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贤文谈做人》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品贤文谈做人- 第1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过则无惮改,独则毋自欺。
  人间私语,天若闻雷;暗室亏心,神目如电。
  仕宦芳规清慎勤,饮食要诀缓暖软。
  再三须慎意,第一莫欺心。
  隐恶扬善,谨行慎言。
  群居守口,独坐防心。
  这些贤文警句从不同的视角告诫人们要自尊、自重、慎独,在没有人监督的情况下也要坚守做人的本分,不做违背道德良心的事情。
  慎独美德,中外崇尚
  所谓慎独,就是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也能严格按道德、法律和制度去做,有做各种坏事可能的情况的时候,而不做任何坏事。我国古代的贤哲智者都非常注重以慎独作为自己修身养性的标准,“慎独”在《论语》中是这样论述的:“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译成白话文的意思是:“君子就是在别人眼睛看不到的地方,也要谨慎小心;在别人听不到的地方,也要警惕注意。隐秘的事情没有不被人发现的,细微的事情没有不被显露出来的,所以君子在个人独处的时候,也要谨慎小心。”
  《大学》从修身的角度对慎独作了深刻的阐述。《大学》曰:“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意思是说,要使自己的意念诚实,就不要自欺欺人。要像憎恶腐臭的气味一样,要像喜欢美好的容貌一样,这就是说自己不亏心。因此,君子独处时必须谨慎。小人独居,干不好的事情,没有什么做不出来的;看见了君子,这才躲躲藏藏地把不好的遮盖起来,把好的显示出来。其实人们看他,正像看透他的五脏六腑一样,躲藏遮盖又有什么益处呢?这就是说,里面有什么样的东西,外面就必然会有什么样的表现。所以君子必须在独居时很谨慎。曾子说:‘十只眼睛都在注视着,十个手都在指点着,这是多么严肃可畏啊!’财富可以修饰房屋,德行可以修饰人身,心胸宽广可以使身体舒适,所以君子必须使自己的意念诚实。
  《论语》和《大学》对慎独的论述,可谓鞭辟入里。
  蔡文姬是生活在东汉末年的才女,在兵荒马乱之中被胡人掳掠西去。她创作的《胡笳十八拍》是一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也是蔡文姬心意的流淌、血泪的结晶和当时###现象的真实写照,因此千古流传。
  蔡文姬得以在我国文学史上有一定的地位,与其父亲蔡邕的家教是分不开的。蔡邕曾作《女训》曰:“心犹首面也,是以甚致饰焉。面一旦不思善,则尘垢秽之;心一朝不思善,则邪恶入之。人咸知饰其面而不修其心,惑矣。夫面之不饰,愚者谓之丑;心之不修,贤者谓之恶。愚者谓之丑犹可,贤者谓之恶,将何容焉?故览照拭面,则思其心之洁也;傅脂,则思其心之和也;加粉,则思其心之鲜也;泽发,则思其心之顺也;用栉,则思其心之正也;摄鬓,则思其心之整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人的心就像人的脸,因此需要注意修饰。脸一旦不洗就会沾满灰土;同样,心如果不经常向善,就会受到邪恶想法的侵蚀。人们都知道每天修饰自己的脸,却不懂得修正自己的心,这实在令人疑惑啊!脸不加修饰,傻子会认为丑陋难看;而心灵如果不加修炼的话,贤者会认为是邪恶,这就更加令人难以自容了。所以每天照镜子和洗脸时,要想到让自己的内心也保持洁净;擦抹脂粉时,要思考自己的心境是不是也平和向上;洗头梳发时,要想到使内心条理清晰,正直无私。
  

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2)
蔡老先生不愧为贤者,通过女儿的梳理化妆、修饰外在的美而引申到内心的修养,把内心的修养当作每天的功课。这篇家训不仅值得巾帼女子好好阅读,而且须眉男儿也应该认真学习,从中汲取做人的智慧,陶冶高尚的情操。
  下面再来看看西方的贤哲是如何认识慎独的。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说:“要当心,即使你独自一人时,也不要说坏话做坏事,而要学得在你自己面前比别人面前更知耻。”可见,在自尊、自重、慎独方面,东西方文化有相同之处。
  不受人鱼,可长吃鱼
  我国古代有许多官员懂得慎独的好处,认清了事物的本末,体现出了大智慧。
  春秋时期,鲁国有一位名叫公仪休的宰相就非常明智,他懂得勤政廉洁是本,职位俸禄是末,他人送礼给他是因为他有职权,想从他的职权中得到好处,而他的职权又是由他的勤政廉洁、为国效忠获得的。因此在位期间,公仪休从不接受别人的送礼,由此获得了美名。
  公仪休身为宰相,大权在握,而且他非常喜欢吃鱼,所以鲁国有一些为了谋求个人利益的人,争先恐后地买好鱼来送给他。可是每次别人送鱼给他,都被挡在了门外,来人最后只好把鱼带回去。
  公仪休的弟弟对此很不理解,他问公仪休:“兄长不是很喜欢吃鱼吗?他们既然诚心送给你,为什么不收呢?”公仪休笑了笑,说:“正是因为我喜欢吃鱼,所以才不收人家送来的鱼呀!你想想看,如果我收了人家的鱼,就欠了人家一份人情,欠了人家的人情就要为人家办事。人家就是因为有难办的事,才会舍弃钱财来托这个人情。收了人家的礼,为人家办不该办的事, 岂不是徇私枉法吗?”
  弟弟虽然点头称是,但总觉得兄长说得未免过于严重了,于是不屑地说:“兄长实在把事情看得过于严重了,吃人家送的鱼未必能和徇私枉法联系在一起。再说,亲朋好友托人说情也是人之常情,算不了什么。”
  公仪休板起面孔,十分严肃地说:“别的不说,可那样做的话,我以后就吃不成鱼了。因为收了人情,为人办违犯法律的事,我便会丢了官,丢了官还会有人送鱼给我吗?现在我不收人家的鱼,至少我可以自己买鱼来吃,而且心安理得。你说哪样更好呢?”
  听了公仪休的这一番话,弟弟佩服得五体投地。
  日勤三省,夜惕四知
  这句贤文出自我国历史上的两个典故,一个是孔子的学生曾子,另一个是东汉时期的东莱太守杨震。
  “日勤三省”是关于曾子的:曾子坚持“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翻译成现代白话的意思就是:“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做事是否敬业?与人交往是否诚信?学过的东西是否经常复习?”
  “夜惕四知”出自东汉时期的名士杨震。杨震被称为“关西孔子”。他做官后,十分清廉,从不接受别人的贿赂。他在任东莱太守时,有一次路过山东的昌邑,他的学生王密正在这里做县令。夜里,王密带着十斤黄金来见杨震。杨震非常生气地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说:“暮夜无知者。”杨震反驳道:“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也?”王密听后十分惭愧,只好带着黄金告退。从此,人们都知道杨震是一个清廉无私的人,杨震也因此而名传千古。
  “日勤三省,夜惕四知”要求我们,做人要像曾子那样经常反省自己,修正错误,扬长避短,完善自我;还要像杨震那样清正廉洁、远离贪欲。
  种上庄稼,消除杂草
  一位博士生导师带着他的一批弟子参加社会实践,周游了许多名山胜景,拜访了许多官员和学者,现在就要回到学校了,弟子们自以为见多识广,满腹经纶。
  在进学校之前,导师领着弟子在郊外的一片草地上坐了下来,准备给弟子们上最后一课。
  弟子们围着导师坐下,导师问:“我们现在坐在什么地方?”弟子们说:“现在我们坐在郊外的旷野里。”导师又问:“旷野里长着什么?”子弟们说:“长满了杂草。”
   txt小说上传分享

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3)
导师说:“现在我想知道,如何除掉这些杂草。”弟子们非常惊愕,他们没有想到老师会问这么简单的问题。
  第一个弟子说:“老师,只要有铲子就够了。”导师点了点头。
  第二个弟子说:“用火烧也是很好的一种办法。”导师微微笑了笑。
  第三个弟子说:“撒上石灰就会除掉所有的杂草。”
  接着第四个弟子说:“斩草除根,只要把根挖出来就行了。”
  等弟子们都讲完了,导师站了起来,说:“讨论就到这里,你们回去后,按照各自的方法除去一片杂草。一年后,再来这里相聚。”
  一年后,弟子们都来了,不过原来相聚的地方已不再是杂草丛生的旷野,而是变成了一片长满谷子的庄稼地。弟子们在谷地边上坐下,等待导师到来,可是一向守信的导师始终没有来。
  几年以后,导师逝世了,弟子们在整理他的文稿时,发现了导师写下的结论:要想除掉旷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种上庄稼。同样,要想让灵魂纯洁,唯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占据它。
  注重修养,实践慎独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些人阳奉阴违,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违法乱纪,谋取私利。一些贪污受贿、生活腐化、执法犯法的犯罪分子之所以走上犯罪的道路,尽管有多方面的原因,但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放松了自我修养,忽视了慎独。这些人有时能骗取荣誉、捞到好处、满足私欲。但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偶然之中有必然,量变会引起质变。做一两次坏事可能不被发现,如果长此以往,就难免露出马脚,受到惩罚。正所谓“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走多了夜路总要碰到鬼”,这就是规律使然。
  慎独作为人生修养的崇高境界,要做到并非易事,需要不断地追求和努力实践。除了要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外,还应在以下几方面做出努力。
  一是要严于律己:要从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具体事情做起,不论在别人面前,还是在自己独处的时候,都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严格按照法律和道德的规范去做。
  二是要尊重人格:要想得到别人的尊重,首先要自己尊重自己。试想一个不尊重自己的人,会得到别人的尊重吗?一个领导者的威信主要不是来自权力因素,而是来自人格、学识等非权力因素。毛泽东同志在国民经济困难时期,与人民同甘共苦,坚持七个月不吃一块猪肉,即使厨师做好了端上餐桌,他也不伸筷子。毛泽东同志以高尚的人格影响和带领全国人民艰苦奋斗,共渡难关。诸葛亮在街亭失守后,主动承担责任,要求连降三级,为振兴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被后人尊为一代名相。
  三是要知错必改:事物是不断地发展变化的,人的认识也是不断地深化的。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一个人难免偶露劣性,违反规则,出现错误,重要的是认识和改正错误。要像古代曾子那样,每日三省,是恶当惊、闻过则喜、知错必改。思想之错宛若生理之疾,有错不改犹如讳疾忌医,终会酿成大病甚至危及生命。
  孔子把自身修养与齐家、治国、平天下联系在一起,可谓见微知著,由小及大。儒家尚能倡导慎独,追求慎独,实践慎独,生活在今天的我们,则更应注重修养,实践慎独,努力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 想看书来

若争小可,便失大道(1)
  若争小可,便失大道
    —— 做人要顾全大局
  “若争小可,便失大道”这句贤文是说一个人如果一味地争夺个人小利,就会损害全局利益,有违道德标准。这句贤文旨在教育人们,做人要顾全大局,要有全局意识。
  大局是指整个的局面和整体的形势。一般来说,人的认识是有局限性的,对于与自身相关的局部事物看得重一些,而重视全局的事物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要通过不断学习,培养自己的大局观念。要善于学习我国古人的智慧,汲取古人的教训,做一个顾全大局的人。
  《增广贤文》中关于这方面的句子还有许多,例如:
  毋私小惠而伤大体,毋借公论而快私情。
  大事不糊涂,小事不渗漏。
  深山毕竟藏猛虎,大海终须纳细流。
  为人要学大,莫学小,志气一卑污了,品格难乎其高;持家要学小,莫学大,门面一弄阔了,后来难乎其继。
  顾全大局,李广留名
  大家都知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句成语吧?《汉书·李广传赞》曰:“李将军恂恂如鄙人,口不能出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流涕,彼其中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喻大。”这段赞词将汉武帝时期的大将李广比喻为无需自我夸耀的桃李,体现了李广崇尚事实而不尚虚名的胸襟。
  据说李广手臂很长,擅长射箭,百发百中,匈奴人非常害怕李广将军,听到李将军的队伍来了就闻风丧胆。
  唐朝著名诗人王昌龄就有一首赞扬李广的《出塞》诗:“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诗中的“飞将”,就是指李广,意思是只要有李广将军在,匈奴人就过不了阴山。
  唐朝另一位诗人卢纶的《塞下曲》也写道:“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写的是有一次李广在边塞地区打猎时,看到草动,以为是老虎藏身其中,便张弓搭箭射老虎,箭竟然射进石中。这首诗借用射虎的故事,描写了李广将军的神力和精熟的箭法。
  李广不仅武艺高强,而且品德高尚。他得到赏赐就分给部下,吃喝与士兵在一起,深受士兵爱戴。后来,汉武帝派大将卫青北伐匈奴,李广已经年过六十,即使靠着老本也能够安享晚年,但是他仍然请缨出战,随卫青出征。
  在与匈奴作战时,李广顾全大局,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主动承担了诱敌深入的重任。他带领一小支部队去引出匈奴大兵,却因为迷失道路,致使错失战机而自责,最后自杀。
  本来李广可以免去出征,也不致死于非命,但是为了###匈奴,安定边疆,他不顾自己年老,仍然不辞辛劳,承担起年轻将领的任务,这种顾全大局的精神不得不令人佩服。
  不识大局,关羽丧命
  三国时期的汉寿亭侯关羽,曾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水淹七军,是何等英雄气概。他与刘备、张飞桃园结义,成为不求同年同月生、但愿同年同月死的异姓兄弟,是何等的仁义,以致晋商甚至天下商人都把关羽奉为武财神,以求关羽的神灵能够保佑其商业利益。关羽也成为许多人心目中的偶像。然而,就是这个万众信奉的偶像,却有一个致命的弱点——不顾大局、刚愎自用,结果不仅命丧他人,还使得蜀汉丧失了进一步发展的机会。
  当关羽受刘备重托留守荆州时,诸葛亮再三叮嘱他要“北拒曹操,南和孙权。”可是,当孙权想与关羽成为儿女亲家,派人来向关羽提亲时,关羽一听大怒,喝道:“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把好事变成了坏事,由此得罪了盟友孙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