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的情景报以热泪盈眶,介子推先生的行为虽近乎不可思议,但其初衷却不容置疑,也不容鄙薄。欲知详细内容,且看下文。
逃亡最开始的时候,一切都比较正常。虽说日夜兼程跋山涉水,但逃亡的队伍精诚团结,没人掉链子。携带的食物和钱财也足够用。重耳先生毕竟是晋国的公子,富贵不在话下,既然决定逃亡,必早做了物质方面的准备。当他们未出晋国国境的时候,终日提心吊胆,前路茫茫,后有追兵,不得已夜晚潜行,白昼抽时间休息,休息的时候也选在茂密的树林或是人迹罕至的岩石山洞,大约十多天,才离开晋国的国境,到了晋献公鞭长莫及的地方。
◇欢◇迎访◇问◇。◇
第15节:介子推,与君共逃亡(5)
重耳先生终于可以松口气了。介子推先生等随从人员亦稍可放松,但仍担心有晋献公的追兵越界追缉,警惕之心不敢丝毫懈怠。重耳先生养尊处优惯了,哪受过如此苦厄,因此哀叹连连。经过介子推先生的一番安慰和宽解,重耳先生才觉悟过来,现在正是鼓舞志气勇往直前的时候,怎么能够萎靡不振呢?自己身为这个队伍的核心,最应该打起精神,让别人看到希望而非绝望。
然而事情正在发生变化。随着逃亡生涯的无限期延长,食物和钱财的日益减少,某些人的思想开始发生动摇。这里的某些人是指凫须先生,他具体负责掌管逃亡队伍的日常饮食和财务出纳,彼时的财政状况非常糟糕,只有出而没有纳,而且队伍赖以生存的粮食日渐减少,不日即将消耗殆尽,却缺乏任何增加粮食的措施。凫须先生对现况了如指掌,断定逃亡队伍过不了几天便得解散,因为没有谁可以抵御饥饿的威胁。
凫须先生如是想,头脑中浮现出饥饿不日降临的窘况。饥饿可以使君臣互为仇雠,而原因则是争抢一碗小米粥。凫须先生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君臣因为抢粮食而大打出手,传出去好说不好听……又不想使自己成为饥饿的牺牲品,他在逃亡队伍中的地位仅高于壶叔先生,力气却又弗如,一旦因缺粮而引起争执,地位低的争不过地位高的,力气小的抢不过力气大的,为了自己的安危着想,凫须先生决定私携钱粮潜逃,以目前所剩的钱粮,在一个不被认识的地方,尚能过上小康生活。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凫须先生为了一己之私,置逃亡集团于不顾,此种不仁不义的丑恶行径令后人不齿。事情发生后,重耳先生又重新陷入萎靡。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这也是寻常道理,但没想到漏屋偏逢连夜雨,破船又遇顶头风,怎一个〃惨〃字了得!
这一日行至羊舍,即今天山西省洪洞县,夏日炎炎,赤色千里,逃亡队伍在没有钱粮的条件下已经苦行数天。饥饿和疲劳像是一种魔咒,笼罩在众人头上。重耳先生任是志在千里的人,也熬不住口干舌燥的折磨,再加上饥肠辘辘如鼓,只得匍匐于地,幻想着曾经山珍海味的日子,希望借此能产生足够的涎水,以解焦渴。
介子推先生看到重耳先生的饥渴和愁苦,心中很不是滋味。为臣之道在于忠君,现在重耳先生身临绝地,做臣子的应该为君纾难,万死不辞。介子推先生决定为重耳先生献上自己的赤心忠诚。
于是,当众人寻找粮食而不得的时候,介子推先生悄悄避开众人,拿出随身携带的锋利匕首,在自己的大腿上割了一块肉,然后煮成羹,双手捧给早已饿得头脑发昏的重耳先生。
真佩服介子推先生的勇气,纳兰秋先生写到此处,也拿钢笔在身上乱杵,但一有疼痛,就会丧掉信心,万难再进行下去。介子推先生割肉的行为是一个过程,伴随血与痛,要不是有忠贞的信念,打死也难以下刀。
饿昏的重耳先生猛然嗅到肉香,本能的精神一振,睁开双眼说:〃啊,好香的肉汤呀!〃他老先生顾不得多问,端过就喝,喝完后面呈喜色,满足地一抹嘴,口里连连称道:〃好香,如此美味的野味肉汤,是哪位爱卿猎来的?〃
众人面面相觑,都被介子推的忠心所感动,纷纷注视介子推先生,以献上自己的崇敬。重耳先生随着众人的目光看去,发现介子推先生面色苍白,大腿处的衣服撕裂,鲜血迸流,一下子明白了。他扑过去抱住介子推先生,感激地哭诉:〃先生,内乱平息后,一定报答足下的大恩大德!〃
正在此时,介子推先生的忠心感天动地,天际忽然吹来一阵凉风,俄顷大雨倾盆,连日而来的饥渴焦灼得以缓解,附近的百姓听说晋国的公子逃亡到此,因感念其在晋国的恩德,纷纷来献粮食。重耳先生亦得以重新鼓舞,继续逃亡,直到最后的凯旋而归。
我的生命我做主
经过长达十九年的逃亡生活,重耳先生得以在秦缪公的支持下,重新返回故国。
之前,重耳先生有过一次归国的机会,但因为机会不成熟而被迫放弃。事情发生在晋献公山陵崩后,晋国陷入内乱,里克先生杀死骊姬女士的儿子公子奚齐,迎接重耳先生回国复位。重耳先生彼时逃亡在外,国内缺乏支持力量,因而谦说自己资格不够,请里克先生择贤而立。里克先生无奈只好另请夷吾公子回国即位,是为晋惠公。因重耳先生的一念之差,导致逃亡路上凶险倍增,夷吾先生不但不感激重耳先生的谦让之意,反而以怨报德,派出连环杀手,欲置重耳先生于死地,以免将来威胁自己的君位。
▲虹▲桥▲书▲吧▲。
第16节:介子推,与君共逃亡(6)
这次回来,重耳先生踌躇满志,不仅得到了秦缪公的支持……秦缪公亲自护送到秦晋边界,分手后拨给重耳先生两千军士以作后盾;而且晋国国内的支持力量也异常活跃,晋惠公的儿子晋悼公不得人心,大臣们纷纷表示愿为内应,迎接重耳先生回国。
重耳先生归国后,即位为晋文公,并将晋悼公子圉先生斩首,以答谢秦缪公的支持(子圉先生曾得罪秦缪公)。由于深知国君之位的来之不易,晋文公即位后倍加珍惜,以一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精神操心国事,使晋国的国力蒸蒸日上。
亚圣孟子曾云:老天要想让某人承担大任,必会事先磨练他的心智,让他历尽艰辛困苦,使他感到绝望,这样他才会奋发有为,做出一番令人惊叹的伟业。晋文公就是这种情况,他在逃亡的过程中,吃尽了人间所有的苦难,饥饿,困乏,白眼,冷漠,绝望,甚至自杀,但最终还是挺过来了,大难不死,必有后福,这种论调未必是误打误撞,而是蕴含了〃千淘万漉虽辛苦,淘尽黄沙始到金〃的境界。
晋文公政治修明,老百姓深受其惠。他没有忘记那些曾经跟随他流亡的有功之臣,于是举行盛大的宴会,把同甘共苦的臣子都请来,君臣畅谈,抚今追昔,感慨万千。席间论功行赏,功劳大的封给食邑,功劳小的奖给爵位。
就在赏功的时候,周王室发生内乱,周襄王因为他的弟弟王子带发动政变而逃亡郑国,派人向晋文公告急。晋文公认为这是重振晋国威望的重大机会,于是派兵杀了王子带,并护送周襄王归国。这件意外事情的发生,使得晋文公中途离席,充当周襄王的帮手去了。宴会也因君主的离去而索然无味。
介子推先生并不在当场,他对邀功请赏的行为深为鄙薄。这种态度可以从他和老老娘的一段对话中窥得一二。
介子推先生说:〃听说不少人参加了国君的赏功宴,真是恬不知耻。晋献公有九个儿子,至今只剩下国君一人。惠公和悼公因为刻薄寡恩而无人依附,导致众叛亲离,使得治理晋国的大任转移到国君身上。这一切都是天意所为,都是顺天应时自然而然的事,别人有什么功劳可言?可那些愚蠢的人却不晓得这个道理,花言巧语地去讨封赏,认为国君得以即位,是他们的功劳,这不是自欺欺人吗?偷窃别人的财物尚且称其为盗贼,何况是贪天之功以为自己的功劳呢?下面的臣子一心求赏,上面的君主赏赐奸邪,我怎能跟这些人同流合污?〃
介子推先生的老娘说:〃儿啊,你的思想太偏激了。你这样做即使死了,谁又会知道呢?不如也去邀功请赏,要不然将来会有怨言。〃
介子推先生说:〃明知道这种行为不对还去效法,罪过就更加严重。况且我已口出怨言,就不能再食君禄了。无功而食禄,天下哪有这样的糊涂事?〃
介子推先生老娘说:〃那不如尽到人臣的职责,把你的道理告知君主,让他也纠正自己的行为。〃
介子推先生说:〃言语就好比身上的饰物,我们现在应该做的是将身体隐藏起来,饰物还有什么用呢?如果去跟君主把道理讲明白,告诉他之所以能有今天乃是天意而非臣下的功劳,就好像给身体带上美丽的饰物,这与求得显耀有什么区别?儿子不愿这么做!〃
介子推的老娘一听,知道儿子决心已定,就对他说:〃既然你坚持自己的想法,为娘的就和你一起隐居。〃
于是,介子推先生携带老娘来到绵山,过起了隐居生活。介子推先生在隐居生涯中充当的是一个樵夫的角色,虽然没有食邑和爵位,但却自食其力心安理得。这种精神和勇气令人崇敬。无论古今,人们大都削尖了脑袋往富贵门里钻,介子推先生甘心隐居,做个与世无争的砍柴人,这种勇气比不畏生死更加难得。
有人认为介子推先生在做秀,认为他是在演戏给晋文公看,你看你谁都封赏了,为什么没有封赏那个割肉给你吃的人啊。这种观点至今深有影响,而且持有这种观点的人还可以拿出《史记》中的记载作为佐证。
。←虫工←木桥 书←吧←
第17节:介子推,与君共逃亡(7)
《史记》中记载,因为介子推先生不仅没有得到封赏,反而跑到绵山隐居起来,于是有些人就站出来打抱不平,这些人在宫墙上打出横幅,上面写着:龙想飞到天上去,得到了五条蛇的辅佐;现在龙已飞到云端,四蛇各得其封赏;只剩下一条蛇,怀着怨言跑到山上;它在飞龙饥饿的时候,曾割下自己的股肉。
晋文公知道后,觉得对不起介子推先生,就请介子推出先生来做官,被介子推先生拒绝了。晋文公不得已,将绵山圈起来作为介子推先生的封疆,以保全他们母子的生活。
将介子推先生心甘情愿的隐居,描写成为别有居心的做秀行为,这是有悖于介子推先生的本衷的。仅有的史料可以证明,晋文公当政后,及其余下之年,介子推先生始终没有当官,可以说是没有露面,一直陪伴着自己的老娘隐居绵山。这是对持有介子推先生做秀的观点的人的最有力也是最坚决的驳斥。后世更有宋真宗追封介子推先生为〃洁惠侯〃,这才是真正的别有居心,介子推先生不愿封侯,不愿食君禄,乃是发乎本心,并非矫饰做秀,这与当初割肉奉君的事迹如出一辙。
至于介子推先生的结局,大致有两个观点,但都是后人附会,没有确凿的证据。
其一就是烧死说。晋文公为了逼介子推先生出来当官,火烧绵山,焚其三面,留一面作为出口,然而介子推先生与老娘俱都宁肯烧死,也不愿出来做官。有人附会说晋文公的焚山之举乃是灭口,原因是晋文公受不了介子推先生动不动以割肉的事情相抱怨。这种观点纯属无稽之谈,如果真是这样,晋文公何必还有以绵山作为介子推先生的封疆之举?
其二就是蹈海说。这种说法认为介子推先生的老娘死后,介子推先生没有心思留在绵山,而是去了东海,以蹈海打鱼拾贝为生,因为有人在介子推先生隐居三十年的时候,在东海边上看到介子推先生正在买贝壳。这种说法亦无实在的证据,亦是想当然的说法。
结局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介子推先生毅然决然地选择了隐居生活,并无怨无悔。
他认为自己〃割肉奉君〃的行为并不是什么功劳,而是出于君臣大义,忠孝至德,理所应当。介子推先生的为人,最大的特点是不居功,以居功为耻;他的隐居也是因为不堪与争功的同僚为伍,宁肯逃到荒山,也不肯向君主乞讨封赏;介子推先生的眼里,以自己的忠心邀功请赏,不仅会玷污忠孝的大义,也会致使君王蒙受恶名。
由式推及,介子推先生是以一种无私的心胸,跟随重耳先生开始逃亡的。这种无私贯穿始终,并不以重耳先生的地位变换(由逃亡者变成晋国国君)而发生改变。
这就是传说中的大隐贤。
◇欢◇迎◇访◇问◇虹◇桥◇书◇吧◇BOOK。
第18节:钟子期,知音往事(1)
钟子期,知音往事
说起交朋友这档子事,读者上帝一定会第一个想到管鲍之交。管仲先生和鲍叔牙先生之间的那段交情往事,不掺杂任何市侩和功利色彩,友谊发乎纯洁的心灵,遂成为千古以来交友之道的典范。尤其随着后世完美主义者的诠释和添枝加叶,管先生和鲍先生在对待朋友这方面成了毫无瑕疵的圣人,接受渴望得到真切友情的人的顶礼膜拜。
其实,堪称交友典范的不只管先生和鲍先生,本文的主角……钟子期先生和俞伯牙先生之间的交往丝毫不比管鲍之交逊色,甚至有的地方更值得读者上帝称道。管鲍之间除了纯粹的朋友关系外,还有一层更切近的政治利益关系,管先生与鲍先生是一个战壕里的战友,在政治斗争和阴谋中处于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境地。而钟先生和俞先生之间的友情则没有这种色彩,一个是隐于深山的樵夫,一个是侍奉帝王的大夫,地位相差悬殊,然而却能结成生死知音,这种友情的境界似乎更上一层楼。
偷情的下场
读者上帝一定会感到惊诧,本文的主角钟子期先生的诞生竟是其父与宫女偷情的结果。如果任由现在的我们深受毒害的大脑思考,一定会觉得发生这样的事情必将引起严重的结局,那些道貌岸然的伪君子一定会抓住钟老先生的辫子不放,说他妨害礼教,有辱斯文,应该胸前挂个牌、头上顶着尖帽去游街,让他向眼睛雪亮的人民群众低头认错,并组织文学打手召开研讨会,深刻批评由钟老先生偷情而导致的一系列影响卑劣的不良反应。这一套弄下来,估计钟老先生即使不死也要脱层皮。
然而事情毕竟出在春秋时代,那个时候孔丘先生的学说处于崛起的初级阶段,尚没有形成有如宋明时代的巨大影响,他的门徒也为数寥寥,掀不起大风大浪。所以我们说,钟老先生真情难禁办下了糊涂事,但却生在了一个比较幸运的时代,百家争鸣,形式各异的思潮争相涌动,使舆论莫衷一是,是非道德的判断准则也没有一定的标准,故而钟老先生得以躲过明枪暗箭的唾沫星子的袭击而幸存下来。
钟老先生是春秋时期楚国人。
楚国是周平王东迁以后崛起的大国,幅员辽阔,占据汉水、长江中下游的广大地区,东周王朝畏惧楚王国的崛起,竟自贬身份,成了和楚王国平起平坐的周王国,曾经辉煌耀眼的周帝国从此走上了下坡路。
楚国的既强且大,使得历代的楚国统治者都患上了严重的大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