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贤文谈做人》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品贤文谈做人- 第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人类要想在这个世界上生活得更美好,就要遵循自然规律,注意和谐发展。如果违背自然规律,竭泽而渔,浪费资源,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仔细思量,人类的许多罪恶源于不知节俭。有些人本身天分不足、勤劳不够却要贪恋名利,结果是身心疲惫、铤而走险,弄得家破人亡。有些官员为了邀功请赏、粉饰政绩,向大自然强取豪夺,巧立名目地向百姓收取各种税费,弄得环境恶化、民不聊生、怨声载道。
  不知节俭而违背自然和社会规律必然要受到惩罚,例如人们开山造田造成了水土流失;超量采煤造成了矿难频发;超量饮酒导致了脂肪肝增多;过度纵欲导致了阳寿锐减……违背自然规律的行为不一而足、比比皆是。节俭应该成为现代人的一种美德,只有每个人都形成节俭的意识,践行节俭的行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才能保持生态的平衡,社会的健康发展。
  率先垂范,形成风气
  我国古代的许多帝王都非常重视节俭美德,并且以身作则,昭示天下。
  唐太宗李世民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使中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富强昌盛的国家。唐太宗也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既能打天下又能治天下的有道明君。
  唐太宗非常注重节俭,深知物力维艰。作为一个新王朝的君主,一般来说都会大兴土木,以显示自己的威严。但唐太宗认为这样会劳民伤财,所以一改以往新君登基大兴土木的风习,仍然住在隋朝时期的旧宫殿里面。在他的带领下,朝廷上下逐渐形成了崇尚节俭的风气,并出现了一大批以节俭闻名的大臣。
  唐太宗常常对臣下说:“人君依靠国家,国家依靠百姓。剥削百姓来奉养人君,就像割自己身上的肉来食用,肚子虽然饱了,但身子也就毁了,人君虽然富了,但国家也就亡了。所以人君的灾祸,不是来自于外面,而是由自己造成的。朕常想这个道理,所以不敢奢侈纵欲。”
  唐太宗还经常教育太子李治要奉行节俭。比如在吃饭时,太宗会告诫说:“你知道了耕种的艰难,就会常常有饭吃。”在骑马时,太宗又说:“你体会到马的劳逸,不一次耗尽它的体力,就能经常有马骑。”
  再来看明太祖朱元璋。这是一位崛起于布衣的皇帝,曾沿街要饭,在当上明朝的开国皇帝后,仍然保持节俭的品德,对贪污腐败严惩不贷。明太祖还带头禁酒,并多次颁布限制酿酒的命令。在他的影响下,后宫的后妃也都十分注意节俭,从不盛装打扮,宫内节俭成为风气,并影响到了全国,对明朝的国力强盛产生了非常积极的影响。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2)
竹头木屑,有大用场
  “竹头木屑”这句成语出自东晋时的陶侃。陶侃为庐江浔阳(今湖北黄梅西南)人,父亲早年亡故,自幼由母亲抚养成人。陶母教子恩威并重。陶侃在县内当小吏,有一次,将公家分的鱼托人带回家孝敬慈母,陶母丝纹未动,将原物封好退回,并写信责备陶侃,要他当官必须洁身自好,不允许公私不分。陶母还告诫陶侃说:“你想这样用公物来取悦于我,反而增加了我的忧虑。”这番教导,对陶侃后来勤劳节俭、为官清廉有很大的影响。
  陶侃为官名声甚好,仕途发展较快,历任武冈县令、武昌太守、荆州刺史、广州刺史、侍中、太尉等官职,政绩卓著。特别是他曾作为主帅,指挥平定了苏峻、祖约之乱,有再造晋室之功。陶侃身为大将军时,却极惜物力,被誉为管理有方、勤俭节约的帅才。
  一次,陶侃的军队里面造船,他命令将造船时剩余的那些锯末、木片、竹头等都收捡好。当时人们皆不解其意,暗中笑其吝啬。后来,有一年大年初一,那天正好雪后初晴,地面很滑,可官员们又要去衙门聚会,并接受属吏的致贺,这么滑的路面,大家心里都有些发憷。
  这时,陶侃就让人把锯末撒在大厅之前,人们行走起来非常安全方便。众人始悟。
  还有一次,新任荆州刺史桓温率军入蜀,造船缺钉,无计可施。当众人想到陶侃生前收集的堆积如山的竹头时,便以竹头削钉造船,解决了军中一大难题,众人更加领悟陶侃当初所为。
  可见,即使小如竹头木屑这样的器物,只要安排得当,也可以发挥大用处,关键在人们平时要养成节俭的意识和习惯,凡事要从长远来考虑。
  晏子崇俭,誉载千古
  节俭作为一种美德,如果发生在百姓身上是值得赞赏的;如果发生在名人身上,不仅会得到人们的赞赏,而且会广为流传。比如发生在晏子身上的节俭故事就流传至今。
  晏子是春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外交家和思想家,而且是一个非常注重节俭的人。晏子虽然官至齐相,地位很高,但他的住房却很破旧,齐景公得知这一情况后,心里十分过意不去,特意为他建造了新居,劝他搬进去住。可是晏子却说:“我的先人一直在这里居住,生活得挺好,我不能因为贪图享受而将好传统丢掉啊!”最后,晏子还是坚持住在破旧的祖屋,而没有搬进豪华的新居。
  在生活上,晏子也十分节俭。据说晏子有一件裘皮大衣,居然穿了三十年而没有换过,因此有些官员以此来嘲笑晏子,但是晏子却不以为然。像晏子这样的高官贵族能有这样的精神和作风,其美德确实值得今人好好学习。
  夸奢斗富,必遭败亡
  在我国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暴发户,不仅不知道节俭,而且倚权仗财,夸奢斗富,以满足自己的畸形心理,这些人因为违背天理人心,终将会受到惩罚。
  在我国晋朝时期就有两位这样的暴发户。一个是高官石崇,他搜索民脂民膏,劫掠客商财富,及至富甲天下。当时他自称除天子之家外,他是天下第一富户。另一个是外戚王恺,他倚仗皇室势力,家中也十分富有,他对石崇不服气,两人多次斗富,王恺虽然有武帝的支持,仍然没有取胜。
  有一次,王恺将御赐的二尺多高的珊瑚树向石崇炫耀,没料想石崇随手拿起铁石故意将它击碎了,随后又搬出自己家中六七株三四尺高的珊瑚树,结果弄得王恺气恼不已。
  石崇的巨富和奢侈引起了统治者的不安。八王之乱时,朝廷以结党之罪把他杀了,石家的万贯家财灰飞烟灭,家人散尽,仆役充公。当然,王恺后来也没有得到好下场。
  切记!骄奢淫逸、斗富赌气是做人的一大忌讳。
  一粥一饭,来之不易
  有些人在生活富裕的时候往往不知道节俭,而在生活贫困的时候想起了节俭。一般来说,人有一种思维定式和生活习惯,由苦日子转为好日子比较容易适应,而由好日子变成苦日子是难以适应的。因此,养成节俭的良好习惯对一个人的一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3)
有一个发生在北宋年间的故事:当时金兵南侵,包围了京城,城内粮食断绝,许多人饥饿难忍。一户财主家也断了粮,他带儿子来到一座寺庙中找吃的,一个和尚把他们领到寺庙后面的一座仓库中,原来里面有一座小山似的米堆。财主恳求和尚给他们一些粮食。和尚说:“你都搬走吧,这本来就是你的,可以物归原主了!”
  原来这户财主家以前挥霍浪费,每顿都扔掉许多白米饭。这个和尚化缘时,曾劝过财主,财主却不以为然,说他多管闲事。和尚心想“一丝一缕当思物力维艰,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于是把白米饭从沟里捞出来晾干,日积月累,就有了这座小米山。财主听后,羞愧难当,发誓今后一定要节约粮食,再也不铺张浪费了。
  节俭美德,始于习惯
  节俭即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习惯。养成了节俭的习惯将会终身受用。有一个工匠手艺很好,做出来的东西不但精巧,而且耐用,所以生意很好,赚的钱也不少。可是工匠好吃、好穿、好玩,因而钱虽然赚得不少,却老是不够用。
  工匠的邻居是个大富翁。一天,工匠听人说大富翁原来很穷,后来不知怎么的,钱就渐渐多了起来。工匠便去请教大富翁致富的秘诀。
  到了大富翁家,工匠先说明来意,大富翁听了,微微一笑说:“这个嘛,说来话长,却也很简单,你且等一等,让我先把灯熄了,再好好对你说。”说着,顺手就把灯关了。
  工匠原来也是个聪明人,一看这个情形,马上便明白了,立刻高高兴兴地站起来,说:“先生,谢谢你,我已经明白了,原来致富之道就在于‘勤俭’二字,是不是?”
  这则案例对老子的“三宝”之一的节俭做出了很好的诠释。努力工作增加收入固然重要,但还要懂得节俭,当用则用,当省则省,才能积蓄财富。
  节俭是做人的美德。2000多年前的老子将节俭视为做人的法宝,历史上许多诗人学者也通过不同的文学形式倡导和讴歌了节俭美德。例如唐朝诗人李绅就有一首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悯家》(又称《锄禾》)诗: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诗文的大意是:烈日炎炎的中午,农民还在地里为禾苗锄草,辛劳的汗水滴下来落入泥土中。有谁知道盘中香喷喷的饭,每一粒都饱含着农民的辛苦呢?道出了诗人对农民的深切同情,提醒人们应该珍惜粮食,注重节俭。
  这首诗不仅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而且在我们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今天仍然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值得我们深思。
  

汝唯不矜,天下莫与汝争能(1)
  %%%汝唯不矜,天下莫与汝争能;汝唯不伐,天下莫与汝争功
  —— 做人要谦虚
  “汝唯不矜,天下莫与汝争能;汝唯不伐,天下莫与汝争功”这句贤文出自老子的《道德经》,意思是说如果你不自我吹嘘,天下就没有人与你争高下,没有人与你争功劳。说得更直白些,就是要求我们做人要谦虚。一个人如果放低身段,谦虚为人,就会得到别人的帮助,受益匪浅;相反,一个人如果骄傲自满,自高自大,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必定会遭到失败的惩罚。
  谦虚为人,是儒道文化的重要思想内容,更是道家文化的精髓所在,道家文化的“慈、俭、不敢为天下先”就包含了做人要谦虚谨慎、放低身段的深意。在《增广贤文》中,与做人要谦虚有关的内容还有:
  贤者不炫己之长,君子不夺人所好。
  富贵家,且宽厚,而反忌克,如何能享;聪明人,宜敛藏,而反炫耀,如何不败。
  这些句子都有着丰富的含义,读者朋友不妨仔细琢磨,领会其含义,将会受益一生。
  老子曰:“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日余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译成白话文的意思是:“踮起脚跟想要站得高,反而站不稳;长时间迈开大步想要走得快,反而不能远行。想要自我表现的,反而难得露脸;自以为是的,反而不能显扬自己。自我夸耀的,反而功名难就;自我矜持的,反而难得长久。就道的本质而言,诸如此类的行为不过是残羹赘疣。因为这些行为都令人厌恶,所以有道的人绝不这样去做。”
  老子用“企者不立,跨者不行”做比喻,说明“自见”、“自是”、“自伐”、“自矜”这些轻浮、急躁的举动不仅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反而背离了原意,显然不足取,只能称之为“余食赘形”。老子的这番话所透射的智慧,为我们立身行事提供了一面明亮的镜子。
  毛泽东主席也教导我们:“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对谦虚与骄傲做了高度的概括。
  孔老夫子谦虚处事
  大千世界,奥妙无穷;人生短暂,能力有限。不要说我们一般人的知识少得可怜,即使是圣人贤者也不可能穷尽宇宙的奥秘。因此,保持谦虚的品德非常重要。谦虚做人,低调处事,会使人避免尴尬,留有余地。圣人孔老夫子在这方面就堪称世人的楷模。我们来看看孔子是如何谦虚处事的。
  《列子》中有这样一则《两小儿问日》的故事:有一次,孔子在路上遇到两个小孩正争论不休,孔子问他们争论什么?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比较近,而到了中午,太阳就离我们远了。”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中午离人近。
  第一个小孩的理由是太阳刚出来时大,而到了中午时小,因此他由远者小、近者大得出自己的结论。另一个小孩则认为太阳刚出来时凉,中午时热,就由远者凉、近者热得出自己的结论。
  当他们请教孔子判定是非时,却难住了大圣人孔子。孔子谦虚地承认自己不能做出判断谁是谁非。可见,学问无止境,即使是圣人也有许多不懂的地方,何况我们普通人呢,因此,任何人都不应该有骄傲自满的理由,“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就是这个道理。
  还有一次,孔子带领众弟子去参观鲁桓公的庙宇,发现了一种叫做“溢满”的容器,这种圆形容器倾斜而不易放平。孔子不解地问守庙人,守庙人说:“这是君王放置在座位右边的一种器具。当它空着的时候就会倾斜,装入一半水时就正立着,灌满了就翻倒过来。”
  于是孔子就回头叫一个弟子往容器内灌水,果然是在水灌满的时候容器就翻倒过来了。孔子感慨地说:“不错!哪有满而不翻的道理呢!”针对这种现象,孔子又趁机向弟子们讲述了一番做人的道理,即做人一定要谦虚,不能骄傲自满,要像大地一样低调沉稳,承载万物;像大海一样虚怀若谷,容纳百川。
  。 最好的txt下载网

汝唯不矜,天下莫与汝争能(2)
范仲淹拜一字之师
  任何人都有知识的盲区,会有不如别人的地方。如果能够虚心求教,就能以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不断地提升自己的素质。这里给大家介绍一则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历史名句的范仲淹谦虚求教的故事。
  范仲淹是宋朝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在写作中十分严谨和谦虚。有一次,他写了一篇文章,其中有四句是: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德,山高水长。”
  写成后,他请李泰伯看。李泰伯读后,一再称赞文章写得好,并建议范仲淹改动一个字,把“德”改为“风”。
  范仲淹思考了一番,欣然同意。这一字确实改得很好,因为“风”字表达的范围更宽,而且能与前面的“云山”和“江水”相呼应。范仲淹对这一改动非常满意,后来把李泰伯称为自己的老师。
  从这个小故事可见,范仲淹之所以能成为历史上的名人贤者,除了其学识本领外,与他谦虚处事的品德是分不开的。
  冯异功高不自夸
  在历史和现实中,有许多建立功勋的人往往喜欢自我夸耀,结果弄得上司产生逆反心理,使得本该受重用的也得不到重用,以至于失去更好的发展机会。而有些智者立下了功劳却非常谦虚,从不自我夸耀,最终却受到了别人的尊重和景仰。
  东汉时期有一位叫冯异的将军就是功高不自夸而受人尊敬的人。冯异是东汉时期的著名将领,随东汉光武帝刘秀南征北战,立下了赫赫战功。但冯异为人谦虚,从来不当众夸耀自己的功劳。每一次战斗结束后,别的将领都会坐在一起夸耀自己在战斗中的功劳。有人说:“我打仗时总是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