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元刀》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美元刀- 第1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二、格林斯潘参与了颠覆苏联
  大家都知道苏联解体和“柏林墙”的倒塌有关系,也都知道苏联解体肯定是外因和内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是你也许不知道,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实际上参与了颠覆苏联的活动,这也印证了美元武器和美国的金融霸权在苏联的解体中所起的独一无二的作用。
  1983年至1985年,在任美联储主席的前几年,格林斯潘在里根政府的外国情报顾问委员会(President’s Foreign Intelligence Advisory Board;PFIAB) 任职,他的任务就是评估苏联在军备增加过度耗用资源时的承受能力,其赌注就是,里根的“星球大战”计划将会使苏联经济无法增长;其策略就是保持冷战的强大压力,压低石油价格,断绝其外汇来源;一旦军备竞赛升级,苏联如果跟进其经济就会崩溃,如果不跟进,就会要求谈判;不论哪种情况发生,美国都可以出手,解除苏联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势力范围,从而结束冷战,成为世界超霸。
  前面讲了,1971年后形成的美元霸权,已经使欧洲和日本等强大经济体默认了美国政府滥发美元以扩充军备、进行全球军事扩张的单边经济政策,为了打败苏联,美国政府尤其是里根政府充分利用了美元武器并最终成功了。为了纪念里根总统,美国就有一艘航空母舰以里根总统命名。
  二战后的第三次新科技革命加深了国际分工,使国际性的经济技术和文化交流的联系日益紧密,一个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很大程度上要依赖它在世界市场上的适应性和竞争力。而苏联的企业多年来没有吸引新技术的内在要求,许多企业缺乏自我改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产品几十年一贯制,技术长期得不到改进,产品质量低、缺乏竞争能力。
  苏联从60年代开始,由于劳动力来源日趋紧张、原材料和燃料动力供应矛盾日趋尖锐、资金不足和生产效率低下等原因,致使基本建设的增长速度不断下降,由50年代的74%,下降到70年代的53%,80年代前5年又降到32%。
  戈尔巴乔夫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开始掌握苏共的最高领导权的。他推出了政治*改革的“新思维”和经济改革的“加速战略”。“加速战略”仓促上马,对长期形成的畸形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对农业体制的深入改革未予重视,对企业改革的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以致各项改革效果不佳。1986—1988年,国民收入增长率仅为28%,尚低于改革之前,而财政赤字却在上升。当时的苏联经济规模,与英国相当,只相当于欧洲的1/6。 。。

锋芒毕露摧毁卢布—1998年俄罗斯崩溃(4)
“星球大战”计划实施的结果就是,苏联没有能力和美国展开军事竞赛,而“巧合”的是,戈尔巴乔夫配合美国进行了一系列自毁长城的政治和经济改革。不幸的是,正是在戈尔巴乔夫倡导的改革过程中,在他的任期内,苏共被解散了、苏联被解体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仅仅走过74年就从世界版图上永远地消失了。
  格林斯潘事后回忆认为,很难说是戈尔巴乔夫有意让苏联瓦解,但是可以确定的是,戈氏没有出手阻止苏联的崩溃。
  与苏联的卫星国东德、捷克和波兰一样,政权更迭的“最后一根稻草”无一例外的是货币贬值的恶性通货膨胀——列宁的预言,摧毁一个政权的最好方式就是使其货币丧失购买力,恶性通货膨胀可以不为人察觉地达到其目的,在他自己创造的帝国应验了。
  1989年苏联的经济形势全面恶化,工业产值仅增长17%,其中生产资料增长07%,农业产值增长1%。这样低的增长速度在苏联历史上是少有的。市场供应严重不足,与居民的购买力严重脱节,全国到处出现抢购风。1989年苏联36个大城市实行分配卡制度,在1200种生活消费品中,有1150种供应不足。国家财政赤字剧增,赤字额相当于国家预算支出的1/5和国民生产总值的1/10。市场供应的严重不足和财政赤字的剧增,造成了严重的通货膨胀,1989年,卢布贬值一半,食品和消费品大幅度涨价。
  随后苏联又推出了矫枉过正的 “经济健康化计划”,开始了戈尔巴乔夫的第二阶段改革。结果是改革没有取得任何效果,经济形势继续恶化。从1990年开始,生产出现前所未有的绝对下降局面,财政赤字不断上升,货币发行无法控制,通货膨胀加剧。市场供应一片混乱,“黑市”交易取代国营商业零售网。美元成了当地人手中的黄金般的通货,卢布贬值3/4,处于崩溃的边缘。
  随后就是1991年8月强硬左派发动的政变中,戈尔巴乔夫下台,苏联解体,叶利钦成了俄罗斯的新总统。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老路肯定是走不回去了,叶利钦时代的俄罗斯开始全面倒向西方,在美国政府,包括格林斯潘本人,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为首的战略家们推销的“休克疗法”改革中,苏联开始了全面私有化和自由市场经济,并寻求IMF的资金支持。从此,俄罗斯被纳入美元经济体系,成为又一个美元武器的靶标,也是美元战略下的最大的一个靶标。
  休克疗法本是医学术语,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被美国经济学家萨克斯应用于“治疗”*的经济危机中。当时*通货膨胀率高达24000%,经济负增长12%,民不聊生,政局动荡。与以往渐进式的积极调整不一样的是,休克疗法主张放弃扩张性经济政策,紧缩货币和财政,放开物价,实行自由贸易,加快私有化步伐,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上述做法一反常规,短期内造成经济剧烈震荡,仿佛病人进入休克状态,但随着市场供求恢复平衡,经济运行也回归正常。两年后,*的通货膨胀率降至15%,GDP增长21%,外汇储量增加了20多倍。
  为了诱惑俄罗斯,苏联解体前美国又把“休克疗法”用于波兰,也取得了成功,竖起了一个“榜样”。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锋芒毕露摧毁卢布—1998年俄罗斯崩溃(5)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联邦继承了1700万平方公里领土,15亿人口,继承了原苏联的大部分家底。但是,1万亿卢布内债、1200亿美元外债,还有一大堆半死不活的企业、物价飞涨。面对当时的局面,叶利钦总统大胆启用35岁的盖达尔为政府总理执行其激进改革计划。
  1992年年初,一场以休克疗法为模式的改革,在俄罗斯联邦全面铺开。
  “休克疗法”的重头戏,是放开物价。俄罗斯政府规定,从1992年1月2日起,放开90%的消费品价格、80%的生产资料价格。与此同时,取消对收入增长的限制,公职人员工资提高90%,退休人员补助金提高到每月900卢布,家庭补助、失业救济金也随之水涨船高。物价放开头三个月,似乎立竿见影,收效明显。购物长队不见了,货架上商品琳琅满目,习惯了凭票供应排长队的俄罗斯人,仿佛看到了改革带来的实惠。可没过多久,物价像断了线的风筝扶摇直上,到4月份,消费品价格比上年12月上涨65倍。政府原想通过国营商店平抑物价,不想黑市商贩与国营商店职工沆瀣一气,将商品转手倒卖,牟取暴利,政府的如意算盘落了空,市场秩序乱成一锅粥。由于燃料、原料价格过早放开,企业生产成本骤增,到6月份,工业品批发价格上涨14倍,如此高价令买家望而生畏,消费市场持续低迷,需求不旺反过来抑制了供给,企业纷纷压缩生产,市场供求进入了死循环。
  休克疗法的第二步是大规模推行私有化。经评估,俄罗斯的国有财产总值15万亿卢布,刚好人口是15亿,以前财产是大家的,现在分到个人,也要童叟无欺,人人有份。于是每个俄罗斯人领到一张1万卢布的私有化证券,可以凭证自由购买国有资产和企业的股份。可是,经过连续几年的恶性通货膨胀,此时的1万卢布,只够买一双高档皮鞋,结果,大批国有企业落入特权阶层和暴发户手中,形成了以控制能源产业的“寡头资本家”和一个全新的富裕阶层。美国“福布斯”于2008年估计,俄罗斯境内共有100多位亿万富豪,仅次于美国。
  但是,这些官员、前经理和银行家们控制的资源并不是投资到新的有形资产中,而是又转手卖给了外国人,并将收益转移至国外。于是资本外逃成了俄罗斯私有化改革以来最蔚为壮观的一道景观。据估计,1993年以来的5年内,资本外逃的速度是大约每月20亿美元,资本外逃总额为1250亿美元。这些外逃资金并不全部是外商投资的外汇。面对日益的强烈通货膨胀预期,人们越来越多地储存美元等“通货”,大量地把卢布兑换成外汇,然后转移至国外。有人估计,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发行的美元,有1/3在俄罗斯的市场中流通。
  为了降低物价和获取外国资金,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贷款要求,俄罗斯实行了货币紧缩的财政政策。财政紧缩主要是开源节流、增收节支。税收优惠统统取消,所有商品一律缴纳28%的增值税,同时加征进口商品消费税。与增收措施配套,政府削减了公共投资、军费和办公费,将预算外基金纳入联邦预算,限制地方政府用银行贷款弥补赤字。紧缩的货币政策,包括提高央行贷款利率,建立存款准备金制,实行贷款限额管理,以此控制货币流量,从源头上抑制通货膨胀。

锋芒毕露摧毁卢布—1998年俄罗斯崩溃(6)
其结果是,由于税负过重,企业生产进一步萎缩,失业人数激增,政府不得不加大救济补贴和直接投资,财政赤字不降反升。紧缩信贷造成企业流动资金严重短缺,拖欠个人工资和企业间的“三角债”现象日益严重,使俄罗斯的经济越发依赖进口。政府被迫放松银根,1992年增发货币18万亿卢布,是1991年发行量的20倍。在印钞机的轰鸣中,财政货币紧缩政策流产了,通货膨胀如脱缰野马,一发不可收。
  1992—1993年期间,恶性通货膨胀迅速将俄罗斯家庭的储蓄一扫而空,失去了对公共财产所有权的购买力。取而代之的是进入俄罗斯的外国资金,它们主要是购买俄罗斯公司的股份,但这些钱并没有形成直接投资提高生产力,而是形成了外逃资金和支付俄罗斯日益攀升的外债。为了支付外债利息和维持卢布汇率稳定,又不得不卖掉更多的卢布以换取美元。
  这些经济乱象加剧了俄罗斯的国际收支失衡,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卢布不断贬值—进口依赖日渐加深—对外负债日益增加—通货膨胀日益加剧。
  这一切,都来源于1990年12月美国操纵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复兴开发银行、经合组织及欧洲复兴开发银行的《苏联经济》计划的休克疗法阴谋,是配合美元战略的货币主义对俄罗斯的经济侵略和成果的掠夺。该计划加速剥夺俄罗斯的资产和资本外逃,把俄罗斯的原材料出口能力所有权转移给美国和其他西方投资者。
  1991年10月,在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年会上,苏联官员和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决策官员有史以来第一次坐在了一起。格林斯潘在其*中这样说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只能谈及货币,而货币对我们来说不是问题。私有财产和自由市场必须从死亡中复活回来……”
  其结果是,1992年1月开始的“休克疗法”剥夺了俄罗斯的主权信贷,加速了俄罗斯工业的瓦解,使该国的经济只能依赖国外的资本和消费品,而俄罗斯只能出口石油、天然气和其他原材料。
  正如《金融帝国》的作者迈克尔·赫德森指出的那样,俄罗斯是唯一自愿接纳,而不是在金融困境下被动接受这一计划的国家。
  对于弱小经济体,IMF的资金和美国的力量完全可以操纵“休克疗法”的疗效,而对昔日最大的对手俄罗斯的疗法,美国却利用美元武器有意引导俄罗斯经济走向了休克,中招的俄罗斯终于在1998年遭受了卢布崩溃的命运。
  三、1998年卢布崩溃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对1998年金融危机中的韩国动了摧毁其货币主权的大手术后,下一个躺在病床上的就是一直处于休克状态的俄罗斯了。
  俄罗斯自1992年初推行“休克疗法”改革后到1996年,生产连续下降,终于在1996年起对外资全面开放,形成自拉丁美洲和亚洲以后的又一个新兴市场,同时兴起的还有印度,这就是传说中的拉美的巴西、亚洲的中国和印度,以及俄罗斯组成的“金砖四国”。
  1997年年底,以索罗斯为代表的国际投机资本在香港市场大败而归后转战俄罗斯。1997年是俄经济转轨以来引入外资最多的一年,俄罗斯从1991年起一共引入外资2375亿美元,其中1997年即达100多亿美元。
  前面讲过,“休克疗法”后的几年,对俄罗斯实体经济投资的外资其实并没有实际投入到俄的生产力扩大上,而是收购被俄新兴富豪和寡头资本家出卖的廉价的原国有资产,这些资本其实最后又外逃回了欧美的金融市场。而此时的这些外资总额中直接投资只占30%左右,70%左右是短期资本投资。俄罗斯的股票面值定得很低,平均只值50美分~5美元之间,股票回报率平均高达1倍以上;俄国债的回报率也在20%以上,而且80%是3~4个月的短期国债,兑现快。1997年10月间,外资已掌握了60%~70%的股市交易量,30%~40%的国债交易额。

锋芒毕露摧毁卢布—1998年俄罗斯崩溃(7)
行文到此,读者通过前面讲述的拉丁美洲和亚洲的货币战争中的描述,对接下来要发生什么就很清楚了。
  股票和债券市场的繁荣掩饰不了俄罗斯经济结构的矛盾和宏观经济的失衡。在IMF威逼利诱下,俄长期推行紧缩的货币主义政策,导致生产萎缩,经济虚弱,财政拮据,一直靠出卖资源、举借内外债支撑,而且是挖东墙补西墙,举新债还旧债。如果这道资金流断裂或者资金外流,接下来就会重演泰铢崩溃的一幕。
  自1997年10月28日到11月10日期间,由于泰国等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示范效应,俄罗斯的投资者开始大量抛售股票,股价平均下跌30%,股市殃及债市和汇市,后者也纷纷告急。当时俄罗斯央行拿出35亿美元拯救债市,欲以维持国债收益率的办法吸住外资。虽然国债收益率上升至45%,但外资依然撤走了100亿美元。
  接下来,俄罗斯的外债偿付危机浮出水面。俄自1992年以来一直存在财政赤字,由于政府采取发行国债、举借外债、拖延支付等所谓“软赤字”办法加以弥补,再加上偿付债息不包括在预算支出内,因此政府公布的财政赤字似乎并不高,除1994年赤字占GDP 107%外,其余年份均在3%~46%之间,但是1998年大笔债务陆续到期,而连续几年俄罗斯生产一直下降,财政收入基础越来越小;由于税种过多,税率过高,引致企业税务过重,因此逃税现象十分普遍,据分析,几乎一半单位偷、漏税;拖欠工资额不断增加;
  连续多年的国际能源价格下降,使俄罗斯每年减少收入50亿~70亿美元。为支撑经济生活运转,不得不大量借新债还旧债,而且要借更多新债。除还内债外,还要弥补财政缺口,于是债务越滚越多,形成债务金字塔。
  到了1998年3月,寡头资本家代表诺尔西石油股份公司经理基里延科接任总理时,俄内债达700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