视对曹植文功武略的培养,还在曹植十四岁时即令他从征袁绍的儿子袁谭,乃“东临沧海”;十六岁又从征乌桓,“北出玄塞”;二十岁从征马超,“抱疾以宾从”;二十一、二十二岁又两度同其兄一起从征孙权。这段生活对曹植毕生影响甚大,他日后对政治的历久不衰的热情、他想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甚至他在军事方面的某些知识,无不基始于这段生活。他后来在《陈审举表》中还自夸道:“臣生于乱世,长于军中,又经常受教于武皇帝(指曹操),也有一些行军打仗的心得,不必专门去读孙子、吴起的兵法却契合兵家的精神……”显然,曹操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还是有可取之处的。
据《三国志》本传中的记载,曹植“年十岁馀,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十几岁居然都开始擅长写文章了。就有那么一次,曹操看到儿子写的文章,于是就对他说:“这是你请人写的吧?”可是曹植却下跪着以一副非恭敬、自信的口气说道:“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何请人?”不过曹操还是有些将信将疑。后来就赶上了邺城的铜雀台新修成,于是曹操就把儿子们都集中在一起,让他们会聚到铜雀台上各写一篇有关的赋文,“植援笔立成,可观,太祖甚异之”。才气横溢、才思敏捷的曹子建一会就写完了,他老子拿过来检查,当场就被震住了。
其《登台赋》辞曰:“从明后而嬉游兮,登层台以娱情。见太府之广开兮,观圣德之所营。建高门之嵯峨兮,浮双阙乎太清……同天地之规量兮,齐日月之晖光。永贵尊而无极兮,等年寿於东王”。对此,明人胡应麟在《诗薮&;#8226;续编卷一》中就说:“古今才人早慧者,多寡大成;大成者未必早慧。兼此二者,独魏陈思。”也就是说人才多的是“方仲永”型的和杜甫那种大器晚成型的,而像陈思王曹子建这种既早慧又大成型的,古往今来还没有第二例。
曹植在当时就人送诨号叫“绣虎”,意思就是他是一只浑身都是文彩的老虎。有一件事更能体现出他那种文才英发的独有风貌:当时有一位名叫邯郸淳的知名文人从荆州来拜望曹操,曹操让他去见曹植,曹植一向喜欢同文人来往,自然有些兴奋。他在同邯郸淳交谈之前,先去洗了个澡,然后披散头发、坦胸露背地给邯郸淳表演“胡舞五椎锻”,接着又表演“跳丸击剑”,接着再“诵俳优小说数千言”;背诵完之后,又正经穿戴上衣帽,整理了下仪容,再与邯郸淳谈话,内容是评说混元造化之端、品物区别之意,然后论伏羲以来贤圣名臣烈士优劣之差、古今文章赋诔及当官政事宜所先后,又论用武行兵倚伏之势……谈完了这一阵,再命厨房进酒馔;接着又在席上侃侃而谈,听者无不默然恭听。
思维之活跃、博学而多能的曹植把个邯郸淳给完全震住了,上下五千年、纵横九万里,再加上非凡的气场,以至让邯郸淳夜暮时分从曹植家中走出来时,立即就忍不住对身边的人感叹道:这曹家的四公子真是一个“天人”!
年轻的曹植就是这样地以他出众的才华吸引着周围人们的注意,又加上他“性简易,不治威仪。舆马服饰,不尚华丽。每进见难问,应声而对”,所以才“特见宠爱”,曹操曾经也忍不住对一位臣下说道:“(子建)博学渊识,文章绝伦,天下之贤才君子,不问少长,皆愿从其游而为之死,实天所以降福于大魏,而永授无穷之祚也”。建安十六年,曹植被封为平原侯。十九年,又改封为临菑侯。曹操再次南征孙权,命曹植留守邺城,临走的时候,还别有一番意味地对他说道:“吾昔为顿邱令,年二十三。思此时所行,无悔於今。今汝年亦二十三矣,可不勉与!”也就是让儿子多加努力,以不辜负自己的厚重期望。“植既以才见异,而丁仪①、丁廙、杨修等为之羽翼”,他的政治小圈子也在此时形成了。可以说,建安二十年前后是曹植最为得意的时候,而曹操的态度倾向,也使曹植及其羽翼加强了争嗣的步伐和决心。“太祖狐疑,几为太子者数矣”,眼看曹操就要下定决心了;可是因为一件意外,又迅速地改变了曹操的态度,并使形势急转直下。
曹植个性上的毛病、瑕疵也不少,“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才子气太多而缺乏自制能力。在他的诸多过失中,有一件就使曹操特别的恼怒和不满:那是建安二十二年的一天,当时曹植又喝多了,就私自坐着王室的马车,打开了王宫的正门“司马门”,在只有帝王本人举行典礼时才行走的“驰道”上纵情驰骋、游乐一番,一直走到金门才被人拦下……曹操“大怒,公车令坐死。由是重诸侯科禁,而植宠日衰”,从此就对这个儿子感到非常得失望。建安二十四的时候,曹丕已经做了太子,不过曹植还有可能挽回局面,当时曹操决定任命他为南中郎将、行征虏将军,并派人叫他前来亲受戒敕时,他却仍旧喝得酩酊大醉不省人事,于是曹操才算彻底地失望了。
因此说,尽管从曹植以后的遭遇看他是非常值得同情的,可是这也都是源于他的缺乏自律和咎由自取,曹操对他的绝望显然并非是偶然的。
① 丁氏兄弟乃曹操故人之子,当时亦称名士,颇受曹操重视,丁仪还差点成了曹操的女婿,只因他一只眼睛有毛病,被曹丕到曹操那里说了句“妹妹恐怕不愿嫁给独眼龙”,事情才做罢;从此,丁仪就和曹丕结了仇,一意报复,而曹丕上台以后丁家男口皆被诛杀。
3、勇武的“黄须儿”曹彰
3、勇武的“黄须儿”曹彰
曹彰,乃曹丕同母弟,曹操第三子也。他和曹丕、曹植都不同,他一心好武,而不好读书,《三国志》本传中说他“少善射御,膂力过人,手格猛兽,不避险阻。数从征伐,志意慷慨”,显然是一个好武将的材料。
不过这与曹操的高标准要求却相与甚远,所以这当爹的就有一次很不以为然地说道:“你不读书以追慕圣贤之道,就只晓得骑马击剑,这不过是匹夫之用而已,有什么可贵的呢?”于是曹操便开始督促他认真读书,可是这曹彰就是志不在此,他对自己左右的人就说道:“丈夫一为卫、霍,将十万骑驰沙漠,驱戎狄,立功建号耳,何能作博士邪?”我做卫青、霍去病那样的名将不好吗?还做什么博览群书的博士啊?!其实,他是没有理解当父亲的苦心,胸无点墨的人注定了是不会有大出息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