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传奇》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赵匡胤传奇- 第10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太祖道:“汝等有所不知:当日四妹堕崖于村郊荒野,村中无人知晓,朕当时也只是匆匆营葬,更无立碑树碣,若非朕躬亲临,如何寻觅得到?再者:四妹之死,令朕肝肠寸断,梦寐难安,此行若不亲临祭奠则心境永难平伏也。”

  郭进见太祖去意如此坚决,料想劝也无益,便说:“看来皇上是非去不可的了,但陕北长城之外便是沙碛大漠之地,常有辽人出没,必须小心提防。”

  太祖道:“这倒无妨。想当年朕孤身一人独行千里也能把四妹送到哪里,如今有六万大军,战将如云,难道还怕他几个契丹散兵游勇不成?”

  二人见太祖说得如此情深义切,料是劝也无用,高怀德说道:“长城外面契丹散兵虽说不多,但也不宜滞留太久,只恐引起辽人惊觉,前来干扰,惊动圣驾那就反为不妙了。”

  太祖道:“尔等尽可放心,朕都已计算好了。替四妹树碑立墓,所花不过一天半天功夫。至于建庙,关键在乎工匠材料。朕也都看好了,长安故宫废殿正在修葺,正好就地取材……”说罢,随即又把苗训宣了进来,把刚才臣所议之事告诉了他,就命他们三人连夜拟好前往米脂修建京娘庙的规划。

  次日,太祖召来白长海等官员,宣谕圣驾前往陕北巡边,并须在长安携带泥木工匠,基建材料等前往。

  皇上开口要的东西,哪有办不到之理?于是,苗训、高怀德、郭进等三人就在修葺故宫殿堂的工地上要了几十个工匠,又在工地上选好了一批砖瓦木材,还在太庙后室选了一套棺椁衣冠等,分作车装马驮,随队伍一起前往。当然,要这些东西干甚么用?哪是谁也不敢过问的。

  六万大军浩浩荡荡直奔陕北,不一日,抵达米脂,皇师来到了赵家庄附近驻扎下来,

  太祖首先是领着众人来至崖下,找到了当年的京娘埋香冢,太祖已是肝肠寸断,伤心不已。当下就由丽妃娘娘代主祭奠,苗训道长指点众人轻轻扒开冢上黄土,只见黄土之下,厚厚的、层层叠叠的山丹丹花儿、枝干虽乾,但叶色仍翠,花瓣仍艳,众人正惊奇不已,刚又再轻轻扒开花儿时,忽地一缕轻烟袅袅升起,夹着一阵香风扑面而来。待到众人挪开花儿时,都不禁惊得目瞪口呆,只见下面钗、钏、衣、履整整齐齐的排置着,就如蝉儿委蜕般的,单单不见京娘的香躯。

  郭进见了,嚷道:“皇上!莫不是找错地方了?怎的不见四妹的……”

  太祖也正自吃惊不小,忙说:“错不了的!当时我正是折了这些花儿掩盖她的。她手上的黄绢帕也在这儿,焉有错得之理!”

  苗训仔细看了一遍,说道:“启禀皇上:这地方没有错,贫道一看便悟了。这位娘娘并不是凡俗女子,乃是仙姬转世下凡的。她离开尘世之后,她的躯体也不会留在凡间的。”

  高怀德忙问道:“此话怎讲?”

  苗训道:“在道家来说,这就叫‘仙蜕’。上古时代的黄帝升遐以后,也是仙蜕了,所以现在的黄陵是衣冠冢。”

  郭进道:“如此说来,咱们的四妹也是仙蜕了?哪该咋办?”

  高怀德想了一想,转向皇上问道:“按军师所说,四妹的遗体分明也就是仙蜕了。仙凡相隔,何处寻觅?不若就照上古时代的黄帝升遐以后的办法,也给四妹立起个衣冠冢来,岂不更好?”

  太祖原来身临此地,心中本已十分伤感,后来发现京娘连遗体都不见了,更又平添了十分恼闷,如今听了苗训的一番说话,心中始得释然,高怀德的建议也是十分合理得体的,于是,便下旨照办。

  于是,就把京娘遗下的衣履殓入棺椁,就在崖下重建陵立墓,赵家庄村民闻讯,纷纷前来祭奠,看见当年送她回来的大哥哥原来就是当今皇上,莫不欣喜若狂,齐呼万岁。

  太祖即令三大伯为陵园看守,又令地方守吏划给良田百亩,作为守陵费用。次日,移驾米脂县城,即令苗训选址,即时兴建庙宇。

  良工砖料是带备了的,图形规画苗训早已心中有数,加上米脂县令动员了全县的良工巧匠参与,不消数日,便建成了一座金碧辉煌的庙堂。太祖见了,龙心大悦,御书亲题“赵鹂仙姬庙”匾,有从赵家庄召来老仆赵福,在此守庙,此后数百年间,香烟不绝。米脂美女,代代如花,这都是托仙姬之福泽也。

  正是:蟠桃会上动情因,致使仙姬下凡尘。相思债惹相思劫,留下相思说到今。

  要知后事如何,请看下回分解。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第九十五回: 张永德知机归大宋  李重进抗命殉扬州
上回说到那“赵鹂仙姬庙”竣工挂匾之日,不但是米脂城里万人空巷,都前来看热闹,更加上四乡八面的村民,听说是当今皇帝亲临米脂,这可是千载难逢的机遇,都牵儿带女的前来一睹皇帝的龙颜,太祖见边民如此拥戴,更是喜不自胜,更令军中健儿打起英雄鼓,奏起得胜令,陕北边民,近百年来遭受战乱之难,颠沛之苦,今日得睹中国皇帝御驾巡边,与民同乐,都道是千秋不遇的盛事,也都载歌载舞,乐个忘乎所以。

  正在这时,忽有成百上千只黄鹂飞临上空,盘旋飞翔于太祖头上,莺歌宛啭,就如与众人合唱般的。众人看了都啧啧称奇,有一只黄鹂更是飞得贴近太祖身前,高歌不已。

  坠儿更又是激动,又是高兴,高喊道:“皇上,你的四妹看你来啦!”这时,高怀德,郭进都围拢到太祖身边,大家都激动的热泪盈眶,各各合什默默祝祷,太祖见了这番情景,积压十年的抑郁,始得消散。

  次日,下旨班师回朝,正是:有话即长,无话则短。一路平安,无需细述。

  且说宋太祖赵匡胤立国之初,担心的就是前朝的武将不服,前朝留下最令赵匡胤放心不下的三个将领就是张永德,李重进,李筠。既是皇亲,又是位高权重,又都是一州节度。就在此前不久,李筠就因公然对抗,被灭掉了,其他两个又怎样呢?回到汴京后,太祖又开始思量着这个问题了。

  李重进是周太祖郭威的外甥,一直跟随郭威左右,屡立战功,备受重用。郭威把帝位传与柴荣,他本来已是一肚子的不高兴。无奈这事郭威生前已作定议,弥留之际又是亲口遗嘱,只得遵从。自从柴荣继位以后,十分宠信赵匡胤,心中更是妒恨不已,如今见赵匡胤夺了少帝皇位,自己哪里甘心伏低做小?因而决意谋反。

  李筠反宋之初,李重进立即就派了他的心腹将佐翟守珣前往与他联系,计议两处联手,南北合围,共同对付赵匡胤。翟守珣素知李筠志大才疏,李重进有勇无谋,且又都是兵微将寡,难与匡胤匹敌,举事必败的。因而在前往潞州途中,悄悄潜入御营,把李重进写给李筠的书信呈与宋太祖,太祖看后,重赏守珣,并对守珣道:“天下久乱,人心向治,难得卿深明大义,不从逆乱,效忠朝廷,可谓明智之士。如今潞州不日可克,卿若能说使重进稍缓其谋,莫令二逆并作,以便朝廷一一处置,功莫大焉。”仍把李重进写给李筠的信交还守珣,并嘱咐他勿动声色,依旧把信交给李筠,看他二人如何行事,速来回报。

  翟守珣遵命,依旧从间道进入泽州,把书信呈交给李筠。李筠看罢大喜,修书一封,更派参军李良随翟守珣同返扬州,劝说李重进立即起兵进袭汴梁,以牵制赵匡胤,使之两面受敌。

  不料翟守珣就在回来路上杀了李良,然后报知宋太祖,又按太祖之意改写了复函,回到扬州对李重进说:“那李筠看过书信,就催末将回来请主公火速发兵。但末将已打探得知:哪刘钧虽然派了人马来援李筠,但在潞,泽,连败两仗,如今畏缩不前。辽兵闻知汉军失利,也不敢贸然南下,仍在代北游疑不发。反倒是赵匡胤领着宋军已屯兵泽州城下,把哪泽州重重围困,大战一触即发。依末将看来,那赵匡胤兵多将广,人材济济,李筠兵微将寡,远远不是对手,且如今又是孤军被困,将军即使发兵进攻汴京,也未必解得了泽州之围……”

  李重进听了,犹豫不决,便又问守珣道:“依汝之见,目下如何处置为好?”

  守珣道:“依末将之见,暂且按兵不动,看他双方成败如何,再作定夺。倘是李筠得胜,主公立即发兵入汴。倘若宋军得胜,咱们暂且不动声色,反正将军目前也未与赵匡胤闹翻,留待日后再待时机进取,仍未为晚。”

  李重进听罢,点头不语,也就暂缓起兵之举。结果,半月后,消息传来,李筠兵败*,于是,也就暂且放下这事不提,反倒觉得守珣办事稳当,更是倍加信任了。

  宋太祖既平息了潞州的叛乱,自然就想起了忠武节度使张永德和扬州的李重进。张,李二人都是前朝皇亲,也都是与李筠相若的位高权重,手握重兵,屯驻重镇的将领。李筠首叛,已经平伏。李重进暗下里已有阴谋,但未公开。张永德有没有这个打算呢?还是个未知数。于是,下旨调李重进改任平卢节度使,张永德改任武胜节度使,并宣二人立即进京朝觐,并趁中元节日,与文武百官同游玉津园,共庆佳节。

  李重进心里有鬼,恐怕“筵无好筵,会无好会。”这次宣召进京可能是鸿门宴。于是便托词有病,不去进京。那张永德并无反叛之意,自是坦然进京,与朝臣百官陪着皇上共度中秋。

  太祖见张永德坦然来京,足见他是诚心臣服,并无叛逆之意,立便加封太保荣衔,于玉津园游园之时,议及李筠之事。太祖道:“自前朝以来,晋阳刘氏一直与我大梁为敌。此次李筠之乱,刘钧又勾连辽人助之,朕欲趁此发兵荡平河东,以平后患,卿意如何?”

  永德对曰:“太原自当年李克用踞守时始,历代守将不断修葺加固城垣,墙高濠阔,较之泽州更甚,加上又有辽人与之呼应,当年世宗皇帝曾亲率大军围城逾月而未克,以臣愚见,莫若多遣边兵游击以扰其农耕,使其国力疲惫,另又多派间谍入辽散布谣言,使其不和,待其农耕失收,粮储空虚,汉辽不和,然后击之,当收事半功倍之效。”

  太祖听了,亦以为然,遂暂缓征伐河东之议。因见李重进托词不来汴京,分明是做贼心虚,但他反迹未彰,如果把翟守珣告密之事公开,那便反倒害了翟守珣。于是便派了陈思诲为专使赍旨前往扬州,一是以安抚重进,二是对重进加封太傅职衔并赠以铁券金书,保他永享爵禄。并催促他立即赴任平卢节度使。

  李重进见朝廷来了专使,一看便知这加官进爵铁券金书分明是胡萝卜,调任平卢便是大棒,看来也许是日前连结李筠的事儿可能已被赵匡胤察觉了,这下子是来跟自己算账来的。于是便把陈思诲拘禁起来,一面大发民伕修葺城池以备宋军来攻,一面又派使前往南唐求援。

  南唐主李景连年遭周师征伐淮南,不但屡屡损兵折将,弄得国力疲惫,更是畏之如虎,如今继居大位的宋帝赵匡胤又是当年周世宗手下的一员虎将,哪里还敢前去招惹?这次宋帝平息潞州之叛,李景才刚刚派了使臣前往汴京送礼道贺,如今哪里还敢出兵援助李重进?

  但他也知李重进是前朝皇室懿亲,在朝中也许还有一股势力,如今起兵相抗,很难说是鹿死谁手,因此也不便得罪,只把扬州来的差使安置驿舍之中,使人告之不便出兵之意。

  宋太祖见专使被囚,知李重进反意已决,便下诏公告,削夺李重进官爵,命石守信为扬州行营都部署,王审琦为副,各率三万禁军前往扬州,*李重进。

  太祖见朝中范质,王溥,慕容华等人当年都是前朝二帝的心腹,前次*李筠已没召同前去,如今*李重进也恐怕难以同心协力,于是,便只召赵普、苗训商议。

  赵普道:“皇上新朝初立,二李相继兴乱。如今李筠已灭,李重进手下兵将不足万人,扬州自经前朝兵燹,城垣颓败,根本无坚可凭,南唐自顾不下,谅其必不敢来援。李重进仅凭淮河为崭,岂足与我军抗衡?陛下若帅师急攻,必然旦夕可下。”

  这时是大宋建隆元年十月下旬,严寒骤至,大雪纷飞,宰相范质,王溥同谏道:“国朝新立,皇上不宜过劳,不如且待明春再行发兵。”

  太祖见二人与自己意见不合,分明是不同道不相为谋,遂召问苗训。

  苗训道:“今年岁次庚申,太岁在西,不利东南,且那李重进兵微将寡,扬州又残破不堪,陛下若御驾亲征,必如摧枯拉朽。”

  太祖道:“两位宰相意见与朕相左,朕亦见时近隆冬,只恐顿兵城下,迁延日久,徒费钱粮,暴将士于风雪之中耳。就请道长为朕仔细一占,且看有何良方,尽快速胜。”

  苗训听了,就于袖中掐指推算了一会,拱手向太祖道贺道:“天时地利人和,尽为皇上所占,若是御驾亲临,无须十二时辰,定取扬州。”

  太祖道:“按军师之意,不但南征必胜,且是朕躬更应亲临锋阵方可速决吗?”

  田训道:“正是这样。按卦象而论,若遣大将率师*,约需一月,若是皇上亲临,不需一日。”

  太祖奋然道:“为求天下早安,为免将士过劳,朕又何惜亲冒矢石!”

  于是,太祖乃从赵普,苗训之议,决意亲征。又疑范质王溥两位宰相有庇护李重进之嫌,就令二相留守京师,即委御弟赵光义为大内都点检兼部署汴京城防,又委赵普任兵部侍郎兼枢密副使之职,协办朝廷政务。

  随即又命大将军王环汇同郭德平,郭德安,各领战舰二百艘,水军六千,先期从汴河南下入淮。王审琦,高怀德各领御林军三万,汇同张琼,彭寿,李勇诸将等各部人马乘舟东下,浩浩荡荡,随御驾出征。走了半个月,来至泗州,即命各部将士舍舟登陆,列队前进。一路上金鼓喧天,旌旗蔽日,兵马未到扬州,声威早把维扬军民震慑了,百姓扶老携幼,纷纷逃离。重进无法禁制,只好下令紧闭四门,控制百姓进出。

  且说宋军大队在陆路走了三天,当夜来到距扬州十里的张集,下令安营扎寨,解甲卸鞍,埋锅做饭,就地休息,明天黎明攻城。

  李重进确实是个胸无城府,有勇无谋之人,他之所以能够位列朝堂完全是因为与郭威的亲缘关系。他之反抗赵匡胤,与其是说忠于周室倒不如说是出于嫉妒,他只记着他是周太祖郭威的亲信,拥立周世宗郭荣有功:但是他却忘记了,世宗袭位之后与他越来越疏远,越来越得不到重用,从统领数万禁军的首领调任节度使,最后还带着八千人马前来驻守这个破破烂烂的扬州。

  他以为满朝文武都和他一样,是反对赵匡胤篡权夺位的,赵匡胤在这王位上坐不了几天的。后来,李筠首倡反赵,他高兴极了,认为他看对了,所以立即响应。后来,李筠兵败身亡,赵匡胤领大军往西去了,他以为是关中那边又有将领反叛了,赵匡胤前去*了。据他估计:这段时间里赵匡胤必定会顾此失彼,手忙脚乱,无暇前来对付自己的。不料过不了多久赵匡胤不但又回汴京,而且很快又率兵南下前来对付自己,派往南唐求援的人还未回来,只差人送信回来告知南唐不敢来援。

  李重进见外援无望,大军将至,思量无策,唯有指挥将士昼夜修葺城池,准备死守。重进之兄李重兴,弟李重赞,一齐谏道:“赵匡胤多年盘踞京师,羽翼已丰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