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源内幕》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汇源内幕- 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朱新礼一愣,接着回答道:“不干什么,就是想来看看。”那工人上下打量了他一番,觉得眼前这人看起来也不像什么“坏人”,就放他进来了,嘴里还嘟囔着:“看看?一个要倒闭的破厂子,有什么好看的!”
  这就是朱新礼这个“钦差”将上任时的情形——人心涣散,前景惨淡。
  然而,一向要强的朱新礼没有被这糟糕的情形吓倒,他决心要力挽狂澜、来个“乾坤大挪移”式的颠覆,要让这个一潭死水的企业重新活起来。
  正式接手罐头厂之前,他先后到深圳、北京、烟台等地做了一些调查,一圈下来,他很快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
  那时的新鲜水果供给已经十分充足,很多人都不愿意再吃水果罐头。再加上水果罐头价格高,马口铁包装开起来特别麻烦,自然就失去了市场。再加上负债率越来越高、体制束缚等种种原因,罐头厂根本发展不起来。
  朱新礼向政府的分管领导提了个要求:让国有资产管理局把这个厂的资产重新评估一下,把体制改一改。
  经国有资产管理局评估,设备及厂房等总资产一共是450万元。最后得出结论:该企业不存在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
  接着,县委、县政府下了一个文件:政府三年内不要利息,朱新礼把450万元还掉,并承担全部经营责任。
  改制终于完成!
  但被评估为上百万元的设备,由于耗能高、效率低,已很难生产出合格的产品,早就该被淘汰,只能当做废铁变卖了2万多元。
  几排所谓的砖瓦厂房都已经年久失修漏雨,唯一值钱的就是那20亩地。而当初征地时每亩5 000元,评估作价时却按5万元转让给朱新礼。
  把这个濒临破产的国有工厂交给他,政府无非就是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在朱新礼接手之前,沂源县就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就是把水灌进去当罐头卖,那个厂也会亏损,迟早也要倒闭。”
  对于朱新礼的选择,很多人自然都不理解。
  其实,朱新礼思考过,效益好的企业干得好好的,也没有机会让自己发挥;别人不看好的企业,你敢去,用才能和智慧闯出一片新天地,才能充分体现自己的价值。有大智,才有大作为;正所谓艺高人胆大。
  

汇源的诞生
改制后,朱新礼召开了第一次员工大会。
  罐头厂久不开工,员工们有的到别处打工,有的在家闲着没事干,但听说被朱新礼接管了,工厂改制了,都担心自己将来怎么办。
  接到会议通知后,大家三三两两地来到了工厂,围在办公室前唧唧喳喳地议论。
  人到齐后,朱新礼主持召开了全厂第一次会议。
  在这次会议上,他宣布:“相信我的、愿意跟我一起干的,不但按时给你们发工资,而且从这个月起,基本工资上浮50%;想走的,我不会用档案拴住你们,而且,还另外加发三个月的工资,提档案走人。”
  朱新礼讲完话,全场鸦雀无声,大家都被这番话给震住了。
  要知道,在当时,档案是各单位控制人员流动的重要手段。没有档案,就意味着没有饭碗。许多员工在企业托人情,想提档案换工作,都很难办成。现在,朱新礼不但让提档案,还给加发三个月的工资,真是天上掉馅饼了。
  会议结束后,大家都议论,觉得朱新礼是个真正干事情的人,跟着他干不会吃亏。结果,全厂100多人,没有一个离开的。
  到了月底,大家三年来第一次按时领到了工资,而且发现基本工资比原来还多了50%。第二个月,基本工资在上个月的基础上又上调了50%。
  朱新礼兑现了自己的承诺,诚信凝聚了人心。
  1992年6月28日,是汇源诞生的日子!
  在沂源县城西北部的历山脚下,“山东淄博汇源食品饮料有限公司”成立大会在那里召开。
  用“隆重”一词来形容当时的场景,显然不恰当。
  因为当时的会场中,没有鲜花,也没有彩旗,更没有众多媒体的簇拥和包围。
  据参加那次成立大会的创业###回忆,当时那个会场内,环绕会议室四周的十几只沙发不够坐,只好又在屋子中央摆上了几排大排椅,才不至于让在场的人站着开会。
  等到公司的职工全部坐定之后,主持大会的县领导庄严宣布:山东淄博汇源食品饮料有限公司成立!
  谁能想到,日后在中国果汁饮料行业独领###的汇源公司,它的诞生如此简单。
  

一诺万金,重奖之下出勇夫
汇源成立以后,朱新礼立即决定转产果茶(即果肉饮料)。1992年中秋节前夕,他派出了设备考察组,相继购进了3条国产玻璃瓶装生产线。厂房不足,就同驻军部队和县副食品加工厂合作,利用两单位的闲置厂房安装生产线。经过反复调试,生产线终于投入生产。
  1993年2月6日,朱新礼和汇源员工带着500箱果茶,来到北京长城脚下的一座军营,为赴柬埔寨担负维和任务的部队官兵送行。400名维和部队官兵为汇源人举行了隆重的阅兵式和分列式,并向汇源回赠了主题词为“军民并肩 走向世界”的锦旗。
  1993年3月,全国人大、政协“两会”召开,汇源果茶成为“两会”特供饮料,在“两会”上大秀了一回,代表们开始知道山东有个“汇源”。
  产品出来后,尽管口感、质量受到大家的好评,但由于当时“计划经济”刚刚走向“市场经济”,没有人做过销售,大家都习惯了“等客上门”、在家不求人的日子,没有人愿意去推销,也很少有人敢出去推销。货销不出去,都压在仓库里,朱新礼意识到了销售的重要性。万事开头难,要打破这个瓶颈。如何让大家勇敢地走向市场?
  朱新礼推出了重奖政策,当月销售状元奖励1万元,第二名奖励6 000元,第三名奖励3 000元。在一次次的会议和引导下,到月底,陈章明依靠同学关系在德州发了一批福利,销售额仅有6 000元,却成了当月的销售状元。第二名销了2 000多元,第三名销售额只有几百元。大家都开始悄悄议论:现在公司刚起步,资金这么困难,这个奖能兑现吗?实际上大家都明白,过去领导说的话,从来都不兑现,他们也不相信朱新礼能兑现。再说了,卖的钱全奖给个人也不够。然而,出乎大家意料的是,在表彰大会上,朱新礼不但兑现了奖金,还号召全体员工向获奖的销售人员学习。这一举动轰动了全厂,当时的1万元可不是个小数目,一个普通工人要干差不多10年才能挣这么多钱。
  在巨奖的刺激下,许多后勤、车间工作人员也都积极投入到销售中来,掀起了全员销售热潮。
  员工们从不愿意干销售,到争先恐后奔向市场,新的销售竞赛开始了。汇源的销售人员从山区小镇走向了周边中、小城市,走向了北方的省会城市、沿海开放城市,使产品迅速占领了市场,以前一些不愿意、不懂销售的人员也被推向了市场。借此,也锻炼培养出了一大批销售人才。
  奖励额大于销售额这样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用朱新礼的话就是“打肿了脸也得充胖子”,这就是诚信,否则你的话没人信。
  然而此时的朱新礼心里有一个更大的梦想。
  据汇源的创业###张宗忠回忆,当初他刚进公司时,被安排到办公室工作,负责公司的通信设施安装。
  在1992年,沂源县城还没有一部程控电话,汇源唯一的一部程控电话还是总裁从外面租来的。虽然只有这一部程控电话跟外界交流,朱新礼却请人在正对厂大门的墙上写了四个大字:“走向世界”。
  走向世界,在当时是很少有人想得出的,思维一直超前的朱新礼却从汇源成立开始,就把汇源定位为要走向世界的企业。
  做世界性企业,这是怎样的雄心!可是前路渺茫,谁能想到接踵而至的又会是什么?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举步维艰
汇源成立之初,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资金短缺。卖了果茶,收不回货款,三角债困扰着汇源。
  朱新礼绞尽脑汁,夜不能寐。常常是晚上苦思冥想,白天四处出击,为的就是一个字——钱!
  他首先想到的是找政府扶持,但人家明确告诉他,政府没有资金。后来,他又想找亲戚朋友借,但大家的收入都很少,借来的那一点点钱也只是杯水车薪,而且就算有钱的亲友也不愿意借给他,人家心里没底,怕钱打了水漂。
  最后,朱新礼只好去银行碰运气。他怀着满腹的希望踏进银行,与行长进行了友好洽谈。但之后很久,贷款还是杳无音信。
  资金犹如企业的咽喉,资金短缺迟迟得不到解决,就像一座大山压在朱新礼的心头,使他喘不过气来。朱新礼已经踏上这条“贼船”,就注定了要置之死地而后生,面对布满荆棘的创业之路,他根本没法选择,只能义无反顾地向前。
  厂里没有钱,伙食开不起来,他就拿出自己微薄的积蓄,买了便宜的面,在外面地里挖点菜,蒸些馒头,凑合着吃。每顿饭,朱新礼都带头吃得津津有味,还招呼大家多吃点。在那段艰难的岁月里,大家以苦为乐,辛酸往肚里咽。
  日后,朱新礼这样形容:“尽管前方是沙漠,我还是义无反顾地向前冲。因为我相信,前方一定会出现绿洲的。”
  

用外国人的技术和设备,赚外国人的钱
除了资金,让他苦恼的另一个紧迫的难题,就是产品的质量问题。朱新礼首先想到的是一定要改进技术,生产出优质的产品。以前饮料生产设备是国产的,并且厂房和设备都极其陈旧落后。通过各种途径,朱新礼了解到现代化的浓缩果汁设备只有德国和瑞士才有。
  1993年3月,朱新礼带上沂蒙山区的玉米煎饼,飞到了德国和瑞士,考察德国水果加工设备和瑞士饮料灌装生产线。他已经把目标锁定在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德国水果加工设备和瑞典利乐包无菌冷灌装生产线。
  然而,资金上的窘境却是极其现实的,他根本没有外汇支付给对方作为货款。
  回国之后,在一次聚会上,朱新礼听到朋友们在谈论一种崭新的商业模式——补偿贸易。这是一种理想的筹资方式,可以解决资金、技术等方面的问题。
  20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和韩国企业起家之时,也是采用补偿贸易的办法,顺利解决了资金和技术难题,实现了腾飞。
  对他来说,补偿贸易其实也不算是陌生的词,早在几年前,他在山东经济干部管理学院进修期间,就学过外贸方面的知识。只不过此前还没有走向企业经营的他,并没有深刻理解这种先进的贸易方式。
  有了这个意外发现之后,朱新礼惊喜万分:汇源有救了!
  有了初步想法后,他马上跟大家商量如何实施补偿贸易的具体计划。然而,当时的创业###,受教育的程度并不是很高,很少有人理解补偿贸易这样“过于深奥的学问”。
  不过,朱新礼却懂得如何用最通俗的语言说服大家。
  在一次职工大会上,他这样解释给他的员工们听:“你们不理解补偿贸易不要紧,重要的是明确我们的目标,我们的目标就是——用外国人的钱,买外国人的设备,再去赚外国人的钱!”
  这话大家倒是都能听懂,也极为赞同,会后有人议论:“这简直就是空手套白狼,何乐而不为呢!”
  意见统一之后,大家就开始行动了。
  最关键的一步,是向银行申请一个5年信用证。这倒也不难,朱新礼利用自己当初在沂源县经委任职的一些社会关系,很快取得成功。
  也许真是朱新礼的命好。极富戏剧性的是,就在那笔5年信用证刚办理后的第10天,就爆出了一个轰动全国的金融诈骗案——美籍华人梅直方、李卓明骗取衡水农行100亿美元备用信用证案。从那以后,银行方面再也不开大额信用证了。
  也就是说,在当时的背景下,如果那个5年信用证再晚办理几天,汇源兴许就没戏了。
  1993年4月,中国第一条TBA…9利乐包无菌冷灌装生产线在汇源公司开始安装,7月下旬正式投产,灌装250ml果汁饮料,日产果汁饮料18万包。
  价值上千万美元的德国水果加工设备在汇源公司安家落户了。与此同时,1993年8月,朱新礼高薪聘请了以德国食品工程专家汉德舒先生为首的20多个德国果汁业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负责设备安装调试和技术、品控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在当时,当200多个德国工程师和技术人员来安装机器设备时,小小的沂源县城沸腾了。山里的人没见过老外,也从没看到过老外给中国人干活,因此无论他们走到哪儿,都会有一大帮老百姓围着看热闹。
  张宗忠回忆当初的情形,至今仍旧历历在目,“……更使我好奇的是,在这里我看到了黄头发、蓝眼睛的老外。
  那个时候,在一个县城是很难见到外国人的,更何况是在沂蒙山区。走在大街上,听到老百姓纷纷议论:‘汇源真了不起,朱新礼真有本事,竟然引来了这么多老外,听说汇源的机器还是从国外运来的呢!’”
  这20多个德国人喜欢骑着自行车满城跑,老百姓围观越多,他们越是开心,一副得意扬扬的样子。德国人嗜啤酒如命,一到晚上就出去找馆子喝啤酒,很晚才回厂。
  朱新礼怕他们出去喝酒出事,就在工厂内部备好了青岛啤酒和下酒菜,供他们随时喝。
  另外一个问题是,在当时,整个沂源县城也找不到几个懂德语的人,与老外的语言沟通成了大难题,如何解决呢?
  有人提议,可以让德国人把他们的语言翻译成英语,汇源再请翻译把英语译成中文,讲给大家听。朱新礼一听,这倒是个办法,懂德语的不好找,会英语的还是有几个的。
  于是,德、英、中三种语言并驾齐驱,通过三次翻译,他们与洋专家开始了艰难的对话与沟通。1993年10月,在20多个德国专家、工程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工厂正式开始投产。汇源的第一批浓缩果汁诞生了,而且经检验,完全合格。
  随着那庞大洋机器的“轰轰”作响,朱新礼难掩心中的激动,就如同一个十月怀胎,一朝分娩的母亲,他感到幸福,感到骄傲。工厂沸腾了,整个沂源县城也沸腾了……
  日后,朱新礼这样形容当时的情景,“现在回忆起来,那是我们的员工第一次看到了世界的影子。”事实上,这不仅是他们第一次看到世界的影子,放眼全中国,世界的影子依然在国人心中朦胧而遥远。朱新礼带领汇源引进的生产设备(利乐生产线),正是中国当时唯一一条现代化的浓缩果汁生产设备。
  不过问题也随之而来:经常出现技术人员解决不了的问题,生产的果汁质量也不知能否合格……
  后来,朱新礼决心高薪聘请一位德国食品行业的工程师,专门帮忙把关工艺、化验和检测。聘请这位工程师,朱新礼可是下了“血本”。“他一个人一个月的薪水,是我们全厂所有员工一年的薪水。”朱新礼回忆道。
  但为了果汁的质量,朱新礼铁下心,每个月到处找朋友借美元给这位德国工程师发工资。付出就有回报,自从德国工程师来了以后,汇源生产线显得“听话”多了,产品质量也上去了,果汁质量完全符合德国标准。
  汇源首战告捷。朱新礼激动万分,踌躇满志,决心要在国内大干一场。没料到,高兴没几天的朱新礼又发起愁来……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梦圆异国
朱新礼为何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