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俾斯麦的一生:尘封信札背后的真相》
作者:(美)乔纳森斯坦伯格
译者:王维丹
出版社: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内容简介
本书是根据俾斯麦本人以及他的朋友、对手和共事者的回忆写就的,将有关俾斯麦的正史记载和引人入胜的个人轶事结合起来,成就了这本一流水准的传记。
本书透过俾斯麦的性格分析,全面介绍了他从步入政坛到大权旁落半个世纪的政界生命轨迹。展现了俾斯麦如何一手造就德国的政治风气——这种以顺从独裁、厌恶妥协和极端保守的反现代主义为特色的政治风气,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俾斯麦下台后几十年间整个国家的灾难。借此,作者间接指出了当代竞争性威权主义政权的发展前景。通过德国这个例子,他提醒人们需要密切关注的重点,是处在权力顶端的精英阶层放松权力控制的意愿,而非新兴阶层的固有属性。┳米┳花┳书┳库┳ ;www。7mihua。com
作者简介
乔纳森斯坦伯格
分别于哈佛大学和剑桥大学获得其学士学位和哲学博士学位,多年在剑桥大学和宾夕法尼亚大学任教,曾任美国现代出版业巨头、慈善家和外交家沃尔特安纳伯格的欧洲现代史课程教授。
书摘正文
俾斯麦的“自御”
奥托冯俾斯麦缔造了德国,但从未统治它。他曾是三位皇帝的臣子,却没有任何一位帝王可以随时解除他的职位。1890年3月,有一位皇帝这么做了。那一次,俾斯麦的公开讲话缺少了所有我们通常称之为魅力的特质。而就在1878年9月俾斯麦个人权力与名誉达到巅峰的时候,当时的一家报纸《施瓦本商业之神》(Schw…bischeMerkur)还这样描绘俾斯麦在德国国会的一次讲话:
那些第一次听到他演讲的人要多么吃惊啊。他的声音并不算洪亮有力,话音之中没有预料的那样悲痛,语速也不像传统的雄辩方式那样激情洋溢地滔滔不绝。相反,他吐词轻松舒缓,口气像日常对话,有时稍作迟疑,迂回前进,直到自己找到正确的词语或者词组,再精确地推出恰如其分的表达。一开始,听者简直就会认为发言的人是感到尴尬。他左右摆动自己的上半身,从身后的口袋掏出手帕,擦擦眉毛,又放回口袋,然后再一次把它拽出来。
俾斯麦从未在公众大会上讲话,只是在他卸下高位以后才吸引到民众的目光,那时他俨然已成为一代传奇人物。
1862年9月至1890年3月,俾斯麦一直在德国发号施令,职位却仅仅是在议会频频露面的一名部长。从1847年起,他就一直在多种议会的机构发表上述这类演讲,直至1890年离职。尽管向听众释放着如此强大的个人魅力,俾斯麦却从未领导过英国人概念中的任何一支政治党派。纵观俾斯麦的职业生涯,无论是德国保守党、国家自由党,还是天主教中央党,这些德国最大的政党都不信任他,与他保持距离。俾斯麦所属的党派是所谓的“自由保守党”,它的成员很有影响力,但它在内阁以外却没有大批追随者。俾斯麦一生中大部分的时间与精力都致力于政府管理的具体事务。从处理各项国际条约到确定邮政汇票是否收取印花税,他打点一切,事无巨细。很奇怪的是,印花税问题倒成为俾斯麦多次辞职的原因之一。
俾斯麦没有军界的资历。他服役时间很短,年轻时很不愿被编入后备役部队(实际上,他试过逃兵役,但他的官方记录省略了这段不光彩的过去),而他能让那些“真正的”士兵们尴尬或是愤怒的只有那些他经常穿的军装。被冠以“神人”称号的毛奇元帅世家有这样一位家族成员—中校布隆萨特冯舍伦多夫(BronsartvonSchellendorf)。他曾在1870年写道:“那位身着法国胸甲骑兵马甲的公务员日复一日越发厚颜无耻了。”
第2页 :
俾斯麦的名字之中一个“冯”,这个古老的普鲁士姓名代表着一个“好”的家庭出身。但历史学家特莱齐克1862年撰文透露,俾斯麦显然就是个“浅薄的乡绅”。他为自己的社会等级自豪,但也心知肚明,很多人都比自己的等级高。一名俾斯麦内阁成员回忆了这样一个例子:
大多数正式商议都是首相发起的哈慈菲尔德(PaulCountvonHatzfeldt…Wildenburg)也会一同交谈。因为在首相眼中,他的社会地位最高。其他内阁成员通常保持沉默。
俾斯麦和自己的兄长继承了田庄,但都算不上富足。他仕途生涯中多数时候不得不一直降低开销。在那个朝廷与权臣占据着政治生活与阴谋核心的社会,俾斯麦待在家中早早吃晚餐,过着不入流的生活。在从政晚期,他大部分时间都尽可能远离柏林。
生为普鲁士人的意义
奥托爱德华利奥波德冯俾斯麦1815年4月1日生于一个地主家庭。他是家中最小的儿子,有三个哥哥,父亲名叫斐迪南冯俾斯麦,母亲名为威廉明娜门肯(WilhelmineMencken)。俾斯麦家族的农庄位于柏林东面勃兰登堡的谢恩豪森。在了解奥托冯俾斯麦个人继承的财产以前,我们必须先看一看历史留给他的遗产:注意他出生的具体历史年代和他的出生地,关注“地主”在普鲁士代表着他父亲的身份以及他会成为怎样的人,了解孩子出生在怎样的社会与政治环境中,而最终那些守护孩子长大的人向他灌输了怎样的思想与价值观。恩斯特恩格尔贝格(ErnstEngelberg)称俾斯麦为“Urpreusse”,即地道的、真正的普鲁士人,还将这个词用在他的两卷俾斯麦传记中,作为标题的一部分。可“普鲁士人”这个称呼到底是什么意思,特别是在俾斯麦出生的那个年代,它意味着什么?他降生时正逢新旧交替:法国大革命与拿破仑战争步入尾声,“漫长的19世纪”缓缓揭幕。这个世纪见证了民主和现代国家的发展以及资本主义的兴起。
1815年3月20日,俾斯麦来到这个世界的12天前,拿破仑逃离了圣赫勒拿岛,私自结束流放,回到巴黎。他所到之处,犹如被施加了魔法,拿破仑帝国起死回生。一年前,战胜拿破仑的同盟国才宣判了这个帝国的死刑。1815年6月18日,滑铁卢之战为一场帝国复兴的春秋大梦画上了句号,但对整个欧洲、也包括俾斯麦所在的普鲁士而言,拿破仑带来的影响还生生不息。拿破仑传播并推行了法国大革命的法律与政府管理,这是历史为俾斯麦留下的第一笔遗产。
第3页 :
俾斯麦家族庄园所处的谢恩豪森地处邦联小国勃兰登堡。这个小村镇怎样先后成为普鲁士王国和德意志帝国的核心?倒不是因为那里自然资源丰富。克里斯托弗克拉克(ChristopherClark)在他的作品《铁血王国》(IronKingdom)中精彩地展现了普鲁士的历史,其中这样描绘俾斯麦童年的生活环境:
这里没有任何显眼的地标。流经此处的都是缓缓蜿蜒的溪流,没有莱茵河与多瑙河那么雄壮。森林的树种比较单一,大部分生长着桦树与冷杉“沙地”、平坦、“沼泽”和“未开化地带”这些词语反复出现在早期对这里的描述中。即使是对它最顶级的溢美之词也少不了这些老套的说法。勃兰登堡境内的土地大多贫瘠,有些地区含沙太多,土质疏松。在这样的环境下,树木无法生长。5米5花5书5库5 ;http://www。7mihua。com
这样一个没有发展前景的小邦国能在欧洲最强大的王国里占据核心位置,这全都有赖于1640年至1918年统治这里的君主。他们最突出的共同点是长寿。在那个时代,继任最高权力的宝座潜伏危机,君主突然的死讯就可能让一个进入现代化初期的国家失去稳定。霍亨索伦家族把持的王室存活了下来。“大选侯”腓特烈威廉一世1640年至1688年在位,腓特烈大帝的统治时期是1740年至1786年,1797年至1840年的君王则是威廉三世。而俾斯麦毕生效忠的普鲁士国王及德意志帝国的皇帝威廉一世从1861年起君临天下直至1888年,终年91岁。霍亨索伦家族统治的平均时间是33年。这个王族不但寿命长,也在法国大革命以前的几个世纪里推出了两位最有能力的君王:“大选侯”与腓特烈大帝。后者或者是统治现代国家最贤能的国王。
1688年,“大选侯”驾崩。他留下了一个繁荣昌盛的国度,当时现役士兵3万多人。腓特烈大帝的父亲腓特烈威廉一世(1713…1740)是所谓的“军曹国王”。他统治期间,普鲁士的军队规模扩大到8万人。这位国王是虔诚的加尔文教徒。他会坚决打击那些没有正确传道的牧师。但腓特烈威廉二世,也就是腓特烈大帝(1740…1786)从军事与民事两方面改变了父亲统治的影响。他是天生的王者—既是胜利的统帅、启蒙的君主,也是哲学家和音乐家。他的遗产在普鲁士此后的历史长廊中熠熠发光,俾斯麦继承的正是他的普鲁士。腓特烈大帝明确规定,只有贵族才适合发号施令。而俾斯麦的出身—拥有普鲁士土地的阶层是提供服务的贵族。这个阶层垄断了军队和政府部门的高层机构职位。腓特烈大帝在他的“1752年政治信仰”(PoliticalTestamentof1752)中这样声明:
(普鲁士贵族)为自己效力的国家献出了生产的产品,奉献了生命。他们的忠诚与美德赢得了所有君主给予庇护。帮助那些已经变得贫穷的贵族家庭保留土地所有权是(君主的)一项责任。这样的国家就无需畏惧内讧与叛乱这个国家发布政策的一个目的就是维护贵族阶层。腓特烈大帝应该回报国内贵族,他知道该这么做。仅以冯克莱斯特(vonKleist)一个家族为例。腓特烈大帝在任时发起的战争之中,单单1756年至1763年的七年战争就使这个家族的30位成员捐躯。而他们不是唯一做出如此牺牲的家族。
第4页 :
腓特烈大帝以“启蒙”闻名于世。他堪称全职的知识分子,既撰写理论性的文章,也亲手草拟重要的信函。当然,这位作者所有的这类作品都以法语为书面语,德语是臣子们用的。他的做法与伟大的启蒙运动思想不谋而合。他对宗教漠不关心的态度正是启蒙运动的精髓。1784年,就在腓特烈大帝仙逝的两年前,哲学家伊努曼尔康德写下散文名篇“何为启蒙运动”,其中有如下结语:
(普鲁士贵族)为自己效力的国家献出了生产的产品,奉献了生命。他们的忠诚与美德赢得了所有君主给予庇护。帮助那些已经变得贫穷的贵族家庭保留土地所有权是(君主的)一项责任。这样的国家就无需畏惧内讧与叛乱这个国家发布政策的一个目的就是维护贵族阶层。↑米↑花↑书↑库↑ ;http://__
冯·德维尔茨一人不可能代表整个容克阶级,但自视为所有容克的代言人,不过他后来发现自己错了。普鲁士王国变了,他满怀热忱捍卫的封建权力已经废除。市场的力量改变了人们的思想,也改变了德国东部地区那些大农庄的做法。新的普鲁士法规和新农业技术的传播改善了很多人的经济状况。东普鲁士的大部分地区仍保留着“自由”方式,与美国南部奴隶主在1860年宣誓自由主义以前的方式相同。出口商需要自由往来国外市场,以此支持自由贸易和代表制的机构。当这些人需要避免国家干扰,掌握控制权的时候,会特别支持这些做法。他们可能同情冯·德维尔茨那样的观点,但他们都活在现实世界。
此外,普鲁士已经意外地占据了一系列莱恩河谷的领地,比以往更希望吸纳整个萨克森州。因为到了1815年,萨克森已经富裕得多,普鲁士离这一地区也近得多。当时的奥地利首相梅特涅担心普鲁士实力增长,因此强迫威廉三世只接受了萨克森北面的狭小地区,作为补偿让普鲁士拥有了德意志西面的一些农地。那些地方居住着天主教徒,地域偏远,了无生气,只有鲁尔河与乌珀河这样的河流静静地流过。在1815年,维也纳的国会里没有谁知道那里的农田地下静卧着欧洲最大的一片煤层。出于黑格尔哲学概念中的“理性的狡计”,梅特涅向奥地利的竞争对手—普鲁士王国拱手让出了未来这个王国迈向工业化的燃料。但这片土地的价值还不仅如此。1816年,这里的居住人口约有187。0908万人,到1838年增长到250万人左右。在18世纪的欧洲,这里的一些地区文盲率最低。1836年,在普鲁士新获得的莱茵河地区,只有10。8%的入伍士兵不会写自己的名字。这些新的领地1822年以后并入莱茵省,大部分居民是罗马天主教徒。布罗非(Brophy)估计,莱茵省约75%的居民信奉罗马天主教。在莱茵河左岸地区、尤其是科隆附近区域,罗马天主教徒的人口比例高达95%。这些地方作为法国占领区的时间比它们被划为普鲁士西部地区的时间久得多。在个人权力与财产权方面,当地人已经得到并接受了拿破仑时期的准则,并转化为莱茵省自身的特色之一,就是所谓的“莱茵法”。莱茵省的新增地区交通便利,资本家锐意进取。这些因素成为德国铁路发展的温床。截至1845年,德国境内一半的铁路都位于莱茵省。
第5页 :
1815年4月30日,又有一个新的普鲁士省诞生。莱茵河与威悉河(Weser)之间的封地和公国那时为了自身利益放弃独立,变为普鲁士下属的威斯特伐利亚省,辖区内约有100万人口。富尔达(Fulda)和帕德博恩(Paderborn)两个亲王主教辖区和明斯特(Münster)这个主教辖区都确信,像莱茵省那样作为普鲁士的新联邦省会拥有大量的天主教信徒。正如弗里德里希·克纳曼(FriedrichKeinemann)指出,天主教环境中的新教公务员代表着新的普鲁士皇家机构。纳入两个新省改变了俾斯麦在世期间普鲁士王国的政治格局。官方统计数据显示,到1874年,普鲁士国内近1/3的国民都是天主教徒。普鲁士西部的辖区拥有更浓厚的自由政治和商业氛围,天主教情感更深,也迎来越来越多更加勤劳的资本主义精英,他们为普鲁士议会带来一支代表不同阶层的力量。容克精英再也不能像从前那样彻底控制属于“他们的”王国,这也是俾斯麦观念上继承的一部分普鲁士遗产。*米*花*书*库* ;http://www。7mihua。com
普鲁士的遗产让俾斯麦的志向抱负清晰明确,却从未能予以限制。这份遗产—军队继承“天才国王”腓特烈大帝的遗产、容克阶层与军队和官僚机构的融合、普遍的服务意识、贵族与资产阶级之间严格的差别、军队的荣誉感、对犹太人的仇恨—这一切我们都会在俾斯麦个人的政治生涯之中找到,它们构成了俾斯麦继承的思想、行为与价值系统。天赋使他能在承袭上述遗产时融入个人私交,并最终在他激发并利用的战争中动员了本国的王室与贵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