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归属并州,紧挨着大草原。作为太原兴起的世家,哪个和突厥没有暗地里的交易。盐铁贩运,雇佣突厥人打压对手,养寇自重,这些事情太原王氏干的不少,太原那点地,年年遭受突厥袭扰,要是没有一点猫腻,能造就出来一个世家才怪。
心里有了底,罗彦自然就有了反驳的把握:“敢问,突厥年年袭扰,这刀兵从何而来?”
这姓王的官员一脸不屑:“自然是四处劫掠而来,问这等问题,你不觉得幼稚。”
“突厥连年大战,多有败于我手者,为何还能每次都兵甲精良?难道突厥我懂我朝精铁冶炼之术?”这会儿罗彦可是不留情了,这人想要置自己于死地,哪还能忍下去。一番严厉的发问,不仅是把这位给问住了,而且还堵住了很多人的嘴。
这里头到底是什么原因,大家其实心知肚明,只是没有人愿意把这个盖子揭开。罗彦正是看准了这一点,我也不揭破,你要是敢反对,那么你们就要自己打脸。这样一来,还没谈盐的问题,铁的事情就把这些人给难住了。
“我的对突厥盐铁禁售,但是如今看来,不见突厥人虚弱一分,这又是为何?难道茫茫敕勒川,已经成了一片盐田,让百万突厥人,顿顿有青盐?”一番诘问,就把这些人给问住了。你说我误国,好啊,那我不误国,人家是怎么得到这些东西的?
先把自己身上的黑点洗白了,罗彦这才说道:“陛下容禀。自海水晒盐成功以后,国内青盐产量已然增加不少,完全能够满足百姓需要。多出来的这一部分,必然是要借助胡商,销往西域等地。一来一回,物力虚耗,所得甚微。况且青盐一物,本来就是为了充盈国库,换作金银,正好突厥奇缺,以其难得,节约银钱,两全其美。”
李世民装作是沉思了一段时间,其实就是给朝臣留出时间思考罗彦的话。片刻以后,反对的朝臣倒是少了很多,李世民乘机就做出决定,用青盐抵充大量的钱粮。
退朝的时候,李世民留下了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以及罗彦几个人,商谈第二天在渭水回见颉利的事情。
尉迟恭已经快要赶来,剩下的兵力布置这些事情,李世民也都着杜如晦这个兵部尚书安排好了,今天夜里,长安的所有军队就会开赴渭水,同时加紧各地的巡视。
见一应安排都已经妥当,李世民满意地点点头,就示意众人退去。
不过罗彦这个时候又开口了,在场的都是李世民的死忠,而且还是智囊团最顶尖的几个人,所以罗彦就把关于青盐产量过剩的事情说了出来。
“陛下少待,臣还有一事,乘此机会,也一并说了。”罗彦稳住几人:“青盐一事,怕是要出问题。”
李世民急了,还以为是给突厥的青盐要出问题:“怎么回事,快快说来。”
“库存和生产的青盐太多了。”罗亚这个时候也不介意让李世民放松一下,所以曼斯条理地说道。
这下可是把这些人都给弄懵了,青盐多了不是好事么,怎么罗彦反倒说要出事。“怎么回事,这不是好事吗?”
“现在还没有到藏富于民的时候,青盐太多,盐价下跌,税收相应减少,国库就会亏空。一旦除了什么事情,到时候就捉襟见肘了。”不论什么时候,国家对于市场都是处于宏观调控的地位,所以单纯的青盐产出过剩,必然会导致一系列恶果,罗彦不得不提前说明。
盐价下跌是个什么状态或许房玄龄他们不知道,因为此前青盐产出一直是供不应求。但是粮价下跌他们可是见识过的,虽说商人的社会地位不高,但是统治者那个是不懂经济的。历朝都有粮价下跌造成的动荡,所以历朝也有粮价的最低标准。
粮食都这样了,青盐还会例外么?
“你想怎么办?”作为第一个提出这个问题的,李世民自然把问题扔给了罗彦。
“趁着给突厥一部分,消耗了库存,现在加紧和西域的联系,把多余的青盐销往他地。这几年各地注重水利建设,尽可能减少旱涝灾害的影响。到时候,等税收来源稳定,再逐渐调控盐价和产出,最后定价不再更改,这样以来,就不会有什么影响了。”罗彦没有可以遏制产量,毕竟还能外销赚点钱,所以只是说逐渐调控。
沉吟一段时间,李世民说道:“这件事情,我会注意,等以后再仔细商量,这段时间,就先暂时放缓海盐的产出,也好多拖一段时间。”
感觉李世民的办法也确实比较适合当前的状况,众人点点头,这才散去。
第一百一十二章 渭水之盟
渭水起自渭源,流经羲皇故里天水,绵延至咸阳长安等地,最终在潼关归于黄河。进入关中,地势逐渐平缓,但是一路携泥沙而来,河水还是显得有些浑浊。正值中秋,河边已经有些萧瑟的树木,时不时在河面撒下几片枯叶,夹杂着几分翠色的黄叶飘啊飘着,在水面泛起一道涟漪,又很快被飞腾的波浪抹去。
原本这也是一处上好的风景。只是此时此刻,却因为渭水两侧陈列的重兵,而让整个画面充满了铁血和肃杀。
虽然只是清晨,林立的长枪枪头映射着初阳的柔光,大红和明黄的大旗,也被初阳的颜色染上一丝橘黄。将军们身着明光铠,此时倒是让人觉得浑身散发着阳刚之气。河对岸突厥的人马,一阵战马嘶鸣,加上突厥人那难以理解的呵斥声,共同交织出渭水和谈的开始。
李世民一行人昨日傍晚就到了渭水,看到了对面的阵仗以后,大致估算了一下对方的人马,也是二十万左右,因此李世民又临时把一众文武聚到一起,简短地说了一些次日见颉利的事情。待问过所有的安排以后,李世民这才安心,遣众人回去休息。
会盟的时间被定到了辰时,不过在双方的头脑见面之间,地下的将士就已经摆开了阵势,相互示威。毕竟这是打生打死多少年的老对手,而且接下来的和谈又至关重要,所以这个时候双方这么一摆,就是想在这个时候占点上风,好让接下里自家老大出来的时候更加强势。
虽说突厥人马众多,但是突厥的政治体制,注定了颉利能够统辖他们,但是想要从上到下一条心,却十分艰难。所以大唐这方,本来京城各部就是精锐,而且待遇又好,精神面貌向来不错,加上万众一心,所以不论是气势还是声音,反而是大唐这边占优。
听到从外边进来的武将满脸笑容地汇报,估摸着时间也已经差不多,李世民就带着罗彦和尉迟恭两人骑马走上渭水大桥。
李世民这个时候可不在乎谁先谁后的问题。虽说事先还有些腐儒嚷嚷着要颉利先出来等李世民,不过很快就被李世民给否决了。
本来形势就已经成了这个样子,也不在乎那点面子,真正的和谈成功,到时候能少吃点亏,这才算是有面子。而且这件事情,终于不用那些起居舍人跟着,毕竟和谈对好些人来说也是一件屈辱的事情,而且是被人家打到家门口的和谈。所以为尊者讳,各种详情是不会被《起居注》记录的。索性李世民就放下自己的颜面,主动叫颉利来谈。
三人都是穿着常服,就连尉迟恭,也把身上的铠甲给卸下来了。当然了,李世民的身上还是穿了一件内甲,采用金属丝线和上好的蚕丝编织而成,据说能够挡下五十步外的箭支。不过套在外衣里头,一丝痕迹也没有。至于兵刃,罗彦依旧是带了横刀,而尉迟恭也没有带双锏,跟着罗彦带了横刀,据他说是为了让颉利安心。至于李世民,能保命就行,所以兵刃什么的一概不带。
三个人身着儒衫,就在渭水桥的一侧,由尉迟恭高声喊道:“还请颉利可汗前来答话。”这位不亏是战力惊人的猛将,就连这嗓门,也是一等一的。洪亮的声音霎时就传遍了渭水两侧。揉揉快要被震聋的耳朵,罗彦忍不住吐槽:“尉迟将军,意思一下就好了,不用这么大声。对方看的见,这会儿恐怕眼巴巴就瞅着我等前来呢。”
尉迟恭眼睛一瞪,说道:“你个读书汉瓜娃子,毛都没长齐,能懂个啥。老子这叫震慑,懂不懂。我这一喊,他们腿都要软,呆会儿上来,保管想要狮子大张口,老子眼睛一瞪,他就怂了。”
对于尉迟恭的这套理论,罗彦只能表示叹服,也就这等猛人能够想出这样的办法。
不出半盏茶的时间,颉利也是带着几个手下到了桥边,双方又各自往前走了几步,大约也就隔了十来米,这才翻身下马。
对于这个距离,罗彦心道李世民和颉利可是真的精明。他们彼此相隔十来米,双方的言语表情都能清楚,而且又防备了一方骤起发难的可能——就算是跑的再快,有各自的手下阻拦,对方绝对能逃得掉。而且这个位置距离对方的大军,也少说隔了上百步,这就断绝了对方放冷箭的可能。
想到这里,罗彦也不得不佩服这些人,不愧是当老大的,这事儿办的,简直是高深。
接下来,就是李世民和颉利当主角了。
两人毕竟是当初拜过把子,这会儿虽然是兵戎相见,但是一脸虚伪的客气还是有的。彼此问候过了,反正颉利这货要是绕太多弯子,也是一脸的懵逼,所以李世民很是不客气地询问:“兄弟带领大军,千里迢迢,杀我士兵,破我关隘,不会就是为了来和我寒暄的吧。”
颉利一脸假笑,说道:“刚听说兄弟继承大位,我不胜欣喜,所以带着人马就来为兄弟道贺。只是兄弟的部下,一路阻拦,无奈之下,只能出此下策,一路兴兵而来,倒是打扰了兄弟的兴致。”
听到颉利这虚伪的借口,别说是李世民,就连罗彦听的都有些想吐。
丝毫没有跟颉利客气,李世民斥责道:“当日我与你结为兄弟,建立盟约,承诺彼此互不侵犯。而今趁我继位,国内动荡,非但没有帮助兄弟我稳定外部局势,还趁机攻打我大唐州县。一路劫掠,不见半本恭贺的表章,每天却有无数你侵略的战报送到我的案头。难道阁下忘了当日如何歃血为盟的了么?”
颉利讪讪笑着,却无言反驳。
李世民这会儿还不解气,继续骂道:“听闻在突厥,两个人结拜以后,能够推心置腹,只会竭尽全力帮助自己的兄弟,而不会做丝毫损害自己兄弟的事情。阁下作为突厥的首领,如此背信弃义,难道就不怕因此失去突厥各部的信任,反过头来让自己遭受危难吗?”
毕竟颉利此来就是为了向李世民讹诈一笔,所以这会任凭李世民说破了嘴,颉利还是说道:“我等此来,第一是为了向兄弟祝贺,第二,则是因为今年兄弟答应好的供奉还没有献上,我突厥各部的儿郎都有些熬不住,因此想当面向兄弟问问,这供奉何时能给,能给多少。”
眼见颉利的目的已经说了出来,这会儿李世民反倒是心里一轻。好嘛,毕竟对方没有灭了大唐的打算,这就是件好事情。至于供奉,不,封赏,可以好好谈嘛。
当下也语气缓和下来,答道:“我初登皇位,一时国内事务繁杂,没有时间处理供奉的问题,阁下自然可以遣使询问,如何能够擅自兴兵呢。至于供奉,我登基之时,耗费了大量的银钱,如今倾尽府库,也堪堪是凑足金银五万两,布匹三万匹,粮食三十万石。兄弟要是不嫌少的话,不妨全都拿去。”
见这个数目远低于往年,颉利有些恼怒:“兄弟怎能欺我,这个数目,比之往年要少很多,就算是兄弟登临皇位花费不少,但是也不能就这样让我回去吧。”粮草的数目颉利勉强可以接受,毕竟这东西还需要储存和运输,数额太大,不好处理。但是这金银就有些实在太少了,本来就是要些钱去自己买东西,这会儿就这点钱,根本不够大家分嘛。
李世民也不慌不忙:“我知兄弟心中多有不满,为了赔罪,我自作主张,破开盐禁,送给突厥兄弟五万斤青盐。往后每年虽然不能送这么多,但是两万斤还是有的,这个条件,想必兄弟听了一定会高兴吧。”
盐作为草原上的稀缺物资,每年都要突厥花费大量的钱财去购买。加上大唐的禁令,在草原上的盐价比大唐高数倍。颉利此行要来的金银,恐怕十之二三都会花在买盐上。李世民的这个条件,绝对非常诱人。
只是颉利此时还是不满足,心里想着要是多要一些,不仅自己的汗位稳固,而且还能获取不小的金钱,所以并没有答应李世民的条件,而是说道:“兄弟又在欺我,如此数目,尚不够我等各部一年的消耗,必须再多加一些,往后每年也多送一万斤。”
李世民怒了:“兄弟如此贪婪,那便没有什么好谈的了,我已倾尽府库,青盐也是取出了近年所有的库存,便是往后我的子民,想要吃到青盐都十分困难,兄弟还不满足。既然如此,何不就此开战,我等拼死一搏,也省的将来我府库亏空,引起民乱。”
李世民这手可是把颉利给吓住了。
本来这次拉这么多人前来,就是为了得点好处,这会儿真要开战,看河对岸森严的军阵和远处隐隐显现的军旗,想必李世民带来的兵马也不少。所以到最后,颉利回头看看身后的一位文士,见此人点头,就转过身来,答应了李世民的条件。
接下来的事情,自然是杀了一匹白马,两人再次在渭水河畔结盟。
转身离开时,罗彦盯着颉利身边的那个文士,奇怪地笑了笑。
第一百一十三章 震惊朝野的封赏
罗彦眼睛扫过的那个文士,叫做赵德言。
当初中原战乱的时候,文人没有自保之力,这位一发狠,竟然投了突厥。本来突厥苦寒,向来不为中原人所喜,加上饮食习惯和人文习惯,等等之类的原因,导致突厥很难获得中原的人才。
而且读过书的,大多轻视突厥这类蛮夷,谁愿意给突厥去当孙子。
这不,赵德言这种在中原也就算得上二流的书生,到了突厥以后,立马得到了突厥的重用。颉利对于赵德言是倍加信任。
让罗彦感觉好笑的就是。赵德言过惯了中原的日子,把中原那套尊卑礼制和律令也带到了突厥。原本游牧民族就天性自由,性子也野惯了,如今被赵德言强行加上这么多禁锢,颉利是感觉爽了,但是他手下的儿郎们可是倍觉不爽。可以说,赵德言被重用的时候,就代表突厥内乱的开始。
所以罗彦不得不对这样一个奇葩人物感到好奇。好在这货也算是为大唐做出了另类的贡献,罗彦也就不好多说什么。
回到长安,李世民感觉就像是打了一场大仗似的。眼见得突厥已经开始撤兵,沿路撒下不少斥候,看着突厥大队的人马带着此行而来的收获缓慢回到草原,得到汇报的李世民终于算是安心了。
一切事务回到正轨。这个时候该封赏功臣了。虽然之前把一些人的官职抬得很高,但是官职和功劳并不等同。根据能力和需要,授予的是官;但是根据功劳,授予的却是爵位。官职可以更改,但是爵位只要不犯十恶不赦的大罪,就不会有变。
李世民根据以前的种种功劳,制定了一个很是详尽的排序。论功长孙无忌第一,然后是李孝恭,接下来是杜如晦房玄龄,再接着尉迟恭高士廉……总之,众多文武,一一排序下来,是个人都知道,李世民这是以玄武门之变为参照,再加上过往的功绩,这才定下的排序。
为什么这么说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